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金門文化局之邀,彩繪金門,映入眼臉最感興趣的是無論馬背或燕尾屋脊下牆面的彩繪圖案,有立體也有平面,當地人士說,這些彩繪圖案沒有定規,完全由能工巧匠的靈感或藝術修為信手完成。
其中以珠山薛氏宗祠燕尾屋脊交趾燒立體浮雕最為精美。薛氏宗祠的大門也是立體交趾燒浮雕。
珠山聚落位於金門西南方,珠山舊名「山仔兜」,聚落主要薜姓家族所組成,話說650年前薛氏袓先薛貞固,由福建為避難渡海到金門,之後就在此定居繁衍成族,薛氏家族在建立聚落時講究了風水,聚落四方是丘陵圍繞,中央有大潭,被稱為四水歸塘,聚落外有七處水潭,此地被稱為「四水歸塘,七星流穴」。
金門薛氏大宗祠
珠山聚落位於金門島之西南隅,北有龜山為屏,西倚珠山而建。為一單姓「薛」的血緣村莊。珠山舊名「山仔兜」,源自西元1345年薛氏避難渡海來金,歷經長期戰亂,人口大量移民至南洋、菲律賓、臺灣等地。整個聚落以大宗宗祠與大潭為主軸,由於水代表財富,中國人在建造房子時十分講究風水,一定要「前有水,後有山」,這樣才是絕佳的風水形式,也才是最好的陽宅。
薛氏家族自開基祖到第四世並未分房柱,直到第五世才分成仁、義、禮、智、信五房。到了第十三世就有族人薛仕乾分支到澎湖的內垵,後來又有人移往彰化的鹿港和田中,到十六世開始移往南洋發展,於清代末年達到最巔峰時期。所以,在民國前後,大量的僑匯湧進珠山來,造就了珠山空前的繁榮。當時金門流傳著一句話:「有山仔兜厝,無山仔兜富」。山仔兜的富庶冠全島。
聚落四周丘陵環繞,林木茂密,後有雞庵山,中有大潭,為「四水歸塘穴」富貴之勢。由於地形因素,珠山建築並沒有單一朝向,恪守「宮前祖厝後」禁忌,以宗祠為中心,環繞在緩坡四周,共同面向中間大潭,對冬季避風、聚落排水十分有利;更有水(財)匯入之風水意義。而薛氏家廟前寬敞廟埕,強化了聚落中心的效果。整個聚落與週遭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為珠山建築特色。
薛氏家廟後方雞庵山,民國後開建為珠山公園,現規劃有登山步道及涼亭,可眺望整個珠山聚落,涼亭可覽東海日出,景觀優美。
薛氏家廟中有三塊匾額為金門全島所僅有,堪稱浯島之寶,那便是薛令之「開閩進士」、明代大臣王守仁為薛瑄立下「理學大臣」、薛仕輝「禦殿總提督」,極為名貴和榮耀。家廟大廳上所掛之「總戎」匾額,為鄉賢薛師儀,金門人唯一出任過金門鎮總兵者。薛總鎮為官清廉自持,剛正不阿,兩袖清風,誥封「武功將軍」,賜建宅第,稱為「將軍第」。
一九三○年,時任金門縣長陣紹前參觀珠山,盛讚風景秀麗,特別題詞相贈:「珠樹交輝清幽第一,山花怒發燦爛無雙」充分呈現寫實的意境。
一九五○年起,國軍進駐村莊,就在村子入口處豎立二道水泥山門柱子,題詞:「珠海無垠碧波千頃,山河永固正統萬年」充滿枕戈待旦之意味。
家燕
家燕(Hirundo rustica),是燕科燕屬的一種鳥類,分布於世界各大洲。家燕有著黑藍色的羽毛和長而分叉的尾巴,是一種很容易辨識雀形目鳥類。它會在人類的屋檐下銜泥築巢,而又因以許多害蟲為食而常在文學作品和民謠中以益鳥的形象出現。
體型小,身長10-17公分,飛行輕捷。短嘴寬而平,呈三角形,翅狹長,尾多分叉,體羽以黑褐色為主,常具金屬光澤。雌雄鳥的羽色相似,棲息於岩崖、建物、電線等處,靠飛行捕食昆蟲,鳴聲細弱而節奏快。多在岩崖或建物的掩蔽處以泥丸混合草莖等砌成碗狀或瓶狀巢,少數於沙岸穿穴為巢。多為候鳥。
五,六月是家燕的育雛的高峰期,走過一些騎樓店家的屋簷下都可瞧見嗷嗷待哺的雛鳥正張開黃色的嘴喙,等待親鳥餵食的畫面,讓人不禁想起唐白居易的《燕詩示劉叟》。
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銜泥兩橡間,一巢生四兒。四兒日夜長,常食聲孜孜。
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嘴爪雖欲敝,心力不知疲。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饑。
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南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
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卻入空巢裹,啁啾終夜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