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國小教學的特殊環境

       學校的校園環境,是我們遊玩、嬉戲、談心的地方,一方面是培養我們知識的地方。學校環境包含軟硬體設備,一所學校的外在環境,反映出那所學校校長和老師的人格特徵,間接又會影響學生的行為及學習效果。大元國小位於宜蘭縣非常偏遠的深山裡,教育物質缺乏,教師條件欠佳,在如此惡劣的教育環境竟然造就出許多優異的社會菁英,究其原因,有多處獨特的特殊環境影響學童智慧與心靈深處的潛移默化。

      大自然教室的校園,真正名符其實的森林小學

        森林小學是基於人本教育的理念學校。開創之初是由教育改革者、家長,教師和學者,為實現其以人為本的教育理想,在人本教育基金會策劃下建立的一所實驗性另類教育。中華民國在解嚴之後在政治、言論自由、集會自由上皆大為進步,但是國民教育之教育體制存在諸多弊病,1994年興起台灣數個民間團體號召大批民眾走上街頭推動教改大遊行活動,由於這股教育改革浪潮,並在教育部與社會輿論關注,籌辦初期亦遭遇諸多困難,政府不承認學校,多次計劃取締,但在創辦者教改理念堅持下終於創建成立,使得森林小學成為台灣民間第一所靠理念辦學的私人學校。

       森林小學所強調的是「愛、自由、生命」,而森林小學的理念與相近,強調身心發展。森林小學宗旨是為了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想,

       基本理念:

       孩子需擁有較大彈性空間及時間,以供內心反省與思考空間。

       孩子必須真正受到尊重、關愛、瞭解、鼓勵,以獲得自信、自重、自愛。

       必須啟發孩子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習成為自發的事。

       孩子必須學習獨立自主,擴展生活經驗。

       教學形態上必須突破傳統流於教條與機械的背頌、抄寫等僵硬的方式。

       教師必須具有一定的素質與人格特質,發展尊重人的教育方式。

       以上是二十世紀90年代台灣社會極力爭取的森林小學教育理念,依此標準大元國小除體罰外早在60年代許多教學及活動措施便頗為符合森林小學的理想。

       大元山區的勞工家庭父親清晨必須至深山工作賺取微薄工資,母親需到造林地點砍草或種植樹苗以貼補家用,因此孩童4歲就具備照顧更小弟妹的能力,5、6歲就會生火煮飯炒菜,6、7歲離家遠赴數10公里外的大元國小求學,就讀期間住宿學校宿舍,沒有父母親的照顧必須養成獨立的能力,換洗衣服必須自己親為,生病必須自己獨撐,哭泣必須自己拭淚,病痛受傷必須自己承受.......,凡此種種寄宿生活遠遠超過森林小學強調的學生必須學習獨立自主擴展生活經驗。

       山區學童沒有外界社會影響,純樸善良是恩賜的品德,這與森林小學的準繩不謀而合。

       學童往返學校住家必須長途跋涉,路途中孕育相互照顧的品德,更勝森林小學對學生對要求。

       尤其校園就是大自然教室,不需要講臺、課本,只要帶著敏銳的觀察力,走進大自然。山上的昆蟲、飛鳥的種類繁多,生態豐富,在校園周邊隨處都是俯拾即是的活教學內容:

       常見的鳥類種類多如天空繁星。

       盤旋於高山覓食的大冠鷲,邊飛邊發出「忽流~忽流」的叫聲,視力極佳,連地上爬行的蛇或蜥蜴都難逃它的鷹眼。

       在空中滑行總是對著地面獵物虎視眈眈的鳳頭蒼鷹。

       叫聲粗厲嘶啞,人們視為不祥,避之唯恐不及的烏鴉。

       夜間在樹梢發出讓人心亂的貓頭鷹。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大冠鷲 《圖片來源:大冠鷲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鬧市俠隱─鳳頭蒼鷹 《圖片來源:鬧市俠隱─鳳頭蒼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黑烏鴉在空中飛翔 《圖片來源:黑烏鴉在空中飛翔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高山上的貓頭鷹:灰林鴞 《圖片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不懼人,容易被食物引誘與人接近,故也常被人戲稱「高山的麻雀」或「憨鳥」,金翼白眉,又名玉山噪鶥或臺灣噪眉,臺灣話稱四眉(sì-bâi),是圓翅噪鶥屬的一種。

       臉上有著鮮黃色的斑點,生性活潑機警,常跳躍於灌木林中被愛鳥人士雅稱為美人痣的藪鳥。

       紅頭山雀有著又粗又長的黑色過眼線,並從頭延伸至後頸呈栗紅色。

       頭頂著逗趣的一撮尖尖羽冠,總令人想多看它一眼的冠羽畫眉。

       常藏身於櫻花樹上的綠繡眼,分佈最為普遍。

       黃鸝,是大自然的歌唱家,俗稱黃鶯,鳴聲圓潤嘹亮,富有音律,非常清脆,悅耳動聽。

       有非常明顯的保護領域傾向,以及伴隨而來的驅趕行為(在繁殖季時特別明顯)儼然有國鳥之稱的台灣藍鵲。

       時常攜家帶眷出沒在四公里山地鐵道或菜園旁邊草叢的台灣山鷓鴣(深山竹雞)。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金翼白眉 《圖片來源:金翼白眉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藪鳥 《圖片來源:溪頭麻雀-黃胸藪眉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紅頭山雀 《圖片來源:紅頭山雀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冠羽畫眉 《圖片來源:冠羽畫眉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綠繡眼 《圖片來源:綠繡眼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黃鸝 《圖片來源:黃鸝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臺灣藍鵲 《圖片來源:臺灣藍鵲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台灣山鷓鴣(深山竹雞)《圖片來源:獨角仙

       大元山區森林砍伐後留下無數小枝幹,時日一久變成大片腐木,是甲蟲孵育的溫床,數不盡的甲蟲成為學童的遊戲玩具。總有人偷偷將它們綁在抽屜裡;晚上晚自習後,再將它們綁在樹上喝露水。雖是拿來當玩具,更是有寓教於樂的意義。

       金龜子是甲蟲家族中最龐大的一群,是深受學童最喜愛的對象,另外各式各種蟬類、叩頭蟲更是喜愛。這類昆蟲以植物為食、性喜食腐物為主。 森林砍伐後,大面積空曠地成為冇骨消等受蜂、蝶、昆蟲及鳥類青睞的植物叢生的地域。

       號稱鐵甲武士的獨角仙、鍬形蟲,最為我們喜愛。物色最強壯的獨角仙或鍬形蟲,利用牠們好鬥的天性,善用各自的戰鬥「兵器」,彼此以犄角互相爭鬥,迫使對手節節敗退,或以鉛筆讓其拖拉,比誰的力氣大而一競高下。

       至於二點鍬形蟲,雖然它有亮麗非常討喜的外表,但因體積沒獨角仙大,就比較不受青睞,但也因此較少受蹂躪。今日讀到《莊子.逍遙遊》:「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正因為它不會執鼠,才不致困在機關中無法逃生。當年的二點鍬形蟲,今日讓我們體悟到無用之用。

       置身在大自然的教室,大自然老師正以迷人的姿態開始了我們的課程。大自然引領著我們,每一堂課都給我不同的啟示,讓我們在眼觀、耳聽、手觸之餘,能悟出它所蘊含的哲理,對我們的人生態度有很大的啟發。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獨角仙 《圖片來源:獨角仙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扁鍬形蟲 《圖片來源:昆蟲資料內容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二點鋸鍬形蟲 《圖片來源:二點鋸鍬形蟲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紅圓翅鍬形蟲 《圖片來源:昆蟲資料內容

       金龜子是甲蟲家族中最龐大的一群,是深受學童最喜愛的對象,另外各式各種蟬類、叩頭蟲更是喜愛。這類昆蟲以植物為食、性喜食腐物為主。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台灣角金龜 《圖片來源:台灣角金龜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金豔騷金龜 《圖片來源:金豔騷金龜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黃斑陷紋金龜 《圖片來源:琪花異草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黃肩長腳花金龜 《圖片來源:嘎嘎昆蟲網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褐艷騷金龜 《圖片來源:昆蟲資料內容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銅豔白點花金龜 《圖片來源:昆蟲資料內容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台灣熊蟬 《圖片來源:台灣熊蟬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虹彩叩頭蟲 《圖片來源:虹彩叩頭蟲

       森林砍伐後,大面積空曠地成為冇骨消等受蜂、蝶、昆蟲及鳥類青睞的植物叢生的地域。冇(ㄇㄡˇ)骨消屬五福花科接骨木屬,原產於台灣、中國、日本,為台灣原生植物,分布廣,全島從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區都常可見其芳影,夏季盛花期時,複聚繖花序上面開著密密麻麻的白色小花,大量的昆蟲如蜜蜂、蝴蝶等在花間飛來飛去,原來在其花序間散生許多杯狀腺體,裡面充滿蜜汁,藉由吸引昆蟲前來採蜜達到授粉的目的,所以冇骨消是很好的蜜源植物;其嫩莖葉可當野菜食用,民間也常將莖、葉曬乾,做為治療跌打損傷、消腫解毒的藥方,所以冇骨消又名「接骨草」,此藥方名為「蒴藋」,所以又有別名叫「台灣蒴藋」。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冇骨消 《圖片來源:冇骨消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曙鳳蝶在冇骨消花朵採蜜 《圖片來源:曙鳳蝶的舞劇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臺灣鳳蝶在冇骨消花朵採蜜 《圖片來源:本土蜜源植物 冇骨消受蜂蝶昆蟲及鳥青睞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紅邊黃小灰蝶在冇骨消花朵採蜜 《圖片來源:本土蜜源植物 冇骨消受蜂蝶昆蟲及鳥青睞

       時常出沒在學生辛苦耕種灌溉的菜園造成損失的台灣獼猴和山豬,還有在傍晚及夜晚鳴叫的台灣長鬃山羊及台灣山羌,這些都是學習過程裡熟悉的野生動物。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臺灣獼猴 《圖片來源:科學月刊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台灣野豬(台灣特有種) 《圖片來源:台灣野豬(台灣特有種)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長鬃山羊現蹤雪山! 《圖片來源:長鬃山羊現蹤雪山!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台灣山羌 《圖片來源:台灣山羌爆發!

       學童沒有糖果可以吃,大家就到學校四周不遠的山野尋覓刺波(懸鉤子、覆盆子)、鹽酸仔(台灣原生秋海棠科植物)、甘蔗(火炭母草)、山桃(台灣野生獼猴桃)、山葡萄(水麻)、野生愛玉子.......,一解嘴饞,凡此皆是認識植物的好方法。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懸鉤子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台灣秋海棠 《圖片來源:開放博物館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火炭母草 《圖片來源:清華蝴蝶園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台灣野生獼猴桃 《圖片來源:中時新聞網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當時山區使用的煤油燈,夜間照明燈光微弱。

       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室,生活即是最直接的學習。

       生活周遭就是活教材,是課本無法涵蓋的知識,是大元國小學童追求學問的寶庫,是非常自然毫無壓力吸收並溶入無形骨子裡的學識範疇。

       青山碧水的生活環境,每日聽到的是南澳北溪流水聲、蟲鳴鳥叫的清脆樂章,極目所及皆是蒼翠的綠色,大元山區工作站和四公里兩處聚落,林場會在傍晚4時至夜間9時提供電力,因此學校教室配有兩盞50燭光的燈泡,光線昏暗。其他聚落只能點煤油燈,亮度只約5燭光。學童在教室學習讀書或放假回家溫習功課、寫作業,如此欠缺明亮燈光照明的處所竟然沒有任何學童配戴近視眼鏡,真是奇蹟。筆者年齡已經超過70,至今仍然不需要配戴任何眼鏡,無論生活或閱讀都沒有產生困擾,相信嗎?

       李有權校長的教育理念:學童之塑性如水,就方則方,遇圓則圓,故學童之養成教育非常重要,有如萬丈高樓,功在奠基之牢固,所以加強學童之養成教育,除了有形之環境建設外,與集體學習和個別智慧之柔性啟發功夫,兼籌並進,以發揮相輔相成之教育功能,大元山區美麗的湖光山色和自然野生動植物形成優質環境之潛移默化影響學童心靈至關緊要。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教室內上課情形,學生將手放在背後,抬頭挺胸,聚精會神聽課。後面牆上張貼學生作品,屋頂天花板只垂掛一盞燈泡,光線非常昏暗,但是奇怪全校學生沒有戴眼鏡。 《大元國小校友張平東提供圖片》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學生打掃校門至教室的步道。 《大元國小校友呂春生提供圖片》

       台灣教育過於重視升學,注重僵化的形式,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教育體制,雖然教育部三令五申各學校要以五育(德智體群美)發展均衡發展,而且教學正常化政策禁止體罰、參考書、補習。但是大部分學校還是沒有徹底的貫徹,仍以發展智育為主,以升學為主目的,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發展。森林小學所強調的是「愛、自由、生命」,強調身心發展。森林小學宗旨是為了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想,並提供家長、教師、學者及社會人士可以共同參與教育孩子的機會。

       因此森林小學是富裕的社會菁英,不滿意當時教育環境孕育產生的教育理念,但大元國小卻是貧困勞工子女就讀的學校,與森林小學大相逕庭是貧與富的差別,但卻是早於森林小學強調德智體群美身心均衡發展。

       大元國小教育的傳奇,早在森林小學之前四、五十年之前就已經逐步實現。

      搬運石塊填補塌陷的操場是養成學生互助合作,練就學生毅力的學習

       學校位於大元山山腰處,岩質是容易碎裂、容易滑動的暗灰色頁岩地層上,每年學校操場周邊總會下陷數10公分,尤其是可以俯瞰兩條南澳北溪溪谷的操場左側,放置爬竿的地方,塌陷最嚴重,因此搬運石塊變成是每位同學常常要做的工作。

       負責這個工作的執行老師是王楷基,他將每位學生搬運的石塊堆砌起來,然後在填以泥土,這項工作是無法停歇的,操場塌陷的速度與填補的速度相互競賽,大自然的力量雖然始終是最後勝利者,但也因此養成學生互助合作,練就學生的毅力。

       記得居住翠峰、晴峰兩處山區的住宿舍學生,每逢兩周放假三天的日子最早約8時左右就離校上車,卻到傍晚最晚回到翠峰湖周邊山區的住家,住翠峰山地鐵路線二號蒸汽機聚落必須漆黑夜晚才回到家。住暗霧、中間、古魯的住校生雖然最晚約10時上車,但中午之前就可以回到家吃午飯。

       學校放假的第三天,從翠峰山地鐵路線二號蒸汽機聚落必須凌晨摸黑出門、晴峰山地鐵路線翠峰湖周邊山區返校的同學搭早班機關車拖拉的客車,在中午前即可到達學生宿舍。王楷基老師是負責管理學生宿舍的職務,總會利用放假的第三天下午,不論晴雨、召集已到校的宿舍生展開搬運石塊的工作,等到從暗霧、中間、古魯的宿舍生到校已經傍晚晚餐時分,翠峰、晴峰返校的宿舍生從中午搬運石塊早就疲憊不堪,滿身泥濘,累得吃不下飯,當時真是感慨,為什麼家在翠峰、晴峰的學生命運這麼辛苦。但無形卻也鍛鍊養成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毅力。

       在王楷基老師離開學校後,這項工作沒有老師接手,操場終於塌陷到無法使用,最後幾年上課教室不得不搬遷到工作站的大禮堂。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學校操場在程遠瑞校長任內曾發生數次嚴重斷裂塌陷。《大元國小程遠瑞校長提供圖片》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學校建於滑動的易碎頁岩地層上,時常搬運石塊添補塌陷的操場與大自然展開爭逐是每位大元國小學生的宿命。照片中可以看到學校操場已經傾斜,高年級學生在老師指導下,搬運石塊填補比較嚴重的坍方處。 《大元國小老師 呂富美提供圖片》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學生將搬運石塊置放在最嚴重塌陷的爬竿地方。《于家駿老師提供圖片》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可以俯瞰兩條南澳北溪溪谷的操場左側,放置爬竿的地方塌陷最嚴重。 《陳枝清提供圖片》

      學生挑糞灌溉菜園的學習過程,體會盤中飧的辛苦

       學校位於深山,食物補給購買不易,必須自己種植蔬菜以備不時之需,學校右側山坡地開闢許多菜圃,菜園的闢建起初是為了改善住宿生的伙食,開墾荒地成菜圃,就成了住校生部分蔬菜的來源。又實施分組種菜比賽,也成了自然課認識青菜、美術課寫生的多功能性菜圃。

       每位學生除低年級外都分配幾畦菜圃負責照顧施肥。就讀大元國小的學生記憶中印象深刻之一可能就是經常挑糞灌溉菜園。因為分組種菜比賽,所以澆水、挑糞施肥、抓蟲是課餘學生自動自發的爭先工作。挑糞,當然臭氣薰天,糞濺滿身弄得全身奇臭,住校生沒有父母親在身邊照顧,衣服得自己洗乾淨,走讀生每天回家,父母親不明究裡,往往是一陣鞭打。

       挑糞時是兩人一組合著抬糞,菜園就在操場右下方,地勢並非平坦,都是斜坡,走在前方的,往往糞濺滿身,有時更糟的是摔倒了整桶的糞直接潑在身上。生長在現在教育環境,可能老早告到教育局,但大元國小的學生可以學習從耕土、播種、除草、施肥到收成的過程,小小年紀就能學以致用,開墾一片荒蕪之地,的確需要耐心,開墾後的這塊土地有一種魔力,深深吸引每一個孩童。不管是搬石頭、挖土坑、播種、除草、施肥、澆水、拔草等原本可能是單調枯燥的勞動,因為加入教學設計的巧思,全變成了好玩的遊戲。看著菜苗成長結果,豐收後的採摘,讓學生認識「從產地到餐桌」之過程,培養孩子選擇健康安全食物的能力。展開趣味的農學生活、食農教育。多功能性菜圃,除看見智慧與艱辛外,「寓教於樂」,「做中學」「學習即生活」的現代教育原理,早已在大元國小的師生履行不遺。大元國小的學生就是在如此環境裡長大茁壯。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圍籬的這段斜坡對時常挑糞施肥的大元國小學生應該印象深刻吧!《 于家駿 老師提供圖片》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圍籬的這段斜坡對時常挑糞施肥的大元國小學生應該印象深刻吧! 《大元國小于家駿老師提供圖片》

      體罰是印象深刻的記憶,卻是充滿對老師的無限感激

       當年的教育環境,「恨鐵不成鋼」的教育方式是普遍的,就讀大元國小的學生記憶中印象深刻之一就是常挨板子。

       當時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莫不要求:孩子如果成績不好不用功,或者頑皮胡鬧,就狠狠地打,狠狠地罵。

       「愛之深,責之切」,當時老師覺得這群可憐的學生,如果要脫離貧困環境,讀書是最佳的捷徑,如果對學生沒有關愛,冷默以對時,隨他去,吃虧的還是學生。

       其實,每一位老師對學生都是愛護備至的,打在孩子手心,痛在老師內心。

       當年時常看到同學被老師打得整日躲到草叢裡,不敢回教室上課,害全校師生在深山草叢裡搜尋,無法上課;也有老師沒有聽取學生的辯解,馬上施以體罰,造成學生心理上永遠抹不掉的傷痕。

       體罰的方式千奇百怪,有用椅子橫木、米答尺、籐條打手心或屁股,有用鉛筆夾在指縫間在轉動鉛筆,用手掌打耳光、頭部,扭臉頰,彈耳朵,刮鼻子,跑操場,交互蹲跳,青蛙跳,罰跪,罰站,有一次筆者還遭何籓蓀老師用腳踢得在地面滾了好幾圈,手腕瘀血還破皮呢!

       印象中,王楷基老師及韓盛鑾老師的體罰方式讓學生最深刻。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韓盛鑾老師上課的情形。《 韓盛鑾 老師提供圖片》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王楷基老師與學生合影。 《大元國小于家駿老師提供圖片》

       王楷基老師體罰都是「打手板」,每次打學生都是將學生的手掌向後拗到極限,然後用木椅的木板,掂起腳尖,用力打下,每位被打的同學無不哭喪著臉,紅著眼眶卻不敢滴下淚水,只是將紅腫的雙手緊緊握住或揉搓以減少疼痛。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王楷基老師喜愛以上課椅子橫木打學生手心。

       韓盛鑾老師則喜歡要學生彎身,雙手握住桌面,屁股翹起,然後高高舉起籐條,用全身力氣,「嗖」的一聲,用力打下,被打同學的屁股上無不留下數道青紫色的瘀血痕跡,有些被打的同學受不了疼痛甚至當場屎滾尿流。

       好殘忍,這跟拷打沒啥兩樣,以現在教育環境,老師們可能都要吃官司,捲舖蓋走路,有些還得以傷害罪遭起訴。

       不過,同學們可不笨,養成察言觀色的本領,知道下堂課會被揍,寒冬下雪時,將雙手緊摀在寒徹骨的玻璃窗上,讓雙手麻痺被打時可以減輕疼痛。

       也有同學在屁股墊上書本、衛生紙或毛巾衣物,被打時可以減少許多傷痕疼痛,不過要是被拆穿,那情況不難想像。

       從鐵到鋼要經過很多捶打, 我們生來都如生鐵一般,充滿雜質,鏽跡斑斑。只有經歷重重磨難與考驗,方能鑄成鋼鍊成才。

       現在想起以前被打的情景,知道老師們都是以「愛」為出發點,感恩反比懷恨多了許多。

       大元國小的同學,你(妳)們的感覺又是如何?

      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使學習成為自發的事

       作為校訓的「禮義廉恥」四字,高懸於辦公室的門楣。用鋸木廠鋸剩下的廢料,鋸成八個大小一尺見方,在其上書寫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懸掛在校舍的正面,長廊木柱則製作諸如「孝順為齊家之本」、「有恆為成功之本」、「整潔為強身之本」、「助人為快樂之本」…等十二條青年守則標語,朝會結束時都要背誦。利用美勞課,教學生將標語雕刻在木板上,凹凸有緻,立體醒目。也有雕刻一些花卉、動物圖案及民族英雄畫像的木雕板,其上書有簡介,既可妝飾教室的牆面,又藉達「認識動植物花卉」及「見賢思齊」的教育目的。長廊的牆上設有公佈欄,內分一週新聞、錯字訂正、小常識、校聞共四欄,由高年級輪值生填寫。在山上新聞報紙通常會晚1─2天送達,遇交通中斷則得等交通恢復才能收到,輪值的同學得先閱讀新聞內容後摘其要聞填寫,學生與外界接觸訊息最重要的是靠國語日報。而小常識欄是最受歡迎,從那裡得到許多新知,也為了填寫此欄,必須到處翻閱各種新書。每遇節慶、紀念日而出刊的壁報,是學生投稿習作的園地,也是學生才華表現處,突破傳統流於教條與機械的背誦、抄寫等僵化的方式,啟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擴展學生的生活經驗。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辦公室外懸掛的「禮義廉恥」標語《大元國小汪傑老師提供圖片》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學校位處偏僻,學習資源匱乏,只好以板書傳授課外知識。 《大元國小于家駿老師提供圖片》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學校壁報出刊時,學生爭相閱覽。 《大元國小于家駿老師提供圖片》

      具特色及教學使用價值與生活教育功能意義的操場邊界

       經師生合力搬石平地又增添了護籬後的操場,以繪成的地圖、木牌和標語、標示、揭示牌等木籬,間隔錯落成既可美化又具生活教育功能的操場邊界。有校長指導學生繪製行省分明的中華民國全圖、縣市清楚的臺灣省全圖、鄉鎮詳盡的宜蘭縣全圖,以及「抬頭挺胸」,「齊步向前」的標語,均具有學校特色及教學使用之價值與意義。

       校園是開卷有益的地方,有歡笑、有痛苦、有成長。大元國小成了我們的快樂樂園,校園更成了學校放暑假時父母最放心我們的遊樂所。它陪伴我們度過一個個春夏秋冬,見證了我們快樂的成長,更是為我們留下美好回憶的快樂天堂。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李有權校長與貴賓在親自指導師生一起合作繪製的台灣地圖前合影。《大元國小校友司仲敖提供圖片》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李有權校長公子司繼煒在校園全國地圖前留影,背景的中華民國全圖是李有權校長指導師生一起合作繪製的成果。《大元國小校友司仲敖提供圖片》


Back to top

本網站專屬藝術家 陳東元 ‧ 所有網頁自行製作並架設網站

藝術家 陳東元為台灣水彩黃金時期領頭羊 ‧ 後專司雄偉遼闊油畫創作 ‧ 晚年全心重建童年經歷的林業史

藝術家 陳東元 專屬 E-mail 郵件信箱 》 taiwanland.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