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林業試驗所報告第091號
(七)結論(conclusion)
根據調查研究結果,吾人作如下之結論:
(一)就氣象及土壤言,本事業區係谷地,溫度最高為七月攝氏22.3度,最低為二月攝氏4.2度,平均溫度為攝氏12.67度,全年各月份濕度均在90%以上,顯示其濕度高,年雨量達2,982.97mm,故本事業區應為重溫濕氣候,土壤為灰棕色灰壤,嶺線及山腹傾斜度和緩,富含腐植質,土壤尚稱肥沃,臺灣扁柏雖較紅檜略見耐陽耐瘠,但兩者習性均喜陰得肥沃環境,故本事業區適於檜木生長。
(二)紅檜分佈最盛處為海拔高1,300~2,100m,臺灣扁柏分佈最盛處則為海拔高1,500~2,600m,故在此適當海拔高內,實施單純造林,或二者共同分佈海拔高內實施混交造林為適宜,紅檜適於山腹生長,臺灣扁柏適於山稜生長,兩者混交林則山腹地帶為佳。又依不同方向標準區調查知在天然狀態下,其分佈個體密度及生長狀況,無顯著差異,故生長對方向似無重大選擇,但實際上對造林方向選定,仍有密切關係。
(三)紅檜臺灣扁柏兩者均非絕對耐陰樹種,但兩者在幼樹時期均須庇蔭,成林乃係中性樹種而略偏於陰性者,在幼苗時期須有適當日照時數,方可成長。臺灣扁柏,紅檜在天然狀態下,因係長時期安定之植物社會,可在不同方向內已造成適於自身生存之環境,故難以窺出對方向之適應性,但兩者係中性而偏於陰性,性好濕潤環境,造林時由於林地環境改蠻,故仍以北向,或東北及西北向為合宜。
(四)根據初步調查觀察,天然更新幼苗多發現於溪畔,裸地,路傍,崩壞,倒木上,尤其以路傍,裸地,枯倒木上較多,告伐跡地亦有幼苗發現,但為數甚少,火燒有促進天然更新之效果, 緻脈鳳尾草(Plagiog euphlebia (Kuntze) Mett.),冷水花(Pellionia scabra Benth.)等之林地指示多有幼苗發生,可供天然更新之參考。林地局部暴露使種子易於著土,為天然更新主要關鍵天然更新涉及因子甚多,今後應作多方面之探討,尤應分別作各種研究與試驗,以求賓際可行之方法,而為實施時之依據。
(五)觀察紅檜臺灣扁柏皆伐跡地,知由於紅檜臺灣扁柏天然更新之不易,二次植被演變結果,最後將成為闊葉樹林,退而言之,縱使現在森林不施伐採終其天年,然仍不能保持久遠,林相終有變遷,紅檜因受闊葉樹與臺灣扁柏排擠,首遭淘汰,臺灣扁柏多分佈於接近山稜之較狹地帶,在下方為闊葉樹所侵估,因逐漸衰老加以闊葉侵入與自行更新不易,亦將逐漸消失,最後仍將為闊葉樹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