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林業試驗所報告第091號
(六)天然更新與指示植物之觀察(Obsevered on Natural Regeneration and plant Indicator)
(一)關於紅檜臺灣扁柏天然更新幼苗發生現象,多散見於溪畔,裸地,路傍,崩壞地,枯倒木上,尤其以路傍,裸地,枯倒木上發現較多,天然更新除必須有能結實之母樹外,其配合條件為林內下層植物被覆不過密使種子易於著土,土壤經常保持濕潤適當之含水量,不過度鬱閉使幼苗有適當日照,對天然更新之難易,甚有攸關,本事業區雨量豐富,濕度大,如下層植物被覆不過密時而有母樹存在時,此等地形幼苗較易發生,至於枯倒木發現苗幼現象(見Phot16),則係因林地濕潤,蘚苔植物著生於倒木上,種子附著有充分水濕可供發芽生長,但其根部無法深入,仍難以維持長久而枯死,此種現象在應用上不足重視。
(二)在未經破壞之天然林中,不論上層林木疏開或鬱閉,甚難有幼苗發現,其原因係由下層植物被覆過密,種子難以著土,故無幼苗發生,故上層林木適當疏開,下層植物加以處理,使林地局部暴露,以誘導天然更新幼苗發生。
(三)人為因子對於紅檜臺灣扁柏更新之影響如皆伐跡地,與火燒跡地,對天然更新言前者不易成立,而後者則甚易成立,紅檜臺灣扁柏天然林在未經皆伐前,林下主要植物為玉山箭竹,冷水花(Pellionia spp.)及羊齒植物如緻脈鳳毛草(Plagiogyria euphlebia (Kuntze) Mett.)等,玉山箭竹適應環境力強,鞭根伸延於地下,主林木未伐採時,生長不旺盛疏稀散佈,高度約在70公分以下,經伐採後迅速生長高而旺盛,密密被覆於林地,使種子無法著土•但在伐採時適為種子成熟時期,此時林地因集材等工作影響,地表植物被害甚烈,種子易於著土,幼苗得成長,但幼樹分佈不均勻,部份幼苗仍受以後發生之雜草及玉山箭竹排擠而消失,此種現象在太平山日據時代之伐採跡地,有自行天然更新者,即為顯著之一例,至於火燒有促進天然更新現象,在針葉樹言甚為普遍,特別如松樹最為顯著,林地經火燒後,上層及下層植物全部破壞而林地露禹,種子易於著土, 但必須在適當日照日數及水濕環境下,天然更新則易成立。
(四)關於天然更新幼苗發生與下層植物之關係,依帶狀標準區(Bisects)調查結果如下所示:
由上表可知林下如為密生之玉山箭竹者,則無幼苗發現,其他各種下層植物均有幼苗發現,但其分佈頻度均甚小,在天然林以緻脈鳳尾草(Plagiogria euphlebia (Kuntze) Mett)與冰水花(Pellionia scabra Benth)發生把幼苗多而集中,故頻度小,伐採地均有幼苗發生而株數少,頻度更小無顯著差異。
(五)根據以上初步觀察獲悉何種環境適於幼苗發生,但天然更新涉及因子甚多,松埔作治郎氏對環境因子與子苗消長關係曾有詳儘之研究,可供參考,中興大學教授劉業經氏在守坑大山曾作天然更新調查研究並對於天然更新問題提供若干建議,均有參考價值,又松浦作治郎氏調查研究結果,緻脈鳳尾草及冰水花發生之林地指示更新成立,與本研究甚為符合,可供更新之參老,總之對紅檜臺灣扁柏今後天然更新問題,尚須作多方面之探討,更應作多方面研究與試驗,以求得實際可行之辦法,而為天然更新之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