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母第六個冥誕日—化腐朽為神奇,點石而成金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颶風般肆虐全球,大家的生活都起了巨大的改變,漢·賈誼〈鵩鳥賦〉:「萬物變化兮,固無休息。」已說明事實上,時間萬物的變化,本來就沒有停止過,改變一直都是進行式,只是我們平常習慣於控制,沒有去意識到新冠疫情這件事的變化。如今太多的不可能都發生了,而且是在全世界發生。中研院賴明詔院士形容:「病毒一定有很多奇妙的方法,可以把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這場目前尚看不到盡頭的疫情,不僅是一場浩大的全球健康危機,更對各國經濟、社會、政治、教育乃至文化,帶來天翻地覆,甚至是永遠的改變。從5/15宣布: 雙北升級進入第三級警戒,在這為期近三個月的三級警戒,雖未封城,但已實如禁足,外出購物辦事得採實名制,看病回診得看旅遊活動史,促使現今趨向虛擬世界,甚至逐漸取代實體世界。專家預測這場疫情,全球將進入一個「新常態」。

疫病下人類顯得渺小、卑微,我們無法拒它於千里之外,只能更加謹慎、戰戰兢兢迎接疫情下的新生活面貌。病毒面前,我們都很脆弱,疫情提醒了我們所有人身體之間的相互關聯,提升了人們對自己身體狀況、以及通過與他人保持距離來保護安全和健康的意識,讓人意識到身體健康最為重要。這段期間也是一段「隱身期」,給人們提供了一個「不修邊幅」的藉口,給人們一個鬆懈外表的理由。而社交疏離的措施,讓人認識到,擁抱、與人的肌膚接觸以及見面有多珍貴。台大公衛學院詹長權教授說:「新冠教會我們的一件事情,就是人要改變思維。」確實,人一定要面對變化,當面臨生活上的變化,適應變化之道,不是堅持原有的生活方式,陷入痛苦和憂慮。除了生活模式的改變,得改變思維,就像未來見到朋友不是問吃飯沒?而是問疫苗打了沒?因為原有的方式已成過去,人無法用相同的自己,得到不同的未來 。因此,你必須換一個角度去想想,提出新的看法和行動,才能再造新局,創造美好的未來。

我也開始去改變疫情下的生活,改變念舊「儲物症」思維帶來的生活困擾,希望把生活過得簡單精緻。斷捨離(即沖道瑜伽創始人沖正弘倡導的瑜伽理念,「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事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當佔有了物品,其實物品也同時佔有了你。割捨及清理不需要的物品,可不是扔幾件東西那麼簡單,斷捨離不是收納,因此先訂立從物品分類整理,分成新品不用及破損過時品,開始動手整理衣櫥內舊衣物及書架上書籍。在整理衣物時,看到母親為衣服或因破損、或為沾上洗不淨的污漬而補綴的花鳥禽犢。其中有一件蘋果綠的毛衣,因沾上洗不淨的污漬,母親用白毛線在衣服上縫以點點的小花,並用彩筆繪上枝條,成為獨一無二的傑作。想到過去每當穿上此衣,總贏得不少的讚嘆。另一件黑毛衣外套的背後,不知是蟲蛀或被勾刮,有兩個小洞,母親發現了,就在那小洞處縫補了一對京藍色醒目的小瓢蟲,在暗處似會有如螢光色發出的耀眼,為此還有孩童好奇地靠近道:「阿姨,你身上有金龜子」。原來對比色能夠讓兩種顏色更加鮮明,顯得格外亮眼,成為路人的焦點。母親補綴用的材料總是就地取材,所以在她手中,零頭碎布,線頭舊物從不丟棄,總能化廢料為「驚奇」。就連孩子小時的一件運動外褲,膝蓋處磨破了,她都能想到截取褲管,改製成寫字辦公時防弄髒衣袖所用的防護袖套,破洞處縫了兩顆草莓。剩下一小段褲管則縫製成筆筒套,其上縫了一對逗趣的鬥雞眼。記得未退休在研究室工作時,我一定套上此防護袖套,每有同事或學生造訪,總會問這袖套,筆筒套是哪裡買的?這又是世上獨一無二的。從母親離世後,這袖套再也不捨得用了,筆筒套仍靜立在書桌上,朝夕不離,現今又怎「捨離」得了。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記憶中母親唯一的一次沒取材自她的「萬寶囊」的是為了一件季敖買給我的一件襯衫,因家中幫傭不習衣服質料,用熨斗高溫把衣袖燙破了,母親為此趁我上班時,特地上衡陽路綢布莊買了質地近似,顏色稍有不同的半尺布料,補在燙破了的衣袖,然後用同色系但較為深淺的兩色線,繡以圖案,為了不使突兀,還加縫了一個口袋,也將領子增為活動的兩層立領。在口袋、袖緣及領子上,皆繡上和袖子同系列相協調的花樣,我還問母親:「您不是說舊衣物用廢料即可,怎麼買新布料?」母親答以想做的是類似色的搭配,它會給人有一種柔和、秩序、舒適,自然的感覺。藉此教我色彩的組成有三個非常重要點,分別是色相、明度和彩度,以及將顏色融入多種配色法時產生的視覺效果。本已要捨棄的衣物,曲盡其巧,反成為至今愛不釋手,這又是怎「捨離」?但在一件底色深灰色,上有白色圖樣的中式唐裝左肩衣袖破損處,綴補三隻鮮豔醒目綠色的蟬,和母親一貫的協調、和諧、層次感的色調風格有異,當時問:「何以用如此突出的色調?」母親答以眼力差,只好藉突出的色差可以見到針法」。猝然想到早於此件有幾年的類似花樣的一件唐裝上,也是左衣袖,她就補綴上和花樣灰色系相協調的樹葉,渾然一體,幾乎看不出是另補添上的。綠色的蟬,應是她晚年眼力已不行最後的補綴作品。母親雙眼都患有黃斑部病變,醫生一再告誡少用眼力,但在縫補、繪畫時,母親心領神會,得心應手,隨心所欲地幾乎忘了自己眼力差。除了這件衣物上的蟬,在她的畫作中也少見畫蟬。借物喻事、喻人,托物言志是文人們慣用的手法。唐代有虞世南的《蟬》、駱賓王的《在獄詠蟬》和李商隱的《詠蟬》被稱為詠蟬三絕。皆以蟬的棲高鳴遠,比喻做人首先要立品,要光明磊落、襟懷坦蕩,追求高清、高潔、高遠的境界。母親是否也有以蟬勉我以高潔德操作為處世立身的準則?抑或是她又懷念起在大元山「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過往山林幽靜的山居日子?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母親從小未受過苦,是外公外婆的掌上明珠,吃穿用度富裕無愁,但在我記憶中母親卻並未因此而有浪費揮霍的習慣,從母親費時耗工的修舊利廢、變廢為寶而點石成金的物盡其用,不知是得自於遺傳的心靈手巧、敏銳直覺?或得自於從小所生長的環境,見多了外婆收藏琳琅滿目的書畫珍品、古董古玩、刺繡、編織,雕刻、雕塑…等,直接影響到她的眼界和慧黠。眼光和眼力的修煉,應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父母從大陸來台,父親勞疾而成病,母親不得不精簡過日。從小就以朱柏廬《夫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凡不能儉於已者,必妄取於人。」告訴我們節儉不是小氣,是對錢的態度,一種良好習慣,節儉生活與小氣生活截然不同,每一塊錢都必須花在對的地方,「沒有想要,只有必要」。

想到母親在世時最欣賞蘇東坡堅韌不拔之志及《赤壁賦》「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的胸懷。在日常生活中常藉機以東坡行事來教導我們。最記得母親告訴我的東坡被貶官來到黃州時,生活窘迫,為了渡過困境,他訂出了計畫開支辦法:「把所有收入分成12份,每月一份;然後又將每份分為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他把每月分好的每小份錢掛在屋樑上,每日清晨挑下一包來用,可以剩餘不准超出。剩餘的錢,他另用竹筒保存,以備意外開支之需。」之後我在《鶴林玉露》中看到確有此記載;「蘇軾謫居期間,每天用錢不超過一百五十文,每月初一,取錢四千五百文,分裝為三十串,掛於屋梁上,早晨用畫叉挑一串,藏在錢袋裡出門去。給李公擇寫信中還指出:『口腹之欲無窮,平時注意節儉,亦是惜福延壽之道。』」母親引東坡計畫開支辦法,是要告訴我如何精算過日,我日後時時記得以此「准餘不准超」而存「救命錢」。自稱「窮到骨」的東坡,曾作《節飲食說》:「有尊客盛饌,則三之,可損不可增。」意謂若有貴客來訪,盛宴招待,也不過三葷,只能少不能多。母親自律持儉,但對親戚、友朋、學校督學來訪,這點則和東坡大不相同。記得在大元山上的那段日子,山上交通不便,物資極其匱乏,家裏養的雞鴨,除了雞鴨蛋,幾乎都祭了賓客的五臟廟,母親也趁年節時,在家中備席,宴請平日幫忙學校的林務局工作站人員,以及單身的老師。當賓客盡歡而歸,輪到我們上桌,只剩下賓客口下留情的殘羹剩肴。母親知道我們又會抱怨,沒等我們抱怨,母親就先安撫我們說:「受人點滴不能湧泉以報,至少請頓飯以表誠意,好東西請人吃,這是應有的待客之道」。母親總是毫不保留的傾盡家中的食物,我們多希望她能像東坡「有尊客盛饌,則三之,可損不可增」。而我們平日最常吃的卻是山上蔓生遍野的佛手瓜,母親唯恐我們吃厭,在她的精心巧手下,光是佛手瓜的藤鬚,即今稱的龍鬚菜,就能有多種不同的烹調方式,連包子、餃子也都以之入餡。佛手瓜的料理更是變化萬千,蝦皮炒佛手瓜、蝦米涼拌佛手瓜、魚燒佛手瓜、清燉佛手瓜湯及難得才有的薄如紙的肉片炒佛手瓜。紅燒佛手瓜則是改良自「東坡魚」,將溪底捕撈來的小魚,與蔥段一起煎至半熟,加入如指頭條狀佛手瓜、生薑片、醬油與酒煮至熟。如果捕到手掌大的魚,就將魚先抹上鹽,肚裡塞上佛手瓜,將魚煎至半熟,加入蔥段、薑片、醬油與酒煮至熟爛。今日想起,真難為母親為我們挖空心思巧手所做的變化,大概這也是受東坡窮則變的影響。東坡在〈菜羹賦並敘〉中敘寫自己的生活:「東坡先生卜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稱家之有無。水陸之味,貧不能致,煮蔓菁、蘆菔、苦薺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醬,而有自然之味。蓋易具而可常享。」東坡因貧窮,就挖野菜蔓菁、薺菜來吃。煮的方法是不用醋和醬油,而產生自然的美味,更是東坡「以蔬食為養生」的理論。清燉佛手瓜湯不知是否靈感也來自東波的蔬食養生?熟悉的滋味,味覺與嗅覺的記憶,還有一份那難以割捨的懷念,至今我們仍永遠懷念著那些「味道」,永遠連接起有母親在的家,傳遞安定踏實的心,將溫暖著代代世世。那些衣物,想「斷離」,難也!那是永遠占據我記憶,更是記憶深處,最美好的回憶。內心深處一分一秒的追憶,一次一次的想念,一年一年的牽掛。直到自己有了孩子,才真的體悟明白「子女是父母最甜蜜的牽掛」,這種牽掛,讓你無論遭遇多大的磨難,內心都能滋長出強大的力量。

又到農曆七月初三,是您離世後的第六個冥誕日,也是101歲冥誕,您生前不喜歡兒女為您過壽誕,係因為戰亂,您無法為外公外婆祝壽,這種心情、這種感情,是幸福的80年代後的兒孫們,永遠不能理解的。今年因疫情我們只能限居宅家懷念和無盡的追思。今早大哥來電告知墓園今天解禁,可以開放入內,傳來他和丕業請休假去祭拜您的照片,因疫情全國三級警戒近三個月,墓園開禁的第一天,正逢您的冥誕日,照片顯示的豔陽藍天,是南臺灣久雨後剛放晴,也在祝福您的生日。在台北您最愛坐著看報的小玻璃花房的小桌上,聽安每日一定不忘把插著從院子剪下來的鮮花瓶水換新,玻璃花房的四季蒔花,更悉心的維護保持著您在世時的盛狀,這也是化思念的方式 。母親您外圓內方,對待周遭的人事物,不記人之惡,不喜不公不義,相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忍耐,堅毅勤奮,對親朋的真摯慷慨,對人生的積極追求,對生死的豁達胸懷,深深地刻畫在我們子女的生命裡。我們永遠為您而驕傲,我們也將用自己的上進和努力告慰在天家的您。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Back to top

本網站專屬藝術家 陳東元 ‧ 所有網頁自行製作並架設網站

藝術家 陳東元為台灣水彩黃金時期領頭羊 ‧ 後專司雄偉遼闊油畫創作 ‧ 晚年全心重建童年經歷的林業史

藝術家 陳東元 專屬 E-mail 郵件信箱 》 taiwanland.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