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永遠是弱者,是待宰的羔羊,誰甩!

我的個人網站首頁:http://www.taiwanland.tw/http://www.taiwanartist.tw/,第一句 藝術感言:

臺灣是藝術家的墳場,從事藝術創作是條不歸路,要有守貧的準備。

臺灣沒有讓藝術家生存的環境,藝術創作只能當興趣,不能當職業。

真夠嗆,或許已經得罪不少人了,尤其是尚未面對社會競爭飽嚐生活壓力的年輕人。

繪畫的人間道,曾涉入,享盡讚譽,也得意不算短的風光日子,生長在極度貧困的環境,如此境遇有幾多。終究選擇淡出藝壇,浮雲清幽,自在悠然,正是這般抉擇,身邊多了好些沒有利害關係的好友,有資產數千億的企業家,也有膽識學問遠勝部會首長數度徵詢閣揆的能人,使得眼界高遠,視野遼闊,所思已不侷限藝術的狹窄範疇。

從大學時期的“二八分帳”(售畫所得畫家分八成,畫廊得二成),歷經“三七分帳”(售畫所得畫家分七成,畫廊得三成), 終至“四六分帳”(售畫所得畫家分六成,畫廊得四成),深感畫家分配所得太低便不再賣畫,眼觀現今“五五分帳”(售畫所得畫家分五成,畫廊得五成),畫家被剝削殆盡,毫無生存餘地。

每個從事繪畫的從小便被父母、老師甚至自己都認為將來必定是天縱英才的藝術家,人人都想要做大師,但是一個畫家在這個社會上確實很難挣扎成長,所以我從不輕易鼓勵年輕人走藝術道路,因為對許多人來說很有可能就是一條人生不歸之路,命運將會很淒慘坎坷。

百感交集,時地環境造化,奈何如此,只能將經歷心得訴之文字,讓年輕後進做為殷鑑,不要覆轍循環重蹈。

貫徹理念不再開班授徒,甚至學校授課亦遠離繪畫課程,詳情請閱覽《註 1》。

 

※ 台灣繪畫市場是灘死水,畫家永遠是待宰的弱者!

往昔西洋藝術家受到社會重視的主因是以理性思考為中心,精於計算、物理、化學、宗教、哲理、分析.......,是薈萃知識的社會菁英,從構圖思慮、觀察入微、底稿繪製、顏色研製、層疊講究、直至作品完成,過程莫不嚴謹以對。

附註:歐洲早期繪畫都是藝術家自行調製顏料,各家均有獨自的秘訣和各顏色材料來源,加以嚴格的學風戒律,各名家形成師徒相襲的門庭關係,此種作風在學院成立延聘研究教學仍繼續恪遵嚴規,即是「學院派」的緣因,即使現今思想自由浪漫,歐洲仍有許多「學院派」的門徒關係存在。

直至工業革命各產業興盛產品功能密切連結,方才出現擠壓式的「管狀顏料」問世,此時顏色繽紛且變化多端,再經商貿行銷終於普及,導致「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分庭抗禮,並促成「印象派畫風」於焉展開的重要因素,「野獸派」之後各畫風雲湧更不在話下。

台灣藝術家的通病,視野囿限在狹窄範圍,自我感覺良好,在自我的世界孤芳自賞,不去碰觸更寬廣的世界,參加藝術團體都是少數人彼此叫好喊爽。

藝術團體的功能,發揮有限。

團體,主要功能是結合少數人的微小聲音形成巨大的能量,讓國家社會注目引起迴響,進而達到換取福祉的累積增加。

目前的藝術團體,那一個能夠當面與國家領導人或行政領導人闡述藝術政策與走向。

目前的藝術團體,那一個能夠當面與主管單位─文化部爭取經費發展藝術相關活動與功能。

在大學,看到的都是教授間的鉤心鬥角,廝殺的慘烈情況如嗜血般露骨,離心離德,哪有餘力凝聚共識形成一股不可輕視的力量,讓藝術文化成為國家民族的象徵,進而是經濟產業中重要的一環。

目前藝術團體的功能還遠遠不如外勞、外籍配偶和新住民(組織權益促進會凝聚力量進而引起社會重視,社運人士及團體也會協助發聲,促使政府制訂法令維護權益),不發聲的永遠是弱者,註定被埋沒被遺棄。

那麼多的美術團體,只有亞太水彩協會與亞熱帶生態藝術協會稍具功能,經常舉辦活動,辦理講習,展覽更是不斷。

其他美術團體,自往昔至今,那一個不是因襲陋習,新進資淺只能乖乖繳費,等到資深擔任團體要職時,那一個不是想藉著頭銜想多賣些畫作想多去接觸更高更富的權勢人士,也利用會員繳交的會費四處遊走,四處招搖,自私的行徑顯而易見。

美術團體,難道只是每年出本畫冊,辦個展覽,聚個餐,如此簡單而已。

台灣竟然有一水彩協會任由總幹事專權蠻橫20餘年,帳目不清,招搖撞騙,顢頇行徑無法制衡。

美術系的學生,找工作不易,研究所何嘗不是。

數次前往參觀好友的研究室及實驗室,設備雖然還不及先進國家著名實驗室或著名大學實驗室,但規模遠遠勝過中央研究院及國內大學實驗室,器材、機具、儀器之新穎、尖端、精密讓人瞠目結舌。

實驗室不一定在校內,都是合作企業提供。

合作企業提出的合作計畫,可以發展許多研究論文,每篇都有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內容實力,每一研究結果又延伸出其他研究計畫,精闢的理論基礎加上合作案不停發展,既精實又充滿挑戰。

每一項合作計畫,都有博士研究生帶領碩士研究生進行實驗研究,經費充沛,研究生每月領取的研究費多達10餘萬,研究生拿到學位,馬上被企業延攬,繼續進行合作案的研究。即使沒有進入合作企業,其他相關產業的企業主也會爭相網羅,根本沒有失業之憂。

美術系哪位教授有此能耐,只能向國科會(後改科技部)提出研究計畫,爭取微薄的經費,研究生拿到學位同時是失業。

一位醫生的養成,從學生、實習醫生、住院醫生、總醫師、主治醫生的過程何等艱辛,平均每日睡不到四小時,擔任主任主治醫生還得準備躺椅,隨時被喚醒處置緊急狀況。

理、工學院何嘗不是如此,只要一進實驗室,雙眼緊盯儀器及數據,隨時都在紀錄,想闔眼睡覺可能得幾天或幾月之後。

想當個藝術家,非常簡單,想畫寫實就用照相機隨便拍個影像再用投影機描稿然後依照相片的色彩明暗去填色,不會畫圖就耍嘴皮,管他藝術強調的「形而上」精神領域,藝術家沒有堅實的實力,何談競爭,何談讓人重視。

台灣每年美術系畢業的學生不下千人,有信心舉辦個展可謂鳳毛麟角,這少數人又有九成生平只舉辦一次個展,因為收藏畫作的幾乎都是憑關係背景捧場的親朋好友,能夠有勇氣舉辦第二次個展的才可以稱為“畫家”。

即使是在大學美術系所任教的教授有二次以上個展經歷受過市場洗禮的能有幾位,若拋掉這教授職位處在現今社會也同樣是沒有競爭力。偏偏有許多在大學美術系所任教的教授喜歡以 「藝術創作是偉大神聖的工作,要為藝術犧牲」的口號去鼓勵或迷惑學生,讓人覺得有「何不食肉糜」的空茫離世觀念,這些空中閣樓的不切實理念,對學生的將來不知是福是禍!教授與教師的責任應該是提供學生努力的方向,讓學生有貢獻社會的能力,而不是傳授天馬行空、不著邊際、好高騖遠的茫然理想,這樣反而會造成將來家庭與社會的負擔。

從事純繪畫創作在目前台灣社會只能以「窮途末路」來概括形容。

台灣藝術環境流通闕如宛如一灘死水,一旦淌陷其中不易翻身,想舒坦喘口氣都不容易,想安家立命想無後顧之憂,豈不難上加難。

其實,繪畫與產業同樣可以合作,只要拋開自以為是的封閉觀念,坦然面對挑戰即可。

1991年,楊恩生與中華郵政合作進行郵票繪製,就是最佳佐證。

楊恩生為喚起國人認識野生鳥類,進而愛護和保育野生動物及其棲息環境,特選在臺灣溪流出沒之紫嘯鶇、河烏、鴦鴛、夜鷺、小白鷺、鉛色水鶇、小剪尾、灰鶺鴒、翠鳥及白鶺鴒等10種鳥類為主題,發行郵票1組。

鳥類是大自然的小精靈,稟賦蓬勃朝氣,在山澗溪谷中雀躍輕鳴,為流水譜出悅耳的生命樂章。觀察牠們的習性,欣賞牠們飛翔的輕盈妙姿,是賞心悅目的戶外遊憩活動。此次以溪鳥作為郵票題材,旨在將大自然中令人心靈悸動的美景重現,激發人們愛護自然的情操,以推展自然生態保育工作與觀念。

這套郵票銷售產值是八億台幣。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文創是財團剝削的代名詞

當今世界上只有一種產業可以一本萬利,甚至可以獲利數億倍,而且還不會造成水土空氣污染,這就是文化產業。歐、美、日等國家最近30年已經逐步脫離獲利微薄、重污染性的產業,轉換為潔淨的智慧性的文化產業,將重污染性的交給那些不重視智慧開發的國家、地區代工生產。

至今,個人心目中仍然無法將「文創」一詞取代文化產業。

在台灣,「文創」已經被污名,是財團企業剝削藝術家、設計家的代名詞,血淋淋的呈現在眼前。

財團企業總是將計畫樂觀高估,形容文創像是前途無可限量的經濟產業,藉機向銀行需索更多低息融資貸款,等到發現沒有市場沒有經濟效益,只能回頭剝削藝術家、設計家。

近數年,政府吶喊著「文創」,對文化藝術工作者卻只徒具形式,文創在沒有良心的企業是另一美化的藉口,藉機向政府申請專案經費及向銀行需索更多低息融資貸款,文化藝術工作者反成為被利用的工具,政府坐視淪為口號,漠視真正需要協助的文化人士,任其自生自滅,終其一生的努力縱然貢獻社會良多,名聞遐邇,仍舊可能窮苦潦倒。

在台灣,文創不缺工作地方,缺的是眼光,缺的是市場,尤其是世界市場。

以造形範圍而言,文創徒然是以往商業設計、產品設計、包裝設計的總匯,脫離不了昔日傳統範疇。

眼光不夠長遠,文創產品連國內都無法拓展,遑談向國際推銷。

何時台灣文創才能研發出如Office、Apple Mac的產品,難道這些不是文創,Google、Facebook、Line、Skype、Twitter、..........,這些已經深深影響全世界深層文化與生活產生息息密切的關係,也稱不上文創。

文明先進國家是創造新的文化、新的思維,注重競爭,眼光是整個世界市場,那像台灣閉門造車,自己感覺良好,

對自身文化沒有信心,原生創新的孤獨煎熬,似乎不太符合台灣目前的主流價值觀,例如,最近在台灣各地村落興起一波波山寨彩繪風,吸引了眾多觀光客前來拍照打卡,也創造出短期的有利商機。但弔詭的是,這些彩繪圖案從日本的「海賊王」到迪士尼的「冰雪奇緣」,絲毫不見台灣自身的文化痕跡,連民宿也流行變身為藍白希臘與歐式莊園,除了侵犯著作權的道德問題,更駭人聽聞的是,有人竟認為這是台灣文創觀光的多元呈現!

山寨抄襲或是IP改編,當然都是輕鬆愉快的短線捷徑,卻恰恰顯示了對自身文化的無知輕蔑,何況一味擅使別人原生創意的成就來生財,也決定了我們只能被定位在那些巨型產業鏈的末端,從事代工、代銷、加盟、仿效等微利環節。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文創,還是寧願稱為文化產業,相信它們都具備潛力成為台灣的明星產業,只是「與人問魚,不如授己以漁」,需要更多「原生創新」的投入,才能以高附加價值,提升台灣產業的真實高度,在日新月異的世界競爭裡做個大地主,而不自甘於當個小佃農。

經常跟文化界友人提及,千萬不要希冀政府能為藝術文化做什麼,凡事必須自己獨自努力,以「肉體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精神的生命是無限的」相互鼓勵,創作出值得遺留人世的作品,讓後世能深思。

想當個梵谷,別傻了!在台灣不會有機會!

梵谷的畫作受到重視,國際藝術市場拍賣價格動輒數億美元成交。

大家想著當梵谷,學習對繪畫的狂熱,為藝術而活的精神,期望死後也能如此受到重視。

想得很美,冷靜思考之後,我們都沒有梵谷的環境與造化。

檢視西洋美術史, 只有揚‧維梅爾(Jan Vermeer,1632年10月31日-1675年12月15日)和梵谷(荷蘭語: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兩位畫家能夠在逝世之後重新受到肯定。

維梅爾,生前都是以描繪肖像做為維生的技能,他的作品和生活曾經被人遺忘了一個多世紀,直到19世紀中期,他的才華和成就才被認同。他對畫面非常講究,不論是畫面構圖、人物比例、光影變化都精緻得跟照片一樣逼真。以致有評論家認為這不是藝術,但在荷蘭的黃金時代,人們並沒有把繪畫當成一種藝術,而只是一種手工藝,一種謀生技能而已。

從匯整的肖像,不難發現維梅爾有其一套的繪製手法,此作風歷數10年不變。

作品中擺設的窗簾、地圖、掛氈、瓶罐、桌椅、..........,不斷重複出現,足以證明維梅爾是為著生活在畫圖,是為五斗米折腰的藝術家。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梵谷,所處的年代是工業革命時期。

發達的工業發展,造成通貨膨脹,物價上漲,鄉村耕作無法生存,大量農民湧入都市,形成耕地荒蕪。狹窄的都市無法容納移入的群眾,在黑暗的角落,失業、疾病、髒亂、偷竊、賣娼、........,無所不在,兒童失學,四處遊蕩做童工。社會分配不均,資本豪富與勞工嚴重對立,罷工經常發生。

中產階級因工業革命興起,瞬間致富後,獲得了地位。

當時低層社會情況可觀賞影片:1968年孤雛淚 Oliver!、2012年悲慘世界 Les Miserables,現在是雲端網路世界,在搜尋入口網站鍵入電影名稱年代即可下載,很方便。或者進入YouTube網站即可觀賞。

1968年孤雛淚 Oliver!原本為音樂歌舞劇電影,2005年世界知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再次拍攝為電影─霧都孤兒 Oliver‧Twist,係由英國作家查理斯‧狄更斯1838年的第二部作品《苦海孤雛》改編的電影。

悲慘世界 (音樂劇)《孤星淚》(法語:Les Misérables)是由法國音樂劇作曲家克勞德‧米歇爾‧勳伯格和阿蘭‧鮑伯利共同創作的一部音樂劇,改編自維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說。《悲慘世界》(法語:Les Misérables)是一部英國電影,由環球影業發行,於2012年12月25日上映。這是一部改編自同名音樂劇的音樂劇電影,該音樂劇又改編自1862年維克多‧雨果所著的同名小說。

梵谷的家庭就是新興的中產階級,雖然不是富豪,但經濟條件甚佳,其父西奧多魯斯是荷蘭歸正宗教會的神職人員。1861年梵谷開始受教育,在學習語言包括法語、德語及英語表現不錯,經歷了短暫的教職生涯後,他成為傳教士。

當時環境能夠接受教育,家庭環境都很優渥。

27歲時,梵谷才開始了他的畫家生涯。當時環境,能夠以繪畫為生的經濟能力都很不錯,印象派畫家裏很多是貴族或富豪。

梵谷後來瘋於創作,生計無著,但始終有弟弟在支撐並給予精神鼓勵。

梵谷與弟弟西奧過世後,弟媳─喬安娜開始有系統整理畫作,將藝術奇才推上世界舞台。

以上三則, 是大家無法和梵谷比擬的,如果生長環境比梵谷優渥,家裡有個親人終身提供生活所需,還要有辛苦付出的親人整理並籌辦展出畫作,才去思考當個梵谷吧!不然,自己找死!

名人堂/丘彥明:梵谷背後的女人

【2009/12/09 聯合報】udn / 閱讀藝文 / 文化藝術 / 繪畫 / http://mag.udn.com/mag/reading/printpage.jsp?f_ART_ID=225761

【聯合報╱丘彥明】

梵谷的弟媳,喬安娜。她在梵谷與弟弟西奧過世後,在荷蘭舉辦了梵谷的畫展,推銷了梵谷讓世人知道。

梵谷十年繪畫生涯,經濟完全依靠弟弟西奧支持。梵谷常常不領情,認為每月從西奧處得的錢是自己以藝術品交換所賺。不論梵谷如何冷嘲熱諷,西奧均承受下來,一直在背後默默支持,替代了他背後女人的角色。

梵谷死後不但在藝術史上佔一席之地,更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我認為主要歸功於兩位女性:喬安娜‧梵谷—彭賀與海倫‧庫勒—穆勒。

一八八九年喬安娜與西奧結婚。梵谷自殺後半年,西奧追隨梵谷腳步離世。喬安娜廿九歲成了寡婦,獨力撫養一歲的兒子。傷心之餘,她在日記寫下:「除了孩子,他(指西奧)遺留給我另一項任務;梵谷的畫;盡可能地讓它們曝光,供人欣賞;同時,將西奧與梵谷的收藏完整保存下來留給孩子,也是我的工作。」

兩年後,喬安娜決定離開令她傷情的巴黎,一位著名藝評家勸她把二百幅梵谷油畫以二千荷盾賣掉,周圍人也勸她「清空」,她卻毫不動搖。返回荷蘭,在靠近阿姆斯特丹的一個寧靜小村布杉(Bussum),經營一家小客棧養活自己和兒子,同時著手梵谷的畫作展覽和信件整理。

喬安娜四處奔走,一九○三年夏天終於促成荷蘭藝術界假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舉辦了一個梵谷特展,展出四五○幅油畫和素描作品。梵谷書信也於一九一四年春出版,她支付製作費五七八六荷盾印刷二千一百本書,在當年是一筆大數目。這本書的編輯花費她廿四年歲月,每封信件都先手抄,再打字,求證日期並做註釋。一九一五年喬安娜遷居紐約,進行梵谷書信的英譯工作至一九二五年去世,共譯出五二六封信。

海倫收購梵谷作品慨然展出

海倫與喬安娜屬於同一時代,兩人既不認識,也不曾交往。海倫生長在一個富裕的實業界家庭,曾經是荷蘭最富有的女人,三十五歲以後開始藝術收藏;丈夫安東‧庫勒&穆勒則收集土地做為動物保護區。

一九○八至一九二九年,海倫在藝術顧問布瑞默爾協助下,有系統地收藏了梵谷八十七幅油畫及近二百張素描;但是她向來不從喬安娜處購買,似乎有點較勁的味道。海倫不單收藏,更把梵谷作品送到各地展覽,還曾赴紐約舉辦過特展。晚年海倫、安東把擁有的五千五百公頃地捐贈做為國家公園,內修建庫勒—穆勒美術館,讓海倫一生收藏與大眾分享。

這次聯合報、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的「燃燒的靈魂‧梵谷」特展,除了「薊花」一幅油畫借自日本,其餘梵谷作品皆來自庫勒—穆勒美術館,便是海倫當年的收藏品。

她們將藝術奇才 推上世界舞台

喬安娜婚前原是一個普通的英文教師,婚後在家相夫教子,為完成丈夫留下的遺願,堅強地走進複雜的社會,把生前造成她家庭經濟負擔的梵谷,變成世人崇拜的藝術奇才。

海倫與梵谷生前沒有交集,但她走進梵谷的世界,不僅認同其繪畫的價值,並運用財力把它們存留給後世熱愛藝術的人群。

我覺得不該把喬安娜與海倫的精神、魄力埋藏在梵谷的背後,特別寫下這篇文章紀念這兩位女性。

(作者為旅荷作家)

延伸深度閱讀:

维基百科(英文) 喬安娜·梵谷-伯格納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anna_van_Gogh-Bonger

Meet Johanna van Gogh https://www.goldentours.com/travelblog/meet-johanna-van-gogh

The Woman Who Made van Gogh https://www.nytimes.com/2021/04/14/magazine/jo-van-gogh-bonger.html

‘Without Jo there would have been no van Gogh’ https://www.smh.com.au/culture/art-and-design/without-jo-there-would-have-been-no-van-gogh-20210312-p57a42.html

The woman who made Vincent famous https://www.vangoghmuseum.nl/en/stories/the-woman-who-made-vincent-famous

维基百科(英文)Helene Kröller-Mülle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lene Kröller-Müller

Helene Kröller-Müller & Vincent van Gogh https://www.holland.com/global/tourism/holland-stories/van-gogh/helene-kroller-muller-vincent-van-gogh.htm

VAN GOGH GALLERY https://krollermuller.nl/en/van-gogh-gallery

 

2001年9月11日發生在美國本土的一系列自殺式恐怖襲擊事件,蓋達組織承認其發動此次襲擊,911事件給我最大的感觸並不是恐怖的駭人攻擊,而是:世界各國派駐的數千人高智慧的財經及資訊菁英和領導人,在此次恐攻事件喪失生命,瞬間化為灰燼,紐約股市財經除當日震盪外,隔日便恢復正常運作,我的感觸便是世上沒有無可取代的。

眼見不到的粉塵更不要自我膨脹,誰甩!

台灣,根本不重視藝術文化。

自往至今,有幾位得權的政客和得勢的財團企業家能像陳定南、蔣渭水、陳澄波、.......那樣熱愛台灣這塊土地,將生命奉獻給生長的故鄉。

沒有良心的政商,哪一個不希望台灣趕快消失,台灣擁有第二國籍是常態更是世界奇觀,遇到緊急情勢紛紛拿著美國身份證或綠卡以美國公民或美國僑民捲款攜家帶眷奔赴國外。

台灣消失,可以讓得權的政客稍減貪污的罪愆,讓荼毒腐敗遺臭萬年的事蹟逃脫被歷史記載檢驗。

台灣消失,可以讓得勢的財團企業家逃過債權,向銀行鉅額融資貸款的資金不必攤還,何樂不為。

沒有良心的政客只知有權可掌,沒有良知的財團企業只知有利可圖,誰在乎台灣,只有無權無勢被蠱惑受騙的善良平民。

想讓臺灣當局重視藝術家,下輩子吧!記得千萬不要投胎到台灣。

或許,有人會說:台灣的畫作曾在國際拍賣市場創數千萬甚至數億的佳績!

但可想過,如果這麼好賺,10餘年前那些操作佳績的畫廊或畫商怎會在阿波羅大廈倒閉消失,誰去探究箇中原因!(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阿波羅大廈於1980-2000年代是台灣重要畫廊及畫商聚集的地方,當時估計約有超過20家以上以經營繪畫為主的商家。)

簡單的原因是:以台灣投入繪畫市場的資金與國際繪畫市場的資金相比,猶如股票交易零星散戶與大戶,資金有限貿然投入國際拍賣市場只能成為被痛宰的對象。

台灣畫廊目前“五五分帳”(售畫所得畫家分五成,畫廊得五成),從未將藝術家的生活費用計算在內,畫家被剝削殆盡,祇有死路一條,毫無生存餘地。

畫廊辯稱,紐約畫廊給畫家的成數更低,台灣理應跟進。

但是台灣繪畫市場是灘死水,無法流動,交易貧乏,加以每年美術相關科系畢業多達數千,個個想出頭只能低聲下氣受盡欺凌,畫家永遠是待宰的弱者!

台灣畫廊的經營都不切實際,沒有長遠眼光及規劃,資金有限,只知營利收入剝削藝術家,經紀制度空茫,藝術評論不具權威,政府、社會、企業不重視文化,寧可去買靈骨塔擺放骨灰位置,卻不願收藏美化心靈的藝術作品,法令不夠周延,收藏家欠缺,作品增值有限,操作空間狹窄,再再顯示純粹創作的藝術家必須面對無法生存的窘境。

說得現實些,有本事想賣畫過生活,千萬不要透過畫廊,自己賣是唯一方法,但得有心理準備,要隨時出版畫冊給收藏家翻閱挑選作品,準備畫作拿去巴結討好權貴,生活必須要安排時間周旋收藏家和企業家,還得有伶牙利齒的本領去說服收藏者並推銷自己。

不想犧牲,沒有巧舌如簧的本事,那就乖乖找個工作安身立命。

「花無百日紅」,穩步前進。

※ 不虞匱乏才是安身立命之道

將藝術創作鐫入骨髓,刻進生命之中,將繪畫視為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美麗「心」世界,畫見識過最美的風景,畫體認過最善良的人性,管他無理的評論和惡毒的詆毀,管他保守或前衛,馳騁在無限寬廣的心靈世界。

這是堅持,但前提是有個足以安家生活的教師職務,雖不富裕卻足以不虞匱乏的過日子。

20世紀七十、八十年代,台灣有位著名的柯姓藝術經紀人,很成功地將水墨畫大師歐豪年、雕塑大師朱銘推向國際藝術舞台,本人是他相中的第三位藝術家,這是當時台灣藝術家夢寐以求的境遇,但深思之後決定放棄。

當時是台北市立松山高職廣告設計科的教師,所敎課程是專業科目,且是四小時連堂,每週只有12節課,一星期只要上三個半天的課,其餘時間屬於自己。最可貴的是,學生非常聰明乖巧,學習能力非常強,品行出奇善良,乖得讓人受不了,根本不會出任何狀況讓人擔憂,可以安心作畫,比在大學美術系授課還幸運。

有這種良好的教學天堂,有終身保障的福利,辭掉教職面對操在他人的未卜前途,那才是真正瘋了。連數所國立大學美術系空炔等著也都沒有前往。

想當柯姓藝術經紀人旗下的畫家,必須辭掉教職,專心作畫,當個職業畫家,為了生活,為了海內外收藏家的口味,或許就此變成「畫工 」,更嚴重的情況或許變成「畫奴」,想隨心隨意創作或許更為遙遠。

20年後,柯姓藝術經紀人癌症臨終前幾日,還託家人來電囑咐前往探望,吐露未實現計畫的遺憾。

自大學就讀美術系,40多年的創作,作品堆得滿屋,1995年之後,從來沒有動過想賣畫或開展覽的念頭。

2012年、2013年在台灣創價學會展覽,是學會多次誠懇邀請,所有展覽事務都由學會張羅,不用出力出錢。《相關訊息按此進入瀏覽

大學時便時常透過畫廊賣畫,深諳畫幅10號、12號、15號、20號、25號尺寸的畫作最容易販售,若是想賣畫,這20年來怎會費心在120號(193.9X130.3cm)尺寸的畫幅。

不展覽,不賣畫,只求自由自在。

不會因「貪」,去求得畫廊青睞 ,賤賣心血。

不會因「傻」,去租用每日需花萬元以上的場地,只有藝術界朋友彼此自己喊爽叫好,還平白招惹吃味者有詆毀污蔑的機會。

不會因「笨」,去出版需花數10萬元的畫冊,只能讓少數千人翻閱而已。

雲端網路世界,無遠弗屆,費用極低,有網頁製作能力的不會笨到想去出畫冊或開展覽。

在貧困的環境成長,最擅長的是在環境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充分利用有限資源做最有效率的處理,如遇既浪費金錢又效果欠佳的,實在不想浪費財力、精力、時間去做徒勞無功的事情,出版畫冊便是忌諱的選項。雲端網路的作用比開畫展和出版畫冊更有效,不僅可以天天開畫展讓真正有心的欣賞者進入瀏覽,加以網路的圖檔是對作品只做攝影一次拷貝而已,遠比畫冊必須經過攝影、製版、印刷三次以上拷貝來得清晰,拷貝越多次失真率越嚴重,最最重要的是每年花費不需台幣2000元,網路更是無遠弗屆,世界各地有緣人士皆可瀏覽。網頁設計是既簡單又快捷的方法,只要具有運用Word處理文書能力就可以駕輕就熟 。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架設網站一年收費情況

網路世界寂靜,聽不到掌聲讚美聲,也得不到迴響。

但靜謐的世界,可以隨心發表作品與論述文章,每月有超過六萬人次進入瀏覽,有近萬人以IP或首頁方式進入交流陪伴,Google資料顯示有遙遠的俄羅斯、挪威,並不寂寞,很充實。

自己架設專屬網站 http://www.taiwanland.tw/http://www.taiwanartist.tw/ ,網路暢行之後,在我的餘生,不會有展覽與售畫的計畫。

藝術家缺乏法律常識是普遍現象, 加以急於成名常遭人利用, 十足待宰羔羊。請按此閱覽《拿「文化部補助」當幌子 誆誘藝術家簽下「賣身契」

 

註 1:

為著貫徹理念,轉讓畫室不再傳授門生繪畫,任職學校最擅長的繪畫課只任教6年就改授當時深具優勢競爭力的圖學(涵蓋基本製圖、等角圖、斜面圖、三視圖、透視圖.......),造就一批建築師、工業設計師、室內設計師,學生就業後的表現斐然,收入比當教師的我多了好幾倍。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學生作業─A棟建築外觀一點透視圖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學生作業─A棟建築外觀二點透視圖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學生作業─一點室內透視圖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學生作業─B棟建築外觀二點透視圖

社會進化,電腦成為生活重要工具,更是社會競爭必備的條件,1990年代毫不遲疑改授電腦,當時許多大學科系即將面對工業革命後最大科技、工商、社會、潮流.......等衝擊還懵懂無知,毫無警惕只想逃避。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金嶺輝日─ 帕米爾高原轉移牧場》影像繪製的草圖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油畫作品 2004年 金嶺輝日─ 帕米爾高原轉移牧場 193.9X130.3CM。

歷史教訓,跟不上時代變局註定淘汰,工業革命時期的亞洲,封閉選擇逃避的中國清朝和印度、中南半島,難逃殖民被宰割命運,甚至被早踏出一步的日本長期蹂躪。即使在歐洲世襲貴族如果經營事業無法看清方向,仍舊侷限傳統保守農業,無法將重心投入工業生產或拓展國際貿易,結局的命運只能選擇賤賣封地、城堡等祖產,最終淪為貧戶,失去尊嚴喪失地位,貴族名份慘遭除名註銷。

現在數位電腦只是開端而已,AI人工智慧、meta元宇宙觀念、雲端觀念、大數據演算、3D甚至4D虛擬化.......接踵衝擊,藝術創作勢必亦步亦趨走上數據精準的路途,一昧保守逃避數位環境,游移傳統創作方式,遲早失去社會競爭力,擔任教職甚或大學或研究所教授呆滯傳統安於現狀安不思突破,連累的是無辜的學子。

面對衝擊,我選擇不逃避,接受挑戰,上世紀90年代電腦剛萌芽,優勢初露,便投入電腦教學,那時社會急需相關人才,學生掌握就業先機,都能獲得優渥薪資的就業機會,2004年退休後起碼自己研究程式碼製作網頁,自己架設網站,自信呈現的績效比網頁製作專家更美更精緻更人性,網頁內容更迭無需假手他人,主動將訊息或論述公諸於世,這番努力功效顯著。

 

陳東元於2015年5月29日為文於青藤小書屋


夢想能吃嗎?學長姐說:夢想應該包含餵飽自己

學長姐說編輯群 2016年06月23日 16:40 http://www.storm.mg/lifestyle/133369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對未來感到茫然?希望有人給你工作或職涯上的意見?快來提問,讓學長姐替你解答!

問:

夢想與現實,已經是個聽到爛的話題,但是總要等真正踏上了,才會發現兩者間的差距到底有多麼遠。

我從小就很喜歡畫畫,在大三那年,我和我同學到了一家動畫公司實習,原本我們都以為這會是份夢寐以求工作,但其實不然。實習至今已經快一年,這一年當中只要有進辦公室,等待著你就是從早到晚馬不停蹄地趕圖,甚至有的時候還會動用到下班時間。

雖然工作很辛苦,但我卻很快樂。說來矛盾,雖然事情很多,但是在每次的案子結束後,我就有種說不出的滿足感,這股成就感是在同學離職後依然令我堅持下去的原因。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和同個部門擔任正職的姊姊聊過天,她很誠實地跟我說:「這是一個事多錢少的工作,我經常加班月薪也不到三萬,而且如果妳將來想在這裡工作,新竹人的妳就勢必在台北租房子,那麼這樣的薪水將不夠支付妳日常所需。」她說的話字字刻在我心中。

如今,我即將畢業,對於未來的擔憂也越來越強,究竟是該以夢想,還是以薪資作為求職導向呢?

答:

追求夢想與追求溫飽之間的拉扯,這是很多人在就職與轉職之間所遇到的問題,但就本質上來看,這樣的問題其實是弔詭的。理由很簡單,誰不希望吃飽?

馬斯洛的心理需求金字塔把人的需求由低至高分為生理、安全、感情、尊重跟自我實踐;人必須滿足底層的需求,才能進一步追求下一個階段的需求。當今天連最底層的生理需求都無法得到解決,那還談甚麼自我實踐呢?

確實,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這句話或許聽起來有些市儈,卻也是社會的現實面,當你今天找到一個夢想中的工作內容,但是工作的薪水卻沒有辦法供應自己的日常所需,那麼嚴格說起來,這就不是你夢想中的工作。

想在這份工作學東西?或者多兼幾份工來支援自己的夢想?當然可以,但是在這麼做之前請先想想自己的機會成本。自己能學到甚麼東西?要花多少時間?這份夢想未來的發展如何?如果當你冷靜下來,評估這一切的投資報酬率真的是你要的,那麼就不要懷疑,勇敢地衝吧!

說了這麼多,其實並不是要人放棄夢想,只想提醒大家,雖然俗話說有夢最美,但重點更應該擺在築夢踏實,當你今天能養活自己,你才能追求實踐自己。

學長姐說編輯群 李致淮 整理

 

陳立恆/騙人的不是文創!

2015-06-28 03:33:40 聯合報 陳立恆(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http://udn.com/news/story/7340/1020655

繼松菸BOT案的荒腔走板後,一部驚艷坎城的「聶隱娘」,再次激起台灣文創產業的千層浪。

誰也無法理解,一部改編自經典志怪的藝術電影,竟因沒有結合周邊土地開發或紀念品銷售,就被劃入「非文創」冷宮;無怪乎致力於台灣藝文與文創的人,都有被錯待愚弄的憤慨,甚至有文創是騙人的負氣之言。

究竟「文創」有沒有騙人?「文化創意」是不是一門產業?「文化」、「創意」與「產業」這三個領域的結合,對於台灣而言,是可寄百里之命的依托,還是鏡花水月的虛無?

對於每個問題,不同人心中存放著不同答案,但是誰又能否認聶隱娘這樣一篇原文不足兩千字的唐代傳奇,倘若沒有侯導的想像與琢磨,成功地將只有少數群體才能領略的玄幻短篇,轉化為大家都能欣賞的詩境影像,那麼直到今天,它依然只是一篇埋沒在數千年浩瀚文海中的寥寥字語。

在我看來,台灣文創才是一直被欺騙的受害者,多少年來信誓旦旦要發展文創的口號政見背後,先是歷屆教改縱容各路神魔一而再、再而三的摧殘折磨著它那塊屬於中華文化的精神血肉,後來好不容易俛拾仰取地積累了一批如侯導之輩「有文化的創意人」,但能夠站在國家或地方政府格局的制高點上的主事者們,卻一直沒有尋求「懂文創的產業人」或「懂產業的文創人」的加入。

不但不仿效當年扶植科學園區的魄力、效率與動員,一面挽救文化資本的土石流現狀,一面為文創與產業搭橋鋪路,卻反而任由台灣文創變成聶隱娘一樣身影寂寥的孤獨劍客。孰不知我們的對手,諸如好萊塢、迪士尼、日潮、韓流、歐風,再加上越來越強勢的對岸綜藝與戲劇,都是像哈利波特一樣,來自整個魔法世界的群策之力,結果造成台灣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地生活在別人文創軟實力的包圍之中而猶不自知。

所以說,任何表示台灣不需要文創的人,才是真正的欺名盜世。

假使我們希望某一項台灣文創能夠走出島嶼,達到像梵谷、莫札特、迪士尼、哈利波特等等國際文創典範一樣具有抬升一國GDP的產業拉力,這項文創必須要配備跨行、跨業、跨界與跨國的整合接口;而我們總是忘了大部分文創產品並不會自帶這個整合接口,它們需要有配套政策、專業人員以及社會資源去打通文創產業化的任督二脈。

相較於社會氛圍傾向用減法或零和概念去處理文創問題,我認為處理文創問題應該從加法與整合的方向著手,是而今年在瀋陽演講時,我提出了「文化創意+」的概念,倡議文化創意應該藉由與其他產業跨界融合,以產業文創化的別樣姿態,坐收文化傳播及產業加值的雙效之利;不料最近對岸在眾多場合與平台上都開始蜂擁出現關於「文化創意+」的種種理論與實踐,他們在文創發展上的追趕速度與認真態度,不由得令我心生敬意。

究竟「文創」是不是騙人玩意?「文化創意」是不是一門產業?在世界上許多國家正在用文創產業大賺外匯與抬升GDP的當下,我們可以選擇繼續和這些莫須有的問題糾結,也可以選擇正視文創力量的無遠弗屆,從個人、家庭、社團、企業等等不同的角度,一起珍惜文化、尊重創意、搭接產業,為比竇娥還冤的台灣文創產業洗雪正名。


東元哥

看了你的文章好感動!

畫家職業的本質你說得真是透徹

處事為人[無欲則剛]

無求於人就能說真話,做自己

世間多少歪曲奇怪地的事

憑一個[直道而行]就可以去除遠離

志業可以不當職業

像你這樣,理想還是可以實現的

這陣子亂忙,其實還是為兼鐘點賺外快付房租而忙

前一陣子我跟崗哥碰面時試著聊過新劇本的事

他原先獨資的雷公電影公司,已集資改組為安可公司

股東對於國片市場比較保守謹慎了

這 一、二年申請補助拍紀錄片

我想等他們穩定些再問問他們的近況

也希望深刻的動人故事總有感動更多人那一天

祝 闔家平安

治桂 - 繪畫志業/職業有感 2015/6/1 (週一) 上午 12:38 chengk <chengk@utaipei.edu.tw>

 

東元老師好:

花了一些時間,仔細閱讀了你的文章

和欣賞了三幅最近的巨作。

每每讀完都深感到你一生際遇,也是坎坷也是多彩多姿。

更重要你力行"人無所求品自高",所以

無求無慾而創作出無染的境地。

最近數月我也閉門造車,認真創作,但收穫極少,

也因為眼高手低,更深深同感當個藝術家真是難啊!!!

唯一安慰的也是無所求,可以追求心中的自我,

在無外在干擾下,慢慢一步步繼續探索吧!!!  

謹此   敬祝

順心平安

馮金葉 2015/6/1 (週一) 下午 01:21 yehFeng <chin1127@gmail.com>

 

學長

近來好嗎

想必曉寧那兒您有去

只是自己恰巧在屏東

真是魚與熊掌

文章我拜讀了

就事實來說是血淚經歷

可是也感到大開眼界

又很有趣

比方被同學陷害這種事

被眾人尤其親戚朋友要畫這種經歷

心有戚戚

楊恩生的水彩材料學我也買到了

是在屏東的書局買的

畫畫之餘

翻翻畫冊

看看書

培養專注單純

當然不要畫蠢了

變封閉了

保持活力

也建立自己

謝謝學長的文章

揭發了內幕

讓我增長智慧

所謂良師益友

頗滿足矣

德麗敬上 2015/6/11 (週四) 下午 10:03 su20662000@yahoo.com.tw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藝術感言:

將藝術創作鐫入骨髓刻進生命之中,將繪畫視為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月落日出赫赫光輝耀照天地氤氳靈氣,胸懷高山大川之魄巍巍巨嶽自顯崢嶸。

冷冽寒風呼嘯明澈天空晴亮雪嶺雲海滔湧陽光輝映;我欲縱馬馳騁我將展翅翱翔我追逐疾風並擁抱藍天。隱密森林呢喃巖峻巉岩聳矗廣袤湖潭深邃雲霧輕飄我曾聆聽傳說我正緊握美夢我吟嚎長歌與蒼鷹齊飛。

一日之求 毀譽不計 心安理得 安然入眠,一生所願 遨遊天地 了無虧欠 無忝所生。


Back to top

本網站專屬藝術家 陳東元 ‧ 所有網頁自行製作並架設網站

藝術家 陳東元為台灣水彩黃金時期領頭羊 ‧ 後專司雄偉遼闊油畫創作 ‧ 晚年全心重建童年經歷的林業史

藝術家 陳東元 專屬 E-mail 郵件信箱 》 taiwanland.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