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仲敖
宜蘭縣大同鄉大元國民小學的興廢,正是「天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天理循環的有力見證。
大元國小於民國四十一年九月從寒溪國小分設出大元分班,班主任為馬國順老師。民國四十三年成立分校,李有權接掌首任分校主任,隨即展開建設,並積極爭取獨立,遂於民國四十五年七月獲准獨立為大元國民學校,真除為首任校長。其時,有班級數四班,學生數七十人,教師六人(含林場聘僱一人)。獨立後二年,始有一至六年級完全學制。學生來自林場林業員工之子弟,及隨林業所需而附設的醫務室、食堂、招待所、合作社、理髮室、洗衣房、澡堂、學生宿舍等服務人員之子女,遠自索道起始點的古魯,廣至海拔兩千五百餘公尺的翠峰、晴峰,學童得搭乘索道並換乘蹦蹦車方可抵達學校,故除工作站及四公里機關庫外的學生,幾全住宿。隨林業砍伐之興盛,學齡兒童人口數上升,大元國小的學生日益增多,於民國五十四年達鼎盛。
民國五十六年,李有權校長榮調三星鄉大隱國小,繼任者為曾瑋校長,此時林業已走下坡,學生人數也隨之漸萎縮,民國五十九年程遠瑞校長繼任,林業砍伐已呈夕陽之餘暉,可砍伐之林木所剩無幾,學校也於民國六十二年撤校併回寒溪國小。溯及大元國小前身為寒溪國小,於民國三年創校,名稱為「寒溪番童教育所」,於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後,由臺北州接管改為「臺北縣寒溪國民學校」,民國三十九年宜蘭設縣,改稱「宜蘭縣大同鄉寒溪國民學校」,民國四十一年九月從寒溪國小分設大元分班,民國四十五年七月獲准獨立為「大元國民學校」,民國五十 七年政府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改稱為「大元國民小學」,至民國六十二年撤校。從設立大元分班始,至撤校前後計二十一年,畢業校友近三百人。前後在校服務的師長有八十餘位。
山上一天的氣溫及陰晴,隨地勢而有春夏秋冬的驟變,尤其是入夜及秋冬,每每寒風凜冽,寒氣刺骨,到了溫度宜人的夏季,卻又飽受颱風的肆虐,但學生都能依環境之變遷而變化適應的方式,學生內心的熱情,對學校的向心力,凝聚成一股堅強的力量,這就是大元國小的情操與精神。在虛無飄渺的山間校舍,傳送著聲聲入耳的風聲、雨聲、讀書聲、學童的嬉笑聲。
創造時代,掌握時代,的確不是件容易事,大元國小的學生,當時外在環境如此險峻,物資條件如此匱乏下,靠著老師們的鼓勵督促,用毅力、決心、努力…這些生硬的詞句,連接起大元國小學生的生活歷程,點燃起生命的火炬,使大家具充分信心,不怕長夜漫漫,堅信黎明總要到來,始終忍耐拂逆的奮鬥,堅毅勇敢歡樂的生活下去,讓生命發出光輝,找到每人自己在人世中所站的行列位置。當時的艱難晦澀,正是換取今日的燦爛輝煌。
為回顧過去在物資匱乏中成長受教的這一段歡苦歲月,為彌補沒能有畢業紀念冊的遺憾,為留下山地教育的片鱗鴻爪,而有今日「雲的故鄉-遲延五十年的畢業紀念專刊」的出刊。人生是一條充滿了各種可能的道路,必須不斷思索,不斷成長,才能擁有真正的豐收,一個人不論所取的方向為何,最好走一條既能滿足自己,也能貢獻他人的道路,校友陳東元就是最好的明證。在陳東元的執著用心規劃下,一切盡其在我,繼繼繩繩,成立大元國小部落格,校友的反應空前地熱烈,踴躍提供昔日照片,熱心尋覓校友,爭先撰文憶舊,莊平山、蔡美齡、陳福輝、王愛寶、游愛珠、魏秀雲…等校友,更是熱忱感人,只要有一蛛絲馬跡的線索,絕無放過,發揮了「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搜索工夫,當然這是大元國小情操與精神之展現。
座落在海拔近兩千公尺的高山小學,當時都市及鄉村、平地及山地,教育經費、教育資源懸殊落差下,在山上服務的師長,除了有犧牲奉獻傳道家的的精神外,更要有「巧婦能為無米之炊」的十八般武藝,就地取材、廢物利用,教具就在化腐朽為神奇般的無中生有,從專刊所呈現近三百幀的照片,舉凡校園師生合力製作的標語、牆上公佈欄的設計內容(一週新聞、錯字訂正、小常識、校聞)、圍籬間的地圖、提供自然課、美術課、住校生蔬菜來源的多功能性菜圃,兼具節慶、紀念日、學生習作園地的壁報等,皆獨具巧思,除看見智慧與艱辛外,「寓教於樂」,「做中學」「學習即生活」的現代教育原理,早已在大元國小的師生履行不遺。教師春風化雨,學童如沐春風的溫馨感人事蹟,從○○篇的校友撰文及於部落格的回應,皆真摯動人,為山地教育,創造出神奇,為山地教育留下最真實的記錄。
歷史靠人類以延續,過往的事蹟賴當事者來記錄,身為大元國小的一分子,我們有責任,我們也何其榮幸,由於我們的參與,相信大家定能在「這片沃野」,以優異的表現,為大元國小作出最佳的詮釋,為山地國民小學教育史做出最真實有力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