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藝術創作的精神與嚴謹的風骨
有智慧的人,不會和不同角度的人爭吵,
因為每個人站的角度不同,說話的方式自然就有所差異,
不管意見和你是否接近,每個角度的意見都值得去採納。
親愛的朋友,多往積極的層面去思考,你會發現自己充滿活潑朝氣,
學到的知識更多,任何問題都浮現著隱約的答案。
山還是山 水還是水
未參禪時是「見山是 山,見水是水」的階段,剛進入禪的境界,則是見山不是 山,見水不是水,因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體驗;待登堂入室後,便是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了;正如禪境從有限到無限一般,看見世相的另一面。
藝術的領悟亦是如此 ,剛踏入藝術領域的,總想炫耀技法以獲得認同掌聲,等到真正進入其中,浸潤其中,可能便會覺得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本質、本心。
從此岸走到彼岸、從晦暗走到澄明、從荒原走到淨土的旅程。
從最不簡單的第一步,回到最簡單的最後一步。
從人性的混沌,返回靈性的最初。
這是覺悟之路,也是每個人的那條路。
慢,是靈魂最舒適的節奏。
近年來,全球出現了一場「緩慢」運動。
慢慢走、慢慢吃、慢慢看、慢慢說,慢慢地過生活。
慢活顛覆了快活,讓人們開始審視過去遺忘的微觀樂趣。
緩慢自己,已成為靈魂最舒適的步伐。
東方慢活思想中,所謂人生四閒情:飲茶、種花、看畫、安坐。
標榜以不急不徐的態度,尋回生活中的閒情逸致。
聽茶、聽花、聽畫、聽安坐時的呼吸,也能聽出美好的生活。
萬物靜觀皆自得,看山看水看生命的過程。
安靜的、和諧的“心畫”,畫為“情”繪,圖為“心”繪,創作者如果動了真心真情,作品必定感動人心。
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涉世之初,還懷著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與新鮮,對一切事物都用一種童真的眼光來看待,萬事萬物在我們的眼裡都還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對許多事情懵懵 懂懂,卻固執地相信所見到就是最真實的,相信世界是按設定的規則不斷運轉,並對這些規則有種信徒般的崇拜,最終在現實里處處碰壁,從而對現實與世界產生了懷疑。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 紅塵之中有太多的誘惑,在虛偽的面具後隱藏著太多的潛規則,看到的並不一定是真實的,一切如霧裡看花,似真似幻,似真還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 我們在現實裡迷失了方向,隨之而來的是迷惑、徬徨、痛苦與掙扎,有的人就此沉淪在迷失的世界裡,我們開始用心地去體會這個世界,對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與現實的思考,山不再是單純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單純意義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這是一種洞察世事後的反璞歸真,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這一境界。 人生的經歷積累到一定程度,不斷的反省,對世事、對自己的追求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認識到「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要放棄 的是什麼,這時,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只是這山這水,看在眼裡,已有另一種內涵在內了。
===========================
禪語中「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譬喻說就如人的思考會經過三個不同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見山是山,就是你以為看到了山,可是事實上未必,就如同一般人認為知道了答案,但他所看的只是表面,也許事實跟他所了解的有很大的差距。
必須經歷過見山不是山的階段,就是經過困惑、懷疑,好像對又好像不對的階段,要仔細推敲,思考,心中似乎已找到答案,卻又不敢肯定的過程。
最後是見山是山,就是禪宗所謂的直指人心,事物本來很簡單,只要看到問題的關鍵、核心。一切就迎刃而解,但這是必須經歷觀察、閱讀、思考的過程,才能進入到直指人心的層次。
===========================
語出《指月錄》卷二十八。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
這故事是這麼說的…
青原惟信禪師曾對門人說:
老僧三十年前未曾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後來參禪悟道,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今個休歇處,依然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這是何解?
這是指人的三種境界…
所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這是指一般人的境界, 看到什麼就是什麼,
並不知覺你所看到的事物,
其中有多少是真的?
多少是錯的或虛的?
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是追求知識者的境界,懷疑批判, 就如胡適說的:
做學問須於無疑處存疑,剝開事物的表象,去探究其本質。
最後「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
這是悟道者的境界,經過懷疑、批判、辯證後,透徹瞭解事物的本質。
老子:「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原來是人生至高境界
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表達: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細細品味琢磨,實感哲理深刻,意味深遠,真乃人生的經典寫照。形象深刻的描述了人生歷程不同的三個階段:人之初,幼小單純,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隨著年齡漸漸長大,走進了山水之間,發現山水不是我原來想像中的山水,因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到中年,通過自己多年的修煉,茅塞頓開,回歸初心,做回自己,走出了山水之間,回頭再看,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道德經》講:」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意思是:含德深厚的人就如同出生的嬰兒一樣。人生之初,純潔無暇,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你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人生之初,就像一張白紙,在上面畫山是山,畫水是水。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春秋交替;寒來暑往。隨著年齡增長,人們歷經了世事,漸漸變得不再那麼單純,而是,越來越成熟,發現這個世界的問題也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無理走天下,有理寸卻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惡人活千年。
進入這個人生階段,是激情的,不平的,焦慮的,困惑的,糾結的。你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了。在這個時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借古諷今感嘆抱怨。山自然不再是那單純的山,水自然也不再是那單純的水。
一切的一切都成了人的主觀意志的載體,所謂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倘若留在人生的這一階段,那就苦了這條命了。可嘆,許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終點。追求一生,勞碌一生,心高氣傲一生,最後發現自己並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於是抱恨終生。
但是,有一些人通過自己多年的修煉,終於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這時的你茅塞頓開,回歸初心,回歸自然,做回了自己。人在這時候,便會專心致志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與旁人有任何計較。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面對繁雜世俗之事,一笑了之。這個時候的你,已走出了山水之間,回頭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能達到第三境界的人,不管他耳聞目睹了多少煩心事,遭遇了多少人生的坎坷挫折,都能面對現實,正視生活,以「花開花落都隨意,雲捲雲舒我自歌」的平常心,過自己快樂自在的生活。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人,一向能夠保持從容、洒脫的淡然,能夠冷靜沉著、處之泰然。他們不因高興而忘乎所以,不因傷悲而痛不欲生,也不因失意而蹉跎歲月不饒人。
每一個人都在走著自己的「路」,登著自己的「山」,把著自己的「調」,唱著自己的「歌」,每一個人都在演繹著各自的人生。人生就像一座綿延起伏的大山,有各自的頂峰與低谷,無論處在深深的峽谷,還是登上風光無限的頂峰,我自安之若素,從不放棄對快樂、美好和幸福的嚮往!
我們曾如此渴望生命的精彩,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自己才是命運的主宰者!
誠如老子所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自然而然。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便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一輩子做人,怎樣算是做好了人?一輩子處世,怎樣算是成功的處世?不如豁達的心態,人生在世,無非是讓人笑笑,偶爾也笑笑別人。曾經滄海後,再去看世事,無非是雲淡風清,不過是日升日落般的泰然了。回歸自然,回歸初心。人,就是要修煉到人生的至高境界: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如此,心靜人亦安「 祝你安好,請您轉發分享,福生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