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集材機
蒸汽集材機,山上的人稱之為“水煙ㄝ”,這是在柴油集材機未使用前,整個大元山集材作業便是以蒸汽集材機為主。 當時有2號機、5號機、7號機、9號機四部機組,其中5號機是小型蒸汽集材機,其餘為大型蒸汽集材機。 大元山蒸汽集材機使用最興盛時期約在民國47至49年之間,作業範圍在10號翠峰機關庫及晴峰索道附近,10號翠峰機關庫附近區域形成的聚落可說是大元山除四公里外,最大的員工聚落,當時還設有員工消費合作社。 10號翠峰機關庫讓校友最難忘記的是橋下有一大片的薄荷,每當放三日假回晴峰家,午餐時分蹦蹦車司機回家吃飯,饑餓難耐的同學只好拔薄荷葉充飢。 蒸汽集材機是以樹木砍伐後剩餘的枝幹為燃料,可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蒸汽集材機的員工有一項特有的福利,每當傍晚要下工休息時,生火的作業員會加入柴火燒滿整鍋熱水,然後打開水龍頭,將熱水放入澡堂內,員工可以好好地洗個熱水澡再回家。 不過,員工眷屬,尤其是婦女,只能等夜晚時分, 拿著手電筒或電石燈摸黑前往洗澡。 2號蒸汽集材機是大元山最後的蒸汽集材機,作業地點在翠峰鐵路線末端,望洋山下面,約在民國56年遷往翠峰湖埤ㄚ線,集材機改為柴油集材機。 5號機、7號機、9號機三部機組, 約在民國48年陸續遷往晴峰,集材機改為柴油集材機。 集材機分集材組和裝材組,兩組任務及工作性質不同,具備的相關知識和安全要求也不同。集材組負責將分布深山各處伐木工砍伐後的原木收集至集材主柱位置,裝材組負責將集材主柱周圍的原木裝在材車上。 負責運送原木的山地運材鐵路沿線分佈多部集材機,因此鋪設鐵路必須保留一條足以暢通無阻的鐵道做為機關車行駛之用,無論往上行拖拉空材車(山區稱為車囝)或下行拖拉滿載原木的列車都不能受到阻礙,因此在集材機作業地點只能鋪設另條鐵道做為裝材組使用,且山區集材機作業地點多屬狹窄地形,腹地無法提供多條鐵道,通常只能另鋪設一道。 機關車會將車囝拖拉至集材機上行位置,放下需要車囝數量至裝材使用的專用鐵道。
蒸氣集材機現場作業全景,集材機機組分集材組和裝材組,集材組負責將分布深山各處伐木工砍伐後的原木收集至集材柱位置,裝材組負責將集材柱周圍的原木裝在材車上。山區集材作業位置通常狹窄,只能築建二條鐵路,集材車和空材車(車囝)停在同條鐵路,另一條鐵路讓機關車拖拉材車使用。《圖片來源:大元國小校友 陳東元後製圖片 原始圖片來源:大元山林場退休員工 吳鋅泉、大元國小校友、花蓮林區管理處、老照片說故事鄭仁崇》
集材機作業地點的鐵路鋪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