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藝術創作的精神與嚴謹的風骨
有智慧的人,不會和不同角度的人爭吵,
因為每個人站的角度不同,說話的方式自然就有所差異,
不管意見和你是否接近,每個角度的意見都值得去採納。
親愛的朋友,多往積極的層面去思考,你會發現自己充滿活潑朝氣,
學到的知識更多,任何問題都浮現著隱約的答案。
勢隨緣隨心而動
藝術家是感性的 ,靈感無法強求,得意的傑作往往是在隨心隨意間出現,引人深思、震古爍今的藝術品更是無法預料何時會誕生,生活周遭莫不是開啟智慧的門窗,一本書、一根草也是靈感的泉源,心誠則靈,點石成金,如果能夠心如靜湖,必能隨心而動。
寧謐的自然,刻劃出美好清閒的世界,帶來全然不同的心靈體驗。聆聽自然天籟令人充分得到寧靜,似乎有一種超脫凡塵之感。也使繁忙的現代人,有如置身寧靜,令人與世無爭,擺脫雜念,在精神上得到充分的洗滌。
在一望無際的水天交會處,
不是遠離生活高高在上的執念 ,
是生命的一草一木 一息一念 ,
是放下片刻癡迷付諸天地無限。
行雲路上,擷取著歷程中的風雲露雨,心境如一,愈來愈圓滿,自在包容。
生命無常,縱使得意一世,曾經叱吒風雲,意氣風發的英雄,終有繁華凋零的時刻。
色彩斑爛的花朵終有飄零的時刻,凡事不可強求,得到未必是真,順其自然是積極樂觀的態度。
文化的角度既是歷史的沈積,層次中也蘊藏著創意資產。美感世界,也許曾經支離破碎,也許曾經是那片段的光亮,那零散的瑰麗,我們應該要一一撿拾起來。
一一撿拾起來,包括之前用橡皮擦拭掉的種種。
若能看得清事物的本相,看得透人生的幾縷原委,看得淡過日子的難度,則萬事其實一點也不複雜。
一切榮枯本天地,得偷閒處且高歌;若能一切隨他去,便是人間自在人。人生的自在,就在隨緣中。隨緣自適,煩惱即去。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下,無論是環境改變你,還是你改變環境,都有一個隨緣自適的問題。想求取功名利祿無可厚非,但也要隨緣,能取則取,不能取則棄,若為名韁利鎖索羈縛,投機鑽營,貪得無厭,違緣悖情,往往要釀成悲劇。滾滾紅塵,男女分離聚合,也要隨緣,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是你的丟不掉,不是你的別勉強,一個“緣”字使然。不順隨,往往就要枝節橫生。隨緣自適,並不是讓人消極無為。人生難得圓滿,前進的道路上難免會遇到許許多多的磕磕絆絆。困境面前,怨天尤人,往往沒用。善於調整自己,餓即食,困即眠,“有緣即往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緣時而動,這樣才是人生的高境界,才有從不幸和挫折中重新奮起的希望。隨緣是把握機緣,是一種達觀,是一種灑脫。隨緣不是放棄追求,而是讓人以豁達的心態去面對生活,讓人在狂熱的環境中依然擁有恬靜的心態,冷靜的頭腦。隨緣是一種修養,是飽經人世的滄桑,是閱盡人情的經驗,是看透人生的頓悟。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可謂是有事必有緣,如喜緣,福緣,人緣,財緣,機緣,善緣,惡緣。萬事隨緣,隨順自然,這不僅是禪者的態度,更是我們快樂人生所需要的一種精神。
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苦樂隨緣,得失隨緣,以人世的態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態度去收穫,這是隨緣人生的最高境界。在我們內心深處,生拳就有和佛別無二樣的純粹人性,那就是佛性。發現它使之成為自己的東西,這就是禪的修行。撣者雲,雲在青天,隨風舒捲,水在瓶中,清澄如鏡。雲動水靜,一任自然。雲在青天之上,千變萬化,隨風舒捲、沒有高處不勝寒的寂寞,水在瓶中,清澄如鏡,如如不動,也沒有落入庸常世界束縛的無奈。雲動水靜,雲水隨勢自如轉換,隨遇而安,閒適島然,正是在詮釋人應對命運的態度。
我們要像天上的雲、瓶中的水一樣,始終保持自然、清新、恬靜、清澈的本質,在瓶中的時候,依然保有在青天的那份超凡飄逸;在青天的時候,依然擁有在瓶中的那份閒適自安。凡事順其自然,有顆平常心,不盲目,不浮躁。人若雲水,活在當下。雲在青天,那就在空中道遙,在淡然中彰顯瀟灑;水在淨瓶,那就在瓶中自在,在恬靜中彰顯堅守。無論如何,要在保持自性清淨中,活出生命的本色!我想這便是處世極好的態度,也是極好的人生境界了。
佛說,生命只存在於呼吸之間;生活只存在於平淡之中;未斷我愛,不入潔淨。
茫茫人海,芸芸眾生。每個人,每個生命,在任何時候,其心所想與佛是離不開的。正如佛家所言,即是佛,便是果。沒有優與劣,只有佛。那些真正大徹大悟、真正懂得生命意義的人,都會以一種平靜的心態去面對外面的世界,其主要原因在於他們時常能夠以佛的真理約束自己,以佛對生命的闡釋警示自己擺脫煩惱,走出痛苦。
許多人之所以心中存有很多貪念,主要在於內心的執著,執著於錯誤的東西。佛則會告訴人們要除去心靈上的執著,這樣你就可看淡人生的富貴榮華,看淡人生的喜怒哀樂,看淡人生的種種境遇,這樣就不會為塵世中的事物所累,就可以讓自己的身心達到輕鬆、自由的狀態。
生命的本質在於心性,一切煩惱和痛苦皆由心生。不管面對怎樣的人生際遇,如果你能夠時刻保持一顆平靜的心,就可以體會到自由與快樂,只要你的心靈不再受世俗塵事的牽絆,心靈就可以自由穿行宇宙了。
“佛是對生命完整意蘊的領悟”,而生命的完整意蘊則是超越於知性思量之外的。佛家認為萬物是統一、連續的。而覺悟就是了悟萬物一體,是實現自我,也是領悟到無物獨存,領悟到一即一切。讓我們閱讀佛的智慧故事,進入一種超然物外的境界。靜心就是一次心靈的開花,它為你洞開一扇禪的智慧大門,帶你進入一個清涼的世界,親近一方靈魂的淨土。
要知道,一個心如明鏡的人,才能將萬物看得清清楚楚;而其一旦用心去思量如何實現內心的願望,如何去攀緣塵世的外物時,那這面明鏡就自然會蒙上塵土,看不到萬物的形象。所以,學佛的主要目的就是擦掉我們心靈上的灰塵,扭轉我們現代人生活意志委靡的趨勢,改善我們當前的生活。
在傳說中,曾經有一種每隔五百年就要自焚一次的火鳳凰,自焚化為灰燼之後又會重生,重生之後將會變得更加美麗,更加燦爛奪目。而參透人生的佛法就像火鳳凰浴火重生一樣,在徹底摧毀原來的自我以後,就會如同脫胎換骨一樣,重新站起來,並且能夠以一種更正確的人生態度注視塵世的一切。
佛學是一種使人生解脫的智慧,一種追求快樂、適意生活的心境。它以非凡的智慧,幫人點破世間的迷惑,以智慧的機鋒給人以啟迪,為世人指明方向。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日,小和尚與佛祖一同在寺中誦經。
小和尚問道:佛祖,您所說的極樂世界,我根本看不到,如何去相信它呢?
佛祖就將小和尚帶進一間屋子中,屋子裡黑漆漆的一片,沒有一絲光亮。
佛祖轉身對小和尚說:“牆角有一把斧頭。”
小和尚將眼睛睜得很大,但是還是看不到佛祖說的那把斧頭。
最終,佛祖就點燃了一盞燈,小和尚看到牆角果然有一把斧頭。
這則小故事就是告訴人們,你看不到的東西並不代表它不存在。佛祖正是因為悟透了佛性,這種悟性就像一束光亮,照亮你的眼睛,幫助你“看到”生命中隱性的東西。
佛學是一種使人在日常生活中擺脫痛苦的大智慧,它讓我們懂得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愜意、自由的人生,教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在行住坐臥、柴米油鹽中,獲得一種任運自由的心境。佛說,“境由心生”,幸福與不幸、快樂與不快、歡喜與憂愁都是一種主觀心態。一顆樂觀的心、一顆堅毅的心、一顆健康的心是不會輕易被生活中的風風雨雨所折服的,自己的心才是人生的快樂之源。 然而,現代人“舍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托缽效貧兒”,很多人只會像乞丐一樣挨家挨戶地討飯,殊不知,自己的家裡卻藏有無窮無盡的寶藏。其含義是,現代人在精神生活上只會四處追尋快樂,卻不知道去關注自己的內心,聽從內心的聲音。
給眾生一些生存智慧,對人生有新的了悟,在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等方面有所啟發,讓那些被無聊、壓力、憂愁和困惑所俘獲的靈魂重獲一股“新鮮空氣”。
用佛學的視角為你揭示生命的真相,讓你坦然面對生死,珍視生命,積極把握今生;以佛的智慧透悟人生真諦,解答當下的種種困惑,為你指引人生的出路。
佛,是祛除我們心中焦慮、疑懼的力量,是安定我們身心的一劑清涼散。本書中佛學大師們以佛教的視角,用現代人的觀點,對人生所作出的新的解釋,幫助您隨時汲取禪師們靈活、幽默的智慧,讓那些無謂的煩惱止於無形,在無常的歲月之中,活出充實自在的人生。
生命、生活的真正意義,包括為人、處世、交往、事業等方面,無不透露出富有禪意的人生哲理。
也正是這種哲理的存在,才能讓人更加理性地去面對現實世界,面對繁世的紛雜與喧囂。本書更重要的是向讀者講述了如何去感悟人生,如何去面對現實,如何讓自己的生命更自在,更有意義、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