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印重疊憶慈母

 

家庭是社會的基礎,也是社會的骨幹。家不僅撫養培育個人成長,也是個人精神情感的寄託,更是個人奮鬥的目標。自古以來,國人就相當重視“家”,重視倫常關係,將“倫理”和“道德”並稱,似乎不講“倫理”的人,其道德即有所欠缺。如朱熹《白鹿洞書院學規》一開頭就揭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又如《禮記‧禮運》:「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夫義、婦德、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一般説來,“五倫”是包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項。就家庭來説,父子、兄弟、夫婦三項是家庭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倫關係。在家庭中,講求的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等。所謂父子,只是個泛稱,包括父母和子女的關係,也包括翁姑與兒媳的關係;此外,大凡長一輩與幼一輩的關係,如伯叔和侄兒之間,阿姨、舅舅和外甥之間等,也都包含在內,有時還由父推至祖、由子推至孫。子女對父母最主要的表現就是要“孝”,這是因為父母對兒女有生養之恩,兒女對父母有孺幕之情。儒家講究“親親而仁民”,故對父母要竭力盡孝,《孝經》開宗明義第一章:「夫孝,始於事親。」雖然我國自來是一個父權社會,父親有絕對的權威,因此一般多只要求兒女要“孝”,很少要求父母應有相對的“慈”。如林逋《省心錄》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相須之理也。然子不可待父慈而後孝,弟不可待兄友而後恭。」這不但是古之明訓,也是我們深切了解的道理。但近日當聽到李宗盛這首〈新寫的舊歌〉:

「思念其實不是

不是這個歌的主題

我相信不只有我

在回憶時覺得吃力

兩個男人

極有可能終其一生只是長得像而已

有幸運的成為知己

有不幸的只能是甲乙」

到臨老,纔想到要反省父子關係,終其一生卻只是長得像而已。雖然有的能成為了解、理解、賞識、懂自己的“知己”,但有的卻只能成無關緊要的路人“甲乙”。聽後感慨萬千。

幸運的是先母生前對兒女的教育,慈愛與嚴厲。嚴厲中多的是慈愛,數十年如一日,她從不因為我們從小沒有父親而溺愛,從不因嚴苛而忘了關懷﹔或責罵或責打,母親從不在別人面前罵我們,打我們。我們做錯了事,犯的事小,她就等到第二天早晨睡醒時才教訓我們。犯的事大,她總是等到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關了房門,先責備,或罰跪後行罰,其實我們感到,打在兒身痛在娘心:「母親的心痛不比自己的肉痛少。」母親在三十四歲的青春之際守寡,六十三年身兼慈母嚴父,含辛茹苦也艱辛備嘗,為了怕我們因缺少父愛而有所委屈,所以遇事總是報喜不報憂,要我們對人、對物,都要更多的寬容,要我們知道世間沒有完美,要我們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卻從不曾由她口中要求我們要做她的孝順兒女。

悠悠寸草,密密春暉,就因為我們享有這樣的母愛,也因此造就了我們兄弟姊妹四人的人格。但是母愛誠然偉大,可惜仍抵不過生老病死。生命怕的是逝去,用電腦的最怕停電,可是生命卻不像電腦停電,資料可以重整、可以再打、可以補救,電也會再來,逝去的生命就這樣過去了,只剩下無盡的追憶。十七世紀英國詩人鄧約翰(John Donne)曾用圓規比喻自己與妻子的關係,儘管分隔兩地,可是他們倆就如圓規,一個在圓心、另個雖然沿著圓心轉阿轉,聚少離多,最終還是要歸位,離別不必傷心,因為那是下次重逢的開始。我也以此想像著雖然母親在天堂而我們在人間,但我們也如圓規,母親您在圓心,而我們沿著圓心轉啊轉,最終還是會歸位,回到您的身邊。今年又是個沒母親您的新年,哥哥仍下達所有家族北上之令,就是仍續往昔圍繞在您身旁的團圓年夜飯,您媳婦美人仍熬燉您所愛吃的魚翅土雞湯,一切的一切年節食物,也永遠不忘您所必備的年菜紅燒肘子,也依照您生前所傳授的也就是蘇東坡烹煮肉食的秘訣:「淨洗鍋,少著水,柴頭罨炳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惟今日已無大灶燒柴火,持續掩埋、覆蓋火焰,但仍時時注意瓦斯火候不使過旺,等肉在鍋中火侯足夠了,滋味自然會鮮美。這一切同樣的烹調,不變的年菜,因為是記錄著生命的情感過去,可追尋連繫從前圍桌用餐的歡聚情景,要找回記憶中一模一樣的味道,我們的胃和味蕾會被新的食物所代替和同化,但這些根植於記憶深處「媽媽的味道」與我們的骨肉身體血脈相連,永不磨滅。此外,也必做到您所要求必須打掃得窗明几淨,更不會忘了該說的吉祥話,一切的一切,一如以往。吃完年夜飯後,大哥一定會預先買好了立即型彩券刮刮樂,大家圍繞著刮,不在於刮中多少,而是大家可再拾母親被豐富多樣化的遊戲主題、券面設計及視覺色彩所吸引,再溫母親在刮開的過程中享受不同的驚奇及樂趣。今年仍然您又是缺席,但我們知道此刻的您,戴著老花鏡,正在天堂欣慰地看著大家團聚的和樂。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今年我們仍繼去年以另一個對您的懷念方式,做了您在世時從師習畫的畫室追懷之行。此次旅程仍由您的長孫女司瀅全權規劃,她細心、能幹、負責、任勞不怨,加上年前您的外孫小立回來,按照和司瀅討論的路線親自一一去踩線,充分考慮到「陪長者遊」我們年長者的體力,從遊覽車的安排,景點的遊覽動線,餐食的預定、照相的取景等,我們只需「聽令」上車休息,下車觀景,時間到了用餐。

第一天八點三十分按時出發,在車上享用前一晚自製的魚子醬三明治,佐以熱茶咖啡,首站來到桃園大溪。

大溪地區清初時期稱「大姑陷」,地名源自於凱達格蘭族霄裡社人,稱大漢溪為「TAKOHAM」之音譯,也就是泰雅族語的「大水」之意。乾隆年間,漳州人沿著大漢溪逆流而上,到此地開墾,因為認為「陷」字在漢語中有不吉利之意,而此地處河崁地形,遂依月眉位於「河崁」的天然地勢,取「崁」代「陷」而將「大姑陷」改稱「大姑崁」。同治五年由於月眉地方李金興出仕、李騰芳獲中科舉,庄民為彰顯地方之「科」舉功名,遂更易「姑」字,改名「大科崁」。光緒年間劉銘傳巡撫在此設立撫墾總局,策劃「山」地開發,推廣樟腦產業,又將「大科崁」的「科」加上「山」字頭成為「大嵙崁」。甲午之戰後,臺灣割讓給日本,1920年又將「大嵙崁」改稱為「大溪」,此名稱就沿用至今。

原為原住民散居之地的大溪,自清領時期漢族移民入墾後開始發展,明清時期從淡水、大稻埕、艋舺來的運輸船可以抵達大溪,可說是國際貿易通商的重要轉運港口之一。當時,還有桃竹苗農產品、日用品、茶葉、樟腦油等也都藉由大溪轉運,為淡水河系最上游的河港及重要的國際貿易轉運站。原本的農業聚落轉型成為利用大嵙崁溪(今大漢溪)航運而繁榮的商業市街,『崁津歸帆』也成為大家心目中的大溪美景。

當遊覽車停妥在大溪橋下的停車場後,我們沿橋下斜坡路上大溪橋,大溪橋就位於中正公園的下方。大溪橋兩邊的入口,是採巴洛克式風格的設計。早期是以竹籠與石塊堆疊興建於民國廿三年﹙1934年﹚的竹木板橋,全橋只用二座橋墩,路面則採鋼吊索式的造型,是大溪居民對外聯絡的重要通道。其後在日據時代改建成為全長兩百八十公尺的雙孔鋼索吊橋,新舊橋共計有75年歷史。隨著武陵橋與第二外環道的開通,大溪橋逐漸失去交通運輸的重要性,歷經兩次的改建,在2001年續仿日據時代大溪古吊橋外觀重建,改建成為全長三百三十公尺,共十三根橋墩的鋼筋混凝土橋。整體橋的設計,採用與大溪老街相仿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橋的入口處是復古的拱門造型,加上半圓形式的雕花罩頂,如城堡般氣派大方。穿越過巴洛克式的浮雕拱門,可沿著紅磚瓷瓦拼貼而成的橋面走道,欣賞與大溪老街相仿的巴洛克式風格橋身。橋面紅磚、拱門、圓柱、浮雕、尖頂,石雕精美,而橋身二旁則是純白色的老街牌坊雕花,及古典雅緻的休憩景觀徒步區,橋上並設有座椅可讓遊客在此稍事休憩,而有「情人橋」的美稱,我們在橋上細觀並留影。走在橋面看橫跨的大漢溪,河床被侵蝕與沖刷成有序的長條型,很是奇特。大溪橋和老街有一段高低差,走過大溪橋,需要再走過一段高達16公尺石階梯才能到到中正公園、大溪老街,對年長者、孕婦、兒童推車、輪椅遊客而言非常不便,因此桃園市府就斥資打造了這一座透明景觀電梯。透明景觀電梯高約16公尺,最大載重可達15人1000公斤,電梯爬昇過程還可以俯瞰大溪橋、崁津橋及武嶺橋,欣賞大漢溪風光,我們搭乘景觀電梯來到大溪老街。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大溪老街主要範圍涵蓋和平路(木器街)、中山路(藝文街)、中央路(傳統商店街)三條歷史老街屋,其中保留完整的歷史建築,都是店面連同住宅,建築型式和臺灣早期的傳統商家「店街」並無二致,都是面寬窄、縱深長的深長形連棟店面住宅的「街屋」型式。清光緒年間,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於大溪設立全台撫墾總局,大溪於是成為樟腦、茶業、木材、煤礦等貨物之集散地。因物產資源豐富,當時吸引了英、德、西班牙及華僑等商人在此街上設店,包括互為平行的和平老街和中山老街。和平老街(舊名下街或草店尾街),因緊鄰大溪舊碼頭而成為繁榮的商業中心,洋行、茶館,各式商店沿街林立。而在日據時期的「明治維新」時代,1919年左右,日本總督府執行等同現代都市計劃的「市區改正」計劃,進行馬路的拓寬與拉直,街屋依沿街之建築線內拆除部份建築物,並規定商店必須採「巴洛克式」建築,居民就以牌樓立面浮雕圖案方式,呈現出巴洛克風格,大溪傳統街屋從此改頭換面。而在這波改建當中,向日本人學習過泥匠技藝的陳旺來、陳三川兄弟,將使用於廟宇的剪黏與交趾燒應用在牌樓厝的立面上,引來其他人爭相仿效。由於大溪當時盛況繁榮,生活富裕,所以都花費鉅資聘請工匠,以紅磚砌築、磨石子、彩繪泥塑,還有台灣寺廟常見的剪黏和交趾燒裝飾在牌面上,上頭見有龍、鳳、獅、麒麟、鰲魚、旗、球、花瓶、琴、棋、書、畫等中國吉祥浮雕圖案,結合中西合壁的建築風格做法,使得大溪老街的街屋立面充滿了琳瑯繁複的裝飾,臨街的立面呈現一統的仿巴洛克式浮雕山牆,新南街如此,和平老街也相同。當地居民爭相以牌樓裝飾各家門戶,爭奇鬥豔,呈現出平常住家以紅磚牌樓搭配紅磚屋,商家則是以精緻歐洲風格的樑柱拱門和繁複細膩的浮雕裝飾。但是大溪老街牌樓的立面雖為巴洛克風情,造型卻採用大量弧線,牌樓中央最高的突點-『山牆』,有山尖形、半圓形、圓弧形等變化。頂端的『收頭』則有動物、植物、幾何圖形各種樣式,十分特別。這些圖樣是中國神話的題材,因為當時大溪老街的工匠是蓋廟的,所以就把廟的元素融入立面,仔細的瞧會發現有許多動物的吉祥物圖案,所以也稱老街為大溪動物園。而在改建時,居民們為了使街道能與碼頭有所聯繫,建了一條小徑讓碼頭苦力們運貨,這條小徑即今之「月眉古道」古道的入口在和平老街巷子口,巷口上方有一牌匾寫著「月眉通路」,全長只有短短的幾十公尺,取之於大漢溪的石板鋪成,所以被稱為「石板古道」。歷經140年的歲月,雖然已非昔日古樸樣貌,卻仍充滿了神秘。

咸豐年間,當時大溪的繁榮如日中天,到了大正14年(1925年),桃園大圳完工,大漢溪的河運斷絕,大溪的黃金歲月也隨之結束。在歷經河運沒落,繁華變遷,幾代更迭後,難能可貴的是,儘管河運沒落,這三條老街卻能保留原貌,並結合大溪其他文化與歷史的魅力,重現過去的風華。大溪因位處北橫公路起點及鄰近石門水庫,成為交通轉運站,近來觀光業的發達,大溪老街的重整,使得舊日歷史的美貌再現。走在充滿歷史懷舊風情建築的老街,如今,雖看不到舊日的繁華勝景,細賞老街的建築美景,猶如穿梭古今時空交錯的場景,又回到從前。

來大溪最主要逛的兩條老街就是「和平路老街」,和「中山路老街」。新南老街又名中山路老街,與和平老街僅隔500公尺,中山老街沒有和平老街來的熱鬧,和平老街是日據時代所規劃的,就是現稱的大溪老街。其實迷宮巷,才是真正的大溪老街,一面牆就有三個時代,灰白的磚是清朝的磚頭,還有日據和民國初年的。新南老街從清末至日據時期便是集政經、文教於一身的豪宅精華特區,清代撫墾總署、日據時期之郡役所、郵便局、小學校、公會堂、武德殿等公家單位匯聚於此,各商號融合巴洛克式繁飾主義包括希臘山頭、羅馬柱子和閩南傳統裝飾圖案,如中式的鰲魚,為祈求鎮火之意涵、蝙蝠為祈求吉慶,瓶中的牡丹,意指平安富貴,也有意指瓜蒂綿延、多子多孫的南瓜,招財搶錢的三腳金蟾﹙閩南話蟾蜍音似搶錢﹚,其他如代表福祿的葫蘆,牡丹、菊花、珊瑚等富貴與財富的裝飾圖案。和平老街因為開發較晚,老屋的保存狀況也較好,街上特色商店林立,十分熱鬧。老街上最吸睛的「建成商行」,即是富豪簡阿牛的宅院,用羅馬拼音的外語店號,黃銅包覆的中央圓頂、對稱式山牆、西式雙柱、遠超過一般店面的3倍大面寬。我們沿路經過中正公園,從中正公園可以欣賞到整座大溪橋,園內有陀螺廣場、大溪神社、相撲遺址等等,都是珍貴的歷史遺跡。根據中國電子報的描述,原本日據時期大溪中正公園內有許多日式建築,但在台灣光復後中日斷交,許多日式建築被拆除改建,這個相撲亭便是其一,被設計為蓮花池後,又改建成圓形廣場。直到中華民國相撲協會發現這裡有原始相撲亭結構,觀光局才將其重新建造成相撲亭,成為全台灣唯一戶外相撲場的地方。

大溪木藝名聞遐邇,相撲亭的設計展現了大溪當地精湛的木藝工法與榫接技術,採用的材料是實心的檜木。原來大溪中正公園建造於日據時期,當時就有相撲廣場了,早期公學校學童在此地比試相撲,是大溪街的盛事,也是老一輩大溪人的共同記憶。現今重新整建的公園中間放著現代的雕塑作品,這個比人還大的大陀螺,是大溪的代表。來大溪老街前只知道豆干聞名,這次造訪,週邊連階梯步道旁可見不少陀螺裝置藝術品,原來大溪有陀螺的故鄉之稱,才知道大溪的陀螺文化是舉世聞名的。這一座具有百年歲月的老公園,大溪鎮公所特別打造的「愛情陀螺」,據說每顆陀螺的圖騰都具備著不同的神祕法力,是個有幸福魔力的愛情陀螺。只要情侶或單身男女前來誠心祈禱與轉動,就能啟動自身的愛情能量,讓幸福的磁場生生不息。在中正公園對面,看到一群人撐著傘在排隊買豆干,這一家是「老阿伯第二代現滷豆干」,聽說很好吃,但人潮太多,又下著雨,我們只有想像著它的美味留待下次的造訪。

因為天雨溫度也低,我們一行有老、小,只能重點式的逛覽。走到和平老街尾,一座屹立百年的福仁宮宮廟,建於嘉慶18年(1813),當時的漳州移民為了免去逢年過節得渡大嵙崁溪至埔頂祭拜開漳聖王的不便,遂由李炳生(李騰芳之父)、呂蕃調、林本源等人集資建廟。福仁宮現今不只是大溪漳州信仰重地,且有祭祀客家、潮州、泉州之地方神祇,頗為罕見。福仁宮占地300餘坪,為一座三殿式建築,屋頂皆為歇山重簷假四垂設計,中廳或廂房都設有二支龍柱。主殿挑高與二層樓後殿高度相當,我們沒入內仔細參觀,當日正遇北管吹奏傳統樂曲,鑼鼓喧天的遊街,我們稍事駐足旁觀「聊為一駐足,且慰百回頭。」還可以留待將來回味。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因為我們的午餐預訂的是龍潭山水緣庭園景觀餐廳,時間是11點,因為新年期間餐廳為了食客多而有兩場時間的席次,而山水緣庭園景觀餐廳位在龍潭大北坑休閒農業區,距大溪仍有一段車程,所以老街上的正豐米麩、黃大目豆干、廖心蘭豆干、和平61豆花舖、里長嬤碗粿、和風手工豆腐酪、大溪拿破崙派等美食,我們只能聞其名而用「眼食」了。

山水緣庭園景觀餐廳位於桃園市龍潭區三水里大北坑社區內的「江家古厝」旁,此社區是屬於典型的傳統客家村庄,餐廳共有二層樓,一樓作為會議室用,實際用餐則在二樓觀景區,挑高的建築設計,使室內顯得明亮,視野更佳,在用餐時不會有壓迫感。山水緣餐廳屬於傳統道地的客家料理,曾於2015年榮獲桃園市政府嚴選金牌好店殊榮,並接受「美鳳有約」、「台灣呷透透」等節目的專訪,以及胡天蘭美食專家特別撰文推薦。

該餐廳因應新年期間的食客及方便則推出制式菜餚,缺了有魚肉海鮮、芋頭等配料豐富,佐以客家油蔥再加點白胡椒粉的山水緣招牌海鮮米粉鍋、客家燜筍滷控肉、薑絲大腸、梅子蜜苦瓜,而雞肉軟嫩皮彈Q的白斬土雞也以油雞取代,連招牌古早味雞油拌飯,因為食客太多,飯鍋內的米飯不夠熱騰,拌起來也缺了平日的香噴可口。記得母親在世時總是說:「吃飯要往人多的地方」,但是這回卻得打折扣了。

山水緣庭園景觀餐廳的庭園占地約有800坪,一年四季有不同景色風情,春天時大地綠草如茵,百花齊放。夏天時滿山遍野的五月雪(桐花),站在觀景台上居高可一覽無遺。餐廳門前種植一整排落羽松,秋冬時整排的落羽松,像著上黃紅裙衫佇立風中的少女,唯美夢幻,景緻迷人。當春來時,枝頭的綠芽更是美不勝收。雖然此時松已落羽,褪去黃紅,剩下乾枯的枝條,但滿地的落羽松落葉也別具淒涼蕭瑟特色,宛如置身國外。園區內有棵百年的九芎樹,樹幹只有半邊且中空,仍然維持旺盛的生命力,屹立不搖,是餐廳的「鎮店之寶」。餐廳的兩側都有小徑可通往步道,飯後仍飄著綿綿細雨,雲霧圍繞周邊,我們閒步在附近的百年古蹟江家古厝、茶園步道、甲蟲生態區、戶外教學專區、三水公園、申家花園等地。也信步探訪了附近奉茶亭、江申、龍泉等三條步道。從江申步道續往下走,步道下方的出口,過馬路後,停車場旁即是龍泉步道的入口,但我們看到下方的馬路,不確信是否可通達停車場,當即掉頭原路折返。

建於清光緒9年(1883年),已有130多年的江家古厝,又稱為「濟陽堂」或「大江屋」,從建築的細緻窗格、彩繪裝飾能看出其家族的富甲一方,古厝至今依然保存的相當好,因仍有江氏族人居住其中,屬於私人宅院,只能在牆外欣賞。站在古厝前的廣場,欣賞古厝的老牆紅磚,石砌的屋基,樸雅的屋瓦,磚牆的色彩,屋脊的流線,古厝風華,令人感動。穿梭餐廳旁步道,可以看景賞花,茶花園的範圍蠻廣大的,因沒特別對外開放環境很自然,現在仍是茶花盛開期,艷紅、粉紅、乳白爭相綻放,雨珠落其上更顯嬌豔欲滴。歌后甄妮在2005年砸1.6億元打造的有機「西土瓦」農場,從餐廳舉目可眺見全景。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在等高耕作的茶園前方,豎立著『三水水土保持戶外教室』的招牌,三片綠色葉子,代表著藏頭字“三”,藍色曲線代表著“水”,水字中的圖像代表“生活”,土字圖像是“生態”,保字圖像為“生產”,持字中圖像則是“永續”意象推廣水土保持教育宣導工作。龍潭為海拔高度約300~400公尺的丘陵地,設立的「水保寶」,正拿著海拔348公尺的旗幟代表「等高耕作」的高度標示。這兒的茶樹在種植時特別採用沿著等高方向栽種的方式,讓茶樹與樹林達成大自然生態平衡。水循環,在坡面上沿著等高方向所做的規劃,可增加雨水滲透地表的機會,同時也可減少地表水快速流失導致土壤沖蝕,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而蓄積雨水,保有肥料養分。因茶園排水的設置,採用「坡地安全排水」,獨特的「紅土」地質景觀,排水性良好、富鐵質,加上氣候溫和多霧、雨量充沛,種植茶樹最為合適。伯公黃金蟬的塑像,說明醒目的小綠葉蟬是非常重要的一大功臣。大北坑社區產業,小綠葉蟬咬過的茶葉,對於製作成膨風茶﹙即東方美人茶﹚,茶裡有很獨特蜜香味道,甘甜好喝。簡介下方書寫著:「摸摸頭,萬事不用愁。摸摸背,榮華又富貴。摸摸腳,招財又進寶。」我們也不免俗的只摸摸頭,希望能夠「萬事不用愁」平平安安,而不敢再奢求榮華、富貴、財寶。路旁綿延著用4000塊紅磚,築起50米長、1米寬紅磚生態藝術擋土牆,上頭雕刻有書畫家李元慶字體的客家童謠《月光光》、俗諺等,傳誦傳統客家情。因為我們不會客家話,七嘴八舌的只能由國字會其意。中國文學史上,吟月、頌月、唱月、寫月、畫月的作品,浩如煙海,看來客家也是一個熱愛月亮的族群,如果用客家語讀來必是更為有趣。因為許多看來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通過童謠音韻的轉換連接起來,不僅風趣,而且更鍛煉了孩子們的思維能力、語言拓展能力。牆上也有維妙維肖的蝴蝶、獨角仙等塑像,相當活潑可愛。因為小芝宇的娃娃推車不方便推行在起伏蜿蜒的步道,所以上車繼續往下的石門水庫行程。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石門水庫位於大漢溪中游,地處桃園市大溪區與龍潭區、復興區、新竹縣、關西鎮之間。由於溪口處有雙峰對峙,狀若石門,因而得名。其興建主要是因為大漢溪上游陡峻,無法涵蓄水源,延及下游各地區常遭水旱之苦,為解決民困、發展農業、興修水利,自民國45年7月展開興建石門水庫工作,水庫總長度為16.5公里,滿水位面積約8平方公里,水庫總容量約3億1千萬立方公尺,為一多目標水利工程,具有灌溉、發電、給水、防洪、觀光等效益。歷時八載,於53年6月完工,採土石堤岸型壩體,攔截大漢溪溪水蓄水而成,主要工程可分為大壩、溢洪道、電廠、後池及後池堰、石門大圳及桃園大圳進水口等結構物,是台灣第一座多功能水庫。其後陸續興建排洪隧道、增設分層取水工程、排砂隧道、中庄攔河堰等附屬設施,自完工營運以來,對北部農工業區域發展、防止水旱災害以及環境教育等方面均有重大貢獻。颱風期間會參考氣象局颱風動態資料、預估降雨量以及預測水庫入流量,同時考量蓄洪空間及後續穩定供水能力、排砂效益、發電效益等,綜合研判後適時洩洪,有許多民眾特地前往觀看洩洪的壯觀。

石門水庫目前亦是台灣北部的重要水庫之一,曾經是遠東最大的水庫,一年四季,湖光山色,風景秀麗。園區大小公園綠樹成林,有自行車步道,也有環湖遊艇,提供旅客多元的休閒娛樂。進入石門水庫地區以水路與陸路兩線為遊憩主要動線,而自行車與遊憩船舶,作為遊憩工具。年輕學生最愛騎自行車,由石門水庫後池,環湖自行車道行至壩頂、阿姆坪碼頭銜接至復興、北橫、羅馬公路等觀光遊憩景點,也有徒步古道之旅,高線收費站旁有步道與石門山等三角點相連。我們沒打算也沒能做以上之遊,我們來到此,看著昔日之景,憶想先母在世時,我們陪著先母,孫輩繞其身旁,忽焉在前,忽焉在後的景象如在昨日。園區內,溪洲公園、槭林公園、茄苳林公園、欒樹林公園內的阿勃勒、青楓、落羽松、茄苳樹……等樹已非昔日,早已成林。每一棵大樹,絕對沒有是樹苗種下去,馬上就變成大樹,一定是歲月刻畫著年輪,一圈圈往外長,一圈圈的年輪是它成長的標誌,記錄了它走過的歲月,經歷的蹉跎。就像每個人的成長都不是一朝一夕的,每段經歷,都有它獨特的意義,所有的挫折痛苦都是時間刻畫的年輪。看石門園中的樹,秋天的片片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回歸大地,為自己的生長及大地提供營養;冬天,積極的儲存精華,為下一年還它青綠的到來做充分的準備。暴風狂雨的來襲,它盡全力的阻止了沙土不被捲走,它吸收著大地的營養,享受著大自然所給予的,所以它也竭盡所能的回報恩情,這是責任心,也是本職之所在。老樹的「默默奉獻」與「知恩圖報」,不正像我人們?有的人能生活得快樂充實且懂得感恩與回報,但並非人人如此,當我們在種下樹苗的時候,我們不是也種下了自己美好的希望?「贈人玫瑰,手留餘香。」生活在這個世界,享受著這社會的一切,也應該為它做點什麼,這樣才會擁有積極意義的人生。當我們走在園區,「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對景思昔,向前瞻看,石門的每一株的大老樹,都有先母在世時的影子,連接著我們的思念。站在湖邊拍照,背景就是山水交錯的美麗景緻。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嵩台觀景亭是石門水庫最佳賞景點平台,標高270.15公尺,位在石門大壩、後池和石門水庫三地交會處,從上往下可以看到石門水庫的美麗全景。遺憾的嵩台在整修中,不能登頂。無法真正感受到蘇軾《行香子‧過七里瀨》詞「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遠山連綿,重巒疊嶂;山間白雲,繚繞變形;曉山晨曦,青翠欲滴﹚永恆的大自然之美。來到壩頂,逢枯水期,無緣目睹大壩洩洪。每在颱風天,大壩洩洪時,場面壯觀,總吸引許多遊客前來觀賞。光是想像洩洪時萬馬奔騰的驚人氣勢,就讓人對當年的工程人員肅然起敬。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石門活魚的招牌,每一家活魚餐廳都有自己的幾項獨門絕活,菜色研發也聽說到了上百道,幾乎是骨頭都不剩的全魚料理。因不是用餐時間,所以驅車前往上午未及到訪的大溪「兩蔣文化園區」的慈湖紀念雕塑公園。

慈湖原稱埤尾,位於距台北60公里的桃園縣,因臨百吉隧道出口又稱為洞口,蔣中正總統曾在第一次下野後來到大溪,喜愛此地景緻彷若他的故鄉奉化,1955年板橋林本源家族遂提供慈湖周邊19頃土地,作為興建行館用地,於民國48年(西元1959年)完成名為「洞口賓館」。格局為仿故鄉四合院的磚造平房,依山面水,位置隱密。民國51年(1962),蔣中正總統因思念母親王太夫人,而將洞口賓館改名為「慈湖賓館」,牛角湳陂(埤)改稱「慈湖」。由於附近的後山還有一座過龍脈埤,於是這兩座埤塘分別被稱為「前慈湖」與「後慈湖」。

從遊客中心旁的柏油路通道進入,直行的通道,前方有一橫式的牌坊,斗紅的大字寫著「歡迎蒞臨慈湖陵寢」,就是慈湖步道的入口。遊客中心提供桃園縣及兩蔣文化園區的旅遊資訊,館內也展示蔣介石總統生前的事蹟圖片、文書等檔案資料,並販售以兩蔣為主題的紀念商品。諸如紀念酒、五星上將紀念錶、五星上將紀念筆、紀念郵票,還有蔣夫人最愛吃的蜜梅糕的小點心。更有大型、小型和迷您型的公仔,最受到大家矚目的就是兩蔣的大型Q版的公仔,造型十分的活潑可愛,取代過去對蔣公嚴肅刻板的印象。

慈湖步道兩旁高樹夾道,林蔭怡然。慈湖因位於管制區內,未經人工破壞,山色青翠,湖水碧綠,景色美,環境幽。民國64年(1975),蔣公逝世後,靈柩奉厝於慈湖賓館,並改名為「慈湖陵寢」,此後開放國人來此謁靈,慈湖賓館才為社會各界所熟知。蔣中正總統的靈柩就奉厝於正廳內,回想第一次來謁陵已是四十年前的往事了。今天是大年初一,我們沒打算去陵寢,而是去參觀遊客中心左側對岸的慈湖紀念雕塑公園。

進入兩蔣文化園區,停車場入口就可以看到超大一座蔣中正銅像微笑迎接著遊客。遊客中心左側有一座白色的慈湖拱橋跨越河流,對岸就是慈湖紀念雕塑公園。從拱橋眺望慈湖紀念雕塑公園,牛角湳埤(陂)和綠地儘收眼底。在1987年經國先生宣布解嚴前,當時的蔣中正被奉為「民族英雄」、「民族救星」。解嚴後(1987年),開放黨禁、報禁,在言論自由下,對兩蔣的功過亦有不同評價,每當選舉時刻,去蔣化聲音就會浮現檯面。蔣中正1975年離世,陳水扁當政後推行「去蔣化」,各地矗立的銅像紛紛被拆除,其中以2008年總統大選前為最。隨後全台各地的蔣公銅像也開始拆遷,最後全都存放到桃園大溪慈湖陵寢旁的公園內。過去的歷史已是事實,但我們需要的是記取教訓,而不是因過去的歷史事實,而掀起政治惡鬥。

無論蔣中正或經國先生與大溪鎮均有極深淵源,且經國先生在大溪鎮有許多民間友人,因此大溪鎮曾榮鑑鎮長於1997年在兩蔣文化園區內設立以兩蔣為主題的「慈湖紀念雕塑公園」。佔地面積達4公頃,預計安座銅像200座,目前是全球唯一,為單一個人的雕像所設立的紀念園區,除了成功的發揮了這個跟兩位蔣總統有淵源的地方特色,也可供後人緬懷兩位過去的豐功偉業。園區以現有的自然環境,增添庭園、小橋、與山水的造景,相當的典雅,到了2000年才有銅像移置到園區。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2000年2月29日舉行園區首座銅像移置典禮(高雄市捐贈),近兩百座的蔣中正紀念銅像,以步道方式串聯銅像的擺放,輔以小橋流水庭園造景,形成特殊的裝置藝術主題公園。矗立鐫刻著紅字醒目「軌跡」的大石,說明雕塑公園完整記錄歷史的軌跡。至今雕塑公園內已有約兩百多座的銅像。多數為蔣中正銅像,也有少數蔣經國總統及國父的銅像。據民國106年(2017年)2月統計共有219座蔣中正雕像,另有國父孫文27座、蔣經國總統2座。草地上的銅像有大、有小,各種顏色不一,有深紅、淺藍、古銅及卡其色,有大家所熟悉的全身、半身像,或站立、或端坐,或騎馬,有戴帽、或脫帽,有年輕時著軍服的英挺凜然,晚年時穿長袍馬掛、手拄柺杖,笑容可掬的慈祥,各式各樣不同年齡,各種服飾,不同姿態。也有幾尊雕像自成一組,老蔣與老蔣相對而立,相視抿笑,饒富趣味。每尊銅像前的小標牌都會註明此雕像從何處遷來,每一座銅像皆具其時代背景,每一座雕像均已成了絕版作品,然每一座都具有藝術價值。整個雕塑公園沿著低窪濕地的牛角湳埤(陂)而建,園內綠意盎然,有高樹、花圃、步道與小湖等園林之美的造景,走在這個充滿藝術氣息、庭院造景及小橋流水的步道上,相當富有閒情逸致。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目前園區中,最大的銅像是由高雄市所移置的銅像,這座巨型銅像是在高雄文化中心被拆解成117塊的蔣中正坐像,把拆解過後的巨大版蔣中正銅像碎片,透過藝術家以「解構主義」手法重新組合,用尊重歷史原貌的方式,刻意以不完整的方式呈現,不試圖讓他回復到全新狀態,而是保存歷史痕跡的真實,並取名為「傷痕與再生」,希望大家記取歷史的傷痕與教訓。廣大的草坪上,看到這尊穩坐在慈湖山腰上的破損蔣中正銅像,時光荏苒,政權更迭,英姿雖猶在,不免令人唏噓。

這裡還有兩座蔣經國先生銅像,彌足珍貴。也穿插了幾尊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雕像在其中。經國先生說的「祇要政府永遠和民眾在一起,民眾便和政府在一起;祇要是為民眾著想、符合民眾利益的事,也就決無得不到民眾贊同之理。」這句話牢印記在我腦海,當今的政治人物,更應服膺踐行。

位於慈湖雕塑公園旁草坡上,擁有正面270度的觀景視野,提供精緻餐點,以及英式下午茶。內有鎮店之寶,是斥資120萬元木雕蔣中正與毛澤東,兩人並肩而坐,還寫上「兩岸交流中心」,令人莞爾。

蔣中正生前曾希望自己死後能葬在孫中山陵寢附近,即南京紫金山中山陵的「正氣亭」,那是他最鍾情的「入土為安」之地。1947年,他為自己選定了這一死後棲身之所,建方亭以為標記,取名叫「正氣亭」,意為「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人死後必須下葬,「入土為安」,這是國人歷來的講究。深信祖墳風水的蔣中正先生,竟然選擇浮棺不下葬,暫厝於此。1988年蔣經國去世後,亦暫厝於慈湖陵寢2公里外的頭寮大溪陵寢。去世前他交代,由於生前未能在母親毛福梅膝前盡孝,希望死後有機會遷葬在母親墓前,生生世世陪伴母親。可想見兩位偉人都有收復故土之決心。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歲月無情,改變了原本的世界,我們這一代及上一代的人,對蔣中正都懷著某種情感,然隨著時間世代之間的差異,每一個生命記憶裡的個別情感或個別情緒,終究隨著時間而慢慢消逝。時間帶不走,慢慢沉澱而出的就是歷史人物的歷史評價了。無論是非功過,隨著年代的越來越遠,感嘆這些歷史對於這一代的年輕人已漸漸的沒有什麼感覺了。

近年來,中國大陸史學界掀起一股蔣中正熱,漸漸肯定他領導對日抗戰的功績。而在台灣,蔣中正雖已蓋棺四十餘年了,學者的評價依然兩極,還難論定,對歷史人物的歷史評價總是隨著時代演變而不斷被重新評價。台大教授明居正云:「蔣中正一生有三大功業,分別是奠定國民黨北伐完成中國統一大業;二次大戰中浴血抗日8年,保住大中華不受日本軍國主義迫害;堅決反共抗俄,守住台灣不受共產主義荼毒。這三大功業足以讓蔣中正被尊為一代領袖。」歷史學家黎東方認為:「蔣是一代英雄,能夠對日本侵略者抗戰到底,憑這一點已是千古不朽,但是他不該屈服於美國壓力,不向日本索取賠償。1949年避難台灣,自認感受平生未有之辱,人亦多以失敗者視之;雖以頑強意志,亟思再起,但終賚志以歿;這位繼承性創業者蓋棺之後,幾十年來其事業肯定、否定由人,稱他矛盾一生、一生困頓,實不為過。」蔣中正在1949年使台灣獨立於共產中國的統治之外,這一功績應獲得台灣人的肯定。就此而言,無論未來歷史如何演變,蔣中正的歷史應是有其地位了。蔣中正認為自己可以放棄革命職務,不能放棄革命責任。兩位蔣故總統左右台灣政局數十年,功過應由歷史學家討論,但他們留下許多遺產,卻能成為歷史文化觀光資源。母親一生忠黨愛國,如果她看到今日的慈湖雕塑公園,想必也百感交集吧﹖

大年初二,一早繼昨夜的雨未曾停,原定行程出發的時間往後,本訂好中正紀念堂旁的盛源小籠湯包店,因為該店有母親喜歡的小米粥、牛肉蒸餃、素餃、雞絲拉皮及湯汁竟然比湯包還要多的三鮮鍋貼。該餐廳有名的是皮薄湯汁多的絲瓜小籠湯包,惟母親不喜食皮薄肉餡多的上海小籠湯包,她偏好皮厚菜多肉少的山東大包子。因雨仍不停地下著,加上武漢肺炎疫情,也只好取消當日預定的午餐,在家享用母親喜歡的自製家常鍋貼。午餐後雨勢稍停,由繼焯、建帆開了兩輛車,循著往日送母親習畫的路徑,首先來到中正紀念堂。

中正紀念堂是為紀念已故前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而興建的建築,位於台北市中心的杭州南路以西、中山南路以東、愛國東路以北、信義路以南的範圍,佔地75000坪。除了高76公尺的主建築外,還有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合稱「兩廳院」),以及主建築前的瞻仰大道、中央藝文廣場(亦稱自由廣場)。

中正紀念堂設計時,即隱含豐富的象徵語彙。外表同位於故都南京紫金山的國父陵寢一樣,是以藍、白二色為主,象徵中華民國國徽中的「青天白日」,紀念堂平面為方形格局,象徵蔣中正的「中正」,坐東面西,遙望中國大陸。仿效北京天壇和廣州中山紀念堂的琉璃瓦,八角攢尖頂代表八德,而隱藏其中的人形,象徵天人合一。紀念堂正面共有花崗石84階、大廳階梯5階,合計89階,代表蔣中正享壽89歲。臺階中間為中華民國國徽圖案的丹陛,在中國傳統建築上,只用於宮殿或廟堂。

正堂上層青銅大門高16公尺,重達75噸,其上天花板則有大型藻井設計,其中為青天白日十二道光芒的國徽。位於正堂後方,高達6.3公尺,重21.25噸,面露微笑坐姿,穿著傳統長袍。銅像基座刻有蔣公遺囑全文,銅像後方牆壁則懸掛有「倫理、民主、科學」字樣,以及「生活的目的在於增進全體人類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於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等蔣中正生前語錄。由中華民國三軍儀隊常態進駐,而每整點的交接,亦為重要景點。大哥及繼焯皆自然而然地站在蔣中正銅像前留影,想必代表了對領袖的德行和功績深信不疑。

國立中正紀念堂大門外原有「大中至正」四字牌樓,通過正面牌樓接著是寬長的瞻仰大道,兩旁遍植花草綠樹而且用不同花色排出圖騰憑添出氣派。昔日牌樓上的「大中至正」四字為歐陽詢體,由秦孝儀指定,是蔣中正最崇拜的思想家王陽明講學語錄《傳習錄》:「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由於未落款,官方也從未說明出處,廿餘年來民眾皆不知為何人所題,甚至謠傳為蔣中正親筆墨跡。直至2007年牌樓存廢爭議時,書法家楊家麟出面表示原字係由棍棒、鐵絲縛以麻繩沾紅土水而寫成。而當時招募書法家時即規定需以歐陽體書寫、不得落款,且需配合八卦占卜出時辰,當場揮毫。北側面臨信義路為大忠門;南側面臨愛國東路為大孝門,「大忠門」、「大孝門」等亦出其手。

2007年12月7日,在陳水扁政府主導去蔣化的情況下,「大中至正」四字一一卸除。改由新鑄的王羲之體「自由廣場」四字,以由左往右的新式書寫取代,字體並非現代書法家所寫,而是蒐集晉代書聖王羲之在各帖中的字而成。台灣民主紀念館在2008年8月21日被撤除後,教育部於2009年7月20日正式復名「中正紀念堂」並將舊匾額掛回,但牌樓的「自由廣場」牌匾保留至今。

園區環外迴廊、中式庭園,曲橋、石徑池塘等庭園建築,結合自然環境與人文空間,具有中國「天人合一」的美學風格,成為現代繁忙社會中,一席幽靜的園地。環繞整個中正紀念堂園區的環外迴廊,每隔4.5公尺就崁一個中國式燈籠窗,共有26種造型,聚集了燈籠窗各種樣貌,別富特色。內部亦有多處庭園造景,人行步道總長約5公里。而庭院內「雲漢池」及「光華池」,寓意「漢影雲根」及「光復中華」,池內飼養許多錦鯉,也是園區內著名景點。中正紀念堂嚴禁從自由廣場正面牌樓進出,為確保民眾與遊客安全,除載送身障者的各類個人行動載具、嬰兒車、兒童玩具車、各類研習課程教師,以及洽公或開會人員之車輛外,其餘車輛未經核准不得進入中正紀念公園園區。母親因為有身心障礙手冊,故可先於大忠門或大孝門警衛崗亭登記換領停車證。由於上午9時前、下午6時後禁止穿越東側堂後道路,所以視習畫時間徵得警衛同意,得以從大忠門或大孝門進入園區,開離園區時,於原警衛崗亭繳回停車證。三樓有近10間教室供各類教育研習、講座、互動教學等活動之用。母親每週一0930-1130從趙松筠老師習花鳥,每週三0930-1130從黃昭雄老師習山水,趙松筠、黃昭雄老師的課通常在W315、W316教室。母親很少缺課,連警衛都稱許母親風雨無阻的習畫精神。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今日我們只得先把車停在地下停車場,停妥了車,從雲漢池逆序而行,雲漢池為不規則形狀的景觀池,有拱橋與浮島。池內飼養色彩斑斕的錦鯉等魚類,亦有水鳥長年駐足於此,如夜鷺、紅冠水雞等,配以假山、拱橋及瀑布,景緻十分優美。母親習畫時罕至此區,記得一次陪她坐在池邊觀看色彩斑斕的錦鯉魚,水鳥獨腳站在岩石上,倏忽倒栽入池,銜上一條仍在扭動的魚,夜鷺飛翔的英姿,昂首佇立池岸的小白鷺,覓食中的紅冠水雞,愛做日光浴的烏龜,母親看得很仔細,日後皆一一出現在他的畫作中。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由信義路大忠門方向進入中正紀念公園後,向右沿著安山岩步道行進約30公尺,栽植有80餘株宮粉梅的梅花區,重瓣粉紅色花。而開白花的食用梅則位於雲漢池旁,花朵為單瓣、5瓣,花期較早,約在每年1月中旬。另外在信義路與杭州南路角門處栽植由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自行培育之「純香梅花」,花期約在每年1月上旬。白裡帶粉,重瓣,紅色白色花蕊,具香味。這也是母親在1月花期間,每於課後有陽光的時候,喜歡坐在輪椅上推著她去觀賞。梅花乃二十四番花信之首,冰枝嫩綠,疏影清雅,花色美秀,幽香宜人,「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被譽為花魁。王安石梅花詩:「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爲有暗香來。」「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的崇高品格和堅貞氣節,是母親題梅花畫作常化用的詩句,那牆角的幾枝梅花,冒着嚴寒獨自盛開,爲什麼遠望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爲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母親喜歡梅花,也許香氣也是其中的原因。林逋〈山園小梅〉: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母親愛極了「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此一聯。及年長,我才體會到母親何以愛「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此一聯,因為把梅花的氣質風姿寫盡寫絕了,它的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尤其是「疏影」、「暗香」既寫出了梅花不同於牡丹、芍藥的獨特形成,又寫出了它異於桃、李濃郁的獨有芬芳。

劉家昌的〈梅花〉歌曲

梅花梅花滿天下

愈冷它愈開花

梅花堅韌象徵我們

巍巍的大中華

看那遍地開了梅花 有土地就有它

梅花堅韌象徵我們 巍巍的大中華

更是母親會吟唱的曲子,尤其出自鄧麗君的主唱。為此母親生平唯一一次要我陪她去聽鄧麗君演唱會。為的是親眼目睹她的容貌,親耳聽到她唱〈梅花〉的歌聲。

桂花區位於大孝門方向沿著安山岩步道左行,至親民健身場前即可到達。乃為中正紀念公園最早成立之植物專區,民國69年開堂時即有種植,民國75年前後,因應園區其他區域之景觀規劃,遂將園區內所有桂花移植此處,目前約有80株。所謂「八月桂花香」,入秋後即開花,花期至翌年4月,期間行經附近,皆可聞到陣陣淡雅的香味。母親下課後常會繞遠路刻意行經此區,但她的畫作中,似乎沒看到桂花出現,也許因為母親偏愛有香氣的花,而不是到此區觀看入畫的體裁﹖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中正紀念公園中除種植臺灣原生種櫻花外,於園區內也栽植日本品種櫻花,目前已栽植有「大漁櫻」、「大寒櫻」、「修善寺寒櫻」、及「河津櫻」等四種品種,上述四種品種之櫻花,花朵均較臺灣原生櫻花大,花色粉白至粉紅,花期約從每年2月中旬開始。八重櫻,又稱重瓣緋寒櫻,臺灣原生種櫻花之一,花朵複瓣,花色深桃紅色,花期也在每年2月中旬。盛開時,整樹豔麗的桃紅色澤,璀燦耀眼。數量約50餘株,每逢花季,夾道迎人,素有「櫻木花道」之美稱。猶記有一年我右手骨折,素霞因見久雨後放晴,提議陪著母親帶著餅乾茶水來此賞櫻,而今我卻只能想像著「足印重疊」相隔已逾二十年矣。

中正紀念堂內共有六間展廳,常舉辦藝文展覽活動,有年新春初二,媳婦美人及繼焯帶著孫輩陪母親去觀展,那次展出各式的燈籠,母親還買了一盞素面燈籠,改造成我研究室桌上檯燈,畫上水墨畫的達摩像,雙目炯然、額頭高廣、絡腮鬚大耳環等達摩祖師的註冊商標模樣,並書寫:「忍忍忍,一忍再忍,再忍又忍,忍無可忍,重新再忍。」達摩雖是活躍於六世紀之際的梵僧,但是他被尊為中國禪宗的初祖,印度西天二十八祖,具有神異能力,口中常出玄妙禪語,他指出大乘佛法的理入(悟理)、行入(修行)兩條途徑,亦即了悟道理並落實於生活中,以求消除積習、修至究竟圓滿。母親以此畫像並書上偈語,應是要我「凡事忍耐」,至今讓我受用無窮。我們在中正紀念堂徘迴再三,滿園皆有母親的影子,腳下皆是母親的足跡。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接著我們驅車到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位於台北市南海路上,緊鄰台北植物園和國立歷史博物館,在民國45年前教育部長張其盷先生先生所規劃下,於46年3月29日正式成立「國立藝術館」,並於74年更名為「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館內設有南海劇場、南海藝文廣場、南海藝廊、南海戶外藝廊,南海劇場與南海藝廊為鏡框式結構,南海藝廊位於南海劇場的兩側,建築結構十分特別,南海劇場是一個中型的劇場,面積約為479平方公尺,非常適合舞台劇的表演,二樓除有藝廊並有教室可供館內開班授課的場所。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的藝術研習班有國畫、水彩素描、油畫、南胡、篆刻書法、淡彩速寫、油性粉彩、中國書畫鑑賞戲劇、電影及文學賞析等班別。母親參加的是陳銘顯山水花鳥班,及黃昭雄的山水班,每到星期二送母親去習畫,常是提早出發,在藝術教育館對街的建國中學買兩碗紅燒牛肉麵,坐在藝術教育館旁的荷花池邊的座椅,邊品嘗邊欣賞夏日的荷池。

「台北植物園」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植物園內以荷花池聞名,每逢夏季盛暑,園中荷花欣榮盛開,荷葉亭亭玉立,常有文人騷客、畫家、攝影師在此流連忘返,荷花池中除了荷花外,還有白、黃色花朵的睡蓮及金黃色的金蓮花,環繞荷花池的喬木園區。

「荷花」又稱「蓮花」,古稱芙蓉、菡萏、芙蕖。葉大而莖直立,花色從雪白、黃色、深黃色、到淡紅色、深紅色、淡紫色。花型大,重瓣、單瓣皆有,成熟後果實藏於蓮蓬內。地下莖,有明顯的節,生於淤泥中。荷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也是印度的國花,更是佛教神聖淨潔的象徵。荷花不似臘梅那般傲視風霜,也不似蘭花般清雅,更無牡丹般雍容華貴,但它卻出淤泥而不染,是聖潔的代表,所以被千古傳頌,不僅僅是因為荷花的美麗,藥用價值,而是在於荷花的品格。宋代理學家周濂溪先生著名的〈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荷花生於淤泥,長於淤泥,但卻沒有絲毫沾染,依然是潔淨秀美,因此荷花也稱為「花中君子」,被譽為「一品清蓮」。母親總在我聽其指揮攝下她鍾愛的某株花姿的瞬間,我碗中就多出幾塊牛肉,她總是說牛肉塞牙,但下次仍是買紅燒牛肉麵,而不是紅燒牛肉湯麵。母親花鳥作品中,畫荷最多,客廳及二樓壁上就懸掛三幅夏荷,一幅是癸未﹙92年﹚夏作,題了:「池面風來波灧灧,陂間露夏葉田田。誰於水上張青蓋,罩卻紅妝吐彩蓮。」一幅是戊子﹙97年﹚夏作,題了:「素葯不與群英爭,自曉香遺水風清。」皆畫的是夏荷,一幅是壬午﹙91年﹚夏作,題了:「秋至葉已枯,凌風獨自搖。望子成熟早,不肯隨風飄。」畫作呈現的是秋荷。檢視母親畫荷之作,秋荷之景特少,可能也與母親愛香味有關,因為夏天的荷花帶着些許淡雅的氣味。但此幅是秋至葉已枯,但碩果纍纍、凌風獨自搖,豐收的一面,這一點恰恰是其他季節無法相比的。情隨事遷,古人寫秋景,大多氣象衰颯,滲透悲秋情緒。然母親妙處竟能用景移情,一反常情的畫出了「望子成熟早,不肯隨風飄。」深秋時節秋荷的豐碩景象,顯露了勃勃生機,給人以昂揚之感。與宋代蘇軾的《贈劉景文》詩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意思頗同而詞殊,皆曲盡其妙。比喻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母親一生,坎坷挫折,可謂多矣,然其一向曠達樂觀,多方面地適應外界的環境變化,始終沒有被逆境打倒,而稍摧其志。更不因年老而頹唐消沉。此畫題詩固母親自道,也可視為母親一生的寫照。

因逢藝術館整修無法入內,門口警衛先生,得知我們來意,感佩之餘,特地趨前為我們在門前階梯留下了我們探訪追念的鏡頭。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接下來我們前往位居大安區鄰近面積廣達二十六公頃的大安森林公園的民炤里里民活動場所,此處為母親和多位畫友共同分擔延請楊鄂西教授花鳥的場地,四面幹道分別為新生南路、信義路、建國南路、仁愛路,南來北往交通便捷。所以遇到出國無法親自開車接送母親,家中外勞幫傭可以代為接送,而在母親畫畫的時間,她正好可以穿過大安森林公園,到位在大安森林公園旁邊的台北清真寺。久居台北,第一次造訪還是為配合母親繪畫課時間送外勞前往禮拜。清真寺專屬獨特的建築造型,讓人一目了然,擁有肅穆莊嚴、傳統阿拉伯式建築的大殿,一般遊客僅能在外觀看。因為外勞為回教徒,而得以因她的關係乘機入內,殿內整齊靜謐,陳設素淨簡單,可同時容納千餘人做禮拜與集會。建造方位是參照伊斯蘭教法、仿奧圖曼式伊斯蘭建築設計,並揉合本土之花磗與幾何拼磗,含入口門廊、門廳雙角樓、圓頂禮拜大殿、洗淨水房、兩翼圓拱迴廊、禮堂、辦公室、喚拜尖塔、庭院等。因為我不是回教徒,只能稍微瀏覽,而也才知道伊斯蘭在拉丁文中是「和平」的意思,而穆斯林即是「實現和平的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大殿門口的後方有著七個鐘,一個就是現在的時間,而其他六個是穆斯林禮拜的時間,每天禮拜的時間都會改變,並不是固定一個時間的,有了這麼大而醒目的時鐘,我也放心外勞不可能誤時接母親下課。

在大安區金山南路、信義路、和平東路和新生南路範圍區域,為臺北市各宗教最集中的地區。區內教堂、寺廟共計一百五十多所,為佛、道教以外各種西洋宗教的最大集中地,尤其新生南路、和平東路沿線,因有聖家堂、靈糧堂、懷恩堂、真理堂等教堂,而有「天堂之路」的雅稱。

因為時間已晚天色已黑,母親在世時習畫的民炤里里民活動場所,而今已成為花店,里民活動場所遷至巷口對面,雖然掛有大安區民炤里里民活動場所的招牌,因逢大年初二,大門緊閉,無由一探場內究竟,也不知當時和母親習畫的學員及教授的老師是否繼續﹖我們一行,走訪母親習畫教室現場,一步步重拾記憶拼圖,記憶會拼回原貌,伴隨而來的卻是恐懼與痛苦。每個子女和父母親之間都有一條無形的臍帶綁著,有形的剪掉了,無形的卻無時無刻地綁著,今日我們在門口留下尋訪牽繫的留影。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穿梭在母親生前習畫的場域,從空間觀察,從光影探尋,一訪昔日與現在。回望過去多少的失意,母親您每次總在我們的身旁,成長前的每段道路,都有您一起的腳蹤,留下雙雙足印。但從您離世,絕望並困境之時,卻全是孤單的足印。今日尋訪,明白在絕望路裡的一雙,原是您的足印。有您永居內心深處,前路有你共行,我們將不再是孤單獨行。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Back to top

本網站專屬藝術家 陳東元 ‧ 所有網頁自行製作並架設網站

藝術家 陳東元為台灣水彩黃金時期領頭羊 ‧ 後專司雄偉遼闊油畫創作 ‧ 晚年全心重建童年經歷的林業史

藝術家 陳東元 專屬 E-mail 郵件信箱 》 taiwanland.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