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水彩之式微 • 盼久旱之甘霖
 

       水彩於九○年代至本世紀的最初五年,似乎沉寂了一陣子。水彩愛好者在社會普遍的忽視之下,只能孤芳自賞,排期申請個展或團體展,卻無力挽回水彩的頹勢。許多人因對水彩的失望,絕望轉而畫油畫,然而繪畫收藏市場卻也未見好轉。

       我個人認為,若投入這個畫種的畫家對它的歷史•材料與色彩原理等理性的系統化知識不願意下功夫了解、探索,只一昧的追求表現技法,必然導致大家對它的誤解,甚至偏見、歧視。

       中國大陸的水彩畫自八○年代起蓬勃發展,本世紀之初,已有能力舉辦「國際水彩雙年展」;反觀臺灣水彩畫之者眾,卻仍停留在少數初學者必學的入門階段,實在是易學難精呀!

       且不談水彩畫的造詣深淺,在一片大家都視自己為水彩「畫家」聲響中,居然無法開一個有深度內容的水彩「學術研討會」。大學研究所裡,以水彩創作拿到碩士學位的大有人在,卻無人研究探討水彩的「理論」。這般形而下的發展方式,正是水彩畫逐漸步向衰亡的主要病徵。

       回顧1982年的臺灣,當時甫由臺師大畢業三年仍是初生之犢的我,策展了「八二水彩挑戰」,邀集當時獲得各項水彩類大獎的青年好手,信心滿滿宣示我們的理念。時過境遷,三十年之後的2011年底,當影響我最深的兩位高齡恩師身體狀況欠佳之時,我決定再次策劃一個有點回顧,也有點前瞻的《水彩調查》計畫,正式開廠臺灣水彩研究的初階。不論未來在臺師大或出版商的補助或合作之下,我將會以一系列的《水彩簡史》•《水彩材料學》•《水彩的色彩原理》來補強水彩的「形而上」的理論與思維架構,繼馬白水、劉其偉、李焜培、梁丹丰諸前輩之後,為臺灣的「水彩研究」開創一個新契機。


 

臺師大設計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