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藝術創作的精神與嚴謹的風骨
有智慧的人,不會和不同角度的人爭吵,
因為每個人站的角度不同,說話的方式自然就有所差異,
不管意見和你是否接近,每個角度的意見都值得去採納。
親愛的朋友,多往積極的層面去思考,你會發現自己充滿活潑朝氣,
學到的知識更多,任何問題都浮現著隱約的答案。
無爭 無求
名與利是空象是假象 ,只是過眼雲煙,爭取徒增煩惱,得到是負擔,以「無爭」、「無求」的態度去達到生活單純,滌盡塵垢雜念,沉溺在「不食人間煙火」的心靈世界。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雨果
近20餘年,由於畫“山”,從中體會些許哲理,整理後與好友及有緣人分享。
爭是不爭、不爭是爭、夫惟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出自老子道德經二十二章)
譯文:委曲便會保全,屈枉便會直伸;低窪便會充盈,陳舊便會更新;少取便會獲得,貪多便會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堅守這一原則作為天下事理的範式,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誇耀,反能得有功勞;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古時所謂“委曲便會保全”的話,怎麼會是空話呢?它實實在在能夠達到。
人世間的紛爭不斷,說到底都是為名、利、情而爭。一個人如果不爭名、不爭利,有些人就可能認為他軟弱無能,其實不然。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在《道德經》最後收筆時又寫道:“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德經》第六十六章中則明確指出了“為而不爭”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所產生的最終結果就是“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天之道,利而無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德經》末尾的這句話,讀起來就能感覺到這位中國古代的大先知對生活在世俗中的人們的最後一次叮嚀。在聖人的心目中,人世間為了名利或物質享受所發生的爭爭鬥鬥,就猶如人在觀看兩隻螞蟻在爭奪一塊腐肉一樣,不值一哂。所謂“不爭”,就是指不爭功、不爭名、不爭利。如果說“善者不辯”是提醒人們注意修口的話,“為而不爭”則是勸人們修心向善。
“不爭”,並不是讓人無動於衷而無所作為,而是勸人們凡事要順其自然,不要一味的強取豪奪。人世間的覺者也都是“為而不爭”的心態,默默的為他人奉獻而不求回報,與他人沒有任何紛爭,對社會與自然沒有任何索取,那確實是一種超凡脫俗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不爭」,不僅僅是謙讓,而且還得一心為善,絕不造惡。「不爭」的高尚行為,自然會感動周圍的人。「不爭」本身是無聲的語言,標誌著思想境界。
水滋養了天地萬物,卻不爭討功勞,可以處在非常惡劣,連眾人都無法忍受的環境,默默付出,這樣的德性就是接近於道。
人的一生幾乎都在「爭」字中渡過,「比較」亦屬「爭」的一種,高中時代以前比誰的成績好,就算成績不如人,也要比一下運動或某項技能比人家強,如田徑、游泳、書法、演講.....等,反正就是「輸人不輸陣」。到了大學、研究所,屬於專職教育,除了專業成績出人頭地以外,還要拼個碩士、博士的,除了自己有面子外,家人也能揚眉吐氣一番。
進入職場,就更有的比了,比行業高尚,比職務高低,比薪資,比誰吃的開,可謂無所不比,娶個老婆還要比臉蛋,比身材,比學歷,比背景....等等。
真正比不過的,還有一個發洩的方式,就是由羨慕而忌妒而心生怨恨,更有甚者,不惜編造謊言,造謠生事,打擊中傷「比」不過的對手目標,企圖拉下對方頭上的光環,也突顯一下自己的存在價值。
有沒有想過,人比人氣死人,為何會「比」,就是因為「貪」字作怪,從小的教育讓我們身陷其中,無法自拔,因此由年幼比到年老,直至比進棺材方才休止,何其可悲。
人要不要與別人比,一定要比,而且非比不可,與世無爭的乾脆出家,青燈木魚了此殘生。所以一定要比,才有動力與活力,但應該是見賢思齊,可以激勵自己學習優秀的對象,與之齊方能超越乎,不是嗎?條件差別人一大截,徒然用一些無用的方式,羨慕忌妒,造謠生事,中傷破壞,會有用嗎?
所以一定要爭,但要爭的無聲無息,如同不爭一般,要爭正面的,不要盡往負面使力,另者要認清現實,有些事情爭也沒用,何不順之,例如老婆沒人家老婆漂亮,就無爭的必要。而且要在不爭之中去爭,才不會引起別人的警覺性,悄悄去做,不露山不顯水,才能保持冷靜,抓住時機,切中要害,則天下如何與你『爭』。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海納百川」出自《莊子‧秋水篇》:「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納之。」
「有容乃大」出自《尚書‧周書‧君陳》:「有容德乃大。」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表明處世之方。意指海之所以浩瀚無邊,是因為其容納一切河流之水。用來比喻一個人要想氣度、胸懷寬廣,就要不僅寬容別人,還要不斷的吸取不同的知識。大海之所以成其大,是因為它有接納百川的容量。
「壁立千仞」出自《水經‧河水注》:「其山惟石,壁立千仞,臨之目眩。」古人以七尺為一仞,極言雄偉高峻。
「無欲則剛」出處應來自《論語‧公治長》:『子曰:「我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慾,焉得剛?」』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宣示立身之道。岩壁之所以聳立千仞,因其剛強無雜質。行事若想有成,理應如石壁之屹立,排除一切私欲雜念。人若沒有私慾,品格自然高峻清潔,屹立不倒。
林則徐任兩廣總督,查禁鴉片時期,曾在自己的府衙寫了一幅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這幅對聯形象生動,寓意深刻。上聯諄諄告誡自己,要廣泛聽取各種不同意見,才能把事情辦好,立於不敗之地;下聯砥礪自己,當官必須堅決杜絕私欲,才能象大山那樣剛正不阿,挺立世間。林則徐提倡的這種精神,令人欽敬,為後人之鑒。
將這幅對聯的內容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一則欣賞其宣揚的寬容和大氣,二則也是激勵自己能排除私欲。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說要豁達大度、胸懷寬闊,這也是一個人有修養的表現。中國過去有句俗話,叫做「宰相肚裏能行船」。姑且不論那些宰相是不是都是有肚量的人,但人們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樣廣泛胸懷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中的「欲」意思是想得到某種東西或想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欲望多了、大了,就要生貪心;欲望過多過大,必然欲壑難填。貪求欲者往往被財欲、物欲、色欲、權勢欲等等迷住心竅,攫求無已,終至縱欲成災。
「無欲則剛」,它揭示了一個道理:去除私欲,就能無所畏懼;無所畏懼,就能一身正氣,剛直不阿。 克制私欲,就能寡欲清心,淡泊守志;克制私欲就能剛鋒永在,清節長存。 「無欲則剛」的精神,理應刻鏤在心版上,如此人到無欲萬般皆無所求,不與社會眾生隨波逐流。
人若無欲品自高。就是說,人若沒有私欲,品格自然高峻潔清,不染塵泥。社會上還存在著假、惡、醜現象,純潔社會、淨化風氣則是我們要擔負起來的一項長期的重要任務「無欲則剛」的操守,將使我們能在障眼的迷霧中辨名方向,勇往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