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訪談紀錄
第 9 節: 拿著試管筆的色彩實驗家 ── 李焜培 以節日恆河為草稿,放大至恆河初探之一的畫紙上
李焜培已於2012 年逝世,因此我們訪談的是李焜培夫人—梁丹貝,以梁丹貝的回憶節錄做為資料參考。 李焜培於1933 年生於香港。從小成長在新穎、擁有寬廣視野的環境中,李焜培從小就很喜歡看古裝漫畫,因為羨慕美術名家的水彩作品,於是開始自己動筆畫畫,學畫的過程之中漸漸感受到,繪畫可以保存生活中美好的剪影,於是立志朝繪畫事業發展。 香港是個國際通商口,中西文化交流集散地,李焜培深受這亞洲新興大城市中新藝術的感染。早期的他並不是只從水彩開始著手,舉凡壓克力彩、油畫、壁畫、銅浮雕、新水墨、還有書法,每一樣媒材都傾力投入過,因為經歷過這些藝術創造鍛鍊的過程,使得李焜培從中體會了藝術創作的多樣性。1955 年他來到臺灣師範大學就讀美術系,受了馬白水、靳微天與靳思薇的影響,以英式水彩畫的畫風聞名於師生之間。梁丹貝敘述道,李焜培除了向林玉山及師大諸位前輩學習國畫外,版畫也受廖修平的影響,透過邊學邊授課的方式,同時間完成了許多作品。 1968 年李焜培受聘於師大再次回到臺灣,成了臺師大的教授。為了教學,李焜培從世界各國搜羅各種水彩教材,只要有新的畫冊或是可作為課堂練習的繪畫用品,他毫不考慮價格,立刻買下作為教學之用,對於美術教育傾盡一切。因為其新穎且自由的教學風格帶動了當時的水彩創作風潮,受李焜培影響的學生如楊恩生、陳東元、黃進龍、洪東標等人,屆後這群「學生」更是出類拔萃,開拓出臺灣水彩的黃金時期,將水彩在美術界中的地位推向高峰。李焜培教學的方式著重自由發展,現在活躍於美術界的幾位弟子,其畫風與李焜培大相逕庭,且獨具個人風格,由此可明白李焜培教學生時,絕非死板一昧要求學生和自己的作畫方式一模一樣或過度修改學生作品。他希望學生培養自己的風格,絕對不是畫得和老師一模一樣才是成功的路;至於李焜培的教學方式,最熟悉的莫過其夫人梁丹貝,她回憶起李焜培看她作畫時,會給予意見,但並不會將自己所有的認知都加諸在他人的畫作中,他會告訴梁丹貝:「妳這個用色很好,這屬於妳自己的風格,要保留下來。」
李焜培有數幅六尺與八尺的大型畫作,水彩畫要畫到這樣的尺寸勢必要克服相當多的困難與挑戰,夫人梁丹貝在回憶當繪製六聯屏大畫《恆河初探之一》(234x675
公分,1996 年)的過程:「市面上並沒有八尺長的畫板,這時候我(梁丹貝)就必須要去木材行 2003 年李焜培於七○回顧展時,形容自己一生的作畫階段:「少年時著重物體形似的描摹;青少時好奇,努力地吸取,崇拜偶像知所選擇;壯年時自感所獲甚豐,橫跨具象與抽象的探索不懈;中年回歸自然,放開懷抱,心手相印,理想幻象相交。步入老年開懷創造,在乎收放自如,理性收割成大皿。依據自然、生活為題,融合想像力,構成獨有的風格,嚴格卻不按牌理出牌,這或許就是我繪畫創作的依據了。」 在我們訪問梁丹貝回憶李焜培作畫時的過程,她說到:「他(李焜培)會看著要畫的物體或風景很長一段時間,靜靜的凝視,事實上這時候他是在思考構圖與如何用色,一旦決定好了,就是一氣呵成;整幅畫約完成八九成之後,再放進畫框之中檢查微調,將整幅畫作完成。」 李焜培的畫作風格中西合璧,在大學期間主要創作作品為靜物畫;六〇年代則受西方保羅·克利(Paul Klee,1879-1940)等象徵主義畫家影響,從抽象表現主義中體會到個性的奔放和自動記述之技法;到了1974 年後的畫作開始展現出焜培的獨特風格,將水彩的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從他的畫作之中可以感受到透明水彩的豔麗、色薄、水色淋漓、飽和且雋永,靈動的線條與強烈的色彩、畫作中的物體鮮明且活潑地將他內心天馬行空的幻想世界,與現實抒情的浪漫氣息做了最完美的結合。他刺激了七○至八○年代年輕藝術家一股投入水彩繪畫的風潮,1976 年出版的《二十世紀水彩畫》一書,厚達四百頁,是臺灣水彩畫界的經典巨著。 對自己有嚴格標準的李焜培,一直到晚年時,對自己的期許仍然是沒有極限,在他的七○年回顧展中曾說過:「數十年的光陰歲月,我的繪畫仍以水彩為主,習慣上並不以目前成果為滿意的終點;大家都習見我的發展是從不斷蛻變中找尋優點,而形成與別人不太相同的面貌與式樣,再三提煉以求個人格調。我從不自滿,並要求自己做得更好,因此不斷給予自己壓力、求取進境,同時以享受的心情,來磨練水彩畫穩定與多變的技巧,正如清楚動聽的口才,必然是抑揚頓挫有節奏,我重視藝術也不輕視技巧。還有整體的呼應現代繪畫逐漸從優質的傳統中出發,找尋與時代相關的精神,發覺畫家的內在、原創性,靜觀和思考宇宙、大地中的微妙啟示,而生命中有著無窮的哲理,值得我們珍惜和採用。」在藝術創作的世界裡,似乎沒有任何領域是李焜培無法駕馭的,誠如劉其偉所形容:「他是手拿著許多試管的實驗師!」
李焜培與梁丹貝合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