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山林場傷亡嚴重的從業員工

民國40年之前人力作業的時期

       大元山林場在日據時期當時伐木、集材、運材作業都是完全使用人力,自四公里蹦蹦車鐵路1號坑至7號坑都是採取此種作業方式。

       當時傷亡最多的是木馬拖運工。

       早期民國40年之前多以人力集材,可分滑道、木馬、假軌道、吊木、捲起、擔送等多種。

       木馬,臺灣運材所用載具,狀如雪橇,前端有木轅,馬架繫有背帶,木馬工肩搭背帶而行,以轅控制木馬前進方向。木馬路寬2~3尺,每隔2尺許橫鋪一枕木,望之如軌道而無鐵軌。因均係迴環下行,少有逆坡,一人之力約可載運1立方米以上,力大且有技巧者能運2立方米以上。拖運距離通常為2~3公里,如為檜木亦有拖運10~20公里。

       裝載木材以麻繩牢繫於木馬架上,起運時人立木馬前方,肩搭背帶用力拖拉前進。木馬行動時木馬兀可手握木轅控制方向,任木馬下滑而勿須使用過多拉力(或後隨一人推行相助),木馬基部龍骨則須時時加油,以利滑行,不揮發性油類如桐仔油、菜仔油、花生油等均可使用;油置竹筒內,用時以雞鴨翎毛塗敷之。

       後期改用黃潤滑油(山區俗稱牛油)。

       木馬的材質必須質地堅硬的木料,以赤皮為主。「赤皮」質地堅硬不浮於水面,連鐵釘都難敲入,通常製作木馬或斧、開山刀、拄櫓(以人力移動或調整原木的工具)、鋤、.......的把柄。

       由於木馬道上鋪設的木料塗滿油脂,木馬又沒有可以固定走向的軌道,容易滑動不易控制方向,萬一木馬拖運工踩在塗滿油脂的木料上不小心滑倒,從上坡滑下的木馬會將拖運工輾斃,或者木馬拖運工摔倒讓木馬失去應走的方向造成翻覆,順勢將木馬帶向陡坡,整座木馬及拖運工勢必滾落山坡造成傷亡。

       如果下雨,路滑加上濕滑,木馬拖運工傷亡更是以倍數增加。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日本早期以木馬放送原木。《圖片來源:11/2(土)上松教室 木馬引き大会参加のご報告です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日本早期以木馬放送原木。《圖片來源:日本今昔林業第10回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木馬拖運工 圖片來自太平山開發史 林清池著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巨大原木藉由人力拖拉在簡易的木馬道上 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民國40年之後機械作業的國民政府當權時期

       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在《台灣山林的悲歌》文中指出: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 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 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

       材積約4,456 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10公尺、載重15 立方公尺的運材車來計算,車車相連全長可達三萬公里,足足可以繞行台灣數十圈。

       4456萬立方公尺 vs. 663萬立方公尺,國民黨當政時期,台灣森林砍伐量是日本殖民期間的近7倍!

      傷亡最多的是伐木工

       進行伐木作業大多在深山茂林中,山中芒草、劍竹密佈沒有途徑,荊棘遍山遍地,工作十分危險,況且巉巖聳矗,峭壁高懸,山澗阻道,溪流湍急,加以海拔1000至2000公尺茂密森林的「霧林帶」經常煙雨迷濛,視野渺茫,稍微疏忽就可能鑄成干古餘恨。

       伐木作業大多在深山茂林中進行,無路可通,一切得靠工作者自己開路闢徑通往現場。

       伐木具危險性,外人不容易接觸,不讓閒雜人隨意參觀,通常都是伐木技術工偕同助手獨力作業,必須腦筋靈活、高度的技術的人才能避免意外。

伐木的程序,先除去樹株周圍的雜草,於適當地點開闢立足地,再選擇良好砍伐地點,並考慮立木傾斜方向與周圍地形的關係,然後決定伐倒方向。

       在預定倒向的砍點下,先以斧頭砍入契形,約入樹幹直徑1/3。然後對契形底面稍高處,用穿孔螺旋,鑽1至3個孔,再以小鋸拉鋸鑽孔,鋸成鋸路,以待鋸達樹心時,用斧頭砍斷,立木即被伐倒。

       《按此瀏覽大元山林場伐木規則與方法

       立木伐倒前,通常伐木者須呼叫三聲,警告附近工作者注意走避,以免危險。迨巨樹伐倒後,再呼號一聲,以表示安全無恙。

       由於伐木地點通常距離運材鐵道數10公里,前往工作地點需2小時以上,萬一不小心摔傷或誤判樹倒方向造成壓傷或輾斃,沒有可以搬運傷亡者的步道,加以當時工作地點根本沒有設置急救藥品及擔架,只能以沾滿泥垢的褲管包紮,更必須以開山刀砍倒小樹枝並以箭竹或芒草綑綁自製簡易的擔架,從傷亡發生地點運送至鐵道約需4小時以上。

       大元山林場的醫護站是為著工作站事務所辦公人員設立,位於海拔1000公尺左右,要前往2000公尺左右發生傷亡的的鐵道邊等候傷亡者需花費2至3小時以上。

       礦工是活著已先埋,伐木工則是死了還沒埋,道盡山區林工飽受蹂躪的悲慘命運。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使用鏈鋸機切割原木 《圖片來源:花蓮林區管理處》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當年伐木工使用的鏈鋸 《圖片來源:花蓮林區管理處》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使用鏈鋸機伐木 《圖片來源:花蓮林區管理處》

      鐵道工的傷亡相當慘烈

       鐵路工又稱「苦伕」,其意是工作辛苦的人。鐵路維修員必須具備木匠的技藝和察覺平衡的能力,蹦蹦車運材的鐵道有無數的木橋,每座木橋都必須非常牢靠堅固,也必須憑目測判定鐵軌的斜度和轉彎時的傾斜度,鐵路維修員每日必須比一般員工早起兩個鐘頭,拿著手電茼或電石燈巡視道班責任區內的鐵軌和橋樑,所有都安全無慮才能讓蹦蹦車行駛。

山區冬季降雪,颱風豪雨常坍方塌陷,毒蛇、野獸出沒,加以常有魑魅盤踞傳聞,沒有膽大心細及責任感的實難勝任。

       鐵路維修員「苦伕」,是山區傷亡僅次伐木工排行次多的從業林工,是前進深山未開發地區除伐木工外第二批人員,「苦伕」必須先鋪設軌道才能讓集材機組人員前進方便集材作業。

往昔沒有機械化的工具,鋪設軌道純用人力,一鏟一鋤慢慢開鑿,如遇堅硬的石塊或山壁就必須使用炸藥,山區潮濕多雨,炸藥及引線容易受潮變質,加以引線長短不易拿捏,以及躲藏位置是否隱蔽安全,再再都威脅著「苦夫」的生命。

       如遇颱風豪雨造成山崩路斷,為著運材及糧食補給勢必搶通,搶通作業最先要做的是「刷壁」,就是要將山壁上即將滑落的土石或樹木清除,當時還沒有登山繩、登山環扣、登山用小導索滑車…….,只能用粗麻繩繫於腰際,另一端繞過上端樹幹由另一人操控升降,粗麻繩容易發霉腐朽,稍不小心容易造成鐵路公摔落數10丈深的溪谷。「刷壁」之後峭壁上挖開可以安座橋樑的山壁,其危險程度讓人不寒而慄。

       大元山林場有七號坑大崩山、晴峰索道大崩山、二號鐵路大崩山等每遇颱風豪雨就會山崩路塌的危險路段。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將峭壁上置入樹樁防止土方落石掉落,毫無作用的幼稚措施不僅造成數人傷亡,只要下場小雨就完全崩毀。《大元國小校友程鈺娟提供圖片》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每年颱風季節鐵道坍了就修,修了又塌。《大元國小校友程鈺娟提供圖片》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每逢颱風或豪雨極易大崩山,造成山地運材鐵路橋斷路毀。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往昔興建公路或鐵路遇到堅硬山壁必須使用炸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往昔興建公路或鐵路都以人力開鑿。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往昔興建公路或鐵路都以人力開鑿。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人工開闢東西橫貫公路公路情形 《圖片來源:朱立倫臉書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往昔興建公路或鐵路都以人力一鏟一鋤慢慢鋪設。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山地運材鐵道每遇颱風或連續大雨容易坍方,橋樑流失。《圖片來源:四万林道日向見線》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鐵路維修員在懸崖峭壁上忙著搶修工作,險象環生。《圖片來源: 花蓮林區管理處》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員工行走在待修的橋樑上 《圖片來源: 花蓮林區管理處》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鐵路維修員在懸崖峭壁上挖開可以安座橋樑的山壁,其危險程度讓人不寒而慄。《圖片來源: 大元國小校友 程鈺娟》

集材工的工作環境相當驚險

       大元山位在高山地區,所砍木材為天然巨木,集材作業至為艱難。

       集材工幾乎都在圓滾滾沒有固定的原木堆上工作,每株原木都重達數噸且容易滾動,每一項工作都不能馬虎,否則易生危險。

       但是集材工最危險的工作是改換集材位置時需架設集材纜線和集材設施,稍不小心就會造成纜線斷裂傷及集材工的慘劇。

       《按此瀏覽大元山林場集材機具與設施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集材工站在滾動的巨木上進行吊掛工作,險象環生。 《圖片來源 花蓮林區管理處》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集材工吊掛原木作業,原木沒有固定容易滾動,危險至極。《圖片來源:宜蘭森林開發處 》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埤仔(翠峰湖)索道兩端各立集材柱,架以單條纜線,以集材機作業方式將整台載運木材的的材車吊起,送至晴峰線鐵路上。《大元國小校友陳麗鳳提供圖片》

      大元山林場的工作環境對從業員工都相當危險。

       大元山林場的險惡工作環境對從業員工都相當危險,隨時都須謹慎小心,否則隨時發生事故,災難就會降臨。

       一般都認為蹦蹦車司機員及助手最安全,但是拖拉的一列10多節裝滿原木的材車如果有其中一節因裝材工在裝材時誤判平衡,因而造成在轉彎時重心偏離發生脫軌翻落橋下或斷崖,這種現象山上的人稱為「敗馬」,那就會將整列10多節連串跌落溪谷或山壁底下,司機員及助手所在的機關車也會跟著翻落。

       機關車在行駛中都不會將駕駛座位的鐵門關上,即使強風豪雨也是這般,主要是萬一發生「敗馬」情況可以立即跳車,避免傷亡事件。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滿載原木的運材機關車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機關車頭及材車脫軌摔落溪澗。《圖片來源:真室川森林鉄道

       其他林場從業員工亦是如此,......................。

      大元山林場多一分關心就能減少許多傷亡

       大元山林場如能稍挪一丁點經費在每個工作地點提供最基本的廉價急救藥品,讓處在極度危險環境裡工作的林工獲得最基本的醫療急救,便可以減低不少傷亡,但蘭陽林區管理處從未有如此想法作為,甚至於說員工傷亡都是自己不小心造成,沒有必要準備這些藥品,從未在工作地點提供一滴藥水、一吋紗布,萬一受傷只能撕下沾滿泥垢骯髒的褲管充當硼帶紗布止血包紮,且山區工作地點距離平地醫療處所遙遠,往往需四小時以上的時間才能獲得急救,一旦不小心重傷只有聽天由命,十之八、九會死亡,無數林工因此枉送性命,高階主管喪盡天良,沒有人性,草菅人命,視低階員工生命如螻蟻任意踐踏,造成無比悽慘痛苦世界。

       管理首重人心,「沒有溫度,只有責怪,做事吹毛求疵,看不到問題核心,逃避討論更多種解決方式」,註定讓基層員工失望責怪的病灶。

       缺乏安全的工作環境,遭受盤剝的生計經濟,生命沒有保障加上生活困頓雙重壓力造成猶如地獄,山區基層林工的悲慘情狀何曾受過關注,麻痺的層峰單位無視悲劇不斷發生,吶喊的聲音得不到迴響,當年大山裡的種種豈是安居平地鄉鎮所能想像。艱苦辛勤工作造就國家經濟的支撐換來的是被輕蔑被忽視,無助的基層林工期盼的只是多些關懷多些接濟,小小的心願破滅無法實現,天地不公是心底發出的悲鳴,宿命難逃,悽苦永伴。


Back to top

本網站專屬藝術家 陳東元 ‧ 所有網頁自行製作並架設網站

藝術家 陳東元為台灣水彩黃金時期領頭羊 ‧ 後專司雄偉遼闊油畫創作 ‧ 晚年全心重建童年經歷的林業史

藝術家 陳東元 專屬 E-mail 郵件信箱 》 taiwanland.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