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疫情改變人們的生活,談母親的教育方式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生命中,不斷地有人離開或進入,不斷地有得到和失落。於是,看見的,看不見了;看不見的,看見了;記住的,遺忘了;遺忘的,記住了。然而,看不見的,是不是就等於不存在?記住的,是不是永遠不會消失?

因一場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眾人都以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疫情總會過去,2020年的時候,希望2021年趕快來臨,疫情快點退散。但疫情並未退散,2021年進入尾聲,仍希望2022年趕快到來。但2022年當頭,卻仍不知道病毒會不會消失,疫情會不會過去,或根本不會過去,過渡期要多久,非誰可以預測的。這場目前尚看不到盡頭的疫情,不僅是一場浩大的全球健康危機,更對各國經濟、社會、政治、教育乃至文化,帶來天翻地覆甚至是永遠的改變。要回復到Covid-19之前的世界,尚有許多關卡要克服。這段期間,不管是離開的、失去的、或留下來的,我們都需要一場全人類的大型心理治療,否則如何能達《易‧乾卦‧彖辭》:「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以及人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

今年的新年,大哥衡酌疫情,最後的決定是少移動各自宅在家。英、美、高雄、台北各地,利用視訊大家團聚,雖打亂了春節「踏蹤懷母」的計畫,但兄弟姊妹婿媳兒孫,利用現代科技的團聚,母親在天上想必也欣慰的。一如母親在冗忙的校務及勞累的家務中,在教育我們這件事上,也是能以另一種方式。

憶昔母親當年為我勾選應熟讀古文中的一篇,是一千八百多年前的諸葛亮,因為蜀國效力,無暇親自教育自己的兒子,而寫下給八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諸葛亮被後人譽爲“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用了短短八十六字,精簡具體的告誡其子有關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強調了成長中的五個要點:「靜、志、學、性、勤」即寧靜、志向、學習、性格、勤奮。當年的我只懂得文章字面的大意,今日重讀,越覺得母親在日旰忘食,夜分不寢的校務及劳悴的家務中,在教育我們這件事上可謂是煞費苦心。回想母親的言行及其教育我們的種種,更加感到母親教育我們子女的獨門秘笈,給予我們具體指引,但卻讓我們有選擇的自由,可自由發揮,由自己去定義自己。家庭教育是一個人一生的初始化教育,是子女在家庭接受的影響和教育,它會影響孩子的一生,通過母親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影響我們子女一生對不同事情的看法與心態。

〈誡子書〉一開始「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諸葛亮告誡其子從寧靜中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唯有寧靜才能夠靜思反省修養身心,能看透物質的誘惑和欲望的享受之後,才能培養出良好的品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旨在教導其子,不少欲則無法確立志向,沒有寧靜的心,就易受干擾,無法實現遠大的理想。不要事事講求名利,要靜下來,才能夠細心計劃將來面對自己的理想。有了志向不要動搖,有了目標不受到外來干擾的影響,才能在追求目標的道路上走的更遠。「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強調的是學習的重要性。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不斷的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旨在告誡其子注意自己的學習心境,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懶散和急躁是成長道路上最大的敵人,如果放縱自己,就會失去對自己性情心態的陶冶和培養。「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在告誡其子,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要珍惜時光,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悔恨又怎麼來得及?要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不是一生就只守著自己窮困的居所,不去努力向前,而在一生將逝的時候暗自悔恨。縱觀全篇,可見著重強調「靜」字。只有內心寧靜,才能養成定力,有了定力,才能明確志向,安心學習,增長才幹。在當今社會,物質豐富,助長了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重讀此文,就更覺得需要淡泊名利,涵養心性。此文乃千百年沉澱下來的大智慧,超越時空,歷久彌新。

母親藉此文告誡著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一個良好的習慣。觀念是意識形態的表達,因文化背景或生活經驗而形成對人事物等的認知與看法。但把一個簡單的觀念,貫徹到日常生活與為人處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不易。習慣是一種久經養成而不易改變的行為,是後天養成的。個人習慣看似微不足道,但長期累積下來,會展現驚人的爆發力。所以母親常舉古代名人事例鼓勵鞭策激發我們。母親生前最欣賞蘇東坡的智慧、灑脫,范仲淹的無私、儉約。記得她曾說范仲淹家境貧寒,從小節儉成習,即使他功成名就,身為宰相後,早餐也都是鹹菜佐粥,依然保持清苦儉約的生活,告誡我們從小要養成節儉習慣。更以俗話說,富貴不過三代,但是范仲淹家族,皆因其無我無私,卻興旺了八百多年之事例,訓教勉勵我們。談到范仲淹有四個兒子在他嚴厲的教育下,四個兒子長大後,均德才兼備,為世人所誇讚。分別官至宰相、公卿、侍郎,范家代代子孫也都賢達顯貴,至今蘇州一帶范氏後人依然興旺。為什麼能讓福澤惠及近千年的子孫後代?有許多人都將這些歸功於范仲淹臨終前留給子孫的這一則《范文正公家訓百字銘》:

孝道當竭力,忠勇表丹誠;兄弟互相助,慈悲無過境。勤讀聖賢書,尊師如重親;禮義勿疏狂,遜讓敦睦鄰。敬長與懷幼,憐恤孤寡貧;謙恭尚廉潔,絕戒驕傲情。字紙莫亂廢,須報五榖恩;作事循天理,博愛惜生靈。處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兒孫堅心守,成家種義根。

母親說其實此家訓只是范仲淹一生為人處世的簡要總結,對於子孫後代的影響,主要還是源於他的身教。記得母親曾舉范仲淹的幾則行事,至今仍記得:

一為范仲淹的母親去世,他為母親選擇的墓地,風水先生說,該葬處是“絕地”會斷子絕孫,勸他遷移。范仲淹聽後說:“既然是絕地,就不應讓別人來承受,我寧願自己承受;如果我該絕後,就是遷墳又有什麼用呢?”最終沒有遷移,但范仲淹不僅沒絕後,而且後世子孫人丁興旺。

二為范仲淹居相位時,有人告訴他蘇州有一風水寶地「南園」,勸他把南園買下來做住宅,以利後人做大官。范仲淹說:「一家人發達,不如讓大家都發達,那才是大富貴。」於是他花錢買下南園,創辦了“蘇州書院”,為國家培養人才,這書院出了將近四百位進士,八十幾位狀元。范仲淹毫無利己之心,於公,他先天下之憂而憂,一心為國 ; 於私,他無視己利唯益他人,這才是惠及子孫,福祉不絕,乃至淑世經國,倍受世人的敬仰讚頌。

母親一生的行誼不也是如范仲淹的簡約、無我、無私。回想母親在大元山時的以校為家,視學童如己出,當時物資非常貧乏,但只要學童需要,家中的物資在我們兄妹眼睜睜下常常就成了「公物」,我們常為此而抱怨,母親就告訴我們:「學問事業應進一步著想,物質生活上則必須作退一步著想,在生活享受上,老望著前面騎馬的人,而不回頭看看後面推車的,那麼精神心理的感受,將永遠是痛苦的。」母親總是甘享簞食瓢飲的樂趣,更能有蘇東坡「無事以當貴,早寢以當富,安步以當車,晚食以當肉」的瀟洒,真佩服母親堅強奮鬥又樂天知命的人生觀。為了減輕家長負擔,補充師生的饍食營養,母親奔走各方,以爭取支援購置午餐設備,因而申請到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補助學生的營養午餐,從此奶油、奶粉、麵粉、長壽麥等物資長期不斷地供給。為了改善住宿生的伙食,開墾荒地成菜圃,分組種菜比賽,也成了住校生部分蔬菜的來源,同時又養兎子、鴨子,成了住宿生的肉食來源之一。鴨子成熟了,宰殺後用油豆腐、紅蘿蔔、馬鈴薯一起紅燒,是住宿生最奢侈的加菜,鴨毛則洗淨曬乾後,教女生做鍵子,兔肉則做成包子餡。又從教會帶回脫脂奶粉、牛油、砂糖、衣服等物,成了住宿生伙食改善的營養品,衣服補充的重要來源。還親自修改從教會帶回的衣物,連剩下的碎布都利用縫製成布偶、洋娃娃、香包及掌中丟擲耍玩的沙袋。住宿生所繳的成綑木柴,取下綑木柴的鐵箍,整理成滾輪圈,再製作滾鐵圈的握把兒,都成了大家的玩具。樂器除了風琴、大小鼓、鈸外,也用砍來的竹子挖孔做蕭笛,凡可就地取材的,母親幾無放過。母親無視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精良工具之不可得,母親總能克難將就並化腐朽為神奇。最令我瞠目結舌的是她用蘆荻草桿裹以破舊撕成條的貼身汗衣自製而成的大毛筆所書寫的校門,直可媲美歐陽修母親的畫荻智慧和克難。颱風吹翻的屋頂鐵片,撿拾後經母親巧手剪成的獅子、老虎、長頸鹿…等各式各樣彩繪後的動物,或坐臥在草叢中,或站立在大樹下,或緊貼在岩壁邊,栩栩如生,各具姿態,妝點彎曲緩坡的校路,成了靜態的動物園,常是學生下課時最愛的去處,這條別具特色的校路及學習生活化的校園,不僅為學生最愛逗留的地方,也成為大元山觀光景點之一。

母親自奉儉約,卻慷慨待人,總是趁年節時,宴請平日幫忙學校的林務局工作站的人員、家長以及單身的老師。家裏養的雞鴨,除了雞鴨蛋,幾乎都祭了賓客的五臟廟。記得有一年過年,做香酥鴨,將煮熟的鴨子從湯鍋中撈起,塗抹上蜂蜜,放入滾沸的油中炸,當鴨子一入油鍋,立刻熱油四濺,濺得母親滿臉及雙手,我在旁也遭波及,母親要我趕快用濕毛巾冷敷,而她唯恐宴客中掃興,則繼續完成未完成的菜並上桌招呼賓客。沒幾分鐘,母親已成了大花臉,當賓客盡興而歸,輪到我們上桌,只剩下賓客口下留情的殘餚,母親仍未去處理燙傷的臉手,知道我們又會抱怨,沒等我們抱怨,母親就先安撫我們說:「受人點滴不能湧泉以報,至少請頓飯以表誠意,好東西請人吃,這是應有的待客之道」。並引聖經箴言「慷慨待人,必然豐裕;滋潤人的,連自己也得滋潤。」(箴言11:25)機會教育我們。

母親生長在商賈富裕家庭,卻常掛在嘴邊的「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朱子治家格言),能開源節流,能具節約儉省的傳統美德,這是給我們最好的身教。她化腐朽為神奇的異稟,不死守常規,通時達變,無私無我,是他可以得到人和在事業上獲得成功的關鍵。

今年因疫情,經達權變利用視訊方式的家人團聚,如果母親在世,想必也會以此方式吧?


Back to top

本網站專屬藝術家 陳東元 ‧ 所有網頁自行製作並架設網站

藝術家 陳東元為台灣水彩黃金時期領頭羊 ‧ 後專司雄偉遼闊油畫創作 ‧ 晚年全心重建童年經歷的林業史

藝術家 陳東元 專屬 E-mail 郵件信箱 》 taiwanland.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