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丹青不知老,富貴如浮雲 ── 陳東元畫展的啟示

前台北大學副校長 文學院院長 現台北大學名譽教授 司仲敖 2021/3/22 《敬請瀏覽原文

 

2021年3月14日至7月17日,台灣創價學會-宜蘭文化會館開幕,舉辦名家「行旅山水.蘭陽風采-宜蘭文化會館特展」,特邀梁丹丰、羅芳、周澄、吳炫三、陳東元等著名藝術家展出。外子和我驅車前往觀展,此展出雖非東元個展,東元也告訴我展出的是他的舊作。因為從小在宜蘭成長,對家鄉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有特殊的感情,而我更想看看他為故鄉宜蘭的特展,會選哪幾幅畫作?而所選的畫作是否代表著他的心境及期盼。忝為東元學姊,希望從其展出的畫作中讀到東元要傳達的訊息。

創價學會對展出藝術家東元創作風格之分析:「擅於表現農村題材及山川風景的陳東元,細膩的筆觸蘊含著生長自這片土地的濃厚情感。磅礡的雪山景緻、氳氤中的翠峰湖畔、辛勤耕耘的人民與天真無憂的戲水孩童,不論是自然或人物,在陳東元畫筆中皆呈現生動真切的樸實之美。」而在觀賞此次東元特別為故鄉精選展出的六幅畫作(生長的故鄉-宜蘭縣大同鄉大元山的翠峰湖、插秧、群牛戲水、戲水、大霸尖山雪景、雲漫大霸),其中五幅油彩、一幅水彩,從畫作中似乎讀到了東元想傳達他的
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敬請瀏覽文末 典故賞析一)
二、我自橫刀向天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敬請瀏覽文末 典故賞析二)
三、拂拭倚天劍,長嘯萬里風,掃清胸中憂(敬請瀏覽文末 典故賞析三)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生長的故鄉─宜蘭縣大同鄉大元山的翠峰湖
My Childhood Home-Lake Tsui-feng Under Winter Snow
2007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130.3 × 193.9 cm

他的創作,都是他生活經驗、思考、探索的結果,揭示、發現和顯示生活本身所包含的真實、生活的邏輯。第一幅油彩〈生長的故鄉-宜蘭縣大同鄉大元山的翠峰湖〉,特別標示大元山的翠峰湖。東元云:「這是多少童年生長在翠峰湖山區的“大元人”心聲。我的故鄉是大元山,絕不是太平山。」在其〈翠峰湖大元山林場的斑痕血淚〉一文云:「宜蘭縣大元山區翠峰湖是我生長的故鄉,童年山區的生活,是那般貧困艱辛,是那般無助無奈,這種深埋的苦楚,不是一般人所能體會,過去種種是刻骨銘心,但翠峰湖及大元國小的影像卻鐫刻在無法忘懷的記憶深處,知道這近40年情感的臍帶根本沒有辦法割斷」。大大元山林場最鼎盛時期,每年生產材積可達8萬立方公尺,是台灣所有林場之冠,這全賴這些默默無聞的辛苦林工。然大元山林場林業開發最後階段以處理「殘材」的名目將根株、枯倒木、白枯木清除,更將大元山林場分割劃入其他林業事業區,抹掉了歷史跡痕,讓後世永遠無法知曉。隨之翠峰湖被遺忘是大元山的翠峰湖也已經近40年(見東元〈被遺忘的台灣大元林場 翠峰湖林業開發史〉)。他選此幅〈生長的故鄉-宜蘭縣大同鄉大元山的翠峰湖〉在故鄉展出,當是他心心繫繫的企盼讓消失40多年的大元山林場重現,翠峰湖重回大元山林場懷抱,呈現當年大元山林場的歷史真面貌,翻轉目前「被除名」狀態。在其〈翠峰湖 大元山林場的斑痕血淚〉:「所幸大元國小的老師校友擁有這些照片,或許還有唯一絕佳機會可以讓消失40多年的大元山林場重現,可以讓翠峰湖重回大元山林場懷抱。」此幅畫作,是為大元人,必和一般觀展者有不同,內心必是悵觸萬端悸動不已,深觸大元人內心的痛?

這幅由周邊山區雨水所匯集形成獨立高山湖泊的翠峰湖,初雪後的翠峰湖靜靜躺在宛如撒上一層銀白色糖霜的群山間,壯觀的雲海,疊嶺層巒的山峰,宛如置身潑墨山水仙境。但大元人,尤其是晴峰埤仔(翠峰湖)地區的人們,必定見畫勾起當年天氣寒冷,含氧量低,下雪的埤ㄚ線蹦蹦車在翠峰湖山區運材的景況,以及這段運用首尾兩根集材柱,架以單條纜線,將材車吊起,送至晴峰線鐵路上的台灣林業開發史上絕無僅有的索道(翠峰湖索道)的克難艱巨、林工生活的勞苦艱辛、學童求學磨難坎坷的點點滴滴。

東元痛心於當年為林業搏命奮鬥的林工,感懷小學校長像慈母般地照顧得以康健度過艱難的歲月。於2007年開始將大元國小的老師校友所擁有可供還原真相唯一證物利器 ── 滿是刮痕、斑駁、裂紋、皺摺、釘痕、霉菌斑的照片,悉心修復,並著手整理撰述探究往昔的台灣林業史,面對「橫眉冷對千夫指」,而他仍「俯首甘為孺子牛」上窮碧落下黃泉的蒐集資料證據,他堅信真相是無法永遠隱瞞的,盼大元山翠峰湖與大元國小的事蹟能讓後世知曉,讓消失40多年的大元山林場重現,讓當年搏命奮鬥艱困的林工精神受到世人景仰,讓發生在大元群山裡的人文歷史受到重視肯定。

是山區與翠峰湖給予東元的感受啟示,他也深慶自己有不少遺傳因子得自山林的眷顧,而能展現「大元人」的氣節,「永不妥協」的堅毅精神。儘管在千夫安知「鴻鵠之志」,仍甘為孺子牛的於2007年獨力編輯《雲的故鄉—宜蘭縣大同鄉大元國小遲延 50 年的畢業紀念專刊》以之喚醒「沉睡」的大元山,讓世人知曉。翠峰湖看似靜謐的湖水,湖邊水湄或低窪的濕泥地上困苦林工賴以補充肉品的青蛙,可曾知奪走了幾許人命?一望四周層層相疊的山峰丘嶺,阻絕了學童辛苦回家的漫漫長路。東元筆下的翠峰湖,呈現潔凈而清爽的藍;藍色象徵著真實,寧靜、沉穩,是高遠、智慧的顏色,它可增強人的獨立自主性,激發精神上的努力,並能夠將理性和情感聯繫在一起。藍色也表現了抑鬱、孤單和傷心。是否東元為呈現當年在看盡嚐遍悽苦生活下的抑鬱、孤單和傷心?東元在編輯〈大元國小專刊的心聲〉一文:「在艱苦環境中長大,心就像鋼鐵般強硬,淚水不輕易滴下,…唯獨在處理這些資料及寫文章時,眼淚卻時常不自主地滴落,…想到小時的境遇,淚水不覺潸潸落下,數度擱下手中滑鼠,待淚乾,才能繼續工作,費了好多時間終於完成修復。」有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但他卻更能咬牙努力的為撫慰並平和大元人的心,令我欽佩。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大霸尖山雪景
Mt. Ta-pa-chien Snowscape
2005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193.9 × 130.3 cm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雲漫大霸
Mt. Ta-pa-chien in the Clouds
2008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193.9 × 130.3 cm

〈 大霸尖山雪景〉〈雲漫大霸〉是其創作第三階段山水台灣的油畫作品。中國傳統繪畫,融通哲學,講求意境美,西方繪畫講求自然美。在傳統繪畫表現形式的基礎上,東元敢於探索創新,融匯中西藝術創作手法,把西方的寫實法與中國的寫意法、素描的明暗法和傳統的虛實法揉合起來,使筆下的繪畫既有真實性及現代感,又有表現性及抒情性,從而構建出屬於自己獨特的藝術世界。在其〈影響筆者油畫創作甚鉅的中國宋代水墨山水畫〉一文,談及師法中國宋代山水畫,從中取其精髓而創作出氣勢磅礡的油畫作品。〈 大霸尖山雪景〉此畫作,我似從畫中讀到了他有「我自橫刀向天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情懷,但我更從畫中讀到他的風骨行事。他於〈堅持智慧財產權不容侵犯的立場〉一文:「堅信未來的世界一定比過去美好,但美麗的憧憬應植基於建立在歷史認知的基礎上,沒有堅實的過往做根基,就無法厚實努力的方向,進而取得認同的前進動力……明知此舉是「螳臂擋車」,極難實現,卻可以展現“大元人”的氣節與堅持,“永不妥協”的堅毅精神,不容“大元人”的文化傳承無故遭遇湮滅,藉網路無遠弗屆的傳播讓尊親叔伯們的奮鬥艱辛過程得以永續流傳。」明知螳臂擋車,卻仍粉身碎骨渾不怕,只為像大霸尖山的白雪,留清白在人間。

〈雲漫大霸〉這幅油畫,讀到了他有「拂拭倚天劍,長嘯萬里風,掃清胸中憂」氣慨。印證了他自謂:「心靈有家,生命才有路。人生曲折,淡而處之,勿忘初心,勿忘心安。盡己之力,貢獻所長。」唯願「所有文獻資料及旅遊文宣應將翠峰湖及山毛櫸步道恢復為大元山範圍,恢復林業歷史的名分,並成立大元山林場文物展示館介紹開發史料。」面對排山倒海鋪天蓋地的橫逆,無怪他得拂拭倚天劍,否則如何能「長嘯萬里風,掃清胸中憂」?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插秧
Transplanting Rice Seedlings
2004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130.3 × 193.9 cm

他的繪畫並不全在於描繪逼真,卻在傳達真實情感;是如油畫之父塞尚認為「畫畫是為了追求現實世界各種關係的和諧,而非一味地去複製實物。」此乃源自他個人的成長經驗,注目大自然與人的關係,積澱了鄉土的情感,牽繫著人倫親情與土地的情感,更深一層地浸進了生命的思索。像淬煉一杯威士忌一樣,將生命故事也淬煉成一幅畫,並引起觀眾的共鳴與體會。

〈插秧〉此幅油畫之作,東元特別寫上〈水彩創作四十年有感〉:「你一定要曾經掉下眼淚,曾經留過汗,你的作品才能夠吸引注意」,當是東元透過畫作讓人們體會「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辛苦過才知道」,大元的校友觀賞後更心有戚戚焉。

稻子的成長過程,要歷經「整理田地、培育秧苗、插秧、灌溉、施肥、除草、除蟲、收割」這麼多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是農夫紮紮實實的工夫,唐∙顏仁郁的〈農家〉詩:「夜半呼兒趁曉耕,贏牛無力漸艱行;時人不識農家苦,將謂田中穀自生。」反映當時一般人不知道種田農民生活的艱苦,竟說田裡的稻禾是自然而然就長成的。所以唐‧李紳‧〈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會有如此體會。看到畫中彎腰低頭插秧的畫面,不由得想到陳文述〈插秧女〉一詩:「朝見插秧女,暮見插秧女。雨淋不知寒,日炙不知暑。兩足如鳧鷖,終日在煙渚。」雨淋日炙不知寒暑的承受辛勞艱苦,及布袋和尚所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退讓不是完全的消極,反而是積極的轉進;處理衝突的良方,就像農夫插秧,以退為進。忍一時之氣,則風平浪靜,退一步設想,則海闊天空。視野擴大了,思惟變廣了。觀東元的畫,總是透露傳達發奮圖強、努力奮鬥、永不懈怠的積極進取之心,給觀者很大的啟發。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群牛戲水
Herd of Water Buffalo in the Water
2006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130.3 × 193.9 cm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戲水
Playing in the Water
1998
水彩、紙本
Watercolor on paper
90 × 115 cm

牛作為“六畜”之一,在農耕時代是耕犁、運輸的重要力量,關係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牛性情溫和,又吃苦耐勞,一心為人類造福,深受人們喜愛。一提起牛,就被看作勤勞的象徵。歷代詩人留下了許多歌頌牛的詩篇,或繪其形態,或贊其精神,藉以抒懷詠志。一代文豪魯迅先生曾自喻為牛,手書「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詩句,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毛澤東,周恩來等都曾自喻為牛,凡此都表明了人們對牛的莫大喜愛。宋代梅堯臣的〈耕牛〉詩:「破領耕不休,何暇顧羸犢。夜歸喘明月,朝出穿深谷。力雖窮田疇,腸未飽芻菽。秋收風雪時,又向寒坡牧。」以耕牛的四時辛勤耕耘而不得溫飽傾注了莫大同情,更以喻廣大農民終日勞作而缺少衣食,寄托了對窮苦勞動人民的同情。牛不止是人類物質生活中的財富與力量,也幻化成人類精神世界裡的寄託。東元的〈群牛戲水〉、〈戲水〉此兩幅,畫的雖是天真活潑的孩童在追逐嬉戲中的喜悅,及和牛相依相傍的親暱,但何嘗不是東元為想以此畫面讓大元人反思,大元山區的叔叔伯伯的日日辛苦,為林業發展貢獻至鉅卻無法溫飽妻兒的無奈無助,一如王安石的詩:「朝耕及露下,暮耕連月出。自無一毛利,主有千箱實。」耕牛雖然對眾生貢獻很多,而自己卻一毛不取的無私奉獻精神。在東元畫中似聽到了童言無忌的:「牛牛食草莫相觸,官家截爾頭上角。」牛兒啊,快吃草吧,不要用犄角鬥架,官家會截掉你們頭上角的。大元人是否也聽到孩童對牛的戲言,是否也切身感受在童言童語中所透露的官府對林工的欺壓,竟然連牛都不放過,那麼對人的剝削則是可想而知的了。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為苦難山區的大元人發聲,東元長年累月的努力,執著的去做,終究會如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儘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陳東元是1970-80年代師大水彩黃金年代的領頭羊,他借鏡美國懷鄉寫實大師魏((Andrew Wyeth)的表現,影響台灣畫壇超過三十年。東元愛繪畫,不慕榮利,執著地沉浸在他的藝術創造之中。不知老之將至,視富貴榮華如浮雲。其謂:「將藝術創作鐫入骨髓,刻進生命之中,將繪畫視為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月落日出赫赫光輝 耀照天地氤氳靈氣,胸懷高山大川之魄 巍巍巨嶽自顯崢嶸。冷冽寒風呼嘯 明澈天空晴亮 雪嶺雲海滔湧陽光輝映,我欲縱馬馳騁 我將展翅翱翔 我追逐疾風並擁抱藍天。隱密森林呢喃 巖峻巉岩聳矗 廣袤湖潭深邃雲霧輕飄,我曾聆聽傳說 我正緊握美夢 我吟嚎長歌與蒼鷹齊飛。」他要擁抱藍天,吟嘯長歌,真乃「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 而發出「一日之求 毀譽不計 心安理得 安然入眠,一生所願 遨遊天地 了無虧欠 無忝所生。」觀賞東元畫作之餘,深以東元畫作的成就、對畫壇的貢獻為傲,也以身為大元校友感到光榮。

 

典故賞析一

出自近代詩人魯迅的《自嘲》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俯首甘為孺子牛中」的孺子牛源自何方?

    據《左傳哀公六年》記載:「鮑子曰:汝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而背之也。」這裡所說的孺子,就是春秋戰國時期齊景公的幼子的名字。

    據史料記載,齊景公非常寵愛孺子。有一次,他在後宮逗孺子玩耍,自己竟趴在地上,口銜繩子,讓孺子把他當牛騎,孺子正玩得高興時,一不小心從「牛」背上跌了下來,那繩子一下子把齊景公的牙齒給折斷了。

    年幼的孺子不知如何是好,嚇得「哇」地一聲哭起來。孺子一哭,景公可心疼了。他不顧自己,上前將孺子拉到懷裡,哄著他不要哭。孺子不哭了,他又陪孺子玩起來。

    後來,人們依據這段歷史概括出「孺子牛」的典故,用來比喻疼愛子女,甘願為子女的牛馬。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出自近代詩人魯迅的《自嘲》詩。『千夫』是指一切人,『孺子』是指魯迅之愛子海嬰,原詩句的意思,是指反對我的也好,贊成我的也好,我都可不管,我橫著站,冷對這一切,俯首心甘做愛子海嬰的牛馬。」比喻魯迅對愛子海嬰深深的愛。現在則用來比喻甘願作群眾的公僕,像牛一樣實實在在為人民服務。

 

典故賞析二

    百日維新之後,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就義。就義前,譚嗣同在獄中留下了一首詩《獄中題壁》,百年來被廣為流傳,大家熟知的版本是這樣的:「望門投止憐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詩的後半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凸顯了譚嗣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謙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有異曲同工之妙。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意思

出自 明代 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譯文

    只有經過千萬次錘打才能從深山裡開採出來,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燒當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願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間。

 

典故賞析三

留別賈舍人至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大梁白雲起,飄颻來南洲。裴回蒼梧野,十見羅浮秋。
鰲抃山海傾,四溟揚洪流。意欲託孤鳳,從之摩天遊。
鳳苦道路難,翱翔還昆丘。不肯銜我去,哀鳴慚不周。
遠客謝主人,明珠難暗投。拂拭倚天劍,西登岳陽樓。
長嘯萬里風,掃清胸中憂。誰念劉越石,化爲繞指柔。
秋風吹鬍霜,凋此檐下芳。折芳怨歲晚,離別悽以傷。
謬攀青瑣賢,延我於北堂。君爲長沙客,我獨之夜郎。
勸此一杯酒,豈惟道路長。割珠兩分贈,寸心貴不忘。
何必兒女仁,相看淚成行。

 

《 作 者 按 》

    陳東元,童年生長在翠峰湖山區,生活貧困艱辛,啼飢號寒,饔飧不繼。目睹父執輩的林工,家貧如洗,糠豆不贍,掣襟露肘,每因工傷無醫藥救治而傷亡。而今大元山林場劃入其他林業事業區,抹掉了這些血淚歷史跡痕,讓後世永遠無法知曉。東元生長的故鄉-宜蘭縣大同鄉大元山的翠峰湖,唯一的臍帶也被斬斷,大元林場翠峰湖林業開發史更不復見,當年學童唯一快樂樂園的大元國小,於民國62年林木砍伐殆盡,結束砍伐作業而廢校。為使消失40多年的大元山林場重現,讓翠峰湖重回大元山林場懷抱,讓學童永遠的避風港,校友心目中最有愛心、最偉大的大元國小山中傳奇的校園事蹟傳之於世。東元上窮碧落下黃泉的蒐集資料證據,著手整理撰述,探究往昔的台灣林業史,俾使當年搏命奮鬥艱困的林工精神受到世人景仰,發生在大元群山裡的人文歷史受到重視肯定,更平撫大元國小臍帶被剪斷時的驚愕。

    他於2007年先架設Blog部落格,靠著毅力及執著的信念,獨力編輯完成一本紀念大元國小的《雲的故鄉─宜蘭縣大同鄉大元國小遲延50年的畢業專刊》書籍,接著以航照圖印證大元山林場的林業發展史、依據航照圖製作大元山林場聚落與交通圖……等,極力多方爭取「恢復往昔大元山林場的名分」、「將翠峰湖和山毛櫸步道回歸大元山林場」、「在翠峰湖畔設立永久性的文史館,展示大元山林場暨大元國小的歷史資料」、「每年擇時祭祀曾經蒙受恩澤的山神、湖神以及往昔獻身林業造成傷亡的英靈」等,凡此非「甘為孺子牛」的勞神費思、移山填海之精神及毅力?更遑論資財無數。《菜根譚》云:「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達?」立身於世如不先樹立一個崇高的目標就好比在塵中抖衣,污泥中洗腳;衣服愈抖塵愈多,腳愈洗愈髒,如何會有成就呢?故當面對排山倒海鋪天蓋地的險阻橫逆,他仍堅持理想,粉身碎骨渾不怕,為的是要留清白在人間。既定目標尚未達成,無怪目前他得拂拭倚天劍,否則如何能「長嘯萬里風,掃清胸中憂」?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藝術感言:

將藝術創作鐫入骨髓刻進生命之中,將繪畫視為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月落日出赫赫光輝 耀照天地氤氳靈氣,胸懷高山大川之魄 巍巍巨嶽自顯崢嶸。

冷冽寒風呼嘯 明澈天空晴亮 雪嶺雲海滔湧陽光輝映,我欲縱馬馳騁 我將展翅翱翔 我追逐疾風並擁抱藍天。隱密森林呢喃 巖峻巉岩聳矗 廣袤湖潭深邃雲霧輕飄,我曾聆聽傳說 我正緊握美夢 我吟嚎長歌與蒼鷹齊飛。

一日之求 毀譽不計 心安理得 安然入眠,一生所願 遨遊天地 了無虧欠 無忝所生。


Back to top

本網站專屬藝術家 陳東元 ‧ 所有網頁自行製作並架設網站

藝術家 陳東元為台灣水彩黃金時期領頭羊 ‧ 後專司雄偉遼闊油畫創作 ‧ 晚年全心重建童年經歷的林業史

藝術家 陳東元 專屬 E-mail 郵件信箱 》 taiwanland.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