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藝術理念與藝術蘊涵
有有智慧的人,不會和不同角度的人爭吵,
因為每個人站的角度不同,說話的方式自然就有所差異,
不管意見和你是否接近,每個角度的意見都值得去採納。
親愛的朋友,多往積極的層面去思考,你會發現自己充滿活潑朝氣,
學到的知識更多,任何問題都浮現著隱約的答案。
定
定, 指的是定力 。
《莊子‧達生》篇有一段故事:仲尼到楚國,看見駝背的老人拿著竹竿在黏蟬,技巧老練,問他方法。老人說捕蟬的時候,我立定不動的身體像樹根,拿竹竿的手臂像枯枝,雖然天地廣大、萬物繁多,卻只知道蟬翼的存在,不因外界的干擾影響我對蟬翼的注意,哪會抓不到蟬?孔子勉勵弟子說:「用志不分,乃凝於神」,注意力不可分散,精神才會凝聚而把工作順利完成。人的雜念都起因於環境的誘惑,捕蟬老人不受外界影響 ,便是定力。
「心一境性」,讓混亂的思緒平靜下來,專注一境。
論語:「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可知“定”的重要。
創作過程中難免會受到外界的干擾,受到情緒的影響,若能定性,心平如靜湖,智慧必會開悟。
定力,“定力”是佛家語。佛學之三藏十二部經典籍的核心或曰總綱,乃“戒、定、慧”三學,戒即戒律,定即禪定,慧即智慧,修行佛法者須“依戒資定,依定發慧,依慧斷惑”,方可“顯發真理,成正等覺”。而三學中,“定”又為佛法之中樞,有佛學家言:“廣義的定不單指禪定,定學的修持意在培養人之定力,有定力的人,正念堅固,如淨水無波,不隨物流、不為境轉,光明磊落,坦蕩無私,有定力的人心地清淨,如如不動,不被假象所迷惑,不為名利而動心,定學修持到一定程度自然開慧。”由此可見,佛法修持者的定力如何,對其能否修成正果,至關重要。
解釋
“定力”是佛家語。佛學之三藏十二部經典籍的核心或曰總綱,乃“戒、定、慧”三學,戒即戒律,定即禪定,慧即智慧,修行佛法者須“依戒資定,依定發慧,依慧斷惑”,方可“顯發真理,成正等覺”。而三學中,“定”又為佛法之中樞,有佛學家言:“廣義的定不單指禪定,定學的修持意在培養人之定力,有定力的人,正念堅固,如淨水無波,不隨物流、不為境轉,光明磊落,坦蕩無私,有定力的人心地清淨,如如不動,不被假象所迷惑,不為名利而動心,定學修持到一定程度自然開慧。”由此可見,佛法修持者的定力如何,對其能否修成正果,至關重要。
實踐
定力對於修行佛法者的重要性,是修行者從實踐中悟得。修行佛法,得成正果,要靠定力。世人學成一門技藝、成就一項事業,也無不要靠定力也。學文者要靠定力,有定力,方可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挫折;有定力,方可博覽群書,潛心著述,有所成就;無定力,便會為浮名近利所誘惑,被本能欲望所驅使,心神旁鶩,意不在學,或半途而廢,或止於小成。習武者要靠定力,有過人之定力,方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練就一高超武功;有定力,方可面對強敵,從容鎮靜,臨危不亂,後發制人;無定力,便吃不得苦,耐不得勞,只能練出一身花拳繡腿,臨陣對敵,神慌招亂,未戰而心先敗。
行業套用
學文習武如此,從事科研、藝術、體育等等工作者莫不如此。即使是像從事下棋、作畫這樣的專門技藝,也要靠過人的定力,方可出類拔萃,藝壓群雄。圍棋大師李昌鎬,之所以被人稱為“石佛”,是因為他在與人對弈時,有著超常的定力。他下棋時無論處於優勢還是劣勢,均鎮定如常,不露半點聲色,行家說他的棋風不剽悍,不出奇,看上去似乎很“平常”,但這種“平常”的棋風,連和他同檔次的九段棋手也難以理解,一步棋走出後,別人往往在數步或數十步後才能看出其意圖。某畫家從少年時便自修文史哲,練內家拳,深入研究書史畫論,勤奮作畫,終於聲震畫壇,成為名家。論者總吉他的成功之道時,說他“靠著堅守中國傳統筆墨精神的定力,在紛擾的當代畫壇,表現出可貴的冷靜與沉著。”而這位畫家在他一本畫集的題記中也以定力自詡:“外緣雖熱,內境清涼,余定力尚可乎?”
與智慧之關係
對於定力與智慧之關係,禪宗第六代大師惠能在《六祖壇經·定慧品》中說:"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解讀】定慧並非單指出家人參禪打坐的功課,如果一個人的定慧還有一個特定的時間或特定的形式,就是有為法,即二法。不論出家在家心是一體,本性是佛,定慧無別。僧與俗、是與非、作佛、善惡、定慧本無差別,定是心與客觀事物環境動亂毫無相干;慧是心與千差萬別,錯綜複雜的是非煩惱毫無關係。定慧是自然自在不動心,不是用任何方法取來得來的。和光混俗,心不在焉。人生社會無一不介入。非離開社會家庭到深山老林之清淨環境。幼兒之心,天真活潑,學赤子混沌之心,不參禪,不打坐,就是功夫。定慧是平常心而發,定是心不被物轉,慧是佛性本能的妙覺靈通。在客觀環境是非動亂之中,定慧不失不變,一生一世如此,僧俗皆如此,即是定慧均等。定不失慧,慧不失定,心平自然,本無定慧。定念心動,慧念法生,心念來去自由,是非平等,何生定慧?自心如如不動,不就是定慧么?什麼在家,出家、和尚、居士……這一切如夢幻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