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很愛花卉,不論什麼花,每次聽安買花,他從不阻止,也從不嫌貴。唯獨康乃馨花。多次去花市買花苗,但是當我選擇康乃馨,母親不是說此花不耐久,就說此花不好種又貴,所以家中院子未曾栽種過康乃馨,在先母所繪花鳥作品中也從未出現過康乃馨。康乃馨的拉丁學名為Dianthus,源於希臘語,意為“神之花”。它在17世紀時被命名為康乃馨,意為“如君之心”。它層層的花瓣就像是母親對子女連綿不絕的情感,是偉大的母愛,因此康乃馨也有著「母親之花」、「神聖之花」的美譽,也是國際公認的母親節之花。而康乃馨之所以成為母愛的代表是有其典故的,在基督教故事裡,當聖母瑪利亞含淚看著耶穌背著十字架時,從聖母眼中流下的眼淚隨即化成了一朵朵康乃馨,從此之後,康乃馨成為了「不朽的母愛」的象徵。1907年,美國的母親節創始人安娜·賈維斯,選擇康乃馨為母親節象徵,原因是此花乃其母最愛,她選擇的康乃馨為白色,象徵了母愛的純潔。隨著時代變遷,母親節如果母親尚在世,便佩戴紅色康乃馨,反之則為白色康乃馨。白色康乃馨,代表著深深的祝福和無盡的思念。從母親過世後的母親節,或許是歲月帶來歷練過後的通透,曾經想不通的通了,我漸漸了解到母親對「母親之花」的康乃馨為什麼如此避之。自己身為母親時,才知母愛是血與脈的相通相融,是兒女的福,卻是母親的痛。
看先母的回憶錄《雲煙往事話心頭》中幾段椎心蝕骨之痛的記載,先母就讀北京輔仁大學時,對外公外婆前來北平(今稱北京)安排婚事有著如下的感傷﹕「為了緊張的時局所迫,考量身家求學之安全,一切從簡,力求平安。不便邀請親友,由於我和表兄均為天主教徒,就在輔仁大學內的天主教堂,由德籍宋德剛神父福證,完成了我們的終身大事。我和先母相擁而泣,百感交集,潰堤的淚水,不知是喜極而泣?還是為即將到來的離愁?抑或是屈於時勢下無奈的傷感?」來台後,兩岸隔絕所帶來家破人亡,不幸的消息紛至沓來,尤其先母在獲悉外公外婆不堪中共政權的折磨,相繼而亡的惡耗,重擊身心。又遇上二二八事件,遍地紛亂不已,為當地善心人士及時接應,全家逃過一劫,但令先母痛心不捨的是鑲嵌有雙親玉照的懷錶及結婚照片,和一些有紀念性的飾物和照片,在匆促中沒能帶走,悉數全毀。先母椎心泣訴﹕「先父母對我的付出照料,昊天親恩,烏鴉尚知反哺,況為人乎!迄今每一念及病逝隔岸的雙親,而不得侍終正寢,報孝於萬一,椎心泣血,罪難自容。」所以先母見此花怎能不觸痛了她埋在心中椎心蝕骨的悲愴?
我常悲哀地凝視先母的照片,縱使呼喚能夠穿透黃土,但能驚醒安眠的您嗎?有時晨曦已喚醒我夢,但為了留住您漸漸隱去的身影,我還是久久不敢睜開雙眼。又到了母親節,我拿出珍藏的您為我用筆及白色毛線在綠色毛衣上的傑作,生怕浣洗會使它失去您留下的餘溫。
又到了母親節,在此節日,讀母親之愛的詩篇,感傷尤多,篇篇令我動容﹕
《風雨中的母親》
母親是身上的被,
沒有她會感到寒冷。
母親是菜中的鹽,
沒有她生活就沒有味道。
《母愛》
母愛猶如春天的風
她輕輕拂過
大地纔會一片綠色
母愛是天上的雲
總讓烈日先從她的身驅穿過
給大地呼風喚雨降祥和
母愛是雨後的霞
總讓清洗過的大地
不棄的躺在懷裏
把七彩人生夢譜寫在高高的天際。
母愛是什麼
母愛如一碗溫暖的湯
暖暖的流經我的心裏
母愛是一本書
厚厚的,但是有溫暖的體溫
她讓我在知識的海洋遨遊閱覽
任我翻看每一頁每一篇
是她讓我學會一字一詞
當我讀到﹕
我們的歡樂
是母親臉上的微笑
我們的痛苦
是母親眼裏深深的憂傷
我們可以走得很遠很遠
卻總也走不出
母親心靈的廣場
使我想到先母在世時常說﹕「就是睡到墳裏,你們也是我永遠的牽掛。」更是感慨萬千涕零雨下。母親最常告誡我們也書寫在他的回憶錄中﹕「成與敗常在一念之間,一念的產生,往往關係一生的禍福,光明的人生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做明確的抉擇。處一種逆境,遇一種危難,更應安之若素,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堪回首的往事,少去想它,多寄望於萬丈光芒的前途,為前人也更為後人,默默耕耘。」歲月無言地流逝,母親如歲月靜靜地伴隨在我們四人的身邊,默默的用一生譜寫着愛的樂章。總是把縷縷溫暖讓我們在紛雜的塵世中永存那份做人的品性,不失那份人之初的純真。
親情是貫穿生命終始,在這世間,總是讓生活充溢著恆久的溫暖,永遠不會因為歲月的流逝而消減我們對母親那深深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