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陳東元的創作歷程──
由於出生於貧寒家庭,自小便以“一步一腳印”自我惕勵,凡事都按既定的目標緩步前進,不求近功近利,只求盡心盡力,由於沒有任何背景關係可以憑恃,必須靠己力突破困局,在從事繪畫創作的藝術家裡算是比較理性,深怕一失足便成無法挽救的困局。
在宜蘭縣翠峰湖山區長大,就讀宜蘭縣大同鄉大元國民學校時便深受校長李有權的影響。
從校長李有權的名字可以約略知道她老人家雖是女性,卻有不讓鬚眉的豪氣。由於出生在東北望族,行事一向高瞻遠矚,具有鐵石般的意志,一個外省女子在丈夫剛過逝,竟然選擇獨攜四名幼兒,遠離繁囂,跋山涉水到窮鄉僻壤的高山上,矢志以奉獻山地教育,培育偏遠地區兒童為已任,以無私奉獻的愛心,塑立為人師表的最佳典範。她雖不是師範體系畢業,也不是就讀美術系,但在書香門第的環境裡耳聽目濡,自小鍾情書畫。面對逆境有著十足掙脫枷鎖的勇氣,剛接任校長便運用本身擅長的書畫能力將一所一無所有的學校從廢墟裡整建為理想的教育環境。
學校的一草一木無不經過她巧手佈局,還教導學生自製各種守則標語、地圖、壁報,來美化校園。在山區讀書的孩子從未受到有關單位任何物質照顧奧援,隆冬下雪沒有鞋子穿打赤腳而凍傷的比比皆是,禦寒衣物更是少得可憐,鼓勵學生凡事靠自己不要求助外力,開墾荒地設菜圃,種植蔬菜,豢養兔子、雞鴨,為住校師生加菜補充營養。集體的學習生活及周遭的大自然環境,卻給了孩子們不少東西,大家知道只有努力讀書才能離開貧窮,因此大元國小學童的學習成果並不比平地學童差。在她精心擘劃下,校景美麗如畫。我在如此環境裡滋潤,感嘆她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自小便以成為藝術家自許,想營造一個至真、至善、至美的世界。《敬請瀏覽 大元山林場、翠峰湖與大元國小的往昔人文事蹟 相關內容》
我看似柔弱 ,像是好好先生,實際卻深具鐵石般的意志;外表冰涼冷漠,內心卻有股熾熱的烈火, 無論愛與恨都比常人強烈,有時更六親不認;像是容易妥協欺騙的個性,實際卻有面對逆境掙脫枷鎖的勇氣,不肯輕言失敗。或許索求不高,守柔不爭,所以行事順遂,少有橫逆。
由於家貧及志趣考量,最佳選擇是當教師,進入師範大學美術系就讀是唯一的途徑,大一時首次看到畢卡索作品曾經好幾天做惡夢,畫面如加上紅色便充滿血腥的氣息,恐怖景象不斷在眼前晃動,像極童年看到叔叔伯伯們被巨木輾壓成支離破碎的肢體,被欺凌壓榨的幕幕場景次次播放 ,從此知道自己不適宜走前衛的路線,現代藝術不是努力的方向。
當時前衛藝術的思潮影響藝壇,“寫實”被批評為守舊被排斥, 但寫實卻是自己將來想走的,環顧國內前輩畫家的寫實作品都不細膩,年少輕狂且幼稚的我缺少美術知識還一度誤認為這些作品是學生習作。
看到國內畫家及教授的作品怎麼完全不像中小學美術課本或報章雜誌裡刊載西方古典藝術家的那麼賞心悅目,冷靜思考後,知道要走出自己認為“對”的一條路 非得設法突破困局。
分析後得到結論,國內藝術家尚未出現“細緻寫實”的風格,朝此方向或許可以在台灣藝壇闖出一片天,於是擬定了一生努力的步驟,先從靜物著手,再描繪人物及動物,最後彩筆揮就大山大水。這個計劃曾跟幾位好友及教授談及,但都受到置疑,有些還譏笑嘲諷著。不過出乎意料之外,此計劃按部就班前行,竟然非常順利,窒礙甚少。
小時磨難養成獨立的個性驅使著,不肯跟現實妥協,凡是阻擋在前面的障礙總會想辦法排除,甚至有教授出面阻止,給了一些自己不喜歡的意見或嘲笑不屑的語氣,竟然敢在教授面前撕毀努力繪製多日的畫作。
記得在全校畢業紀念冊上,我的留言是“還好,大學只有四年,不然真要給憋死。”
我實在很不甘願就如此大學四年,必須自己走出自己的路,但是國內畫家的作品甚少可以學習, 只能私底下蒐集資料進修並體會探索,尋求原文畫冊變成當務之急,於是想出“以畫易書”方式要求欣賞我畫作的收藏家從國外帶回一些原文畫冊。台灣長達五十多年的戒嚴,期間外來的進口圖書管制檢查嚴苛,因此國外資訊取得非常困難,繪畫亦復如此,透過這種“以畫易書”方式在當時便擁有許多同儕稱羨的學習資料,水彩方面對荷馬(Winslow Homer 1836-1910)、沙金(John Singer Sargent1856-1925)、柯斯基(Ted Kautzky)、Edmond J. Fltzgerald、雷得(Charles Reid) 、派克(John Pike) 、魏斯(Andrew Wyeth)等的技法都有極深入的研究。 油畫方面則擁有整套西洋美術史上成名藝術家的畫冊。在師大美術系就讀期間,能夠做到如此程度連教授都自嘆不如,以水彩而言,除恩師李焜培之外便是自己。
靜物,不是一般擺在桌面的傳統方式,而是畫出物體的質與量都能達到幾可亂真的程度,藉以訓練觀察力與描寫力,進而延伸至其他創作領域,因此課堂上教授傳授的知識引不起興趣,反而利用課餘時間便流連徘徊在台北市開封街一段的廣洋書店及重慶南路一段靠近臺灣銀行的三省堂,這兩家書店當時以販售日文書籍著稱,不過現在都已經歇業,在書店裡總算找到自己要走的方向,也流連在羅斯福路靠進台大的張道籓私人圖書館研究英文畫冊上的西洋名畫,更知道台灣在美術繪畫知識的欠缺,例如:西洋名畫的油畫都畫得很薄,畫布紋理清晰可見,除不透明畫法外,還有半不透明畫法、半透明畫法、透明畫法,完全不像當時台灣油畫作品顏料都堆疊得好厚。
努力的耕耘,收穫必然豐碩,在師範大學美術系系展多次獲得第一名,1975 年貨(大三)、1976 獲(大四)是代表作品,這些空前記錄目前仍未被學弟學妹突破。年貨的發表時間更被認定為“台灣黃金水彩時期”的起始點。
萬萬沒有想到,僅僅是兩件系展的學生習作竟然能深遠影響台灣水彩的走向,從此台灣水彩有了180度轉變,從感性寫意轉變為理性刻劃,無論構圖取景甚至技法都有翻然異於以往的做法,描繪對象不再是輕描淡寫而是多層次 的色彩重疊,必須花許多功夫始能達到。
兩件作品發表後,時日稍久,便造成現今臺灣水彩繪畫普遍充斥著使用單張影像照片且使用幻燈機或投影機描圖打稿的作品,很多畫家的作品作風非常類似完全看不出個人風格,形成目前臺灣水彩最大的瓶頸,更有許多水彩畫家始終無法將創作視野擴大,數10年來都困在小角落小格局裡無法掙脫,此現象卻是當年始料未及,現今仍懊惱不已,頗感遺憾無奈,引起的議論尚待後世評定,功過尚待後人論斷。 《敬請瀏覽相關文章 一幅作品就是一扇窗、一道門:看近年臺灣水彩發展有感 相關內容》
精細描繪的水彩作品獲得持續不斷的讚譽掌聲,更獲得多次美展首獎,知道努力有了代價,再次冷靜思考該是走向描繪人物及動物的階段,於是在大四時悄然做了改變,挾著得獎餘威,描繪動物的作品獲得全國美展首獎。
人是萬物之靈,主宰世界,描繪人物是當然無法逃避 的,但描繪動物該選擇從那一種動物著手,於是想起小時在家裡或在小學時飼養的家禽,而後更聯想到與台灣命運非常類似的“牛”。
牛的命運讓人感嘆,勤奮不倦,踏踏實實,勤於耕耘而不問收穫,取之於人類少,貢獻於人類多,但最終的命運絕大多數卻是送往屠宰場。
台灣土地曾經插過十一國國旗,平民百姓的命運數百年來無法自己掌控,像牛一般只能默默耕耘卻無法享受、面對無情剝削只能無言承受、面對未來只能任人擺佈,台灣是個苦難的地方與“牛”的命運 實在太相似。
自己也喜歡牛的憨與直,問耕耘,不問收穫,一步一腳印,踏踏實實地一筆接著一筆,描繪出心中美好的畫面,不受現實俗媚的蠱惑,將生命築道於藝術的苦行逐夢上。
或許是台灣首次來自社會最低層的藝術家將親身生活經歷、將隱藏在深處的心聲利用彩筆繪出,深深打動欣賞者深埋在內心深處的觸動,也或許細膩描繪的風格讓人感覺畫出“牛”的特性,如此物我相映的絕佳描繪對象,所耕稼出來的作品自然感人。1980年在台北市忠孝東路龍門畫廊舉辦第一次個展,想不到竟會造成極大轟動,在沒有任何背景關係支撐下卻可以讓畫作銷售一空,可謂盛況空前。
毫不猶豫去描繪深埋在心靈的鄉土情,喚起多少人開始關注臺灣這塊土地,把握台灣農業轉型最後時刻,描繪傳統農村深刻景致,將農家勤奮耕耘和質樸善良的人性表現得淋漓盡致,贏得許多讚賞,自己也肯定當初決定。
現今,在台灣想找一部牛車(除彰化芳苑養蚵人家),可能比找法拉利、勞斯萊斯還困難,想找一頭有耕作能力能聽使喚的耕牛,可能比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櫻花鈎吻鮭、黑面琵鷺更不容易尋覓,這就是目前傳統農村景致讓人懷思感念的幽情,也是稀奇珍貴之處。
此時對黃金比例做了些研究,發現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原來都與黃金比例有密切關係,奉為金科玉律,甚至文藝復興以後直至現代抽象畫、後現代主義一樣無法逃脫黃金比例的影響。從此繪圖喜歡以黃金比例做為構圖依據。《敬請瀏覽相關文章 黃金比例與繪畫構圖 相關內容》
描繪人物及動物的另外條件取決於善良與否,生長在貧苦艱困的環境,特別能夠感受“愛”的蘊涵,有“愛”的滋潤方得以茁壯長大,因此作品中更處處可以看到對大地以及人與人、人與家庭、甚至與週遭之間的“愛”,田裡哺乳的農婦以及遊牧民族婦女襁褓中幼嬰的人性流露最為明顯可見。以“愛”闡述世界,藉由農婦以及遊牧民族婦女擴及對大地的大愛、對人群萬物的博愛。
都市所見、所聞、所聽、所食都不是潔淨,着實不願去描繪都市呈現的黑暗、焦慮、齷齪、猜忌、浮華、虛偽、市儈……
20世紀80年代後期諸多水彩畫家相繼出版畫冊,內容皆是用照相機拍攝再用投影機描圖然後以填色的方式呈現水彩畫的整個過程,深覺台灣水彩畫已經過度依賴照片,其結果讓視界與創作企圖、創作心境越來越窄,懶於深入探究藝術的真正內涵,所有創作意念隨拍攝的照片動搖,不知道自己要呈現甚麼內容,拿著照片依畫冊裡的技法步驟依樣畫葫蘆,明暗、構圖、色彩完全與照片一樣,不須動腦筋思考,演變的結果只剩技法可看而已,尤其年輕後進更不敢嘗試其他創作的途徑與方法,視界想法僅侷限在市面上販售 的水彩技法,甚至使用顏色的種類與方法都一模一樣,台灣水彩再也看不到藝術家的精闢內涵,只是看到耍技巧的膚淺畫面。《敬請瀏覽相關文章 再論繪畫與相片的關係 相關內容》
最近30餘年,深覺台灣水彩畫已經失去感性的內涵,耽於名利不擇手段,只看到膚淺的技巧,於是決定淡出影響深遠的水彩藝壇,貫徹“絕不出版有關水彩技巧與畫法的圖書”“絕不開班指導學生,不出現屬於自己的門派、勢力及影響力”的心意,直到現在仍然未曾動搖。《敬請瀏覽相關文章 繪畫速食化‧藝術的尊嚴與智慧 相關內容》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牢牢記在心頭,得意時更別忘失意跌跤的淒涼,持續不斷的讚譽掌聲已經麻木,當時經常在想,掌聲或讚譽是肯定藝術家嗎?賣畫的成績是對作品的認同嗎?為讓掌聲讚美聲遠離耳際,讓收藏家遠避,用油畫禪靜系列作品掏空自己。
這種選擇與決定,藝術界的朋友都覺得以我在台灣水彩界的地位及影響力,如此決定非常可惜,但我總認為如果藝術家老是在掌聲圍繞的環境裡創作,老是在畫作銷售量去衡量藝術家的價值地位,未免太膚淺不長進,能夠大破大立,能夠拿起放下,才可以悠遊在隨意隨心的氛圍裡,才能夠自由自在翱翔在藝術的長空中。
別的藝術家不敢做而自己能夠勇敢去面對,別的藝術家沒有畫過的風格,如果願意首次嘗試,並引起側目進而影響周遭藝術家的創作手法,這便是偉大藝術家的首要條件,台灣水墨國畫大師林玉山勉勵學生的一席話“師門無孝子”的含意就是此。
此一系列作品雖然也得到許多藝術人士的讚嘆,也有友人認為是我這一生中最頂峰最精彩的畫作,但 自己卻發現有無法畫下去的念頭,其原因不是題材的缺乏或內容窒礙難行,更不是構圖遇到瓶頸。
禪靜虛空的作品雖然有自己的風貌及做法,然還是籠罩在東山魁夷的陰影下,不過最大的隱憂是使用大面積沒有筆觸的平塗方式,萬一畫面不小心刮傷或毀損便無法修復,必須再一次調色重新 平塗過,但是新塗的顏色絕對無法與原先的顏色一致,“情境”影響顏色,顏色影響“意境”,藝術家創作時的“情境”每天不同,即使顏色調 得與原先絲毫不差,但整修過的“嶄新畫面意境”與“原本意境”顯然有差異。這就是油畫奧妙 之處及困難面對的課題,專事水彩的畫家是無法體會的。
現今嘗盡苦頭,此一系列作品幾乎毀損無法展出 ,驗證了當年預感,若想修復必須大費周章,修復時間比當年繪製時間多好幾倍。
於是想再一次掙脫,1991年第一次接觸大陸,第一次接觸新疆,便被這一望無際的天地,豪邁的人情所震懾 ,加以幾次隻身翱翔在寬廣無際的大地,在峰巒巔頂迎著松風,與白雲為伴;在戈壁沙漠中,與沙暴抗衡;在高原上,與蒼鷹齊舞,此時萬事俱備,氣勢磅礡、雄偉遼闊的巨幅油畫創作靈感泉湧而出。也或許禪靜階段的靈思已將內心世界掏空,創作雄偉遼闊一系列的作品深深感覺得心應手,毫無滯礙,也深得許多藝術家同好讚嘆。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要畫出比常人更寬闊的畫面,除視野要寬闊外,心靈思想更需要寬闊。
小時生長在山區,對山有份特殊的情感,體驗“山”,認識“山”,現今繪製“山”,試圖呈現“山”的“靜”“山”的“不動沉穩”,對“山”的瞭解比常人更能入木三分,是真正內心深處的感受。
每日登山好友─台灣文學界巨擘張騰蛟先生在散文“讀山”言道:
山是一部豐厚的捲冊,怎樣讀也讀不完它,讀了巉岩再讀山林,還有那些挺聳的峰呢? 還有那些深幽的谷呢?
遠遠的讀其蒼茫,近近的讀其清幽;粗讀其豪放,細讀其深沉。讀青,讀綠,讀和諧,讀靜謐。
面對“山”,覺得自己是那般渺小。在踏遍了大山大水的國度之後,才驚覺人類肉身的脆弱與渺小,因此謙卑!也在歷經窮山惡水的考驗之後,才察覺生命的無常與可敬,因此內斂!更有一種懾服於當下的卑微,怎能不嚴謹以對,怎能不虛心求道。
要畫出大山大水的氣勢,在西洋美術作品裡實在無法得到啟示助力,於是又想到往昔創作遇到瓶頸不是很喜歡在中國水墨畫裡去尋覓靈感嗎?畫水彩的線條不就是取其中的沒骨畫法。
中國水墨畫表現大山大水的氣勢有多種方式,謹將自己作品使用最廣泛的巨碑式構圖法及S(或稱閃電式)構圖法概述如下:
一、巨碑式構圖法
由於小時在深山峻嶺裡長大,對山有份特殊的感情,發現北宋山水畫有許多可以師法,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 萬壑松風圖》這三幅中國水墨山水畫,布局雄偉、簡單,肅穆、不炫耀雕蟲小技,《谿山行旅圖》雄偉大度,《早春圖》從容靈秀,《萬壑松風圖》剛猛嚴實,尤其氣勢磅薄更讓我震撼。
曾經以西方美學奉為圭臬的黃金比例去研究分析這三幅山水畫的構圖方式,發現東西雙方的美學觀念非常契合。也曾經多年進行蒐集兩岸美術界的資料,發現台灣與大陸油畫從未有此類畫風,更提起興致,決意竭盡心力設法達成。
這三幅山水畫以水墨傳統筆法能營造如此氣勢,若以油畫的顏色、明暗、筆觸、肌理應該可以表現出更強烈的感覺,但如果掌控得不理想,這些因素可能反而會變成干擾畫面的缺點,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有些成績,雖然無法盡如人意,只求盡心盡力。
油畫作品《金嶺輝日─帕米爾高原轉移牧場》,是從就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二年級時便開始萌芽,經過20多年的醞釀,多次到人煙罕至的荒野地域探險體驗,也經過許多次的草圖修改,謹將其中重要的演變過程呈現。
我喜歡運用電腦Photoshop程式處理草圖,做過《金嶺輝日─帕米爾高原轉移牧場》的草圖達20多件。
二、S(或稱閃電式)構圖法
以沈周(明 西元1427—1509年) 廬山高圖為例,畫中山石林木渾樸雄健,幾無空處,而畫懸泉百丈直瀉沖下,澗水輕柔,雲光山色極為精采,故覺實中有虛。
油畫作品《大霸尖山雪景 Mt. Ta-pa-chien Snowscape》,世紀奇峰大霸尖山之美,高山氣候氣象萬千,山風霧氣千變萬化,大霸尖山雄偉挺立於群峰,高高在上的主峰高不可攀,有世紀奇峰之譽,山容壯麗,泰雅族人尊為聖山。大霸尖山是台灣雪山山脈最具個性的山峰,山勢雄偉磅礡,為全國長相最奇特的山峰,在台灣山岳裡最足以表現我方正不阿的個性,因此很喜歡畫祂。
也經過電腦Photoshop程式許多次的草圖修改,將飛雲與雲海作多層次變化才合乎自己理想的構圖。
“長空不礙白雲飛”是此生最大的志趣,從往昔年少輕狂至現在兩鬢斑白,早將繪畫視為自得其樂,每日沉溺在佛教、基督教、道教……宗教音樂中,已將名與利視為雲淡風輕。如今感覺身邊週遭似乎沒有缺少什麼,心志不再被牽絆,所有創作都是為自己而畫,只想做自己認為值得做的事。所繪都是往日以生命、血汗換來的創作靈感,絕不是為了想出頭爭虛名或博得掌聲讚譽,甚至賣好價錢而畫。
教職退休以後,打算過著與世無爭的隱士生活,除繪圖之外不想沾惹是是非非,無意參加任何美術團體或協會,按照自己既定的創作步驟逐步實踐,雖然仍有許多藝術界友人及收藏家力邀繪製有關台灣生態,但都視野狹隘無法表現遼闊雄偉的氣勢和寧靜的心靈,頗感乏味不想參與,更不想隨波逐流。
從藝術家的修為風範能夠得到「醍醐灌頂」的智慧灌輸,使人澈底醒悟或令人感到清爽舒暢方是對藝術家的肯定,從作品蘊含的內涵能夠得到啟示的妙義方是對作品的認同。
生命的過程,從懵懂輕狂至現今守柔不爭,最大的獲益是體會「虛」的妙處。
虛,可想而知是無形無物的,“虛”必須與“實”相互為伴並存,無法分離。
“虛”更直接的說法,彷彿“空間”,但卻並不全然一樣。
杯能盛水,屋能住人,杯與屋是“實”,所形成的空間為“虛”。
杯滿則溢,再也無法盛水,屋滿則擠,再也無法有活動餘地,隨時掏空,便是虛懷若谷,謙虛正是一切美德的根基,真實的謙虛是體會無有,真實的謙虛是體會創新的了無新意,真實的謙虛是知道學之不足,真實的謙虛是隨時都與身心合一,真實的謙虛是向上努力的原動力。
“虛”要像長空般地寬廣,無論狂風暴雨、晴空萬里都能在其中運行無礙,「長空不礙白雲飛」即是“虛”的極致。
能體會「虛」,才能夠領略繪畫之美,進而體會人生之妙,可以站在高處俯視周遭變化。
中國繪畫喜歡以“留白”“飛白”去表現“虛”, 更喜歡進入“虛”裡去畫“虛”, 我的油畫作品“一葦”這系列油畫作品即是想進入“虛”裡去畫“虛”。西洋繪畫則喜歡在畫面裡加入許多景物、人物、色彩、筆法、肌理、因素去表現“虛”,如我的油畫作品“蒼穹無邊”這系列油畫作品即是想運用西洋美學及透視學去畫“虛”。
透過作品讓後世能夠倘佯在無限寬廣「虛」的世界,可以讓人優游其內感受無窮的韻味,這“虛”讓人千萬年之後還可以如波濤般讚美討論。
畫面裡適度的“虛”可以使欣賞者有思考的餘暇,可以讓視覺稍事休息,可以讓心胸更寬廣,可以讓氣迴盪徊繞,可以讓心更隨意。
欣賞圖畫的“實”,如果能再品嚼畫面外的“虛”,更可以體會一般欣賞者無法體會的微妙感覺,知道藝術家曾掙扎過、曾努力過、曾哭泣過、曾矛盾過、曾喜悅過、曾猶豫過……。
虛”雖然看不到,卻無所不在,可以感受得到,就像人有美醜、高矮、胖瘦的“實相”,這並不重要,人的品德、智慧、學識、處世態度才最重要,這些都是“虛”,人能相互交心,便是“虛”發揮作用。
同樣地,人能讓人感覺不朽,絕不是“實相”,而是“虛”。“實”是有限的,“虛”是無窮盡的,真、善、美的“虛”卻可以流芳百世,萬古稱頌。“虛”比“實”有更深入、更奧妙、更寬廣、更美妙的世界。
綜觀一生,其實自己滿幸運的,教師生涯都在不需為學生行為煩惱的教學天堂裡,每周只需上課三至四個半天,年紀不到30歲便成為臺灣水彩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被公認是“台灣水彩黃金時期的領頭羊”是該階段台灣水彩的啟動領頭者,至今仍被一夥朋友尊崇著。
名與利對我而言是負擔絕非善果,能夠隨心創作自由自在遨翔,活在這世間已經很知足。
「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多逍遙!曾任國立台北大學副校長的司仲敖教授的評語是“一拂清風一袖雲,傲骨如君世已奇”, 朋友們認為如何?《敬請瀏覽 一拂清風一袖雲,傲骨如君世已奇—觀賞東元畫有感 相關內容》
夫復何求!
2012年9月25日為文於青藤小書屋
東元
承寄你所整理的你的繪畫創作歷程,從靜物著手, 再描繪人物及動物 ,最後彩筆揮灑大山大水,而臻隨心創作自由自在遨翔,真是如你所言「活在這世間已經很知足」,人生在世,夫復何求?
你的「心路」我拜讀再三,心中湧現「波濤」,一則心疼你從小生長在貧苦艱困的環境,身心所承受的苦,但也慶幸承如陳之藩<哲學家的皇帝>一文有謂:「從生硬的現實上挫斷足脛再站起來,從高傲的眉毛下滴下汗珠來賺取自己的衣食。這是作帝王必經的訓練。」未曾被惡劣的環境打敗,無形中接受這樣皇帝的訓練,無形中實踐這句話,受苦且訓練使具有雄偉的抱負與遠大的眼光,看似柔弱,卻深具鐵石般的意志;面對逆境卻有掙脫枷鎖的勇氣,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在你身上一一印證了。
當我讀到你文中:「首次看到畢卡索作品曾經好幾天做惡夢,畫面如加上紅色便充滿血腥的氣息,恐怖景象不斷在眼前晃動,像極童年看到叔叔伯伯們被巨木輾壓成支離破碎的肢體,被欺凌壓榨的幕幕場景次次播放,從此知道自己不適宜走前衛的路線,現代藝術不是努力的方向。」就想到「見得而忘其形,見利而忘其真」是莊子用來警惕人生。人往往在生活的追求中,忘了真正的自我,你卻是掌握了真正的自我。你自言在生命的過程,從懵懂輕狂至現今,守柔不爭,最大的獲益是體會「虛」的妙處。能體會「虛」,領略繪畫之美,進而體會人生之妙,而站在高處俯視周遭變化,更能以一己之所得,透過你的畫作,讓欣賞你的作品的世人能夠倘佯在無限寬廣「虛」的世界,可以讓人優游其內,感受無窮的韻味,因為你藉由畫面裡適度的“虛”,使欣賞者有思考的餘暇,可以讓視覺稍事休息,可以讓心胸更寬廣,可以讓氣迴盪徊繞,可以讓心更隨意。能有幾位藝術家在其揮筆時能考慮到欣賞者?在此以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送你;欣喜於你能「致力虛空,固守靜定」,能如此則終身不會有危殆。更佩服你已深得洞得「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之理。
因這月餘為我博士論文的指導教授在美過世返台樹葬加之撰稿出版哀思錄之事而忙碌,本早就要給你回信,欣慰你能在炎熱暑天揮畫筆之餘仍能振筆撰文,寫出對你的佩服。
仲敖 2012/10/4 (週四) 下午 05:56
你是有感情靈性的,你更有超凡的堅持及毅力,當今能有幾人如你?我常覺得人生在世求心之所安,做自己喜歡想做的事,和能交通的朋友談心,不需虛偽,不用勉強違心,施恩甚勿念,受恩甚勿忘,自在自如的降世而不白活。很欣喜能閱讀你的作品,更榮幸分享你的心路。這兩天下台中高雄剛回來。
仲敖 2012/10/7 (週日) 下午 10:07
將藝術創作鐫入骨髓,刻進生命之中,將繪畫視為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月落日出赫赫光輝,耀照天地氤氳靈氣,胸懷高山大川之魄,巍巍巨嶽自顯崢嶸。
冷冽寒風呼嘯,明澈天空晴亮,雪嶺雲海滔湧陽光輝映;我欲縱馬馳騁,我將展翅翱翔,我追逐疾風並擁抱藍天。隱密森林呢喃,巖峻巉岩聳矗,廣袤湖潭深邃雲霧輕飄;我曾聆聽傳說,我正緊握美夢,我吟嚎長歌與蒼鷹齊飛。
一日之求 毀譽不計 心安理得 安然入眠,一生所願 遨遊天地 了無虧欠 無忝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