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正典與延異‧宜蘭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相關報導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宜蘭縣立美術館邀請陳東元、洪東標、陳世強、林欽賢四位在宜蘭生長的藝術家,於 2022年3月31日至6月19日舉辦《正典與延異:宜蘭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畫展。

開幕:4月9日上午10:30

講座*導覽:4月23日上午10:30


正典與延異:宜蘭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

https://www.ilccb.gov.tw/NewsContent_Pic.aspx?n=5B442FC2367EC44F&sms=74724DD2D5D1AF52&s=9B39FF77582B3FAF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日期:111-03-28    聯絡電話:03-9369116#207

日治時期以來,隨著「現代化」(Modernization)建設之推動,臺灣開始輸入西方美術概念,同時透過美術教育、美術團體、展示活動、批評體制等機制,形塑「美術群屬」(Art Society),藉由殖民統治轉接而來的西化過程,產生折射性的「文化轉向」(Cultural Transformation)。戰後政治局勢丕變,國族主義凌駕一切,產生另一波以政治正確為依歸的文化轉向,在冷戰中尋找民族復興契機的戰後美術,卻長久陷於「東方/西方」、「現代/傳統」、「本土/外來」、「地方/中央」等二元論戰之中。解嚴後,社會價值觀或藝術面向始趨於民主及多元,逐漸邁向摸索文化身分及主體認同的嶄新時代。

臺灣百年美術的發展,與學院美術教育的推動習習相關,從戰前的圖畫師範科到戰後美術院校的成立,在兼顧實用及美育理想的雙重目標下,歷經反映時局、維繫政權、跨越族裔及作為國際化文化資本等不同階段,演化出不同世代、群屬及價值觀等的美術典型。以臺師大美術系為首的戰後學校美教單位,莫不在此種時代氛圍或體制主導的前提下,開展其機關面貌。透過符合國家政策及現實需求之考量,樹立其學術威權、國族或文化「正典」(National/Cultural Canon)等價值。

「正典性」(the canonical)的打造、解構或再造,來自於對「文化轉向」的共識凝聚與行動實踐,藝術家若僅依賴其被體制賦予的特殊資格而擁有聲名地位,即無法不受主流價值的牽制。反之,拒絕牽制,或透過美學再建構的力量,始能達成轉向的目的,形成「延異」(Différance)的外擴現象。藝術風尚的改變,關乎對「正典」所代表的價值進行重新評價,不同世代基於美學認知或對政治、社會議題投入程度之差異,產生屬於或彰顯世代意識、群屬身分的不同「正典」類型與「延異」結果。

此外,在探討被慣稱為臺灣「後山」的宜蘭時,其「地方美術史」藉由學院或首都美術權力關係的連結,歷經何種「正典化」歷程?外移與內徙宜蘭所謂「在地」藝術家的定義是否改變、形成何種「延異」現象?本展覽邀請陳東元、洪東標、陳世強及林欽賢四位「宜蘭」藝術家聯合展出,經由四人出身於臺師大美術「正典」背景的對照,在學院教育、社會變動以及個人經歷等「轉向」的影響下,檢視其間的連結與差異,藉以探討「宜蘭美術」正典化的過程、現象與其後產生多元延異的階段變貌。

陳東元早期靜物創作反映嚴謹細膩的寫實風格,為日常物件與材質建構雄辯而客觀的典範性,然隨著鄉土主義的興起,轉而關注被長久遺忘的土地邊境、自然荒野及純樸風物,或簡或繁、或動或靜、或宏觀或微觀地,彰顯其為所謂「人間淨土」立傳建碑的人文思維。洪東標強調變形、分割及造型重組的表現形式,雖來自立體派、未來派,其目的卻在於解構其中的規制與模仿,同時形塑穿越國界、歷史與現實邊線的魔幻情境,藉由經年的教學反饋與身分省思,重燃對東方與在地美學的熱情,故鄉如詩夢土宛若再次初醒般地躍然紙上。

陳世強多變的創作興趣,游移在不同藝術尺標之間,或許來自求學時期的自我啟蒙以及對詭譎時局的敏銳覺察,濃重卻貼近觀者的視角、冷熱並存或凝縮現實與幻境的拼組手法,反映包含普普藝術的威權解放以及後現代乖離、雜揉、嘲諷與不實的真實感等的異化歷程。林欽賢藉由人像、肢體語彙,組構帶有藝術史圖像意涵的經典畫面,來自學院時期個案研究的分析性經驗,形塑宛若紀念碑式的結構與氛圍,後殖民強調文化主體、族裔身分重建的觸發,加速此種返回山海原生性的正典化工程,透過「肖像」重塑「本土價值」的桂冠榮光。

展演者: 陳東元、洪東標、陳世強、林欽賢
活動日期: 111/03/31至111/06/19
活動時間: 09:00~17:00
活動鄉鎮市: 宜蘭巿
活動地點: 宜蘭美術館101、201、202展覽室
詳細地址: 宜蘭市中山路三段1號
票價: 全票50元、優待票30元
聯絡單位: 文化局*林翰君

「正典與延異」 宜蘭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正典與延異藝術展。(宜蘭縣文化局提供)

2022-04-09 5:45 PM    標籤: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2/4/9/n13706824.htm

【大紀元2022年04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謝月琴台灣宜蘭報導)宜蘭美術館「正典與延異:宜蘭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展覽,4月9日隆重開幕,由陳東元、洪東標、陳世強及林欽賢出生於50、60年代的宜蘭藝術家聯合展出,4位同樣出身於「正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背景的藝術家,在學院教育的滋養、社會變動因素以及各種議題的影響下,透過創作內容的對照,呈現他們如何以藝術回應「不同世代的藝術面貌」。

宜蘭縣籍藝術家陳東元、洪東標、陳世強及林欽賢,四人長年在教育界作育英才,並曾在國內外美術比賽獲獎無數。

本次展覽邀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白適銘主任策劃,總計展出99件藝術作品,共分為5個子題,分別為「正典與形變」、「眺望的地平線」、「越界與延異」、「對焦中的他方」和「文化鄉愁.家國記憶」,除了共同回顧4位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外,也可觀看到他們彼此之間的連結與差異,展出內容相當豐富,不僅有近年新作,還有早期、甚至在大學時期的繪畫作品,可說是十分珍貴。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正典與延異藝術展。(宜蘭縣文化局提供)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正典與延異藝術展。(宜蘭縣文化局提供)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正典與延異藝術展。(宜蘭縣文化局提供)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正典與延異藝術展。(宜蘭縣文化局提供)

同時規劃影片觀賞區和多媒體互動區,一方面透過策展人、藝術家們的現身說法,分享創作理念與內心世界,讓民眾深入淺出,認識展覽的核心精神;另一方面,為提升觀展趣味,創造參與動機,本次結合AR互動軟體,體驗平面畫作變成3D立體層次的動態變化。

本次展出由文化部指導,與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葡眾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新任豐公司等單位共同合作,在各方的努力下,這項深具意義的展覽才能夠順利推出,希望帶領民眾瞭解不同世代的藝術面貌,並給予耳目一新的視覺饗宴。

展期至111年6月19日(日)止在宜蘭美術館101、201、202展覽室,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9:00~17:00,週一休館,洽詢電話:03-9369116。

責任編輯:王愉悅


宜蘭美術館「正典與延異」 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

2022年4月9日 週六 下午6:43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宜蘭美術館-正典與延異-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104307716.html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正典與延異:宜蘭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展覽9日在宜蘭美術館開幕。(宜縣府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宜蘭美術館「正典與延異:宜蘭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展覽,九日開幕,由陳東元、洪東標、陳世強及林欽賢出生於五十、六十年代的宜蘭藝術家聯合展出,四位同樣出身於「正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背景的藝術家,在學院教育的滋養、社會變動因素以及各種議題的影響下,透過創作內容的對照,呈現他們如何以藝術回應「不同世代的藝術面貌」。

縣籍藝術家陳東元、洪東標、陳世強及林欽賢,四人長年在教育界作育英才,並曾在國內外美術比賽獲獎無數,宜蘭縣長林姿妙表示,這次展覽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白適銘主任策劃,總計展出九十九件藝術作品,共分為五個子題,分別為「正典與形變」、「眺望的地平線」、「越界與延異」、「對焦中的他方」和「文化鄉愁.家國記憶」,除了共同回顧四位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外,也可觀看到他們彼此之間的連結與差異,展出內容相當豐富,不僅有近年新作,還有早期、甚至在大學時期的繪畫作品,可說是十分珍貴。

同時規劃影片觀賞區和多媒體互動區,一方面透過策展人、藝術家們的現身說法,分享創作理念與內心世界,讓民眾深入淺出,認識展覽的核心精神;另一方面,為提升觀展趣味,創造參與動機,這次結合AR互動軟體,體驗平面畫作變成3D立體層次的動態變化。


「正典與延異:宜蘭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 宜蘭美術館展出

新頭條 (2022-04-09 18:20) https://news.sina.com.tw/article/20220409/41566678.html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記者江志明/宜蘭報導

宜蘭美術館「正典與延異:宜蘭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展覽9日開幕,由陳東元、洪東標、陳世強及林欽賢4位同樣出身於「正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背景的藝術家,在學院教育的滋養、社會變動因素以及各種議題的影響下,透過創作內容的對照,呈現他們如何以藝術回應「不同世代的藝術面貌」。

展覽總計展出99件藝術作品,共分為5個子題,分別為「正典與形變」、「眺望的地平線」、「越界與延異」、「對焦中的他方」和「文化鄉愁.家國記憶」,除了共同回顧4位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外,也可觀看到他們彼此之間的連結與差異,展出內容相當豐富,不僅有近年新作,還有早期、甚至在大學時期的繪畫作品,可說是十分珍貴。

另外同時規劃影片觀賞區和多媒體互動區,一方面透過策展人、藝術家們的現身說法,分享創作理念與內心世界,讓民眾深入淺出,認識展覽的核心精神;另一方面,提升觀展趣味,創造參與動機,結合AR互動軟體,體驗平面畫作變成3D立體層次的動態變化。

展期至111年6月19日止,在宜蘭美術館101、201、202展覽室,相關訊息詳見宜蘭美術館官網http://ymoa.e-land.gov.tw或宜蘭美術館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YMOA2014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https://artemperor.tw/focus/4725

2022-04-06|撰文者:白適銘

日治時期以來,隨著「現代化」(Modernization)建設之推動,臺灣開始輸入西方美術概念,同時透過美術教育、美術團體、展示活動、批評體制等機制,形塑「美術群屬」(Art Society),藉由殖民統治轉接而來的西化過程,產生折射性的「文化轉向」(Cultural Transformation)。戰後政治局勢丕變,國族主義凌駕一切,產生另一波以政治正確為依歸的文化轉向,在冷戰中尋找民族復興契機的戰後美術,卻長久陷於「東方∕西方」、「現代∕傳統」、「本土∕外來」、「地方∕中央」等二元論戰之中。解嚴後,社會價值觀或藝術面向始趨於民主及多元,逐漸邁向摸索文化身分及主體認同的嶄新時代。

臺灣百年美術的發展,與學院美術教育的推動習習相關,從戰前的圖畫師範科到戰後美術院校的成立,在兼顧實用及美育理想的雙重目標下,歷經反映時局、維繫政權、跨越族裔及作為國際化文化資本等不同階段,演化出不同世代、群屬及價值觀等的美術典型。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為首的戰後學校美教單位,莫不在此種時代氛圍或體制主導的前提下,開展其機關面貌。透過符合國家政策及現實需求之考量,樹立其學術威權、國族或文化「正典」(National/Cultural Canon)等價值。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美術館一樓大廳。圖/宜蘭美術館提供

「正典性」(the canonical)的打造、解構或再造,來自於對「文化轉向」的共識凝聚與行動實踐,藝術家若僅依賴其被體制賦予的特殊資格而擁有聲名地位,即無法不受主流價值的牽制。反之,拒絕牽制,或透過美學再建構的力量,始能達成轉向的目的,形成「延異」(Différance)的外擴現象。藝術風尚的改變,關乎對「正典」所代表的價值進行重新評價,不同世代基於美學認知或對政治、社會議題投入程度之差異,產生屬於或彰顯世代意識、群屬身分的不同「正典」類型與「延異」結果。

此外,在探討被慣稱為臺灣「後山」的宜蘭時,其「地方美術史」藉由學院或首都美術權力關係的連結,歷經何種「正典化」歷程?外移與內徙宜蘭所謂「在地」藝術家的定義是否改變、形成何種「延異」現象?本展覽邀請陳東元、洪東標、陳世強及林欽賢四位「宜蘭」藝術家聯合展出,經由四人出身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正典」背景的對照,在學院教育、社會變動以及個人經歷等「轉向」的影響下,檢視其間的連結與差異,藉以探討「宜蘭美術」正典化的過程、現象與其後產生多元延異的階段變貌。

陳東元早期靜物創作反映嚴謹細膩的寫實風格,為日常物件與材質建構雄辯而客觀的典範性,然隨著鄉土主義的興起,轉而關注被長久遺忘的土地邊境、自然荒野及純樸風物,或簡或繁、或動或靜、或宏觀或微觀地,彰顯其為所謂「人間淨土」立傳建碑的人文思維。洪東標強調變形、分割及造型重組的表現形式,雖來自立體派、未來派,其目的卻在於解構其中的規制與模仿,同時形塑穿越國界、歷史與現實邊線的魔幻情境,藉由經年的教學反饋與身分省思,重燃對東方與在地美學的熱情,故鄉如詩夢土宛若再次初醒般地躍然紙上。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101展覽室展出現場。圖/宜蘭美術館提供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101展覽室展出現場。圖/宜蘭美術館提供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201展覽室展出現場。圖/宜蘭美術館提供

陳世強多變的創作興趣,游移在不同藝術尺標之間,或許來自求學時期的自我啟蒙以及對詭譎時局的敏銳覺察,濃重卻貼近觀者的視角、冷熱並存或凝縮現實與幻境的拼組手法,反映包含普普藝術的威權解放以及後現代乖離、雜揉、嘲諷與不實的真實感等的異化歷程。林欽賢藉由人像、肢體語彙,組構帶有藝術史圖像意涵的經典畫面,來自學院時期個案研究的分析性經驗,形塑宛若紀念碑式的結構與氛圍,後殖民強調文化主體、族裔身分重建的觸發,加速此種返回山海原生性的正典化工程,透過「肖像」重塑「本土價值」的桂冠榮光。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101展覽室展出現場。圖/宜蘭美術館提供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202展覽室展出現場。圖/宜蘭美術館提供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201展覽室展出現場。圖/宜蘭美術館提供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201展覽室展出現場。圖/宜蘭美術館提供


宜蘭美術館「宜蘭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展覽

2022-04-09Autor尖端新聞網 https://cenews.com.tw/archives/133514

【尖端新聞中心】

宜蘭美術館「正典與延異:宜蘭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展覽,今天(9日)隆重開幕林姿妙縣長、莊淑如議員等前往參觀並予道賀。作品由陳東元、洪東標、陳世強及林欽賢在地藝術家聯合展出,4位同樣出身於「正統」臺灣師大美術學系背景的藝術家,在學院教育的滋養、社會變動因素以及各種議題的影響下,透過創作內容的對照,呈現他們如何以藝術回應「不同世代的藝術面貌」。展期至6月19日(日)止在宜蘭美術館101、201、202展覽室,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9:00~17:00,週一休館,洽詢電話:03-9369116。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宜蘭縣籍藝術家陳東元、洪東標、陳世強及林欽賢,四人長年在教育界作育英才,並曾在國內外美術比賽獲獎無數,縣長林姿妙表示,本次展覽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白適銘主任策劃,總計展出99件藝術作品,共分為5個子題,分別為「正典與形變」、「眺望的地平線」、「越界與延異」、「對焦中的他方」和「文化鄉愁.家國記憶」,除了共同回顧4位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外,也可觀看到他們彼此之間的連結與差異,展出內容相當豐富,不僅有近年新作,還有早期、甚至在大學時期的繪畫作品,可說是十分珍貴。

同時規劃影片觀賞區和多媒體互動區,一方面透過策展人、藝術家們的現身說法,分享創作理念與內心世界,讓民眾深入淺出,認識展覽的核心精神;另一方面,為提升觀展趣味,創造參與動機,本次結合AR互動軟體,體驗平面畫作變成3D立體層次的動態變化。相關訊息詳見宜蘭美術館官網http://ymoa.e-land.gov.tw或宜蘭美術館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YMOA2014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宜蘭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展

台灣新生報 2022/04/10 https://times.hinet.net/news/23852304

宜蘭美術館「正典與延異:宜蘭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展覽,昨(九)日隆重開幕,由陳東元、洪東標、陳世強及林欽賢出生於五○、六○年的宜蘭藝術家聯合展出,四位同樣出身於「正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畢業的藝術家,在學院教育的滋養、社會變動因素及各種議題的影響下,透過創作內容的對照,呈現其如何以藝術回應「不同世代的藝術面貌」。

開幕式由縣長林姿妙親自列席、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縣文化局長呂信芳、策展人白適銘、縣議員莊淑如及宜蘭縣籍藝術家陳東元、洪東標、陳世強及林欽賢,四人長年在教育界作育英才,並曾在國內外美術比賽獲獎無數都親自蒞臨,現場吸引縣內藝文界共同參與,見證不同世代風格迴異藝術作品,展期至六月十九日止,在宜蘭美術館一○一、二○一、二○二展覽室,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週一休館。

宜蘭縣長林姿妙表示,宜蘭縣能夠與別人比拚,藝術的根奠定良好的基礎,藝術家的付出與奉獻,總計展出九十九件,展期至六月十九日,歡迎鄉親好朋友到場觀賞,台上幾十分鐘,台下好幾年功,宜蘭縣因為有你們感到驕傲與光榮,一起努力拚出宜蘭好藝術。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表示,宜蘭縣長久以來,文化立縣,文化部推「重建台灣藝術史」,宜蘭縣每年都可以補助推動在地文化產業,有非常好的成果。

策展人白適銘表示,一直以來,宜蘭縣以人力物力及財力經營美術館,配合文化部競爭型計畫型示範,得到的分數最高,應得力於宜蘭好山好水,建構對宜蘭的認同,令人激賞及震撼。


會員活動:「 正典與延異:宜蘭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

本會第二屆理事長白適銘教授/系主任擔任「 正典與延異:宜蘭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之策展人,展覽資訊如下,歡迎有興趣的會員及藝文同好參觀展覽!

展覽論述
日治時期以來,隨著「現代化」(Modernization)建設之推動,台灣開始輸入西方美術概念,同時透過美術教育、美術團體、展示活動、批評體制等機制,形塑「美術群屬」(Art Society),藉由殖民統治轉接而來的西化過程,產生折射性的「文化轉向」(Cultural Transformation)。戰後政治局勢丕變,國族主義凌駕一切,產生另一波以政治正確為依歸的文化轉向,在冷戰中尋找民族復興契機的戰後美術,卻長久陷於「東方/西方」、「現代/傳統」、「本土/外來」、「地方/中央」等二元論戰之中。解嚴後,社會價值觀或藝術面向始趨於民主及多元,逐漸邁向摸索文化身分及主體認同的嶄新時代。

台灣百年美術的發展,與學院美術教育的推動習習相關,從戰前的圖畫師範科到戰後美術院校的成立,在兼顧實用及美育理想的雙重目標下,歷經反映時局、維繫政權、跨越族裔及作為國際化文化資本等不同階段,演化出不同世代、群屬及價值觀等的美術典型。以台師大美術系為首的戰後學校美教單位,莫不在此種時代氛圍或體制主導的前提下,開展其機關面貌。透過符合國家政策及現實需求之考量,樹立其學術威權、國族或文化「正典」(National/Cultural Canon)等價值。

「正典性」(the canonical)的打造、解構或再造,來自於對「文化轉向」的共識凝聚與行動實踐,藝術家若僅依賴其被體制賦予的特殊資格而擁有聲名地位,即無法不受主流價值的牽制。反之,拒絕牽制,或透過美學再建構的力量,始能達成轉向的目的,形成「延異」(Différance)的外擴現象。藝術風尚的改變,關乎對「正典」所代表的價值進行重新評價,不同世代基於美學認知或對政治、社會議題投入程度之差異,產生屬於或彰顯世代意識、群屬身分的不同「正典」類型與「延異」結果。

此外,在探討被慣稱為台灣「後山」的宜蘭時,其「地方美術史」藉由學院或首都美術權力關係的連結,歷經何種「正典化」歷程?外移與內徙宜蘭所謂「在地」藝術家的定義是否改變、形成何種「延異」現象?本展覽邀請陳東元、洪東標、陳世強及林欽賢四位「宜蘭」藝術家聯合展出,經由四人出身於台師大美術「正典」背景的對照,在學院教育、社會變動以及個人經歷等「轉向」的影響下,檢視其間的連結與差異,藉以探討「宜蘭美術」正典化的過程、現象與其後產生多元延異的階段變貌。

陳東元早期靜物創作反映嚴謹細膩的寫實風格,為日常物件與材質建構雄辯而客觀的典範性,然隨著鄉土主義的興起,轉而關注被長久遺忘的土地邊境、自然荒野及純樸風物,或簡或繁、或動或靜、或宏觀或微觀地,彰顯其為所謂「人間淨土」立傳建碑的人文思維。洪東標強調變形、分割及造型重組的表現形式,雖來自立體派、未來派,其目的卻在於解構其中的規制與模仿,同時形塑穿越國界、歷史與現實邊線的魔幻情境,藉由經年的教學反饋與身分省思,重燃對東方與在地美學的熱情,故鄉如詩夢土宛若再次初醒般地躍然紙上。

陳世強多變的創作興趣,游移在不同藝術尺標之間,或許來自求學時期的自我啟蒙以及對詭譎時局的敏銳覺察,濃重卻貼近觀者的視角、冷熱並存或凝縮現實與幻境的拼組手法,反映包含普普藝術的威權解放以及後現代乖離、雜揉、嘲諷與不實的真實感等的異化歷程。林欽賢藉由人像、肢體語彙,組構帶有藝術史圖像意涵的經典畫面,來自學院時期個案研究的分析性經驗,形塑宛若紀念碑式的結構與氛圍,後殖民強調文化主體、族裔身分重建的觸發,加速此種返回山海原生性的正典化工程,透過「肖像」重塑「本土價值」的桂冠榮光。

策 展 人|白適銘(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系主任 )
展覽時間|2022年3月31日至6月19日
開館時間|週二至週日9:00~17:00,週一休館(若逢國定假日照常開放)
展覽地點|宜蘭美術館(宜蘭縣宜蘭市中山路三段1號)


不同世代的藝術面貌—宜蘭美術館「正典與延異:宜蘭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

發稿時間:2022/04/09 13:53:57 https://www.cna.com.tw/Postwrite/Chi/313159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20409 13:53:57)宜蘭美術館「正典與延異:宜蘭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展覽,今天(9日)隆重開幕,由陳東元、洪東標、陳世強及林欽賢出生於50、60年代的宜蘭藝術家聯合展出,4位同樣出身於「正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背景的藝術家,在學院教育的滋養、社會變動因素以及各種議題的影響下,透過創作內容的對照,呈現他們如何以藝術回應「不同世代的藝術面貌」。

宜蘭縣籍藝術家陳東元、洪東標、陳世強及林欽賢,四人長年在教育界作育英才,並曾在國內外美術比賽獲獎無數,宜蘭縣長林姿妙表示,本次展覽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白適銘主任策劃,總計展出99件藝術作品,共分為5個子題,分別為「正典與形變」、「眺望的地平線」、「越界與延異」、「對焦中的他方」和「文化鄉愁.家國記憶」,除了共同回顧4位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外,也可觀看到他們彼此之間的連結與差異,展出內容相當豐富,不僅有近年新作,還有早期、甚至在大學時期的繪畫作品,可說是十分珍貴。

同時規劃影片觀賞區和多媒體互動區,一方面透過策展人、藝術家們的現身說法,分享創作理念與內心世界,讓民眾深入淺出,認識展覽的核心精神;另一方面,為提升觀展趣味,創造參與動機,本次結合AR互動軟體,體驗平面畫作變成3D立體層次的動態變化。

本次展出由文化部指導,與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葡眾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新任豐公司等單位共同合作,在各方的努力下,這項深具意義的展覽才能夠順利推出,希望帶領民眾瞭解不同世代的藝術面貌,並給予耳目一新的視覺饗宴。

展期至111年6月19日(日)止在宜蘭美術館101、201、202展覽室,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9:00~17:00,週一休館,洽詢電話:03-9369116。相關訊息詳見宜蘭美術館官網http://ymoa.e-land.gov.tw或宜蘭美術館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YMOA2014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宜蘭縣政府林姿妙縣長致詞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文化部李靜慧次長致詞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策展人白適銘教授致詞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前排左起莊淑如議員、策展人白適銘教授、林姿妙縣長、李靜慧次長、文化局呂信芳局長;後排左起宜蘭市長代表張翊軍課長、陳世強教授、洪東標老師、陳東元老師、林欽賢教授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正點與延異開幕式


宜蘭美術館「正典與延異」 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

中華日報 2022年04月09日
https://movies.yahoo.com.tw/news/宜蘭美術館-正典與延異-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104307716.html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宜蘭美術館「正典與延異:宜蘭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展覽,九日開幕,由陳東元、洪東標、陳世強及林欽賢出生於五十、六十年代的宜蘭藝術家聯合展出,四位同樣出身於「正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背景的藝術家,在學院教育的滋養、社會變動因素以及各種議題的影響下,透過創作內容的對照,呈現他們如何以藝術回應「不同世代的藝術面貌」。

縣籍藝術家陳東元、洪東標、陳世強及林欽賢,四人長年在教育界作育英才,並曾在國內外美術比賽獲獎無數,宜蘭縣長林姿妙表示,這次展覽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白適銘主任策劃,總計展出九十九件藝術作品,共分為五個子題,分別為「正典與形變」、「眺望的地平線」、「越界與延異」、「對焦中的他方」和「文化鄉愁.家國記憶」,除了共同回顧四位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外,也可觀看到他們彼此之間的連結與差異,展出內容相當豐富,不僅有近年新作,還有早期、甚至在大學時期的繪畫作品,可說是十分珍貴。

同時規劃影片觀賞區和多媒體互動區,一方面透過策展人、藝術家們的現身說法,分享創作理念與內心世界,讓民眾深入淺出,認識展覽的核心精神;另一方面,為提升觀展趣味,創造參與動機,這次結合AR互動軟體,體驗平面畫作變成3D立體層次的動態變化。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宜蘭美術館「正典與延異」 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

蘭燈空間 LANtern SPACE
4月8日下午6:30 · https://www.facebook.com/lanternspacetw/posts/356378133093275
正典與延異:宜蘭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
本展覽邀請陳東元、洪東標、陳世強及林欽賢四位「宜蘭」藝術家聯合展出,經由四人出身於臺師大美術「正典」背景的對照,在學院教育、社會變動以及個人經歷等「轉向」的影響下,檢視其間的連結與差異,藉以探討「宜蘭美術」正典化的過程、現象與其後產生多元延異的階段變貌。
「正典性」(the canonical)的打造、解構或再造,來自於對「文化轉向」的共識凝聚與行動實踐,藝術家若僅依賴其被體制賦予的特殊資格而擁有聲名地位,即無法不受主流價值的牽制。反之,拒絕牽制,或透過美學再建構的力量,始能達成轉向的目的,形成「延異」(Différance)的外擴現象。藝術風尚的改變,關乎對「正典」所代表的價值進行重新評價,不同世代基於美學認知或對政治、社會議題投入程度之差異,產生屬於或彰顯世代意識、群屬身分的不同「正典」類型與「延異」結果。
活動日期:2022/03/31 ~ 2022/06/19
活動時間:09:00-17:00
活動地點:宜蘭美術館101、201、202展覽室
票價:全票50元、優待票30元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藝術感言:

臺灣是藝術家的墳場,從事藝術創作是條不歸路,要有守貧的準備。臺灣沒有讓藝術家生存的環境,藝術創作只能當興趣,不能當職業。

藝術的真諦在色彩中求生命的深度與厚度,藝術的過程在技法中求藏巧守拙鋒芒不露,藝術的生命在創作中求真善美與返璞歸真。

每個人頭上各有一片天,各有自己的世界;每個人各有不同的人生,各有自己的道路;每個人經歷不同,各有許多說不完的故事。從自己累積的生活經驗中去尋找靈感,這便是創作之源。

生命在決心死去的一刻點燃,藝術家的事業,是在閉上眼睛之後才開始的,走入歷史後得到的聲名,才是真正的榮耀。


Back to top

本網站專屬藝術家 陳東元 ‧ 所有網頁自行製作並架設網站

藝術家 陳東元為台灣水彩黃金時期領頭羊 ‧ 後專司雄偉遼闊油畫創作 ‧ 晚年全心重建童年經歷的林業史

藝術家 陳東元 專屬 E-mail 郵件信箱 》 taiwanland.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