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工,山區又稱「苦伕」,其意是工作辛苦的人。
鐵道工沒有專屬聚落,而是分散在各聚落裡,作用為每位鐵道工都分配各自責任區,如果遇到小災害可以自行處理就自行解決。
鐵道工必須相互支援,因此各聚落都保留數間空房準備讓鐵道工入住。
另一是每位鐵道工清晨巡邏路段不同,如四公里山地運材鐵路,從七號坑(翠峰)索道著點至大元山工作站由陳韋穎、游信良的父親及其他鐵道工輪流負責,四公里至暗霧(鞍部)索道流籠頭(發送點)則由陳百森、王愛寶或呂春生的父親及其他鐵道工輪流負責。
每天山區最早起床工作的就是鐵道工,巡邏完畢確定沒有落石或路毀,一切正常返回做好記錄並通知機關車司機,司機才能發車。
民國55年,晴峰集材機組及伐木組聚落遷往翠峰湖西邊山坡及南邊湖邊,筆者父親在晴峰索道著點工作,所以不知道當年負責晴峰鐵路路尾段鐵道工姓名,雖然多方探聽仍不得知,只好以化名寫之。
山區最早起床的是阿路叔(化名),輪到他負責巡路大約凌晨3時就得出門,拿著照明用具和鋤頭,鋤頭可以簡單處理路況,將落石或斷樹枝清除,遇到野獸必要時還可以防衛保護己身安全,他負責的路段為油庫(現為晴峰解說站)至路尾末端的中興崗,往返路程超過20公里,費時需要3小時以上。負責這段路巡邏非常辛苦,不堪勝任長期疲憊,有時得由其他路段鐵道工前來支援,居住四公里校友呂春生的父親呂阿金就常見蹤影。
阿路叔就住在油庫下方工寮,與機關車司機阿生叔隔鄰,每日凌晨巡邏返住處回報,確認安全無虞才可以6時發出客車至中興崗聚落載運員工或眷屬下山至羅東。
山區冬季經常降雪,颱風豪雨常坍方塌陷,有時毒蛇、野獸出沒,加以晴峰鐵路路尾段常有魔神仔或魑魅盤踞傳聞,不具膽大心細及責任感的實難勝任。
鐵道工每日早起摸黑巡路,黑漆漆夜色必須拿著手電茼或電土燈巡視道班責任區內的鐵軌和橋樑。
阿路叔喜歡使用電土燈,主要考量為經濟,電土燈遠較乾電池便宜。
台灣古早時期的照明器具,有從中國內地傳來的,亦有就地取材製造或由外國引進者。往昔之「電土燈」,是以鉛皮或銅皮為其殼具,並分做成2層:上層盛水,下層盛放電土,使用時先轉動滴流開關好讓水滴入下層之電土,進行化學作用以產生乙炔,接著以打火石或火柴於泛稱為「火嘴」之出氣口近處點燃火焰。電土燈的照明度比煤油燈來得光亮,並且較不易遭到強風吹熄,故多用於戶外場合,例如:夜間之喜慶、祭典會場或擺地攤、捕青蛙、夜行巡邏等。
碳化鈣(英語:Calcium carbide),又稱乙炔鈣,化學式為CaC2,是電石(又稱電土)的主要成分。電石是一種呈綠色或灰黑色的粉末或塊狀固體,帶有大蒜味,工業上常用電石與水混合製取乙炔氣體;亦被應用於冶煉工業,作為還原劑和脫硫劑。碳化鈣遇水易燃,如向其加入過量的水,會產生氫氧化鈣(Ca(OH)2)和乙炔(C2H2)。
電石燈電石燈,英文稱為 Carbide lamps 或 acetylene gas lamps,又稱為「電土燈」、「水火燈」、「瓦斯燈」,是一種利用碳化鈣與水産生乙炔來燃燒的燈具。在電燈未普及的年代,由於它不容易被強風吹熄所以經常被用在戶外場合,如夜間戶外照明、攜帶式鐵路號誌燈、燈塔、汽車和自行車頭燈等。 磺火捕魚磺火捕魚又稱「蹦火仔」、「蹦魚」或「磺仔火捕魚」,在1930~1940年代的臺灣(金山、野柳、石門一帶)頗為盛行,主要利用電石(電土、電火石、磺石)加水產生乙炔氣體,一點火就會發出強光及響聲,再利用魚強烈之趨光性,吸引在海表層洄游之青鱗魚(青鱗仔,俗稱沙丁魚的一種)等魚群聚集,最後將火光漸漸熄滅引魚群進入網(叉手網或焚寄網)內。每年5月至8月是捕撈的青鱗魚的季節,這種「噴火船」捕魚法據說是全世界唯一,在臺灣已有70、80年的歷史,全盛時期有二十多艘,受到氣候、環境變遷(作業辛苦,收入也不固定,一年只能捕四個月,只能捕捉表層較低經濟價值的青麟魚及電石成本較高)的影響,造成磺火捕撈法慢慢失傳的原因,目前全臺僅剩四艘作業漁船(新北市的金山區磺港)。每日天黑至隔日凌晨3~4點,觀眾或攝影者不需要上船欣賞,從海岸邊便能觀看漁民引火誘魚再捕撈過程,尤其是成千上萬的魚群,隨著火光及點火「蹦」的一聲瞬間瘋狂衝出海面,場景更是壯觀且具視覺美感。 水果催熟電石在接觸到水或潮濕的空氣時會產生乙炔。電石催熟,操作簡單,但其用量無法正確的掌握,因電石在催熟48小時以後仍然無法完全溶解,使用者大都只憑經驗使用,且果實在靠近電石的地方容易有灼傷的現象發生,甚至有發生爆炸的危險。 電石催熟的方法為將紙箱內層敷上水泥紙,後將電石以報紙包上置於紙箱之最下層,電石的用量約200公克配20公斤果實,再將硬熟的果實置於箱內後以水泥紙包紮密封,不可漏氣。紙箱之上方以棉被或布袋覆蓋,視品種之不同,經48~72小時後即可完成催熟的作業,催熟率可達 90%以上。此種方法效果穩定,適用於小量果實之催熟處理。 如數量多時,可以透氣之塑膠籠盛裝硬熟果,地面墊上水泥柱或木材數支,其尺寸約12×15公分.長度不拘,將電石以報紙包紮置於兩支水泥柱之中問,後將盛裝的硬熟果籠置於柱上,高度三層籠高(約120公分),依序排列,四周以棉被或布袋或催熟專用之催熟被覆蓋,必須注意覆蓋得密不通風,但切忌使用不透氣的資材如塑膠布類覆蓋,以免妨礙水分之蒸發而影響催熟之效果,如此視品種及成熟度之不同,經48~72小時之催熟後即可達到轉色、軟熟而具有商品價值。 現在商業上已改為將水果放到冷藏庫,控制在17攝氏度的溫度,用食用酒精催熟,約7天後即變熟可出貨上市,此法較電土來得安全、低成本。因電石催熟法的危險性,印度等國家規定禁止用碳化鈣進行催熟,但是仍有人嘗試以此種方式進行水果催熟。 玩具砲大爆炸加農砲(Big-Bang Cannon)是20世紀初(1912年)美國上市的一種安全玩具大砲,目前仍在生產,它是利用碳化鈣與水化學反應出乙炔氣體產生猶如真實大砲的聲響。 《專欄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
鐵路維修員「苦伕」,是山區傷亡僅次伐木工的從業林工,是前進深山未開發的黑森林處女地區除伐木工外第二批人員,「苦伕」必須先鋪設軌道才能讓集材機組人員前進方便集材作業。
大元山林場直營林業開發時間約略與東西橫貫公路相同,從榮民築路工程施工情況可以窺探當年林場闢建山地運材鐵路的情況。東西橫貫公路開工於民國四十五年七月七日,歷經三年九個月又十八天,於民國四十九年五月九日正式完工通車,工程由台灣省公路局下設「橫貫公路工程總處」專責辦理。
往昔沒有大型挖土機、鑽孔機、.......機械化的工具出現,鋪設軌道純用人力,每一土方必須一鏟一鋤慢慢挖,然後以扁擔挑著畚箕到其他地點傾倒,逐漸築成路面。
阿路叔記憶裡施工難度最高的應是晴峰山地運材鐵路油庫(現為晴峰解說站)至末端中興崗的「路尾」,這段所經地方潮濕苔蘚厚生,加以地質屬風蝕的易碎頁岩,地基不穩,鐵軌經常變形。
遇堅硬的石塊或山壁就必須使用鐵鑽以鐵鎚,一鎚一鎚慢慢開鑿。
如遇到堅硬巨大石塊形成的山壁就必須使用炸藥,山區潮濕多雨,炸藥及引線容易受潮變質,加以引線長短不易拿捏,以及躲藏位置是否隱蔽安全,再再都威脅著「苦伕」的生命。
阿路叔除強壯體魄可以肩挑重擔外,更是「能工巧匠」。
他年幼家貧,童年跟隨木匠師傅學藝,精通各種木工器具,出師後因個性內向無法網羅生意,又沒有資金開設工作室,只得上山謀求生路。
每根枕木除以枕木釘(鐵道釘)固定外,索道工作地點或鐵道轉彎處這些特殊路段必須使用「鐵軌固定木墊塊」,如此既可以固定鐵軌又可以讓鐵軌能適度保持彈性,每根枕木必須挖槽再加以5英吋粗鐵釘固定,這得有木工能耐。
鐵路維修員必須具備木匠的技藝和察覺平衡的能力,蹦蹦車運材的鐵道有無數的木橋,每座木橋都必須非常牢靠堅固,也必須憑目測判定鐵軌的斜度和轉彎時的傾斜度,這些都是專業能力才可以達到。
每座木橋都先建好木造結構再鋪上鐵軌。
大元山林場因地勢險峻及落差關係,必須築建高架木橋供機關車行駛。
高架木橋在機關車行駛通過時,受到極大的壓力與動搖,並考慮風與水等天然災害,因此築建木橋時對強度問題要精密計算,確保安全。木橋的木料以扁柏與紅檜等一級木為佳。
鐵道使用器具龐多複雜,無法一一列舉。
除了上述木工外,最重要的就是鋪上鐵軌。數量龐大的枕木釘(鐵道釘)、轉轍器、道岔、鐵軌、.......,這些都是沉重鐵器,無法人力搬運,因此每隔約5公里便築有約3公尺建方的「苦伕寮」,裡面堆放各類鐵道施工的器具。
「苦伕寮」旁邊通常都置放一臺鐵路人力板車,山區稱為「苦伕車」,是將材車上的車心及橫木拆除,然後鋪上木板,目的在搬運器具時可以使用。
阿路叔記憶裡最難忘的夢魘就是搶修「七號坑大崩山」,印象中歷次搶修造成多人傷亡。
「七號坑大崩山」是大元山林場最心痛的地點,是命脈所在,全山區開發的原木都需經過此地,這段大崩山是碎裂暗灰色頁岩山壁,陡峭易崩塌,每遇颱風或豪雨必會坍方,交通中斷,木材無法下運,索道無法啟動,山區全面斷糧,學校也會被逼迫放假,這段大崩山像是大元山被掐住的咽喉,每年颱風季節坍了就修,修了又塌,林場會想辦法以最快方式搶通。
每遇這段大崩山坍方多日沒有搶通,學校沒有糧食,住宿生也是返家的日子,要越過這段大崩山,必須高繞,在樹林及比人高的菅芒裡穿梭,踏著根本沒有路樣的臨時小徑,又跌又滑爬過山頂再像溜滑梯似的走下山,需耗1-2小時,非常辛苦疲累。有一次,頑皮的男同學拿石頭丟向樹上一團黑色的東西,竟然是虎頭蜂窩,巢裡虎頭蜂群攻同學,差點喪命,還好隨行大人以姑婆芋塗抹,並以尿液中和敷上,才撿回性命。
「七號坑大崩山」如遇颱風豪雨造成山崩路斷,為著運材及糧食補給勢必搶通,搶通作業最先要做的是「刷壁」,就是要將山壁上即將滑落的土石或樹木清除,當時還沒有登山用的攀岩繩索、登山環扣、登山用小導索滑車…….,只能用粗麻繩繫於腰際,另一端繞過上端樹幹由另一人操控升降,粗麻繩容易發霉腐朽,稍不小心容易造成鐵路公摔落數10丈深的溪谷。「刷壁」之後再在峭壁上挖開可以安座橋樑的地基,其危險程度讓人不寒而慄。
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竟然有無知的高層主管將人命視為螻蟻,在「刷壁」之後強要將樹樁置入峭壁,構建為擋土牆,以為可以防止崩落滑動的土方落石往下方掉落。
這項毫無作用的幼稚措施不僅數人傷亡,只要下雨就完全崩毀。
大元山林場除「七號坑大崩山」,還有「晴峰索道大崩山」、「二號鐵路大崩山」每遇颱風豪雨就會山崩路塌的危險路段,限於篇幅下次詳細敘述。
大元山林場裁撤,阿路叔回歸本業,一則林場已經以公路代替鐵路,大型挖土機出現,開闢卡車道快速,保養方便省錢,不再需要專業技術人員。
一則時代巨變,台灣進入裝潢盛行時期,每家注重獨特風格都請設計師精心繪圖,工作應接不暇,待遇數倍擔任鐵路工,像他如此技術精湛的師傅很受尊重,無不以禮相待,人格普遍受到重視,不像往昔受夠歧視。
「木心板」和夾板盛行取代鉋刀,釘槍取代鐵鎚,好多木工師傅將傳統工具棄置,阿路叔卻不同,雖然收入豐厚,遇空閒時間找出自己往日木工器具玩弄一番,施工構建自己豪華住宅和家具。
往日在山區種種情事,阿路叔如數家珍,感傷又噓唏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