臺灣水彩100年 日 期:2008/10/30∼2009/2/22 展覽地點: 國立台灣美術館A2展覽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美術館 (中央社訊息服務20081013 11:01:41台北) 文化創意產學推動計畫為台師大97年度教學卓越計畫重要特色指標,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化創藝產學中心承辦之「臺灣水彩100年」畫展,將在2008年9月26日(五)至10月26日(日)於國立歷史博物館2樓國家畫廊展出。 臺灣水彩自1907年由日本人石川欽一郎自英倫將正統的英國風水彩傳入後,在國內經由眾多傑出的藝術家努力推動發展之下已一百年。而至1970年代中期起,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引領的「水彩黃金時期」,在水彩畫壇掀起一股蓬勃風潮,先後得到全國、全省水彩首獎的陳東元、楊恩生、洪東標、呂振光等十餘位好手,共同為師大創造了「水彩王國」的美名,並將水彩藝術及精神推至高峰。此外,「臺灣水彩100年」畫展將於10月30日(四)移至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繼續展出,展期至2009年2月22日(日),歡迎社會大眾蒞臨參加。 「台灣水彩100年」特展選在2008年於本館舉行,除了彰顯水彩這種畫種在台灣美術史上一個世紀以來的發展之外,藉由展覽檢視一下這段期間台灣本土畫家所作的努力與貢獻;可以進一步瞭解日本畫家石川欽一郎對本土藝術家的深遠影響;以及1948年前後中國大陸陸續來台定居的畫家與本土畫家之間的互動與切磋,其意義是多方面的。 石川欽一郎於1907年被派來台灣任台灣總督府陸軍翻譯,兼任台北國語學校美術老師,總共在台十七年,培育了許多台灣學子:倪蔣懷、陳澄波、李梅樹、廖繼春、藍蔭鼎、楊啟東、陳植棋、李澤藩、葉火城、李石樵、張萬傳、陳德旺、洪瑞麟、鄭世璠等,均出自石川門下。在石川師生的投入與鼓舞之下,台灣最早的美術運動團體--「七星畫壇」與「台灣水彩畫會」,先後創立,揭開了新美術運動之序幕。 當時與本土藝術家相互輝映的有1949年隨國民政府來台的大陸藝術家,如有馬白水等人到師範大學任教,他的第一批學生,包括李焜培、劉文煒等,是台灣目前還在世的重量級水彩畫家。之後有劉其偉,工程師出身,因為對藝術的偏愛而從事繪畫,後來轉到人類學和原始藝術,作品中的原始趣味也廣受肯定。與劉其偉同時的還有畢業於杭州藝專的席德進;此外,來自上海的胡笳,來台後任教於復興商工等學校。 台灣繪畫界出現所謂的「水彩黃金時期」,主要指1975到1990年之間,師大美術系李焜培與劉文煒等教授的學生中出現一批精英學子,將台灣水彩畫帶入一個鼎盛的時期。其中最早取到成就的是陳東元,他在師大得到系展第一名,後來又得到第八屆全國美展水彩首獎,為當時的水彩畫壇再掀起一陣旋風。之後的楊恩生、洪東標、黃銘祝、呂振光、謝明錩等人,都有相當傑出的表現,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國立歷史博物館身為本展主辦單位,與國立台灣美術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化創藝產學中心、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台灣國際水彩畫協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共同推出這項展覽,就是希望經由展覽可以清楚呈現台灣美術史這一百年來的慘澹經營,本土美術人才的大放異彩,以及近幾年來台灣與中國大陸水彩畫家的交流成果。 也冀期台灣的水彩藝術家能在國際畫壇上締造更為亮麗的成績。 1984 耕後 參加台灣水彩100年作品 76X56CM 在廣闊的嘉南平原,一望無際的農地,勤奮的水牛在拉犁耕耘後休憩的情景。早期的台灣鄉村農業社會,水牛是主要象徵,水牛被視為家庭的成員受到尊崇。 1989 花下 參加台灣水彩100年作品 76X56CM 在嘉南地區靠近山區的農家後院,家家戶戶都種植羊蹄甲,不僅顏色鮮艷,花期又長,家禽喜歡在花蔭下休憩,構成極美的畫面。
振衰起蔽 風華再現 摘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長 郭義雄 撰文 台灣的水彩自1907年由日本人石川欽一郎自英倫將正統的英國風傳入,到1948年馬白水由大陸來台定居開始,形成本土與海歸兩派。前者由英國風透明水彩逐漸滲入日本風的的不透明厚塗法;後者則將傳統中國水墨畫、彩畫融入水彩。直至1970年代中期起,上述兩個系統才逐漸由新一代的年輕畫者取代─以師大為首的「水彩黃金時期」─融合了美國魏斯(Andrew Wyeth)懷鄉寫實主義,將寫實水彩推至了高峰。當時先後得到全國、全省水彩首獎的陳東元、楊恩生、洪東標等十餘位好手,共同為師大創造了「水彩王國」的美名。
師大水彩畫的黃金十年─記師大美術系水彩畫發展之興盛始末 摘自 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組主任 巴東 2008年8月盛夏於臺北南海學園撰文 《前略》 二、師大美術系水彩畫發展之興盛與緣起 七十年代間台灣水彩畫壇之樣貌,除了前述一些「在野」的畫家以外,主要則是來自國內大專院校美術系的師生所呈現。當時大專院校美術科系只有臺灣師大、文化大學、國立藝專、政工幹校等四所,四所學校雖不乏前述以抒情及色面渲染的水彩表現風格,然隨著時代的變遷與需要,以及西方多元水彩風格的漸次輸入,以往著重清逸寫意的水彩風格遂不能滿足青年學子的需要,而逐漸往歐美寫實意向的水彩風格發展。然而當時並沒有老師輩的水彩畫家在主導這種寫實風格,反而是由年紀輕的學生們在追尋摸索這一類的具象水彩風格。 印象所及,當時大專院校美術科系的水彩風格,其寫生寫實的技法能力都不佳,常在畫面上塗改描摹,不但失去水彩明快生動的特質,更造成畫面晦澀的結果,整體程度而言是相當低落的。然而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卻由師大美術系的一些年輕學生,在他們奮力不懈的用功下,開創了師大水彩畫發展的高峰,其肇始並非由畫壇知名畫家或大學教授所主導,而是青年學子由下而上的引領起風潮,這似乎也正符合藝術史上改革(變)風潮中所經常出現的現象。以下就筆者親身的觀察體驗,說明師大美術系在其時水彩畫的發展高峰。 一九七六年,筆者懷著朝聖以及欣奮的心情,初進師大美術系......這個臺灣當時美術教育的最高學府。當時暑假剛過,美術教室走廊上懸掛各年級輪流班展的作品,一方面這是學生暑期成果的展示,一方面也是一種學習觀摩,可以看出年輕的學生們十分用功,而頗有競爭較勁的意思,因此學生們幾乎全力以赴;其中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水彩為表現媒材,其時筆者個人最喜歡的美術科目也是水彩畫,因此對美術系學生畫作品質非常高的平均水準,印象十分深刻,不禁對這些學長姐也感到敬佩。如今回想起來,當年美術系各班級的觀摩展,是很好的學習風氣,也是當時作畫水平能迅速提昇的一項重要原因。 旋不久 ,十二月初為美術系一年一度的系展,當時是美術系師生的年度大事,能夠入選系展已是很高的榮譽,而能夠入圍得到前三名, 則根本不是低年級的新生所能想見;而實際上當時審查也十分嚴格,師大學生都十分重視系展的權威性,在學生心目中師大系展雖是學生美展, 但是品質水準較之當年臺灣藝壇三大美展(全國美展、臺灣省展、臺陽美展),則實有過之而無不及。其次,能得到首獎的學子,不但獲得尊崇欽慕成為明星學生, 也深受老師另眼相待,在同儕之間可說是走路有風;試想這對年紀不過二十許的年輕人來說,是多麼大的誘惑與榮譽呢?因此這種比賽競爭也是同儕間能快速進步的另一項原因。 當時在美術系展得到水彩畫第一名的,即是後來在臺灣藝壇以畫鄉土題材知名的水彩畫家陳東元。他獲首獎的作品並不大, 大約是四開或標準開大小;畫題至今尚有印象,名之曰「獲」;畫的是一堆有龍蝦的海產靜物,十分真實地畫出靜物的體積量感, 以及光影明暗的空間表現。他們班上(66級)當然還有其他好手,也有不同的水彩畫風,例如頗有才氣的李長發,以及畢業後才較專注水彩畫的郭明福, 但最受矚目的仍然是陳東元。在當時來說,這般精準的寫實能力,確實有過人的技巧,乃給予青年學子很大的震撼。這是屬於歐美寫實水彩的風格趣味,與一般熟知平塗、渲染, 清麗抒情的水彩畫風完全不同,也與塗改描摹過度而顯得色澤混濁的水彩技法高下差別太大;這當然是陳東元私下取法國外水彩畫資訊, 個人深下功夫、磨練技法的結果。由是師大水彩畫給人耳目一新的面目,年輕同儕們即群起追擬,於是為師大水彩畫的高峰發展奠立了重要基礎。 師大美術系以往頗有一優良的學習傳統,即是學長(姐)與學弟妹關係密切的互動承傳;這其實是年輕人交換心得,相互砥礪學習,以補課堂教學不足之良好方法。 《後略》 摘自 國立歷史博物館暨國立臺灣美術館「台灣水彩100年」導覽說明書內容 1970年代晚期,臺灣在周遭一連串國際事件衝擊,歷經外交挫折之後,政府以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的信念,將執政重心著力於經濟發展並獲得高成長率的成就,知識份子間則出現了自我反省與本土意識的自覺,首先激起的是鄉土文學運動的浪花,水彩畫界也在進口材料和國外資訊大量傳入後,繼而興起本土鄉土寫實主義。其中,美國懷鄉寫實畫家安德魯•魏斯(Andrew Wyeth 1917-)的水彩創作,以描繪身旁週遭人、事、地、物的精細寫實手法,激起了一些具本地性格取向的大學美術系學生投入水彩創作,尤其在臺灣師大學生陳東元(1953-)帶領下蔚為風潮。於是,繪畫主題傾向以懷念臺灣的風物,如耕牛、古厝、腳踏車等民間生活器具皆一一入畫,此舉不但形成一種可明確辨識的時代風格與取向,也使水彩創作在臺灣畫壇達到高峰。此後,李焜培教授獲得民間企業的支持,召集梁丹卉(1948-)、洪東標(1955-)、楊恩生(1956-)等多位水彩名家,編輯了《水彩雜誌》季刊,企圖以開展臺灣水彩畫的閱讀人口來延續一個高峰,但隨之而來的諸多外在不利因素日增,已非水彩畫家們所能單獨承擔的責任。
1976年師大美術系系展水彩第一名 獲
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台灣水彩100年」特展的請柬
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台灣水彩100年」導覽說明書 1975 年貨 76X56CM 1975年榮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系展第一名 這是台灣首次出現精細描繪的水彩作品,當時在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系展會場 上受到矚目讚賞,大家都很好奇新鮮,水彩竟然可以這樣畫,因此 轟動一時,成為學弟們學習的目標,楊恩生、洪東標、黃銘祝、呂振光…等都受到影響,演變成《水彩黃金時期》的旋風,也造成鄉土 寫實繪畫的熱潮。 當時台灣受到紐約新寫實主義影響,因不喜歡那種使用噴槍機器刻板的技法以及沒有人性、個性、情感的表現方式,試著以從小就喜歡的鄉村題材為內容,因此改以日常年節必備的年貨做為描繪對象,因緣際會、無心插柳竟然造成轟動及影響 ,也被視為七十年代本土意識的代表畫家之一。 由於精細描繪需仔細專注,缺乏個性內涵表現,比較喜歡水份流動的揮灑方式以及情感自然流露的揮筆表現,因此以後就不再以此做為創作技法。加以精細描繪容易傷害眼睛,有好幾位以此為表現方式的畫家目前眼睛已經受到非常嚴重傷害。 可惜當年紙張及水彩顏料沒有現今的品質,30年歲月已經退色許多。 〈摘自國際華人水彩大展 風生水起 畫說台灣水彩發展簡史〉台灣繪畫界還流傳著一個《水彩黃金時期》的說法,主要是指1975到1990年之間,從師大美術系教授李焜培和劉文煒的學生中出現了一批精英,將台灣的水彩畫帶入一個鼎盛的時期。......最早取得成就的是陳東元,他先在大學二年級時得到系展第一名,後來又得到第八屆全國美展水彩第一名。學弟們看到他的作品後,在佩服之餘也急起直追;於是當時在師大掀起了一陣水彩旋風。後來的楊恩生、洪東標、黃銘祝、呂振光…等都有突出的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