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禮與緬懷

 

今年是第二個沒母親您的新年,您媳婦美人仍熬燉您所愛吃的魚翅土雞湯,一切的一切年節食物,一如以往,但是今年我們以另一個對您的懷念方式,做了三天兩夜的宜蘭故鄉之巡禮(巡禮是帶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感情的旅行。「巡禮」在此是廣義的,是尋找歸屬的意思,即如村上春樹《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的巡禮之意),我們以此緬懷,也帶領您的孫輩,讓他(她)們了解您回憶錄中所言:「宜蘭—曾是我居住最久,執教最長,而令我最懷念的第二故鄉。“她”概括了我青壯期的黃金歲月,也留下了我中年時奮鬥不懈的足跡,使我一步一腳印的完成了我的志業,而邁向樂享天倫的晚年。」更讓兒孫晚輩了解您口口聲聲的兩位恩人,並藉以感恩追念其人與舊事。

在您的〈雲煙往事話心頭‧多少樓台煙雨中〉一文:「民國39年外子把最後一批親友送走,各就其業,稍得喘息,而其體力過度透支,遂臥病不起,非常嚴重,必須請長假療養。當時宜蘭縣長盧讚祥先生非常重視人才,關愛部屬,體恤外子英年卻罹重病,妻少子幼,家庭負擔沉重,而中學校務繁重,小學較為單純,考慮再三,改派外子任三星國小校長,以利其安心靜養,而我亦隨之轉任三星初中教師。兩校距離很近,有宿舍可住,又可兼顧家庭,盧縣長的恩深義重,沒齒難忘。」對盧縣長的恩深義重,您終生難忘。又在「三星初中校長王述之先生暨夫人,為人熱忱親切,與外子相見如故,成為莫逆之交,在他們大力協助下,使我們全家五口順利遷居三星。王夫人出身富貴,爽朗大方,更是古道熱腸,育有一子。她擅長烹飪,不只幫我照顧孩子,還耐心的教我做菜,以及如何調配營養膳食。她常送親手做的佳餚,增加我們全家的營養,一飽我們口福,她是我的貴人,更是炊事白痴的我之啟蒙恩師,除了改善全家的飲食,外子的病也因飲食的調配得宜也大有起色,已能徒步到校辦公,為了方便他上班和爭取更多點休息時間,同時我也可以兼顧兩個上學的孩子及尚未入學的次子,遂搬至三星國小校內之校長宿舍,我也請調三星國小服務。非常感激王述之校長夫婦兩年多來的照顧,外子的病得以控制,體力逐漸恢復,每日正常上班,全家也因而安定,二位賢伉儷之知遇,恩同再造,銘感終生。」對王述之校長夫婦知遇之恩,銘感終生。我們按文中所述宜蘭縣長盧讚祥先生及三星初中校長王述之先生暨夫人這兩位恩人,依次一一造訪王述之伯伯所籌設的員山國中及盧纘祥公館及史雲湖。

此次旅程由您的長孫女司瀅全權規劃,她細心又能幹,食住行充分考慮到我們長一輩的體力,她們真是「陪長者遊」,從遊覽車的安排,景點的遊覽,餐食的多樣用心,照相取景等,我們只需上車休息,下車觀景恣情山水,時間到了用餐。

第一天七點三十分出發,九點就抵達原名「大埤」或「鏡湖」稱之的梅花湖,位在冬山鄉中部,為一天然蓄水池,湖面約20公頃,三面環山,湖形狀似一朵五瓣梅花,因而先總統蔣經國先生命名為「梅花湖」。梅花湖不僅有豐富的湖泊生態,同時具備水資源涵養、農田灌溉等效用,也是一座優美的天然水庫。東岸湖中有一座吊橋,銜接環湖公路及湖心的浮島,佇立島上可俯瞰整個湖面,景觀迥異。在山的另一邊,另有一座山中湖,稱為「小埤」。梅花湖現已規劃成涵蓋面積約283公頃的梅花湖風景區,停車場與湖畔間的美食街,美食小吃林立,並有環湖協力車、灰姑娘南瓜車、遊湖動力船,使梅花湖搖身成為親子出遊的熱門景點。我們沒有租車環湖,慵懶地漫步在三公里的環湖步道、木棧步道,避開都市的喧嘩,欣賞這湖光山色,靜心感受此湖的靜謚。偶有微風吹起陣陣的漣漪,湖中一群不怕人的小鴨悠閒的戲水,無風時靜止的湖面就像一面鏡子,倒映出湛藍的天空,時見大冠鷲、白頭翁、白鷺鷥、松鼠等,因擁有多樣化的自然環境,匯集了許多動、植物於此。順時鐘沿著環湖步道漫步著,不時能見到迎面騎著單車、電動車的旅人們環著湖賞景。我們走走歇歇,自在又悠閒,坐在湖畔的涼亭下,坐擁湖光山色,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宜蘭羅東梅花湖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宜蘭羅東梅花湖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宜蘭羅東梅花湖

第二站來到羅東運動公園觀賞東丘落羽松,因為落羽松本身所擁有的黃綠交雜帶點紅的漸層之美,由於近年落羽松的熱潮,竟然讓遊客忘了此公園為運動公園。東丘就在運動公園的最左上角,落羽松茂密,更有流水、小池做背景。羅東運動公園佔地47公頃,這裡有大片的湖景、草地、林蔭,再加上眾多的運動設施(網球場、籃球場、游泳池、田徑場…)是許多羅東居民喜愛的運動場所。近午沒甚麼遊客,漫步其中,可以用不同角度獨享著這美景。

正午來到在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對面的林場肉羹,近幾年來由於媒體的大肆報導,每到假日一定是食客滿座。店面非常傳統,所賣品項就僅是肉羹,可以加麵、飯、米粉或冬粉等。其實肉羹的配料非常簡單,只有筍子和魚漿,但卻有店家獨有的特殊傳統味道,吸引著各地的遊客,不遠千里的來吃上一碗。林場肉羹的由來,可回朔到太平山還在伐木的時期,當時林場的工人將木材運下羅東,倒入林場內林木集散水池,宜蘭多雨濕冷的天氣,羹湯容易保持食物溫度,工作完後來碗熱湯,可以補充熱量,是工人們的最愛,林場肉羹也就成為羅東家喻戶曉的美食。是日天氣很熱,上餐的速度很快,雖然在狹小擁擠的店內揮汗進食,卻也別有一番懷舊風。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羅東運動公園東丘落羽松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羅東運動公園東丘落羽松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大啖林場肉羹

飯後進入佔地約20公頃的羅東林業文化園區,該區乃民國93年(2004),林務局將原羅東林場規劃為林業文化園區,園區內完整收藏與保存自日據時期的貯木池、竹林車站、營林辦公廳舍、日式宿舍群與部分火車軌道等景觀。原有的貯木池變成了自然生態池,並添設環湖臨水木棧道,同時整修昔日的竹林車站,並於園內展示昔日的運材蒸汽火車頭、森林鐵路,以見證台灣林業發展的歷史。除自然生態池(貯木池)外,另規劃有水生植物池、水生植物展示區(培育荷花、穗花棋盤腳、睡蓮等數十種水生植物)。所展示的國造蒸汽火車頭及車廂,經過巧思的佈置,讓水晶可以近距離觸碰火車,火車車廂也可以讓遊客隨意進入拍照及乘坐,結合了休閒、教育、文化等多項功能,儼然已成為休閒生態的好去處。從這些設施、建築物中可發現當年的林業發展是多麼蓬勃熱鬧,我們坐在樹蔭下休息吃水果,小輩們則頂著炙陽步上環湖棧道,環湖一圈。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羅東林場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羅東林場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羅東林場

兩點多我們抵達位於五結鄉冬山河下游,與親水公園只有一河之隔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該園區佔地二十四公頃,蘊含文化、歷史、古味、美食、戲曲、舞蹈、工藝及民俗雜技,及各式各樣的DIY體驗。三街、三館、三建築,將傳統工藝、民藝與展演串聯。文昌街、魯班街、臨水街,三條街,各有不同的建築特色及代表意義,也是傳藝中心的三條主要街道。

文昌街(生活與技藝的聚落),位於園區中央偏南位置,建築風格模擬台灣十九世紀市街聚落形成的樣貌,主要是以文昌祠廟埕向外延伸的街屋,這條街是傳藝最熱鬧的商店街,街上可以找到各種類型的商店,有傳統技藝的陶笛、吹玻璃、拉糖蔥、捏麵人、糖葫蘆、手工皂…等。除了DIY體驗之外,文昌街上有很多古早味零食,都是兒時的記憶,在這裡會有一種回到童年的懷舊感,我們也體驗了DIY做吊飾。魯班街(典藏工藝的寶庫),位於園區中央南側位置,以工藝的發明家魯班為名,屬於比較現代感的建築,右側的五棟建築物,如同手掌般矗立著,建築群象徵著「工藝之手」,呈現出手作的溫度與感動,連接的水池波光倒影,照映出日式建築魚鱗板的層次和黑瓦的沉靜,透過巧思與技藝,引領著遊客進入典藏工藝的寶庫。目前魯班街設有六大工藝的DIY手藝體驗,有琉璃、藍染、精雕、金工、木雕、墨玉等。臨水街(自然與街道的景致),位於園區中央西南側位置,靠近內河道岸邊的臨水街高低錯落的屋簷,流露出南方水都的風雅情緻。緊鄰月河畔波光瀲灩、拱橋流水、水榭樓臺,仿江南水鄉的風格,臨水河岸和高低錯落的街屋,依照九份、淡水等老街中依地勢而建的巷弄,仿造兩條街道之連街巷道,讓建築群展現台灣老街樣式的多元情境。臨水街為親子遊樂休憩的街道,可靜坐在石階上,品嘗寧靜間淡雅的輕食。我們也買了古早味花生捲冰淇淋、麥芽餅…等,坐在石階上品嘗,兼稍事休息。

宜蘭傳統藝術中心街坊仿二十世紀初期台灣各地街屋設計,包含傳統街屋及日治時代的西洋風格。共有三十多間工藝店舖,這些老街上的店鋪,夾雜著新與舊,包括早期的電影院、戲偶館、木屐館、民俗美食館、陶藝館…等,就像是一條時光隧道,使遊客在時光記憶中穿梭。或是童年的小玩意、或是現正熱門的霹靂布袋戲、或是民初的老電影、或是現正流行的琉璃工藝,讓我們目不暇給。文青復古的商店,可以玩的東西不勝枚數,大人可以找回童心,小孩子更是可以玩得不亦樂乎。各店家都竭盡所能的表演節目,拉糖蔥,這是傳藝中心的招牌,吸引很多的人觀看,師傅以長約一尺的圓棍,像拉麵條一樣的反覆賣力的一次又一次的拉扯,讓糖內充滿空氣,大約十分鐘左右,使糖成為細管狀,待其冷卻後即完成。糖內充滿空氣在拉的次數,但次數太多又容易斷裂,這就考驗著師父的功力了。店家還有現場製作毛筆,走到民藝街坊的末段,可以看到表演戲台。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宜蘭傳統藝術中心街坊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宜蘭傳統藝術中心街坊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宜蘭傳統藝術中心街坊

三館是曲藝館、展示館、演藝廳。曲藝館提供傳習實踐與展示場域,有常設戲曲表演供觀賞。舞台為混合鏡框與三面式舞台設計,可供戲劇、音樂、集會等多目標使用。其中三面式舞台也可改為活動式觀眾席,空間可彈性使用。曲藝館守護著臺灣傳統戲曲藝術,彰顯民間文化之美,是延續傳統藝術的活水。展示館目前精選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典藏的木作、竹籐、織繡、漆藝、陶瓷和金屬等「六藝」,以製作、使用或流傳於臺灣的文物為主體,勾勒匠師們認真堅持的職人精神。演藝廳屬於傳統戲曲展演區的一部分,這裡每年都會展出不同的展覽,且具備園區內最具規模與劇場指標性的室內展演空間,充分發揮劇場功能,呈現園區內最具能量的表演節目,打造成國際與台灣傳統表演藝術界重要交流平台,可容納400餘位觀眾,不定期邀請一流團隊獻藝,讓人擁有視覺饗宴。當日我們只有走馬觀花的認識,留待他日的再訪遊。

三建築有文昌祠、廣孝堂、黃舉人宅。文昌祠是全台第一座由政府興建的官廟,整座廟的建築和結構都經過藝師精準的計算,相當符合古典工法。步入文昌祠便能感受到莊重的氣氛,並圍繞在許多藝術品中,在這裡能看見石雕、木雕、彩繪、交趾陶、剪黏等許多工藝的真實呈現。栩栩如生的兩位神荼和鬱壘門神,是由民俗畫家潘岳雄先生所畫的「四顧眼」作品。不管你走到哪個方向看著門神,都會覺得他的眼睛在看著你,腳尖也指向你,這便是文昌祠最具代表性的彩繪作品,園區中的文昌祠廣場也安排有「擲狀元餅」及「考狀元」活動,讓遊客入座考棚,體驗舊時科生科考的心情。在民藝街底有一座傳統古建築,名為「廣孝堂」,該堂已經有八十餘年歷史,原係宜蘭鄭氏家廟,建於日治大正10~14年間(西元1921~1925年)座落於宜蘭市聖後街,因道路拓寬經拆卸後重組,成為園區內傳統家廟建築的展示空間。裡面是展示以前傳統家裡擺設,以及互動式圍爐,透過投影你能分辨出誰是媽媽﹖誰是爸爸嗎?很有趣的只要看到常常為別人夾菜的,基本上那人就是母親。旁邊是一整片遼闊的視野,迷霧森林就是在此,我們也進去體驗大人小孩都為之瘋狂的迷霧森林,每半小時就噴水霧5分鐘,在這個雲霧裡面穿梭,感覺也挺夢幻的。黃舉人宅的歷史已有140年,為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原本在宜蘭市內,因都市計畫的關係,面臨拆除,在宜蘭縣政府及傳藝中心的努力下,一磚一瓦地復建完成。大門上懸掛的「文魁」匾,為清道光22年(1842)榮登庚子恩科舉人,並且由「欽命兵部侍郎福建巡撫部院吳文鎔」為舉人所立。黃舉人宅保留古厝的歷史風華,為傳統民居「一正身、兩護龍」的組合。四周的圍牆以鵝卵石作為基座,上頭再以紅磚砌牆,樸實而典雅。三合院建築,承載著黃家人生活於其間的記憶與情感。黃舉人宅,前有水池、後有竹圍,水代表財庫,就在黃舉人宅正前方前面的道路成Z字型迂迴,也代表把錢留著不外流。東廂房內目前布置存放不少書院求學文具,珍貴而有趣,科舉制度時期書院學生考試作弊的小抄,令人看了莞爾一笑。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宜蘭傳統藝術中心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宜蘭傳統藝術中心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迷霧森林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戲台

我們隨心所欲的遊走觀覽,時而駐足欣賞中心的一些表演活動。當晚下榻的老爺行旅,四點才可入住,而傳統藝術中心,就位在冬山河親水公園旁,與冬山河親水公園連成一條旅遊路線,每次造訪宜蘭多是陰雨的天氣,這次天氣出奇的好,溫度偏高,您的長孫女司瀅建議搭船遊河,一則可休息,二則可消熱氣,她體貼的先行去渡船頭看船班並買船票,我們依時趁此空檔搭乘冬山河電動小船,又稱為水上巴士,這種電動小船行駛在河面很安靜,搭著船往上游航去,隨著船隻緩緩駛離渡船頭,遊船進入冬山河,河道視野整個擴展開來,聽著解說員解說導覽,冬山河為宜蘭第五大河,流經羅東、冬山、五結等三鄉鎮,全長24公里的冬山河流域,經規劃為以運動、遊憩、休閒多元功能的河濱遊憩區,共分上、中、下三段水域,各自展現不同的遊憩風貌。冬山河自古相傳有青龍及黃龍護岸,因此河畔用卵石築起高低起伏、彎曲有致的龍坡,分別鑲上青、藍和黃、橘的陶片;北岸為青龍岸,以青色陶片地磚拼貼為區隔,代表青龍麟片,朝海的方向有一座小山丘為青龍頭;南岸(童玩節場地)則以黃色陶片地磚拼貼為區隔的「黃龍岸」,龍頭朝向山,酷似兩條大龍凝空俯瞰河岸,永久守護著悠悠的冬山河。龍坡的階梯上,一方方有趣的嵌鑲畫,是宜蘭小朋友拼貼的傑作,我們穿過傳藝大橋,航向親水公園。遠眺前方,紅色拱型的利澤簡橋就像一道彩虹般,劃過遠方層層的山巒,當地人稱作虹橋,原名叫「捷徑橋」,由於該橋橫跨於冬山河,因此常被遊客誤以為這座橋叫做冬山河大橋。冬山河在未整治之前,五結鄉利澤村通往羅東鎮,會受到冬山河阻隔,所以必須遠繞其他道路通行,直到冬山河經過截彎取直的整治工程後,在河上搭建一座橋樑,解決了民眾交通問題,因此「捷徑橋」也成為當地居民對橋樑的趣味稱呼了,至民國85年為了讓橋樑名稱回歸鄉土而改稱「利澤簡橋」。坐在船上欣賞河岸風光,河岸邊或閒步或騎車優閒自在的遊人,與河水的寂靜平緩相互輝映,微風拂過,吹來一泓清涼,悠哉放空地陶醉飽覽河上風光。動力船接近親水公園渡船頭,必須穿越龍舟造型的臥龍橋,這是遊船進出親水公園的出入口,船上的遮棚緩緩降了下來,順利通過來到親水公園。親水公園是冬山河最重要的遊憩據點,以重建人與水的自然倫理為訴求,模仿大自然造景並容入蘭陽本土色彩,如水上舞台、五座圓錐形卵石丘及海面上的龜山島,不經意的將蘭陽地標引入園中。在此每年舉辦許多聞名國際的大型活動,例如國際划船賽、龍舟賽、童玩藝術節、水上遊樂園等,尤其暑假舉行的國際童玩節,更是吸引大批人潮前往遊玩,享受炎炎夏日裡的一絲清涼。從傳藝中心到冬山河親水公園,來回一趟約

十分鐘左右,河道寬廣、平穩,河邊堤岸上樹木成蔭、綠草覆蓋岸坡,景色優美,觀光資源相當豐富的一處鄉村河道。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冬山河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冬山河親水公園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冬山河親水公園

回到民藝街坊,文昌祠正前方就是戲台,整個戲台很傳統,非常美,用八根大柱子撐起,上面四角共有20個八角花籃,中間立著太師屏,正中間的圖案就是天官賜福,中間「粉墨乾坤」的匾額,粉墨代表演員,乾坤代表天地,兩者合著代表著演員扮演著人生百態。樂團拉到了前面,多了臨場感。精彩的傳統藝陣演出,台上台下觀眾互動親近熱烈,我們也駐足觀賞了好一回。在園區不但可以沉浸在復古的氛圍之中,而且還有很多拍照景點,可以讓喜愛拍照者瘋狂拍照。

幾個小時下來,天色漸漸黯淡下來,我們入住旅店梳洗後準備享用晚餐。手路菜中餐廳是我們入住宜蘭傳藝老爺行旅當天的晚餐用餐處,「手路菜」為台語發音,意思是指較費工、不僅費時且需要技巧的菜色,也可稱是「私房菜」、「特色菜」。仰賴的是廚師料理的火候和功力,才有辦法端出千變萬化的私房菜色。當晚的菜餚都是宜蘭在地的代表菜,總共有九道餐點,皆用當地食材,新鮮且具特色,有宜蘭特色的雙味酥,是兩拚炸餅,白白嫩軟的是糕渣,以高湯結凍後再下去炸,金橘色條狀的是金桔糟餅,是用芋頭和金桔餅做成後再去炸,可以吃的到金桔果粒很特別口感,另有肉絲、大白菜、小干貝等勾芡的古早口味西魯肉,最上面還舖了一些蛋酥,蛋酥咬起來微彈微彈,口感很好。金桔烤肋排,入味而嫩,其他如和鴨跟鮮干貝組合而成的生菜沙拉、麻油蒸小卷,小卷大又新鮮,肉質Q彈鮮甜,搭配麻油麵線,很創新的吃法,飯後甜品黑糖手工粉圓畫下完美的句點。用完餐後走出手路菜中餐廳,隨著河邊、建築的燈光也亮起,入夜後的的傳藝中心藝術街坊更像是一條回憶長廊,步行其上,夜晚的寧靜與傳統建築的視覺美景,美的令人癡醉。園區內打造全新的「魚耀隧道」,全長65公尺,設計師呂秉承融合宜蘭傳藝園區地景,以鋼骨結構搭配光雕,在月河畔草地打造這座魚地標,除利用冬山河新月般彎彎的內河道水岸步道,創造出悠游擺動的魚身曲線,更運用河水倒影,反射出全魚的身形,岸上水中相映照,閃耀燦美成為傳藝中心最美又夢幻的夜景。魚耀隧道代表「孕育」與「傳承」,大魚象徵傳藝中心扮演傳統藝術的大平台,各種表演藝術、工藝與民俗藝術團隊,彷彿是小魚般,共同孕育、繁衍與茁壯傳統藝術的基底與場域,因此在隧道內可見36尾不鏽鋼材製成的小魚,小魚的長度尺寸各不相同,活動式的魚尾可以隨風左右擺動,下方還有風鈴吊飾,不但在夜間點燈綻放光亮,微風輕拂時還可以聽見叮叮噹噹的清脆風鈴聲。我們走進隧道,近距離欣賞隧道結構、每條小魚的細膩設計,閃閃發光的光雕,變化出綠、藍、金、紅、紫、等色彩,令人驚豔,更讓人彷彿走進時空光廊中,即使是從水岸邊遠眺,看河水倒映,搭配園區周邊的美麗的點燈藝術,靜謐氛圍讓我們流連,魚耀隧道每天從日落後開始點燈,成為傳藝中心最美夜景,也成了蘭陽平原夜空最閃耀的地標,我們在此處拍了不少照片。另一地景藝術「希望樹」上面掛著150顆罕病孩童手繪的玻璃作品,從不同角度白天晚上看都有不同的風情。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糕渣、金桔糟餅雙拼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魚躍隧道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希望樹

入住的老爺行館,整個住宿園區一共有六個院落,每個院落都有屬於自己的名稱,就像一個個獨立的三合院建築一樣,走在住宿園區內,隨處可見江南林園跟中式庭院,小橋流水,還有紅磚古厝,處處都值得停下腳步駐足欣賞,而且白天跟傍晚各有不同的風貌。我們住三房一廳的家庭房及另一雙人套房,家庭房客廳有L型沙發,家人可以坐在這裡看電視聊天,桌上有貼心準備的各種零食,另外還有親子同樂的功夫棋,住客只要憑房卡就能自由進出,逛累玩累的就能隨時回房間休息。當夜下了雨,翌日晨起,地面潮濕,早餐是在「透早食堂」用餐,採自助式的,有中式的稀飯豆漿及各色菜餚,西式沙拉、麵包及麥片類,菜色豐富,油飯及爌肉是我們公認的最愛。用完早餐雨已停,我們出發前往壯圍沙丘旅客服務園區,由設計師黃聲遠建築師以綠建築工法打造,以沙丘為意象融合「空出谷地,看見沙丘」的設計概念所設計打造的不規則建築。建築兩邊不對襯,就像我們看到的沙丘,沒有固定的型態,而是依風吹拂改變外貌。造型特殊的建築,外型十分的吸睛,進入室內,連室內都很特別,不規則的曲線,挑高的屋頂,很具藝術感。館內不定時會有一些作品展出,當日是蔡明亮導演的錄像藝術展,分了六個不同主題的展廳,有塵、風、海、雨、潮、月光。展場內影片皆出自蔡明亮導演,影片為《金剛經》,位於「風」展廳。影片為《沙》,位於「海」展廳。影片為《無無眠》,位於「月光」展廳,是個有砂又有水的展廳。影片為《行者》、《夢遊》,位於「潮」展廳,地板上還有大塊軟墊可以坐著或躺著。影片為《無色》、《行在水上》,位於「雨」展廳,這裡有較高的天井,光線從這灑進來的很迷人。影片為《西遊》,位於「塵」展廳。這次的展覽,把沙灘搬進了室內,可以光著腳走進來,或坐、或臥看這棟建築,也看八部行者,首先看到的是以穿著紅衣的行者為主角,用著很慢很慢可以說是秒數計算的步調,從白天走到晚上,將藝術融入其中。有椅子可以坐下來欣賞,而地上的黑沙用意是為了讓你可以坐在上面去感受,當日是除夕,館中沒有導覽活動,看了很久仍不知道這部影片到底在演什麼。戶外走去,通往遊客中心屋頂的走道,可以眺望宜蘭風光,連階梯都充滿了藝術感。屋頂種滿了植物,且光源大多由這一個個方形的天窗照進內部,據說有不少人會專程來這打卡。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老爺行旅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老爺行旅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老爺行旅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壯圍沙丘旅客服務園區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壯圍沙丘旅客服務園區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壯圍沙丘旅客服務園區

接著我們的下一行程來到宜蘭火車站前幾米公園,近年已是來宜蘭旅遊必定踩點拍照超夯的熱門景點。丟丟噹森林、幸福轉運站、幾米廣場,三個景點緊鄰。丟丟噹森林,是來自於建築大師黃聲遠的巧妙設計,以綠色樹林和火車民謠共譜出的鮮明意象。透過幾何圖型和漸層綠色編織出高聳鐵樹,具有九芎樹的象徵,也代表著「九芎城」這宜蘭市的舊地名,雖然是透過鋼架的方式呈現,不過細膩的分枝和葉脈的呈現,彷彿就像是真正的樹林般。懸掛半空中的飛天火車《星空》作品裡的小男孩,從車內探出頭,列車穿越丟丟噹森林,有如夢中童話故事的場景。不僅是奇幻的丟丟噹森林令人駐足許久,離開星空列車丟丟噹森林,走到對面的宜蘭火車站,整座火車站就像森林城堡。宜蘭車站本身就是大型裝置藝術,森林彩繪牆面,加上長頸鹿在一旁,充滿童趣。繼續往前走可以看到許多鐵路局舊宿舍群,透過都市更新、設置成國道客運轉運中心,並結合公共藝術規劃成特色主題公園,「這一站是終點?還是另一個起點?」透過這樣的開頭,也正是揭開幾米廣場所點出的主題,透過「記憶片刻風景」為大綱意象,訴說著親朋好友在轉運站相逢、別離的小故事,或是旅人、居民在此地遊玩的記憶,透過和裝置藝術的巧妙互動中,呈現出一幅幅美麗的人文風景和溫馨小品。牆上的公車透過玻璃的反射,似乎就像在搭乘公車隔著玻璃看窗外風景般的寫實,每一棟老宅都有獨特的意象和呈現樣貌,幾米裝置藝術非常細緻又很有感覺,讓我們都能感受到幾米設計團隊所帶給大家美好的氛圍。幾米廣場人潮絡繹不絕,幸福轉運站,改建自國光客運的舊站,原本只是一個轉運的車站,由幾米團隊規劃包裝,結合了藝術人文,打造出非常吸引人的場景,完全顛覆一般冰冷水泥廊柱的刻版印象,讓轉運站增添了不少溫暖的畫面和生動的裝置藝術,也讓來往的旅人們臉上表情不再僵硬冷漠,或許這就是城市裡裝置藝術所帶來的神奇魔力吧﹖運用了周圍閒置的空間讓大家都能感受幾米繪本中的故事情節,難怪成為大家來到宜蘭必訪的景點之一。

全台這第一座由鐵路局舊宿舍廢棄的空間規劃而成幾米主題廣場是,現場裝置藝術不少,全部取自於知名繪本作家「幾米」的作品。將幾米的人氣作品《向左走向右走》《星空》《地下鐵》等故事場景以及人物,打造成實體的藝術空間,讓訪客都能沉浸在故事裡。或許是近車站,行李箱還蠻多,款式也很多,旅人、遊子肯定是更有感觸,我們雖非幾米迷,但也來朝聖。穿越馬路的另一頭是星空中一起等車上下學的小男孩與女孩,來到這裡我們也要來張一起等車的照片。沿著向前走,綠草背景搭配著一個可愛的白色人偶,靜靜的坐在一旁閱讀,好有喜感,聽安還坐在一旁模仿他的動作拍了張照片呢。

午餐品嚐阿添米粉湯店的綜合米粉湯,有魚丸、油豆腐,特製的彈牙魚丸,加上軟嫩的油豆腐,喚起童年的記憶。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幸福轉運站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幸福轉運站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丟丟噹森林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幾米廣場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幾米廣場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阿添米粉湯

接下來是我們這次家族旅遊最主要的緬懷先母口中恩人之巡禮,王述之伯伯所創立的員山國中。員山鄉溫泉路92號的員山國中,創立於民國46年秋天,校園左倚內員山(日據時代員山溫泉所在處)右瞰宜蘭河(為往福山植物園必經之路。乃宜蘭河之上游亦為大湖溪與五十溪交會處)山環水繞風景秀麗。原名「宜蘭縣立頭城中學員山分部」,由第一任校長王述之先生一手籌建成立,當時借用員山鄉公所禮堂上課,只招收一班。民國52年改縣立員山初中,民國57年改縣立員山國中迄今,已經一甲子餘。回溯當年舍弟自大元國小畢業,先母因和王述之伯伯的莫逆之交,因此親自帶著舍弟報考當時仍屬頭城中學的員山分部,將舍弟託付王伯伯。當時我和先母到該校找王伯伯,記憶中從羅東坐車到宜蘭,再轉員山,下車後又乘三輪車,然後爬上一小土堆才抵達僅有一排校舍的員山分部,如此舟車勞頓,為的是希望舍弟有王伯伯就近隨時看管,所以舍弟每天早起趕車至天黑才返回羅東的家,三年的勤學苦讀,舍弟沒辜負先母的苦心,畢業後考取了台北的師大附中,給了先母很大安慰。二月四日午後一點多抵達該校,因是日是除夕,校門緊閉,門房也沒人,睹物思人,然物已非昔日之景。每個人心中都有著那麼一段青澀的年少時光,一段讓人思潮起伏,心田酸楚卻又倍感回味無盡的過往。陷身於回憶的漩渦裡不能自拔,如果人生只是一段段經歷與回憶,那過客定是每段回憶中最絢麗的篇幅。往事如煙飄散,縱然有許多美好的回憶,但這一切也只是回憶,再靈巧的雙手也無法將過去的美好往昔串聯編織,將它繫于心田,再思索更徒增傷感。繼焯在背景教室建物上高高懸掛六十年校慶的看板前校門留影,想必內心如打翻了五味瓶,百味雜陳。有謂生活如茶,百味雜陳,入嘴時有點苦澀的滋味,細品後方覺有不凡的韻味。茶若沒有苦澀的陪襯,怎會凸顯芬芳的韻味;生活若沒有悲苦憂愁的襯托,怎能彰顯幸福快樂的珍貴。舍弟當年的奔波苦讀,先母的辛苦劬勞,皆是能一飲而盡苦澀的茶。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員山國民中學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員山國民中學

經過沉澱心情,順路來到旅程的下一站「望龍埤」,又名「軟埤」,位在宜蘭縣員山鄉枕山村湖山國小後方。據說因為數百年前山洪爆發,在土石沖刷下形成了這座天然湖泊,面積約四至五公頃,因該湖屬於山中湖泊,海拔較高,由於湖水水量仰賴著雨水多寡,跟居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地方耆老則依「風從虎」、「雲從龍」之古諺,認為雨水是龍帶來的而取該湖名為「望龍」,祈求雲雨滋生,造福蒼生。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望龍埤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望龍埤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望龍埤

長年水源乾涸的埤塘,在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宜蘭農田水利會及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重新整修,經過一番美化,並興建環湖步道與湖中央的人工小島,另建拱橋及九曲橋與湖濱相連結,重現埤塘生機,將此地整理成擁有美麗湖光山色的休閒景點,成為員山鄉休閒觀光的最佳去處。入口處矗立「望龍埤」的大石碑,旁邊寫著「軟埤」的小字,是這處埤塘原始正式的名稱。我們沿著望龍埤的步道,緩緩繞著湖走上一圈,登上造型優美的湖心島及九曲橋,登高遠眺,俯瞰美麗湖景,縱情在被連綿不絕的秀麗山巒所包圍的自然風光,真是超愜意的。望龍埤的水質清澈、晶瑩,埤塘裡的水鴨數量不少,而且還多到可以列隊而行,碧綠的湖水與遠處起伏的山巒相襯,清幽的步道兩側,種植著很多綠色植物,沿著湖邊漫步空氣非常的清新,風景十分的秀麗,不同視角都能有各自美感的之字形紅色九曲橋,橫跨在湖中央,是湖面上最醒目的地標,環山步道遠眺湖景更是一絕。湖畔種有一整排的落羽松,落羽松黃紅時節來訪,景色一定很美。望龍埤旁邊的一條飛龍步道,是桐花季時賞桐花的秘境。飛龍步道沿途的視野極佳,可以俯瞰望龍埤的全貌。我們不趕行程,悠閒舒適的享受散步的樂趣,在望龍亭小歇。望龍埤因為受到『下一站,幸福』偶像劇拍攝取景而爆紅,使這深山中的美景被人所知,我們沒追劇,所以只遠遠眺望低矮的平房,原為拓也的家,現更名為花田村咖啡,屋頂鋪著茅草的純樸茅草宅院,要不是外頭的宣傳照片,還真不知道這是影迷朝聖的地方呢!此地遍尋不著公廁,只好進入利用湖山國小的廁所,因是寒假期間,無人留守,但校園乾淨整潔。回程再去曾是先母四十年職場生涯的最後一站礁溪國民小學,在先母的回憶錄〈臥虎藏龍的礁溪國小〉一文:「礁溪國小是我四十餘年職場生涯的最後一站,也是我渡過了青壯期的黃金歲月,留下了我中年時奮鬥不懈的足跡,而後順利得使我一步一腳印的完成了我的志業,平安的為我畫上了職場句點的終站。而使我安心的步入樂享天倫的晚年。礁溪國小同仁是我永遠感念的好伙伴,也是我回味無窮的藏龍臥虎的國民小學,地方各級首長、民意代表、地方耆宿、士紳,以及家長會、協天廟對學校的支援,對本人的協助支持,也是我最感念最美好的回憶。」中特別寫到興建新校門:「校門如人之顏面,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也有展現群體風範的作用,所以興建校門,必須注意到有氣派而不誇張,夠美觀而不流俗,有含義並重簡明,校名恭正醒目,建築要堅固耐用,照明安全亦需適用,並考慮配合節日彩樓之搭建,大小旗座之安排,校門要大方,出入要方便等細節,以達插竿立信之準則。」我們在大馬路邊卻找不到校門,更不見礁溪國小的標幟,也許自從雪隧通車以來,每到假日大量觀光客湧入礁溪,礁溪國小就在大馬路邊,自1980年代末期以來,宜蘭開始出現許多打破傳統、不同於以往的公共建設,引發了1990年代以「地域性」角度為思考的「宜蘭現象」,在學界被稱為「宜蘭新建築運動」風潮,部分建築師團隊藉此實踐「無圍牆校園」的理想。今日礁溪國小是否實踐開放式友善校園的關係﹖美人也指著學校的大禮堂憶起:「第一次認識宜蘭礁溪,是繼焯帶全家至礁溪國小找奶奶校長,隔日参加學校大禮堂落成典禮,那時候,憲章對大禮堂的結構似也曾出力。」禮堂依然坐落在校園,往事歷歷在目。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先母生前攝於礁溪國小校門前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礁溪國民小學

接著前往五峰旗瀑布,五峰旗瀑布是礁溪境內最著名的風景點,由於瀑布後方有五座山峰並列,像極了三角形的旌旗,故名為「五峰旗」。這是我們學生時代遠足必到訪處,兒孫輩都沒到過,「五峰旗」共有三層瀑布,峻峭的五奇峰,海拔雖只有500公尺,但山勢陡峭,在青山翠谷中淙淙的飛瀑,令人心曠神怡。最下層的第三層瀑布下方有個小水潭可以戲水,順著步道往上走約15分鐘可抵達第二層瀑布,瀑布旁設有「五峰亭」能將瀑布美景盡收眼底。最高的第一層瀑布則需再走30~40分鐘左右,瀑布由狹谷直瀉山岩,瀑布全長約100公尺,但不巧因登山步道崩坍封閉,無法登頂。但登山步道途中有一條岔路可以到達聖母亭及聖母朝聖地,於是我們轉而前往。大哥因腿的關係沒有前往,我是第二次來,權充導遊,繼焯、美人、聽安、丕業都登上了聖地。

位於五峰旗瀑布旁的天主堂,於2005年興建完成,佔地有七百坪,仿北平天壇所設計的天壇造型的天主堂,藍瓦白牆,造形搶眼,莊嚴肅穆。因為地勢與地理環境所致,故只興建兩層,高度18米。頂端鐘型的十字架,在湛藍的天空中顯得更為聖潔。挑高建築內,屋頂中心點以輻射方式向四面擴散,十分漂亮,象徵天主之光普照。圓弧造形的天主堂,裝潢以原木為主,簡潔而明亮,莊重且神聖。大理石牆面上,以木頭作為窗格設計。環形的走道上,地面是大理石,白色欄杆與大柱,環繞的大石柱有12根,也是仿北平天壇祈年殿,代表基督12門徒傳福音。我們也進入禱告,祈求主賜平安。

「聖母朝聖地」被天主教教徒視為聖山,其興建有一段神奇的緣由故事。民國69年時有一登山隊攀登宜蘭聖母山莊,夜幕低垂才抵達,隊友因翌日有公務回台北上班,遂要求嚮導帶路回礁溪廣場,因夜路崎嶇,全都是下坡路,隊員皆非天主教徒,於是虔誠向聖母瑪利亞像祈禱,中途遇見如聖母瑪利亞之白衣女性於前方引導,終能順利下山,於是為紀念這段故事,感念聖母並於聖母亭旁建一聖母像,教會興建這座朝聖地以茲紀念,也供人前來朝聖。聖地占地廣闊,群山圍繞,標示著海拔168公尺,晴朗時可眺望礁溪街區、蘭陽平原及太平洋。右邊建築物為聖母山洞,聖母洞裡的聖母像所在位置,即是「奇恩異寵」典故中聖母現身保佑登山隊員脫險顯相的位置,聖母顯現的位置在山洞左側的第二棵相思樹梢。洞內的聖母雕像是在義大利原裝打造後運來台。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天主堂聖母洞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天主堂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天主堂

意外驚喜的是在天主堂前的廣場遠觀左側的山嶺間,一道白練懸垂,竟是我們因山路阻隔無法登頂觀賞的五峰旗最上層瀑布,美人丕業更是興奮,弭補了因登山步道崩坍封閉,無法登頂觀瀑的遺憾。今天的運動量大,正好可以享受下榻的冠翔世紀溫泉會館的泡湯,泡完湯享受著豐盛的年夜飯。飯後大家聚在大哥房間,一如以往的刮刮樂,只是今年刮刮樂的餘興,仍是少了母親您帶著老花鏡,故弄玄虛吊足大家胃口的場景。我們知道此刻的您,也在天堂欣慰地看著大家團聚的和樂。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五峰旗瀑布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五峰旗瀑布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五峰旗瀑布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年夜飯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刮刮樂/b>

大年初一大家睡到自然醒,早餐後在飯店附近景點閒逛,美人則由繼焯陪著去一探記憶中的礁溪火車站,並在湯圍溝溫泉公園泡腳,開啟今天的行程。首站是頭城濱海森林公園,這是我們四兄弟姊妹兒時常到的頭城海水浴場,沙林聽濤與傳統牽罟則是當年海水浴場兩大特色。因興建烏石漁港凸堤攔海沙效應,使得兩公里長,面積約七公頃沙灘消失殆盡,改以石頭阻擋海浪直接沖刷堤岸。現在規畫成了濱海森林公園,但已無法下去戲水。從紅磚大門進入,左手邊就是近期很熱門的八角瞭望塔,也有人稱呼為迴旋樓梯。斑駁的外牆充滿90年代的復古風格,可以眺望龜山島,八角型的暸望台結構,一圈圈的旋繞而上。階梯旁都有對外的窗口,光影隨著不同的角度,灑在登塔人身上。進入瞭望台後,抬頭一望就能看到這彷彿奇幻隧道的景色,老舊的欄杆與長了綠色青苔的樓梯呈現歲月滄桑。美人、司瀅、丕業一圈圈的旋繞而上,一下子就在塔頂向著我們揮手,告訴這是旅人不可錯過的熱門的打卡點,若不是因為IG的打卡,應該很多旅人也就這樣錯過了這如此復古又夢幻的角落。這一代的我們旅遊很幸福,可以追著instagram的愛用者的腳步,去欣賞經歷一些新鮮的事物,用著新的視野,會發現原來台灣還有這樣可遊覽的地方。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頭城濱海森林公園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八角樓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八角樓

接著我們去尋訪先母口中的另一位恩人盧纘祥縣長,盧宅位於頭城鎮和平路261號。頭城鎮是宜蘭縣最早開發的地方,是台灣擁有最多鐵路車站的鄉鎮,總共有石城、大里、大溪、龜山、外澳、頭城、頂埔七個車站。我們從老街探源巡禮,頭城老街也就是和平街,是頭城最早發展的街道,古稱「頭圍街」,在清代可說是頭城最熱鬧最精華的區域,見證了頭城自古至今繁華衰退的歲月。清代時期,盧家已是頭城的首富,並擁有頭城最大的行郊「十三行」。為清朝時宜蘭地區首富盧永的商行和穀倉之總稱。由於當時的烏石港是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因此十三行建在河道旁,一端朝河岸碼頭,使船隻入港後能直接進貨儲存,而另一端臨街則為了出貨的便利。當時盧家擁有不少船隻,來往烏石港和福建諸港之間從事帆船貿易,十三行的出現,是頭城商業鼎盛的時代,行址所在的和平街即為當時的商業街。其構造樸實,斜形的屋頂覆蓋紅瓦,紅磚砌成的柱子支撐每個角落,牆壁為木板牆,十三行的石材屋基,據說是當年船隻由外地返航時所運回的『壓艙石』,這些石材堅固耐用,因此得以保存至今。排列有序的木造屋身,內部「聲氣相通」,屋屋相連,但通道十分複雜、牆壁極為厚實,厚達60公分,有防盜的效果。因它是一片屋宇的建築,所以從各角度望去,皆有正門和進口處,頗為特殊。走在和平老街,感覺好像走入時光隧道,回到一百多年前老街繁華盛景,聽到人聲的喧嘩。隨著環境變遷,許多建築改建成鋼筋水泥,老房子所剩不多,目前和平街南段還剩數間舊時傳統建築,每一屋前舊式商號尚保留完好。拱形的石柱迴廊,散發著老街獨特的風韻,綿延相連的紅磚圓拱的「亭仔腳」磚瓦與大紅燈籠輝映,仍保有昔日風華,益顯得發思古之幽情。慶幸的是,走過一百多年歲月,後現代主義興起後,喚醒人們的懷舊心情,也喚起老街的歷史記憶。

盧纘祥為「十三行」主人盧家的嫡裔,盧氏家族中,以盧纘祥最富盛名。「盧纘祥」早年經商,後來從政,曾先後擔任過日據時期民選庄協議會員,光復後的頭城鄉長、宜蘭首任民選縣長及省府委員,是位風雲人物,今日的頭城鎮上就有一條路命名為「纘祥路」。盧纘祥公館為一座中西日合璧的豪華邸宅,盧宅佔地廣闊,建築宏偉,日式屋頂上有西式風格之老虎窗,建築正面設迴廊,圓拱形之主入口居中,牆身為洗石子與白色面磚混合使用,在風格上屬和洋混合式,但在牆角及臺基上亦可見傳統閩南風格之「櫃臺腳」作法。風格特殊,規模壯觀之盧宅,自建成後即成為當地之重要地標。據說設計盧宅的建築師是當時任職總督府營繕科的建築師宋祖平,至今在宜蘭地區仍有「有盧家富,無盧家厝;有盧家厝,無盧家富。」之俗諺,這一蘭陽地區流傳的俗諺,也說明了盧家及盧宅的與眾不同之地位。

盧宅前池塘是頭城人的風水寶地,1971(民國60)年,頭城鎮公所以盧縣長的字命名為「史雲湖」,它是盧家利用頭圍港埋滅後的廢棄碼頭遺跡整建起來的,是盧家當年通往烏石港駁船口岸。湖中蓋兩間涼亭,涼亭與池邊有小橋通連,是盧史雲吟詩取樂的場所,「史雲湖」占地1539坪。當年家兄及我皆曾隨先母至盧宅,記憶中盧宅前是一片汪洋大海,由楊東慶的一首〈頭城十三行巡禮〉詩

開蘭首站老街幽,櫛比行郊歲月悠。
喚醒堂存風雅事,史雲湖塞往來舟。
康家院落資涵詠,盧宅庭園足漫遊。
一磚一瓦成見證,頭城重鎮紀千秋。

頭城又稱「開蘭第一城」,頭城老街有「開蘭第一街」之稱,古名「頭圍街」,清嘉慶元年(1796年)吳沙率領漳、泉、粵三籍人士進入此區,是台灣東部開發起點,為蘭陽溪以北重要的通商口岸。「史雲湖塞往來舟,盧宅庭園足漫遊。」可以感受到盧家的氣派。今日占地寬廣,氣勢恢弘,關乎頭城發展史的盧宅,因不對外開放參觀,無法進入盧宅,但從古建物之外觀,依稀仍可見楊詩所述的壯觀大厝。惟現在史雲湖已無船隻,湖前是熙來人往的大馬路,實在難以想像當年船隻駛進來的畫面,沒有了船的史雲湖,怎麼看都像是個大水塘。在人的一生中,不知有多少個回憶,但真正值得留戀又有幾個呢﹖童年,是五線譜中最悠揚的弦律,是一部書中最動人心弦的情節,它是我們一生中最值得回憶的階段。童年已過,當再次回首時,留下的只有童年的回憶,而這回憶可以使人一輩子都忘不掉。似乎沒有什麽比那盧宅前的那片大海讓我記憶深刻與無比懷念,它如同一根繩索,將我整個童年、少年時期的生活串了起來,依著它,便可以找尋那些年先母艱苦歲月的點點滴滴。而那大海似乎只屬於童年,長大後,大海也消失了,因為歳月無情,土地有情,因為我的家鄉需要成長。此時更體會到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詩所透露的盛衰無常。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盧纘祥公館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史雲湖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頭城車站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頭城老街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史雲湖

中午排定的參訪蘭陽博物館,蘭陽博物館是一座與大地共生的建築,建築主體建造在烏石港礁遺址的西北側,以便完整保留濕地的自然生態,因特殊的建築外觀,成為宜蘭的著名地標。主建築物融入北關海岸一帶常見的單面山的形體,也為了呈現蘭陽平原四季的田野色調,以韋瓦第的四季主旋律做為發想,外牆採用有質感的石材,做排列組合,仿造單面山的岩石紋理,並隨著四季與天色的光影變化而有不同的色調。是日閉館,我們只能外觀,天氣晴朗,我們在綠草地上野餐,別是一番旅遊趣味。余光中〈何以解憂〉:「世界上一切的橋,一切的路,無論是多少左轉右彎,最後總是回到自己的門口。」我們家族三天兩夜的宜蘭故鄉巡禮後又回到溫暖的家。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蘭陽博物館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烏石港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旅程尾聲合影

余光中曾說過:「旅行之意義並不是告訴別人這裡我來過。而是一種改變。旅行會改變人的氣質,讓人的目光變得更加長遠。在旅途中,你會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習慣,你才能瞭解到,並不是每個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這樣,人的心胸才會變得更寬廣;這樣,我們才會以更好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生活。」規律的生活,有時會讓自己忘了生活的意義。偶爾出去走走,可以尋找另一種不一樣的感受,會磨練我們看待世事的心智。有些路,如果你不啟程,你永遠不知道它有多美麗。有些風景,如果你不親歷,你永遠體會不到它的魅力;有些故人舊事,如果你不腳踏應證,你永遠不會悵觸感動。站在宜蘭家鄉的土地上,眺望由北往南的鶯子嶺山、三角崙山、烘爐地山、大礁溪山、阿玉山這五座山岳,它們依舊靜靜地享受著浮雲的輕吻,但是,家鄉改變了,以往那片綠色田疇,縱橫田間的小徑,和環繞農家的綠竹,已經不見了,在田中耕耘的水牛也不見了,西式的樓房已取代了純樸的農舍,田野中也增加了摩登的別墅。家鄉的山海景色和過往時光,像一幅幅畫一樣,珍藏在心中那些人、那些山水田園、那些生活方式,都已經遠去,我們只能穿過記憶的迷霧,去觸摸那時候的溫度。花開花謝不是歲月的過,滄海桑田任由潮漲潮落,世事變幻,在這個世界上,生命是一瞬也不會停止的。人的一生也是這樣。它經常在變動,人與事會在我們的生命中一閃而過。面對過去,不管怎麼留念,它都不會回來,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只有和親友故人共同留存下來的印象和記憶是不變的,每張照片,都像尋找回家一步一步的腳印。三天兩夜的旅遊,重點不在於我們去過多少地方,是否看過多美的風景,而在於我們一路上所遇所見,都能為內心帶來啟發與改變,旅行是唯一讓我們花了錢,卻變得更富有的事物,比起同樣的事情聽千百遍,還不如用自己的雙眼去看一回,體驗更多新鮮的事物,緬懷前人,惕勵自己,突然重新認識了自己。英國有句話:「烏鴉去旅行,回到家裡,其烏如故。」出外旅行沒有吸收到什麼東西,那等於沒有改變。所以培根說:「旅行補足少年的教育,增長老年的經驗。」山一程水一程的訪舊追尋,就是為了能使兒孫輩對世間所有人和事物,給自己的幫助表示感激,銘記在心。余光中曾說過:「旅行之意義並不是告訴別人這裡我來過。而是一種改變。旅行會改變人的氣質,讓人的目光變得更加長遠。在旅途中,你會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習慣,你才能瞭解到,並不是每個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這樣,人的心胸才會變得更寬廣;這樣,我們才會以更好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生活。」規律的生活,有時會讓自己忘了生活的意義。偶爾出去走走,可以尋找另一種不一樣的感受,會磨練我們看待世事的心智。有些路,如果你不啟程,你永遠不知道它有多美麗。有些風景,如果你不親歷,你永遠體會不到它的魅力;有些故人舊事,如果你不腳踏應證,你永遠不會悵觸感動。站在宜蘭家鄉的土地上,眺望由北往南的鶯子嶺山、三角崙山、烘爐地山、大礁溪山、阿玉山這五座山岳,它們依舊靜靜地享受著浮雲的輕吻,但是,家鄉改變了,以往那片綠色田疇,縱橫田間的小徑,和環繞農家的綠竹,已經不見了,在田中耕耘的水牛也不見了,西式的樓房已取代了純樸的農舍,田野中也增加了摩登的別墅。家鄉的山海景色和過往時光,像一幅幅畫一樣,珍藏在心中那些人、那些山水田園、那些生活方式,都已經遠去,我們只能穿過記憶的迷霧,去觸摸那時候的溫度。花開花謝不是歲月的過,滄海桑田任由潮漲潮落,世事變幻,在這個世界上,生命是一瞬也不會停止的。人的一生也是這樣。它經常在變動,人與事會在我們的生命中一閃而過。面對過去,不管怎麼留念,它都不會回來,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只有和親友故人共同留存下來的印象和記憶是不變的,每張照片,都像尋找回家一步一步的腳印。三天兩夜的旅遊,重點不在於我們去過多少地方,是否看過多美的風景,而在於我們一路上所遇所見,都能為內心帶來啟發與改變,旅行是唯一讓我們花了錢,卻變得更富有的事物,比起同樣的事情聽千百遍,還不如用自己的雙眼去看一回,體驗更多新鮮的事物,緬懷前人,惕勵自己,突然重新認識了自己。英國有句話:「烏鴉去旅行,回到家裡,其烏如故。」出外旅行沒有吸收到什麼東西,那等於沒有改變。所以培根說:「旅行補足少年的教育,增長老年的經驗。」山一程水一程的訪舊追尋,就是為了能使兒孫輩對世間所有人和事物,給自己的幫助表示感激,銘記在心。


Back to top

本網站專屬藝術家 陳東元 ‧ 所有網頁自行製作並架設網站

藝術家 陳東元為台灣水彩黃金時期領頭羊 ‧ 後專司雄偉遼闊油畫創作 ‧ 晚年全心重建童年經歷的林業史

藝術家 陳東元 專屬 E-mail 郵件信箱 》 taiwanland.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