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水彩發展淺析

── 藝術家 陳東元 ──

本文未註明出處的水彩作品來自2012年師大教授楊恩生獲藝術家授權出版的《台灣水彩調查》。

五、台灣水彩發展與社會的關係:

台灣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加上過去兩千年的移民社會,由多樣化的人種族群所組成,且不同時代背景而有多面向的呈現。從最早期的南島文化、古閩越文化,到中期的海盜文化,地理大發現後的荷蘭、葡萄牙、西班牙文化,鄭氏時期以後東南沿海漢人開始大規模開墾,儒家道家等宗教開始對本區域發生影響。到後來又混合日本統治時代的文化與接受日本皇民化文化教育,最後是承受戰後歐美文化的影響,以及本地與台灣原住民的文化覺醒,具有傳統與現代的面向,以台灣為文化主體範疇逐漸確立。 

1970年代台湾本土意識抬頭後,繪畫題材再趨本土化。解嚴之後,美術界生態多元自由,風格也日益前衛。

台灣前輩藝術家大多遭遇過政治迫害或壓制,為了安全都沒有觸及政治議題的探討。因為戒嚴的結果,使得台灣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在戒嚴的恐怖氣氛下,台灣人噤若寒蟬,思考無法自由發展,台灣人呈現萎縮的狀態,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教育下,教育發展被嚴重窄化,而書禁、禁歌、黨禁等限制,更是剝奪台灣人學習與創作等自由,當然更不用提台灣文化的發展,因為只要提倡自由言論,就容易被抹成是在「為匪宣傳」,在發展受限下,台灣也無法跟世界同步,種種傷害是算也算不盡的。

當時台灣人在文化創造上不能有自己的想法,都要根據國民黨政府的規定,所有的價值觀跟意識形態都被扭曲、僵化,沒有自由就沒有文化;許多人因為政治見解不同,或者只因為說了一句當局不中聽的話,或寫一篇批評時政的文章,或畫一幅嘲諷當局的圖畫,便被羅織入罪,惹來入獄殺身之禍。

政治高壓的措施牽制思想,高山近海敏感地區無法親近,水彩藝術家此時只能默默在社會邊邊角角取材抒發創作靈感。

日治殖民、大陸渡海來台、世居原住民以及西方帶來的思想,台灣匯聚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文化習俗,複雜且多樣,讓社會呈現與其他地域不同的面貌,蘊釀出獨特韻味的文化內涵。諸如:眷村、廟會、夜市、路邊攤、市場、......,台灣水彩藝術家創作出許多風景之外的人文社會風貌。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馬白水 金光耀眼(龍山寺) 58X78cm 1962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何文杞 石磨仔(老埤) 116.5x80cm 1980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金哲夫 宵夜 41X27cm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曾孝德 魯凱族老婦人 76X56cm 1980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洪瑞麟 基隆火車站 28.5x39cm 1930 資料來源:台灣網路美術館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胡笳 廟會(土城五谷先帝廟) 51X35cm 1964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張煥彩 員林鬧街 四開 1977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溫瑞和   廟   76cmX56cm   資料來源:畫家提供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藝術感言:

臺灣是藝術家的墳場,從事藝術創作是條不歸路,要有守貧的準備。臺灣沒有讓藝術家生存的環境,藝術創作只能當興趣,不能當職業。

藝術的真諦在色彩中求生命的深度與厚度,藝術的過程在技法中求藏巧守拙鋒芒不露,藝術的生命在創作中求真善美與返璞歸真。

每個人頭上各有一片天,各有自己的世界;每個人各有不同的人生,各有自己的道路;每個人經歷不同,各有許多說不完的故事。從自己累積的生活經驗中去尋找靈感,這便是創作之源。

生命在決心死去的一刻點燃,藝術家的事業,是在閉上眼睛之後才開始的,走入歷史後得到的聲名,才是真正的榮耀。


Back to top

本網站專屬藝術家 陳東元 ‧ 所有網頁自行製作並架設網站

藝術家 陳東元為台灣水彩黃金時期領頭羊 ‧ 後專司雄偉遼闊油畫創作 ‧ 晚年全心重建童年經歷的林業史

藝術家 陳東元 專屬 E-mail 郵件信箱 》 taiwanland.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