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猶新的校園遊戲

       大元國小學校操場的角落邊緣只有供低年級使用的一個小鞦韆和一塊簡單可以旋轉的翹翹板,中、高年級若貪玩爬上去,老師抓到不是罰站就是挨板子;沙坑只是用木板圍起來放些細砂,單槓和爬杆上體育課似乎沒有使用過;走廊上體操雙環,老早擱置在樑上,或許有些同學從來不知道學校裡有這項體育器材;學校操場才三至四個籃球場大,玩躲避球只要一次長拋球,搞不好就落到深谷草叢裡,就此失去蹤影;籃球、棒球是從未看過,何談玩過。只好玩羽毛球或排球,但老師嚴格管理,不輕易出借,那玩騎馬打仗吧,地面卻是利如刀刃的頁岩,沒幾分鐘就有同學掛彩受傷,逃不了被禁止。

       騎馬打仗的玩法是兩人一組,一人騎在另一人肩膀上,在上面的人是「戰士」,負責與另一組拉扯搏鬥,一直到對方或自己「落馬」分出輸贏。 在下面的人是馬,負責背好在上面的「戰士」,還要與上面的人配合,雙方默契好才能占得上風。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騎馬打仗 資料來源:騎馬打仗歡笑度夏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騎馬打仗準備出陣 資料來源:日本小學運動會初體驗

       地面利如刀頁岩的學校操場,場地又小,根本無法從事球類及田徑運動,有時幾場大雨,也會使操場外沿塌陷,曾有好多年學校整片操場崩坍,學童無法在危險的操場活動。

       因此學生下課最好的活動就是玩跑馬路、跳房子、彈橡皮筋、尪仔標、摺紙飛機或是盪鞦韆、翹翹板、吊單槓。男生最常玩“殺手刀”遊戲(以手代刀追逐遊戲),當時政府厲行「反共抗俄」政策,反攻大陸掛在嘴上,同學受到感染,時常玩“殺手刀”遊戲,分兩組或數組,口中高喊“殺!殺!殺!,然後以自己靈活矯健的身體,或高跳、或低閃、或左右擺動,用伸直的手掌,只要碰觸到對方身體任何部位就算勝利。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殺手刀 資料來源:殺手刀有多好玩?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殺手刀 資料來源:殺手刀有多好玩?

       有時同學會找來鐵罐,玩“踢鐵罐”遊戲,一群孩子在地上畫一大圈,中間放置一個空罐,接下來就是「人鬼交戰」的重要時刻了!當玩伴將空罐踢出並快速閃人時,當鬼的人必須先拾回空罐才能開始捉人,找人期間,其他人可趁機進場再度踢出鐵罐,或是拯救被捉的人喔!雖然只是簡單「踢罐」與「捉人」的追逐戰,但是卻可以讓孩子們盡情的跑,盡情的笑!

       玩法:先在地上畫一個大圓圈,中間放一個空罐頭。大家圍在圈外,一起猜拳,輸的人當鬼。鬼以外的任一人進入圓圈內,將鐵罐踢出(最好是又高又遠),然後大家立即快速閃躲。鬼的人必須趕快把罐子撿回原位放置,並且數數10下。其他的人則趁機趕快找一個地方躲藏。鬼數數結束後開始找人,找到躲藏者就大喊其名字,而且快跑回圈內,踩住罐子,這樣就是捉到人了,被抓到者必須被限制待在圓圈內。但是如果被喊到名字的人,先跑回圈把罐子踢掉,便不算被捉到,遊戲重新開始。在繼續找人的過程中,其他躲藏的玩者可以趁鬼沒看到時,趁機跑進場內,將鐵罐再次踢出。此時,那些原先被逮的人就算是被救出,可重新躲藏,進行遊戲。當所有的人都被鬼發現捉到,遊戲便算結束,輪到由第一個被捉到的人當鬼。

       大元國小學童參與遊戲人數眾多且草叢樹叢密佈,演化與“捉迷藏”揉合成自創遊戲:玩時猜拳輸的同學當“鬼”,其他同學踢掉鐵罐後,各自找地方躲藏,當“鬼”的同學必須一一找到躲藏同學,如果在尋覓過程離開鐵罐太遠,沒有被找到的同學可以伺機而動踢掉鐵罐,那時所有被找到的同學又可以再次躲起來,當“鬼”的同學又得從頭尋找躲藏同學。 

       山區到處是樹木草叢,天色已晚,又是全部住校生不分年級、性別都可以玩的遊戲,有時當“鬼”的同學實在分不出那些是參加的,有些很聰明的同學根本不躲藏就坐在當“鬼”同學的旁邊,或大剌剌走來向當“鬼”的同學打招呼,在只剩下幾位同學就要找到換“鬼”的時候趁機踢開鐵罐,害得當“鬼”的同學又得繼續當“鬼”。 

       “踢鐵罐”遊戲時常玩下來,當“鬼”的同學永遠都是同一位同學擔任。筆者當年時常扮演“很聰明的同學”。 

       尋不到鐵罐則改玩“捉迷藏”。開始的時候,所有人會聚集在一個中心點。其中一個人會當捉人者,其他人要在指定時間內找到藏身之處,時間到了,捉人者便會四處找出其他參加者。遊戲的最終目標便是要躲過捉人者。

       當其他人在找尋遮蔽點時,捉人者需要保證他不會看見這個過程。通常他會被蒙著雙眼,或背對其他參加者,然後倒數(時間由玩家決定,大概由10秒至1分鐘左右) 。倒數結束後,捉人者會通知其他參加者(如「我來了!」,「開始!」......),遊戲便開始。在捉人者找尋的過程中,參加者可乘他不注意時轉換位置,躲得最久的,便算是贏家。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踢鐵罐 資料來源:古早味童玩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捉迷藏 資料來源:ETtoday新聞雲

      女學生比較文靜,時常聚在一起玩 “小沙包”,一邊唸童謠一邊拋接小沙包。有時玩“跳橡皮筋”,也是一邊唸童謠一邊跳橡皮筋。木造主體教室走廊上時常看到“跳房子”的遊戲。

      早期的沙包都是用布包沙,不過隨著時代的演進,內容不侷限在裝沙子,米、紅豆、綠豆、等等都可以用來當作做沙包的材料。只要找一塊適當大小的布,將填充物置於其中,最後用針線縫合即可。

      沙包較受到小女孩的喜愛。通常是五個一組,有的選擇五個光滑的小石子,現在則是用小方塊的布縫成五個小口袋,裡面裝上米或豆子、沙子,再把袋口縫死。

      遊戲方法:將五個沙包全撒在地上,把其中一個往上拋,抓起地上的任何一個後,接住空中落下的那一個,然後再把一個往上拋,再抓起地上的一個.......,依次把其餘的沙包抓起後,接著一次抓兩個、三個到一次四個全部抓起為止,就要算分數了:將所有的沙包往上拋,用手背去接,接穩後,手用力往上一抬,拋起接到的沙包,用同手手心向下抓,全部抓到才算分數。如此分數一直累積,最高的就是贏家。

      一邊玩一邊唸謠:

      「一放雞」放下一粒沙包。
      「二放鴨」放下另一粒沙包,緊靠一起。
      「三分開」將緊靠的沙包分開。
      「四相疊」將分開的沙包靠緊。
      「五搭胸」用拋沙包的手拍胸膛一下。
      「六拍手」雙手互拍。
      「七圍牆」雙手圍在胸前如一道牆。
      「八摸鼻」用拋沙包的手摸鼻子。
      「九揪耳」用拋沙包的手揪另一邊的耳朵。
      「十拾起」拾起雞鴨兩粒沙包,並抓住拋擲上下的第三粒沙包,恢復原狀。

      這個遊戲只須三個沙包就夠了,可以一人獨玩,也可以兩人或更多人相邀競賽。

      早在希臘羅馬時期,西方人就已經用羊距骨作類似拋沙包這樣的遊戲,從古至今,玩擲距 骨的遊戲就像水波漣漪,廣傳到世界各地。

      美國巴爾提摩美術館(Baltimore Museum of Art) 收 藏了一張法國畫家 夏丹(JeanBaptiste-Siméon Chardin, 1699-1779)〈玩距骨遊戲的女子〉(A Girl Playing Knucklebones) 的風俗畫。夏丹是十八世紀的人,一 家子住在巴黎塞納河左岸,他一生幾乎沒有離開過這座城市,他兢兢業業地畫畫,國王路易十五(1710-1774)很欣賞他,後來成為「皇室首席畫家」。這張畫是1734 年畫的。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小沙包 資料來源:古早味童玩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玩小沙包 資料來源:拋沙包─從童玩遊戲看文化傳播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1734 法國 夏丹 玩距骨遊戲的女子 美國巴爾提摩美術館藏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跳橡皮筋”主要以跳躍為主,其間還有挑、跨、碰、踢、絆、繞、盤、踩、頂、轉等十幾種方式可以變化玩法。

      玩法A:

      由兩人拉著橡筋繩, 輪流跳過橡筋繩 ,腰以下不可碰到橡筋繩。

      橡筋繩的高度隨著玩家的完成度逐漸向上提升,首先是腳底,然後為腳踝、小腿中央、膝蓋、胯下、腰間、胳肢窩、肩膀、耳頂和頭頂的位置。

      過了頭頂的高度後,還有頭頂的高度再加上單掌手指散開時,拇指與尾指間的距離及將手向上伸至最高時的位置這兩個階段。

      跳最高的高度時,可邊跑邊按下繩跳過去。

      玩法B:

      站在繩旁邊,腳從橡筋繩下繞上前,纏橡筋繩,順時針轉動,再逆時針繞動,一邊唱:「小皮球、香蕉油;哪兒開花一十一,一五六、一五七、一八一九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跳橡皮筋資料來源:跳橡皮筋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跳橡皮筋 資料來源:古早味童玩

       “跳房子”又有人叫做跳格子。跳房子不僅是個古老的、也是個世界性的遊戲。遠在羅馬帝國時,跳房子的圖案就曾被鑲嵌入方場的地面,而流傳到今天。至於圖案的形狀,組合及遊戲的規則可多了。

       跳房子是競爭的遊戲,可以個人為單位來玩,也可以分組來進行比賽。開始時,先將小瓦片或小扁鐵盒等,投進第一格內,然後一腳提起單腳跳進,並以單腳將瓦片踢入第二格內,人也單腳跟進,如果繼續推進下去,直到依序跳到最後一格為止,如此就算贏了一局。

       在比賽進行中,如果瓦片未能依序跳進下格或超越,或壓在線上,以及跳時踩線等等,都認為是犯規,必須停跳,讓給下一個人,等到又輪到自己時,必須再從犯規的一格重新開始。

       遊戲方式:玩跳房子時,先把小瓦片、石塊等擲向第一格內,然後單腳把它踢入第二格內,人也跟著單腳前進,直到犯規為止。如果全部方格都順序跳完,就算是贏了一局。

       另一種玩法是必須用稍微有一點弧度的碎片,碎片著地時,突的那一面必須朝上,否則不算數。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跳房子資料來源:星洲網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跳房子式樣 資料來源:跳房子游戲設計圖案

       其他如:打瓶蓋或取榛果插上小火柴棒當小陀螺玩。也有拿褐綠色小果實的波葉山螞蝗,彼此互丟,粘黏到衣服上取鬧為樂。女生則在水泥地上畫幾個圈圈玩跳房子、踢毽子、丟擲耍玩掌中沙袋,或把地瓜葉輕剝外皮,做成一公分長短,若斷若連狀的項鍊,戴在脖子上。或將開了花的地瓜藤,編成花冠,戴在頭上,假想自己是公主出巡。我們運用自己的「小雷達」找尋同伴,選擇遊戲形態和活動場所,跑步、玩耍、運動。遇到下雨天,則在教室或走廊用撲克牌,玩“十點半”,賭注為橄欖籽或龍眼種子。山上的我們平時鮮有玩具,因環境的關係,所以特別富有創意,所有玩的東西,都是就地取材,媽媽車製衣服用完的空線車仔,用削鉛筆刀刻成齒輪狀,再用幾條橡皮筋、竹筷子、一塊小蠟燭、就可作出一個能行走的“線軸車”小玩具,比賽看看誰的馬力好,爬坡力強,誰就是贏家。利用家裡食用後的空鐵罐製作的鐵罐車也玩得盡興。玩玻璃彈珠、尪仔標、彈橡皮筋這些東西需花錢買,擁有的同學視如珍寶。我們的寶貝,不外乎是橡皮筋的數量,瓶蓋的多寡,樣式的不同。七月半拜拜時吃完龍眼的龍眼子,當時我們視這些東西為寶貝,睡覺時也會一起帶到被窩裡,深怕一覺醒來寶貝不見了。龍眼籽、橄欖籽成為我們人手一把的“彈珠”,每天愛不釋手,贏了一些,如擁財寶,心裡非常高興與滿足。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波葉山螞蝗資料來源:清華蝴蝶園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地瓜葉項鍊 資料來源:上報文章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鐵罐車 資料來源:yayanotyy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線軸車 資料來源:線軸車製作影片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玻璃彈珠資料來源:lovepik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尪仔標 資料來源:時尚家居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瓶蓋 資料來源:每日頭條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龍眼子 資料來源:eve的部落格

       每逢冬季下雪,幾乎從起床到晚上上床,整天老是冷的發抖,下課時我們就玩“擠油”的遊戲,大家倚著牆壁你擠我、我推你,彼此取暖。也因為環境關係,喜歡學著大人們玩起“流籠”,遊戲。此遊戲首先必須先尋找較粗的鐵絲,架於兩端兩棵砍伐後留下樹根的樹頭上,再將竹籃子懸掛在鐵絲上,即能作為“流籠”來來回回滑動玩耍。校長把修改衣服剩下的碎布,縫製成布偶、洋娃娃、香包及掌中丟擲耍玩的沙袋,住宿生所繳的成綑木柴,取下綑木柴的鐵箍,整理成滾輪圈,再製作滾鐵圈的把兒,都成了大家課餘後的遊戲玩具。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布偶 《圖片來源:拼布娃娃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滾鐵圈 《圖片來源:囝仔的春天

       還有另外一種遊戲,同學們利用裝菜的竹籃子,取其較寬的竹片,到操場邊往菜園的路上並澆些水,利用濕滑的斜坡,大玩「滑竹片」,但是很多同學跌得頭破血流,老師知道後便嚴加禁止。 這「滑竹片」的遊戲總是在禁止一陣子之後又死灰復燃,如此周而復始,不時出現在操場邊往菜園的斜坡上。「滑竹片」的遊戲又稱「溜冰」。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利用竹簍的粗竹片玩溜冰。《圖片來源:找竹簍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好玩的紙飛機《圖片來源:好玩的紙飛機

      「紙飛機」也是同學玩的遊戲,在巧手折疊下,各式紙飛機一一出現。

     當年紙張是奢侈品,學校難有足夠的紙張,有些同學將上完課的課本折成紙飛機,只是第三次月考後再也不能讀書了,因為所有的課本已全數變成紙飛機飛走了。

     作業簿老師要檢查,根本不敢動此歪腦筋。 

     在教室裡,在操場上,時常看到同學在玩紙飛機,有些紙飛機隨著上昇的氣流還可以飛越高高的山崗,直到消失看不見,可能有些同學的心思會隨著紙飛機般地翱翔,想脫離貧困的環境吧! 

       操場雖然不大,但是在操場上仍有許多值得我們回憶的事情,留下了我們的歡聲笑語。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學校操場在程遠瑞校長任內塌陷,學校主體建築─檜木教室變成極度危險的建築物,只好借用大元山工作站大禮堂當教室,學生活動的操場侷限在學生宿舍與大禮堂之間的狹窄空間。《程遠瑞校長提供圖片》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學校裡的鞦韆,實在太小只能讓低年級學生遊玩。《陳百森提供圖片》


Back to top

本網站專屬藝術家 陳東元 ‧ 所有網頁自行製作並架設網站

藝術家 陳東元為台灣水彩黃金時期領頭羊 ‧ 後專司雄偉遼闊油畫創作 ‧ 晚年全心重建童年經歷的林業史

藝術家 陳東元 專屬 E-mail 郵件信箱 》 taiwanland.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