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初生之犢不畏虎,帶著股浮躁的戾氣。當歲月洗盡鉛華,風霜染上髮際,學會了不再爭辯那些曾經的對錯,會用寬容去看人生的風霜雨雪。每個母親都有自己一套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準則。我的母親就像一本書,從母親身上,看到了豁達和樂觀,吃苦耐勞和韌勁,讓我領悟人生的真諦,使這智慧點亮了我的心胸。又是母親節了,在如潮涌動的哀思中,時常想起母親在我身邊最后的一段時光,原來時間不能使人忘記所有,相反只會讓人越記越深。
一首「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 ,投進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 。沒有媽媽最苦惱,沒媽的孩子像根草, 離開媽媽的懷抱,幸福哪裡找 。」簡短的歌詞,卻把對母親的愛表達得淋漓盡致,有媽媽照顧和陪伴的孩子是最幸福不過的。傳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軍隊因為戰爭而死亡,在他們臨死前所喊出的話,不是「天皇萬歲」,而是「媽媽!」
母字字形從甲骨、金文到小篆之字形,皆象母親有乳之形。
《說文》母,牧也。從女,象懷子形。一曰象乳子也。母其中有兩點,象人乳形。《蒼頡篇》母,牧也。牧者、養牛人也。以譬人之乳子。引伸之、凡能生之以啓後者皆曰母。从女,象褱子形。褱、袌也。象兩手袌子也。一曰象乳子也。清‧徐熙《勸孝歌》將母親從懷孕到孩子出生、出道所經歷的種種磨難描寫的栩栩如生﹕
  孔子著孝經,孝乃德之屬。 
  父母皆艱辛,尤以母為篤。 
  胎嬰未成人,十月懷母腹。 
  渴飲母之血,飢食母之肉。 
  兒身將欲生,母身如在獄。 
  惟恐生產時,身為鬼眷屬。 
  一旦兒見面,母命喜再續。 
  愛之若珍寶,日夜勤撫鞠。 
  母臥濕簟席,兒眠干被褥。 
  兒睡正安穩,母不敢伸縮。 
  兒穢不嫌臭,兒病身甘贖。 
  兒要能步履,舉止慮顛狀。 
  哺乳經三年,汗血耗千斛。 
  兒要能飲食,省口姿所欲。 
  劬勞辛苦盡,兒年十五六。 
  慧敏恐疲勞,愚怠憂碌碌。 
  有善先表揚,有過則教育。 
  兒出未歸來,倚門繼以燭。 
  兒行千里路,親心千里逐。 
  孝順理當然,不孝不如禽。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作為母親,她的愛就會變得柔中有韌,剛強有力。漢代劉安有「慈母愛子,非為報也」的詩句,這是母愛的真諦,是一種無私的付出。《勸孝歌》中,「母苦兒未見,兒勞母不安。老母一百歲,常念八十兒。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說出了感人至深的母愛。所以有謂母愛,是加法,歲月漸增,關懷漸增;有謂母愛,是乘法,距離越長,牽掛越長;有謂母愛,是減法,減去自己,呵護我們;有謂母愛,是除法,除了兒女,還是兒女。加減乘除算不盡母親的愛。」
  唐‧白居易〈慈烏夜啼〉 
  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 
  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聞者為沾襟。 
  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
慈烏失去了它的母親,哀傷的一直啼哭,守著舊樹林,整年都不肯飛離。每天半夜都哀哀啼哭,哀訴著自己未能及時盡到反哺孝養之心。報答母親養育之恩乃天經地義的事,連慈烏都如此,而人卻做不到,人生在世還能追求什麼?無怪唐‧李商隱要感嘆「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送母回鄉〉)
百善孝為先。行孝最怕一個「等」字,莫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時,才追悔莫及。回報母愛,最好的就是陪伴侍奉左右。母親不在了,陰陽阻斷了我的事親途。而康乃馨被視為最適合在母親節送給母親的代表性鮮花,層層花瓣,代表著母親對子女連綿不斷的愛。而每種顏色代表的意義也都不太相同。紅色代表祝福母親健康長壽;粉色代表不朽的母愛;黃色代表對母親的感激;白色則代表對已故母親的思念。母親不在了再多顏色再美再多涵義的康乃馨,我又如何寄泉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