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過達坂,強風吹散雲氣,代之而起的是雲團般的羊群,真是「白雲深處有白雲」,前面便是天山深處的巴音布魯克草原,是僅次於內蒙古鄂爾多斯的中國第二大草原,面積二萬二千平方公里。

「巴音布魯克」在蒙古語中就是「富饒之家」,這裡雪峰環抱,地勢跌宕,水草豐美,風光誘人的天鵝湖自然保護區就在這裡。

巴音布魯克草原現在是蒙古族土爾扈特部的放牧區。這個俄國人稱為卡爾梅克人的民族,有著可歌可泣的歷史背景。隨著成吉思汗西征的蒙古勇士,在汗國土崩瓦解後,十七世紀三十年代,土爾扈特部遷至伏爾加河帶遊牧,因不堪沙皇政府的殘暴壓迫,於西元一七七一年在其領袖渥巴錫的率領下,發動了武裝起義,離開了他們留居將近一個半世紀的異鄉,經過了長途跋涉,遭受沙皇軍隊的無情追殺,歷經千辛萬苦,蒙受巨大犧牲,終於返回中國的懷抱,當時清朝乾隆皇帝為這一驚天動地的偉大壯舉極受感動,便將這片廣袤草原敕封給當時僅餘三分之一的土爾扈特部勇士們,讓他們世世代代在此生活遊牧。

到達巴音布魯克草原時,正值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電視台在此拍建州四十週年專輯,在他們盛情邀請下,一起前往這一片空氣清澈,伸手把天抓,縹渺遼闊,橫無邊際,數百公里外雪峰綿延,海拔二千五百公尺至三千五百公尺的高山草原,體驗有別於哈薩克族的另一種蒙古族豪邁風格。

  

在區政府的協助下,集合了四個鄉的馬匹,足足有數萬匹之多。就在這片無邊無際的大草原,萬馬奔騰,陣陣蹄起的沙塵遮天蔽日,騎藝高超的騎士們,揚鞭催馬,英姿颯爽像旋風般地飛馳,其勢銳不可擋。「神行電邁躡恍惚」,只聽陣陣悶雷振動耳膜,塵土激起,遮蔽皚皚雪峰,天昏地暗,場面壯觀,真是驚心動魄,懾人心魂。

回過頭向另一邊望去,草原上蒙古族氈房縷縷炊煙裊裊升騰,氈房前架起大鐵鍋,上加一個形如蒸籠的木桶,好奇著趨前探問,原來是在釀蒸蒙古族獨有的「奶酒」。

來到蒙古牧區,奶酒的甘醇香味會使你難忘。奶酒是蒙古人傳統的飲料,是用來尊敬老人和招待賓客的最佳禮品,婚禮上及喬遷之喜,常用奶酒道賀助興。

蒙古人十分熱情好客,對來訪的遠客,常常敬以奶酒。敬酒時,先唱一首熱情的歌,歌詞因人而異,很有分寸。敬酒者自己先喝一口,以表示酒裡純淨和同歡共飲的感情。客人以奶酒回敬主人時,還要讓在座的每個人都牙呷一口,氣氛至為親切。

蒙古奶酒色清味甘,酒精濃度不過三十度。這種蒙古奶酒之所以好喝,因為它是奶子的精華。製作奶酒一般不用鮮奶,而用脫脂的酸奶或製作奶豆腐以及其他奶製品剩下的奶漿。平時將奶漿貯存在於木桶或皮袋裡,置於適當的溫度下,經常用木杵攪動,使其充分發酵。然後將奶漿盛入大口鍋內,鍋上加一形如蒸籠的木桶,裡面吊一個雙耳瓦罐或不鏽鋼鍋。四周掩實,再用尖底小鍋盛冰水,放在木桶之上,用火猛蒸,奶漿凝於鍋底,蒸氣隨筒流出,遇冷滴下來的就是奶酒。每年七、八、九月,正是牧區奶酒飄香的季節,在蒙古族的氈房內部備有大桶的奶酒,供日常飲用或待客。

盛放奶酒的工具頗為獨特講究。他門用駱駝峰皮或牛皮製成桃形或圓形的酒囊。製作時首先剃光皮革的表面毛,壓上精美圖案,在炕裡內煙燻上十天左右,這樣可以使皮革長期不腐爛變質。酒囊大者可盛五十六公斤,小者可盛一公斤,酒囊製作精緻,不怕擠壓、摔打,具有不走味,不漏氣等特點,可繫於馬背上攜帶。一個酒囊可以用上七八十年,一般可傳二、三代。

跑馬結束後,草原上的長老牽過駿馬,將鮮奶灑在馬頭上,以感謝牲畜給牧民帶來財富,更感謝豐腴大地滋養大批膘肥健碩的牲畜,駿馬這時不住點頭,嘶嘶高鳴呼應著。

祝禱結束後,進入滿是奶酒香氣的氈房,開始享用精心烹煮的「手抓羊肉」盛宴。其禮儀進行一如哈薩克族,唯一的是食畢,主客為庇佑草原上的男孩能長得結實俊壯,要將兩塊羊肩胛骨掰斷。

盛宴後,我們決定進入名聞遐邇的天鵝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