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香頌
臺 灣 生 態 藝 術 特
展
Natural Chansons
Eco-Art in Taiwan
一、展覽時間:98年06月30日起至98年12月01日止
二、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三樓展室(臺北市中正區襄陽路二號
228和平公園內)
邀請畫家名單
一、前輩藝術家:呂鐵洲、林玉山
二、參展藝術家:
王行恭、
王秀杞、王汶松、冉茂芹、安世中、李義弘、阮榮助、
李國欽、
杜銘章、李文武、何華仁、周錫瑋、周大慶、周民雄、
林磐聳、
柯鴻圖、柯衛光、洛 桑、孫心瑜、徐堉峰、陳東元、
陳一銘、
陳 楨、張克齊、梁皆得、陳加盛、陳王時、許和捷、
黃淑芬、馮營科、楊恩生、鄧國強、劉建成、賴吉仁、韓舞麟、
蘇文清(依
姓氏筆劃序)
臺博館展出「自然香頌~臺灣生態藝術特展」
張貼時間:2009/6/30
下午 09:39:47資料來源: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由文建會所屬國立臺灣博物館主辦,亞熱帶生態藝術協會承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化創藝產學中心、亞熱帶生態學學會、中華民國生態保育協會協辦之「自然香頌~臺灣生態藝術特展」,於6月30日下午於台博館舉行開幕,展期字6月30日起至11月1日止,展出作品將回顧自十九世紀始,歷經「萌芽期:台灣傳統的風俗描繪與西方探險者的博物畫」、「成長期:日治殖民時期的初探到本土藝術家的實踐」、「成熟期:八十年代生態保育浪潮對促成專業生態藝術的明確定位」至今三個階段,這一世紀以來台灣生態藝術從萌芽、發展到發茁壯的歷程。
文建會主任委員黃碧端親臨主持開幕典禮,並頒贈感謝狀予提供珍貴展品的呂曉帆伉儷、林柏亭伉儷、及林讚標教授,他們分別提供呂鐵洲、林玉山大師、王仁禮先生的畫作一同展出。除此,師大文化創藝產學中心副主任楊恩生教授還特別為該展開幕新繪「臺灣藍鵲」生態畫作乙幅,由黃主委題字後贈送文建會轉交由臺博館收藏。
文建會主委黃碧端表示,她對自然藝術充滿興趣也深深地著迷,此次展覽提供了難能可貴的機會,讓觀賞者在同一的展覽中,可以看到十九世紀初至今的生態藝術。。黃主委說臺灣是一座大家都熱愛的寶島,土地上的自然生態與人文都非常多樣且豐富,先民到達這塊土地上,有探險者、博物學家與傳教士,其中有很多人用筆把所看到的自然景象描繪下來,經過時間的演變,讓後代子孫看到各階段用不一樣的詮釋方式,所留下的景象。直到今天,珍惜與保護自然生態的觀念越來越受到各方的注意,生態繪畫與作品也就日漸增多,雖有攝影機可以很方便的幫大家捕捉眼前的景象,但經由藝術家的思考與手、一筆一筆繪畫出來的作品,還是更能夠感動我們。
亞熱帶生態藝術協會理事長黃生表示,台灣環境問題的覺醒源自八十年代環保意識的抬頭、輿論和社會運動風起雲湧,敏銳的文學家藝術家意識到生態環境的破壞將會給台灣帶來萬劫不復的災難,因而相繼投入生態環境議題的創作,以生態環境為題材的藝術形式因而蓬勃發展。但是傳統的觀念中科學和藝術似乎是不相交的二條平行線,科學代表著全然的「理性」,藝術脫離了「感性」似乎就失去了存在價值。事實上優秀的生態藝術家不能僅憑他人提供的資料創作,同時要必須有科學探詢的精神,積極探索畫作中主題與自然界的關係,必須是走出戶外,真實的探索研究所描繪的主題,而非全然依靠圖片或攝影師的作品,以自然為主題的繪畫必須直接師法自然,才有可能引發觀者共鳴或震撼。
策展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化創藝產學中心副主任楊恩生進一步說明,東方的藝術觀是以儒、道的哲學思想為基礎的自然觀,強調的世人和自然生態間的共生合諧互動交融的關係,崇尚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國是第一個將藝術家提升到與詩人與文學家同等崇高地位而非卑賤工匠的民族,藝術創作自古就以「自然」作為審美的最高境界,對自然萬物的態度從傳統宗教和神話傳說便可一窺究竟,一草一木皆有神性,萬物皆有靈,因此中國人對自然傳統上一直稟承著尊重敬畏的態度。
另一位策展人亞熱帶生態藝術協會總幹事洪侃則表示,藝術存在最為可貴的價值是能連結人與人、以眾人皆知的萬國語言跨越時間與空間的侷限溝通彼此,因此當受市場親睞的主流藝術追逐新奇的表現方式或是奇特媒材時,藝術變得高處不勝寒而脫離了群眾,似乎與藝術溝通情感存在原始目的產生了距離,但其實一般人不經意的事情,透過藝術家精湛的寫實描繪,和科學家平實精準的文字,即可引發觀者的好奇心,或許更能引發觀者近一步深入了解其中的生態科學知識慾望,這就是生態藝術存在的價值。他以歌德的名言「藝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藝術」舉例說明,藝術之美必須師法自然,以自然為源泉,藝術家的創作需要客觀的將自然現象結合主觀的情思表現結合,才能產生具影響力的作品,這也是生態藝術創作者一直秉持觀點與目標。
臺博館位於臺北市襄陽路2號(228和平公園內),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日上午10時至下午5時(週一休館),國定假日照常開放,全票20元、半票10元。另同時展出「蟲學與蟲藝:昆蟲文物特展」(至10月11日止)、「深海奇珍The
Deep」(至7月12日止)、「原鄉與現代~臺灣戰後建築與文件巡迴展」(至7月5日止),「注意!恐龍出沒......」(至8月30日止)、7月7日起還將推出「百年醞味~臺灣醬油產業特展」(至8月30日止)、「探微觀植-顯微鏡下的植物世界特展」(至明年6月30日止)、等。民眾如欲查詢詳情,可上臺博館官網http://www.ntm.gov.tw/、或電洽(02)2382-2566查詢。
【大紀元6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林巧蓉台北報導)
一場回顧19世紀至今,完整呈現台灣生態藝術歷程的「自然香頌∼臺灣生態藝術特展」,即日起於國立臺灣博物館隆重登場,展出期間至11月1日止,期盼透過畫作、攝影、雕塑和設計等生態藝術的展覽,國人對於推動臺灣生態保育工作有更多的關懷與重視。
文建會主任委員黃碧端親臨主持開幕典禮,頒贈感謝狀給提供珍貴展品展出的呂曉帆伉儷、林柏亭伉儷、及林讚標教授,他們分別提供呂鐵洲、林玉山大師、王仁禮先生的畫作供作展出。另外師大文化創藝產學中心副主任楊恩生教授還特別為該展開幕新繪「臺灣藍鵲」生態畫作乙幅,請黃碧端題字「生態藝術之美-臺灣藍鵲」後贈送文建會交由臺博館收藏。
黃碧端致詞時表示,臺灣生態藝術特展絕對值得來看。她說:「這些展覽不只是在描繪花草自然,其中有很多藝術家技巧的嘗試,也有很多他觀察時的一些思考層面,作品相對更加的豐富。特展橫貫了一兩百年的歷史,時代變遷下,可以在這麼好的一個場地觀察到不同的藝術型態,實在太好了。」
生態的變遷已是全球人類刻不容緩必須共同面對的嚴峻議題,生態學的研究讓我們意識到環境的破壞攸關人類的繁衍及生存,黃碧端希望,「自然香頌∼臺灣生態藝術特展」能使民眾瞭解未來人類永續發展的關鍵在於對生物多樣性的尊重,國人對於推動臺灣生態保育工作有更多的關懷與重視。
亞熱帶生態藝術協會理事長黃生表示,台灣環境問題的覺醒源自八十年代環保意識的抬頭、輿論和社會運動風起雲湧,敏銳的文學家藝術家意識到生態環境的破壞將會給台灣帶來萬劫不復的災難,因而相繼投入生態環境議題的創作,以生態環境為題材的藝術形式因而蓬勃發展。
策展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化創藝產學中心副主任楊恩生指出,「自然香頌─台灣生態藝術特展」將展出「萌芽期:台灣傳統的風俗描繪與西方探險者的博物
畫」、「成長期:日治殖民時期的初探到本土藝術家的實踐」、「成熟期:80年代生態保育浪潮對促成專業生態藝術的明確定位」3階段台灣生態藝術從萌芽、發展到茁壯的歷程。
開幕記者會結束,隨即開放觀眾免費參觀,今年五歲半的王小弟弟在媽媽的陪伴下很專注的看著現場的作品。媽媽接受採訪時表示,以藝術呈現台灣的生態環境,讓孩子接受這種美,比看僵硬的標本感覺好很多,這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
攝於展覽會現場
《參展作品》
2009 泰雅原住民由志佳陽登雪山 72.5X91cm
日治昭和14年
西元1939年日本著名攝影家岡田紅陽應台灣總督小林躋造之邀至台灣,將拍攝作品彙集刊印,書名【台灣國立公園寫真集】。
書裡“泰雅原住民由志佳陽登雪山”是台灣山岳攝影經典照片,時常被後人引用。
畫家自幼生長深山,對磅礡山勢、壯麗雲海感受良深,特繪製成畫。
2009 莫氏樹蛙 八角蓮 61X72.5cm
莫氏樹蛙是屬於保育類特有種生物,特徵:為中型纖細綠色樹蛙,體長約4-5公分,頭部則頭寬小於頭長。前肢短壯,四指平扁粗大,末端成吸盤。身體背面光滑為墨綠色,會隨環境變深或淺,具有很好的保護色,為藍綠色或淺綠色。腹面白色。眼球中瞳孔周圍之虹彩往往為鮮紅色或黃色,中間大圓黑珠。皮膚光滑沒有顆粒。但腹部黃白色,有圓形小顆粒。一般雄蛙體型較小,有單一咽下外鳴囊,鳴聲很有節奏﹐悅耳動聽。其外型跟台北樹蛙類似,只是台北樹蛙側邊沒有大黑斑。
莫氏樹蛙廣泛分布於台灣兩千五百公尺以下的果園、樹林及開墾地等區。牠的繁殖期常隨地區而異,台灣北部及東北部一般在春天及夏天繁殖,中南部則在夏天及秋天產卵,潮溼的山區、例如溪頭,則終年繁殖。其平常住在樹上,繁殖期時才到水邊活動,常挖一個淺淺的洞藏身在落葉底下,也喜歡躲在水溝旁邊的石縫、鬆鬆的土堆或草根裡鳴叫,有時也會爬到樹上鳴叫。叫聲很響亮,如同火雞叫般的一長串「呱-阿,呱阿阿阿」。雌蛙受雄蛙叫聲吸引主動接近雄蛙形成配對,偶而也會出現一隻雌蛙同時和多隻雄蛙交配情形。產卵一次約三至四百顆,卵粒包在白色泡沫卵塊中,直徑約八公分長。
八角蓮 多年生草本,莖獨立單出,先端具一或三葉,葉圓盾形似蓮,具3∼8淺裂,花簇生於二葉柄連接處,向下懸垂,花被深紫紅,花期在四月。散見於臺灣中央山區海拔1,000∼2,500公尺之林內,喜陰濕,主要生長於森林樹蔭下,惟數量已不多。其根、莖為治毒蛇咬傷的著名藥材,諺云〔視得八角蓮,可與蛇共眠〕,故常遭盜採。雪見地區可見於北坑溪谷上方邊坡處。
《展覽請柬》
《展覽
畫冊》
《展覽
導覽說明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