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凶災香火迓-大元山區的宗教節慶活動

       人類世界如萬花筒繁複多變,窮達順逆難以預料,恩怨離合更是無常。當生活環境的挑戰和生存競爭,為人類的心靈帶來諸多的壓力與挑戰時,宗教對人是一種心理上的拐杖,有了信仰,在茫茫的人生中有了依靠,在紛雜的人事內心有一種篤定,宗教信仰能夠給人精神導向,給人以終極關懷,引導人實現生命的充盈和完滿。

       先民在海上作業或渡海來台時,常常遭遇大風大浪,於是祈求各種海神來保佑平安,媽祖、四海龍王等海神的崇拜便因此興起。開墾山林或經營農業時,為求風調雨順、人員平安、五榖豐收,土地公等守護神的崇拜就特別重要。人民遭遇疾病肆虐,為求得醫治,大道公、保生大帝及各種瘟神的崇拜便大行其道。不少台灣人的宗教心靈,所尋求的正是這般的寄託。

       山區的生活與平地差異極殊,完全在一般世人料想之外,外人根本無法理解究竟如何過日子,以宗教而言:大元山林場沒有寺廟可以祭祀,沒有教堂可以祈禱,心靈如何寄託,傷痛如何慰藉?

       山區都是良善人家,少有虧心敗德情事發生,平日生活不易,相互扶持是發自內心絕無矯揉造作或虛情假意,心靈不需淨化皆是佛性人家。

       整日在生死邊緣討生活,精神緊繃無法鬆懈,只有在節慶活動才可以紓解緊張情緒,少數幾天沒有憂慮放鬆自己,因此都將整年省吃儉用存下的儘數拿出準備物質,俾使歡樂氣氛不會失色,家家戶戶都拋掉哀愁難得喜樂歡慶瀰漫山區。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年年節慶家家歡樂,敞開胸懷歡迎賓客,即使是陌生人也同樣伸出手臂迎接同喜,這就是山頂人的豪情好客。

      農曆過年

       農曆過年在早年台灣是非常重要節日,「春節」一般俗稱為「新年」或「過年」。現則以「春節」稱之。

       春節以農曆正月初一到初五這段期間最能感受到濃厚的年節氣氛。農曆12月最後1日除夕夜闔家會一起「圍爐」吃年夜飯,有幾樣菜是必吃的,如「長年菜」代表長壽、「菜頭」代表好彩頭、「魚」代表年年有餘、「鳳梨」代表好運旺來。吃完年夜飯後,長輩會發給小朋友紅包袋(壓歲錢),討吉利、祈求平安的意思。「守歲」在民間含有祈求父母長壽之意,通常從家人齊聚吃年夜飯開始,直至午夜12點一到,燃放鞭炮歡慶新年到來,對過去一年的感懷及對未來一年新的期望。除此之外,春節的習俗還包括大年初一拜年、初二已出嫁的女兒回娘家、初四迎財神、初五開市、初九拜天公(玉皇大帝)等。

       大元山林場農曆過年大約從除夕放假至初五開工。

       大元山林場的集材機組作業勞工有另一特色,除宜蘭當地外,六成以上甚或八成來自彰化田中、社頭、二水以及南投民間四鄉鎮相鄰區塊,可能是其時生活艱苦,風聞宜蘭大元山林場大量招募林業勞工,呼朋引伴相互提攜前去,尤以民國39年最眾。這群遠離家鄉到深山謀求生計的勞工,山頂人一概以「下港人」統稱。

       這群獨身的「下港人」會提前數日返回家鄉過年,也會延遲幾日返回山區工作。已經有眷屬兒女的留在山區過年。

       農曆過年也是「鮭魚返鄉」的日子,除外地就讀中、大學的學子,還有山區諸多勞工子女為了減低家庭負擔,紛紛遠赴他鄉鎮工作貼補家用,這時也都返回山區探望尊親共享天倫。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逢年過節,離家外出到都市謀職的子女都穿著盛裝回到山區與家人團聚。照片為七號坑索道(翠峰索道)著點。 《大元國小校友陳明來提供圖片》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逢年過節,離家外出到都市謀職的子女都穿著盛裝回到山區與家人團聚。照片為七號坑索道(翠峰索道)發送點。 《大元國小校友陳明來提供圖片》

       山區人家非常豪爽好客,過年必定準備豐盛的食材招待客人,全年飼養的雞、火雞、鴨、鵝,除保留可以孵蛋的母家禽和健壯的公家禽外,其餘全部宰殺。種植的蔬菜也全部收割,尤其高山的刈菜、甜芥藍菜,既甜又巨大是不可缺的。其餘無法養殖的魚類、豬肉以及無法種植的薑、蒜頭.......,不夠的生鮮蔬菜則透過員工消費合作社「魚菜舖」大肆採購。

       「輸人不輸陣」,各家都盡其所能準備各類腥臊、豐沛的食材。

       腥臊(台語),發音tshenn-tshau/tshe-tshau,指菜色豐盛。

       豐沛(台語),發音phong-phài,指菜餚豐盛。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刈菜,長年菜《圖片來源:吳志學 flickr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甜芥藍菜《圖片來源:甜芥藍菜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高麗菜《圖片來源:三立新聞網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蘿蔔《圖片來源:wiktionary

       家庭主婦過年前最忙的莫過於製作各式年節應景需要的粿,甜粿、菜頭粿、發粿、紅龜粿、包仔粿、牽仔粿.......,先將浸泡過之糯米或在來米用石磨以人力研磨成米漿形狀,倒入米袋綁緊壓乾去除水份,待半乾後拿出,再加入不同的紅糖、黑糖、菜頭以及其他佐料、配料製作成應景的粿。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石磨《圖片來源:石磨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石磨磨米漿《圖片來源:探索宜蘭友善土地的故事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脫米漿水分《圖片來源:人間福報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脫米漿成米糰再剝成細塊《圖片來源:阿嬤味ㄟ手路點心

       家庭主婦相互學習,相互支援,忙得不亦樂乎。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黑糖甜粿 《圖片來源:愛料理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紅豆年粿 《圖片來源:Yahoo 購物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蘿蔔糕 《圖片來源:愛料理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酵母黑糖發糕翔 《圖片來源:愛料理

       過年最應景的糕點莫過於年糕。吃年糕代表著「年年高昇」的含意,臺灣常見的年糕有菜頭粿、甜粿、發粿等,也各有不同的吉祥意義,菜頭粿代表「好綵頭」、發粿代表「發大財」,還有像徵「長壽」的紅龜粿等等

       臺灣漢人有七成以上祖籍來自閩南,台灣話稱甜粿(台羅:tinn-kué / tinn-ké),臺式甜粿多為赤色、棕色或琥珀色的,主要為除夕祭祖與過年祭天、接神用。

       臺灣北部的傳統甜粿是將糯米先磨成米漿放入米袋壓乾,再切片放入大鼎和花生、紅糖或是紅豆等材料蒸熟,待熟後再以長竹片拉起放入容器,口感柔軟細緻。

       中臺灣、南臺灣則流行早期閩南風格的甜粿,以小火將糯米煮至糊狀加砂糖,放冷即可,煎後食用,較有嚼勁。

       蘿蔔糕是一種中國料理,流行於閩粵地區。在廣東作為粵式茶樓的點心,在廣東和香港更作為賀年食品,寓意步步高升。

       發粿(閩南語白話字:Hoat-koé/Huat-kué)又叫發糕,客家語稱之為鉢粄、發粄、碗粄或起酵粄,是一種米食製品,流行於浙江、華南地區、港澳、臺灣、印尼、新馬及泰國閩裔移民區域一帶,是傳統新春的食品,亦可用於祭祀或饋贈親人。

       發粿諧音發財、高升,客家人稱粿上裂痕為「笑」,外型發得越大,裂痕越深,象徵新的一年笑口常開,生活順意。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包仔粿(草仔粿) 《圖片來源:老郭做料理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牽仔粿 《圖片來源:消失的傳統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紅龜粿 《圖片來源:紅龜粿原來這樣做!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草仔粿 《圖片來源:草仔粿超簡單作法

       包仔粿的做法和端午粿粽相同,只是端午粿粽外形有菱有角,包仔粿則是平整四角形。包仔粿,閩南語又可稱之為鼠麴仔粿(tshí-khak-ah-kué),因粿皮的鮮綠來自鼠麴草,或親戚鼠麴舅,而在客家文化中也有類似粿食稱艾粄,則是以艾草製作;過去包仔粿主要是在過年期間,以及清明祭祖、中元普渡時才有擺在供桌上。

       牽仔粿又稱「牽仔」,多在拜天公和財神爺時會使用,牽仔粿由麵粉或糯米製成,並在側邊或是上方壓上古代錢幣的圖形,象徵財源廣進、財運滾滾。現代改良版的牽仔粿,也有以果凍取代糯米製作。

       紅龜粿,又稱紅龜糕,狀貌扁平,約巴掌大小,紅色外壓龜印內包餡,以植物葉為墊。一般常見的內餡為大花豆、花生、紅豆。製作方式先將浸泡過之糯米研磨成米漿形狀,倒入米袋綁緊壓乾去除水份,待半乾後拿出。緊接著加入紅色食用色素攪拌成紅色,再加以揉搗。揉搗完成後、再細分約巴掌大小一塊一塊,包入內餡(甜一般為甜豆沙,鹹則有各種口味)後放入粿印壓平印出龜印。再將紅龜粿背面抹油平放於弓蕉葉上,再置入籠床後置於灶上大鼎,以熱水蒸汽炊熟。一般吃起來口感同如麻糬、甜軟Q。在紅龜粿的表皮除了印有花紋外,還會印有吉祥意味的漢字,如代表福運、官祿和長壽的福祿壽等。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製作紅龜粿的龜紋模印《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製作紅龜粿的桃葉紋的模印《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製作各式年糕有很多禁忌,蒸年糕之人當年度不能服喪,且蒸年糕過程中旁人不能詢問蒸多久或是甜粿蒸好了沒等不當言語或言語衝突。若蒸年糕過程中發生這些狀況就要鹽米撒落去晦氣,才能順利完成。在灶爐蒸年糕時,傳說會有「年糕神」看護,而年糕發不發,關係著來年一年的運勢,所以媽媽們都嚴禁小朋友在灶火旁嬉戲,也不可以講出「壞了」、「去了」等不吉利的話,以免「年糕神」發怒,讓年糕功虧一簣,中途也不可以掀蓋偷看,不然年糕會發不起來,運勢就「不發」。大年初一也不可以煎年糕,因為煎年糕容易燒焦,焦的臺語發音為「乾」,是「赤貧」的意思,一年的開始就赤貧可是非常不吉利呢!

       至於應節必備的麻荖、米粩、花生粩、冬瓜條糖 、生仁、寸棗、花生飴……,則透過員工消費合作社「魚菜舖」採購。

       麻荖最初是用在年節的時候,或是拜天公,之所以拿來拜天公,是因為麻荖象徵好彩頭的意思,拜麻荖會吃到老老老(即長壽之意)。麻荖也可以用在結婚的伴手禮上,同樣是象徵好彩頭,取其「白頭偕老」的意思。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麻粩 《圖片來源:手工古早味麻蓼和蓼花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米粩 《圖片來源:手工古早味麻蓼和蓼花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花生粩 《圖片來源: 錦香珍手工坊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花生飴 《圖片來源: 手工餅乾

       「冬瓜條糖」將冬瓜加上大量砂糖一同熬煮,熬至收汁後烘乾,外層裹上糖粉,吃起來香甜口感軟綿,寓意甜蜜、幸福能夠綿延長久,是舊時物資缺乏時過年的必備零食,

       「生仁」是用炒香的花生米,滾上麥芽糖及糯米粉和糖粉,外觀呈不規則凹凸小球狀,分紅白雙色。客家人還稱它為「白鴿屎」也有人稱為「天公豆」,大年初九天公生必備之貢品。

       另一項與生仁齊名的過年甜食叫「寸棗」,也有人稱「春棗」,寸棗同樣源自福建閩南,過年時候與天公豆、冬瓜糖、麻粩等被老一輩視為必備的應節小吃,一般認為春棗的外型像「男生小雞雞」,又因其諧音,故有「早生貴子」之意。

       糕仔粒,外形與小巧玲瓏、紅白雙色的生仁類似,還會加上一些經典圖騰花式:可愛的糕仔粒其實就是迷你的糕仔,口感粉粉的,常見綠豆與梅子口味。縮小的樣貌是用以模仿「碎金、碎銀」,象徵富貴與吉祥,同時「糕」也有步步高升的美好寓意!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冬瓜條糖 《圖片來源:冬瓜條糖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生仁分紅、白兩色,也是過年必備甜食。 《圖片來源: 自由時報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寸棗外型像男人的「小雞雞」,有「早生貴子」之意。 《圖片來源: 自由時報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糕仔粒 《圖片來源: 自由時報

       祭祀通常在接近傍晚時分,山區住家工寮隨著工作地點移動而搬遷,為了減輕搬家負擔,家裡都沒有擺神明桌供奉神明,因此祭拜神明都在門口朝向門外,以天公的諸神明為主。首先祭拜的是「天公神明」,最重要的是「三牲」,「三牲」包括整隻雞、整條魚、一條豬肉,擺放在大盤子裡。案上再擺各式甜粿、菜頭粿、發粿、紅龜粿、包仔粿、牽仔粿.......,糖果、餅乾、水果以及豐盛的菜肴,即可祭拜。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祭拜「天公神明」三牲 《圖片來源:三牲擺法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除夕拜天公 《圖片來源:今日新聞

       再來就祭拜祖先,此時「三牲」已不需整隻,切塊即可。另準備「菜碗」,「菜碗」即乾料或素菜,如香菇、金針、豆皮、 木耳、紅豆、黃豆、花生、海帶、豆干、蘑菇、芋頭、麵筋、素雞等。 可備六道(即六齋)、十二道、二十 四道、三十六道。再擺上數道家常菜肴湊成偶數、各式甜粿、菜頭粿、發粿、紅龜粿、包仔粿.......,拜祖先多數是用雞、鴨、豬肉、海鮮等等,還有祖先們生前愛吃的一些食物,然後放上零嘴、鮮果。山區祖先靈牌通常不擺放在工寮,只能朝向遠方的故鄉祭拜。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拜祖先三牲擺法 《圖片來源:傳統春節,如何正確拜祖先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菜碗 《圖片來源:祭拜祖先牌位準備六齋十二齋?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當時山區使用的煤油燈,夜間照明燈光微弱。

       拜完祖先已經天黑,大家盤腿圍坐在餐桌四周,吃著全年最豐盛的除夕圍爐。過年的圍爐菜都是自家己飼養的雞仔、鴨仔,還有買來的魚和肉,大家吃得通飽。山區基層勞工貧苦,平日多以醃菜果腹,遇過節才會買些魚肉,只有過年所食的肉是平時一個月的十來倍,真正是魚魚肉肉誠豐沛。上桌圍爐時母親夾菜給家人都會說吉祥話,像「食雞才會起家、食菜頭好彩頭、食菜豆食甲老老老、食予(台語tshun,是剩之意)年年賰」等等,桌上每一項菜攏有意義, 每一項菜攦有好吉兆的話語。平時食菜不必講好話,到過年就得愛講好話,實在是真有趣。 圍爐之後領壓歲錢,提著紅包的時除了講多謝外,也要講「恭喜發財、祝你事事如意、祝你食百二」等等好吉兆的話。

       山區夜晚沒有電燈,只點一盞煤油燈,燈光微弱,吃完團圓飯,領了新衣服,收了壓歲錢,便早早就寢。

       屋外一條通道,旁側便是深數丈的崁腳,非常不安全,屋裡的微弱煤油燈光照不亮這通道,因此家家都很早就寢,不會在除夕夜去他家串門子。

       隔天公雞啼鳴時刻便響起鞭炮聲,響徹整個山區,天明先祭拜天公和祖先便吃早餐,早餐必吃長年菜和各式年糕,討吉祥之意。

       童年山區最高興的莫過於過農曆新年,有平日無法吃到的肉類美食,有新衣新鞋,有壓歲錢紅包。

       吃完早飯,便是孩童炫耀新衣服和玩具的時刻。早期學校的規定,去學校要穿卡其『khå-khih」色的制服,山區貧窮通常都又縫又補,滿身補丁,只有在過年才能買一套新的卡其『khå-khih」色的制服,童年發育快速,新衣通常大一號,非常寬鬆。 新鞋一律是帆布黑膠鞋,同樣必須大一號。女生則是白上衣、帆布白膠鞋。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中國強帆布鞋 《圖片來源:yahoo拍賣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中國強帆布鞋 《圖片來源:中國強帆布鞋

       其時為動員戡亂時期,宣傳「反攻大陸 解救同胞」,充滿好戰的煙硝味,兒童玩具多為紙炮手槍、塑膠刀劍、塑膠小洋娃娃。男孩早飯後便拿著這類玩具開始玩耍,官兵捉強盜、殺刀、躲藏捉迷藏.......,另外最喜歡玩的是氣球笛,此起彼落響徹聚落各處。女孩子通常比較文靜躲在家裡玩塑膠娃娃,幫忙母親準備料理接待客人。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紙炮槍 《圖片來源:考古時間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塑膠玩具 《圖片來源:懷舊玩具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氣球笛 《圖片來源:懷舊童玩-氣球笛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古董膠皮娃娃 《圖片來源:古董膠皮娃娃

       山區沒有寺廟,沒有廟會活動,大人則開始串門子,到各家賀新年,互道吉祥順利。

       大年初一出行稱為走春,「春」臺語有剩餘之意,行者則有聯誼、祝福之功能。 走春可以討吉利,求得好兆頭!臺灣習俗在年初一早上出門要選擇吉利時辰、方向行走。走春如何「走」? 比如今年吉時方位是巳時正南方,民衆出門必朝南方行走,假如目的地不在吉利方位則必須繞道而行。走春大都是到寺廟拜拜或到親友家中拜年,新年期間到親友家拜年,主人都會以甜點招待,客人拿起甜點必須「講好話」祝福對方,比如「吃甜甜給恁賺錢」、「吃紅棗給恁年年好」、「吃賰予恁年年賰」等。 而走春,又叫「行春」「開春」「賀正」。至今仍很盛行。走春的人每到一家,彼此都說些吉利話,主人都會拿出以硃紅色的木盒或九龍盤盛的糖果,並端甜茶,熱情招待,表示主客之間的親密。客人告辭離去時,主人和客人向對方的孩子互贈紅包。「春」是臺語剩餘之意,「行春」有「愈行愈春」之象徵。

       其實,客人也只是同一聚落的工作夥伴,過年全線停止作業,當然沒有山地運材鐵路和運材索道運轉,聚落之間相隔數公里,往返都很費時危險,交通阻礙訪客,因此家裡客人多以夥伴為主。

       過年也是賭博最猖獗時刻,沒有上工作業,沒有娛樂場所,派出所在數十公里之外,整日無聊,好賭者便開始聚集,大玩四色牌和牌九。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四色紙牌做為工具的博奕,兩人至五人皆可遊玩。《圖片來源:牌桌上的君臣兵卒,四色牌的精神世界

       山區人家生活得很實在,農曆過年特別高興的原因不外:整年提心吊膽與生命搏鬥的危險工作,平安度過化為喜慶,在新的一年家家都能享受豐盛順利的美好收穫。

       孩童心裡則是平日破舊縫補的舊衣服可以暫時收起,能夠穿幾天新的卡其『khå-khih」色制服;不再吃那些逆人口味的食物,這幾天可以大吃美味的菜餚。

       大年初五至工地拜神完成開工儀式,初六回歸正常,獨身的「下港人」陸續返回山區工作,大孩子也在父母萬千叮嚀下依依不捨離家到遙遠的平地都市討生活,掙錢寄回孝順雙親。

      請媽祖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十九世紀末清朝(西元1644-1911年)木媽祖雕像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媽祖(莆仙語:Mâ-cô;閩東語:媽祖,平話字:Mā-cū;閩南語:Má-tsóo),是中國民間信仰中的海洋女神,有關信仰主要發散中心是湄洲島,擴及於沿海之浙江、福建、廣東、海南、膠東半島、天津等地區,也被隨該些地區之移民傳至於臺灣、琉球、日本、新加坡等地。

       媽祖據傳原名林默,暱稱「默娘」,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莆田話:Ná̤u-mâ)、媽祖婆、姑婆嫲(Gū pó má)等,生活於北宋時期之興化軍莆田縣,在手足中排序最後。據稱,她聰慧過人但沈默寡言,並成為一位釋道兼修的仙姑,為人占卜禍福,而終身未婚。在羽化後,傳言祂常以「著紅衣長髮素顏美麗女性」之形象在洶湧海濤中顯靈,並能使颱風轉向,而保祐船隻航行之平安。船員與漁民對祂的崇拜逐漸形成信仰。越南與朝鮮半島之水手都尊稱祂為「護國庇民」之海洋女神。閩南地區之臨濟宗禪師視祂為慈航觀音之化身,並傳播媽祖之信仰。祂在信徒心目中之普遍形象為一位法力強大而仁慈且地位崇高的女神。

       由閩南籍移民帶到臺灣的媽祖信仰,有關的宗教活動經常是備受重視的宗教活動。

       民國四、五十年代,政府剛撥遷來台,經濟蕭條,民生凋敝,工業多成廢墟,為龐大的國防軍費以及民生經濟,只有開發自然資源,當時台灣的自然資源以礦業及林業最為豐沛。

       礦業以煤礦為主,林業則以宜蘭縣及花蓮縣為主。 

       宜蘭縣的林業以大元山及太平山兩林場為主。 

       從事礦業及林業的工作非常危險,當時有句口頭禪「死而未埋是伐木工,埋而未死是礦工」,若論急救,礦工工作地點在平地,可以在短時間送醫治療,林業工則在崇山峻嶺深處林地,從山區送到平地就醫,通常需四小時以上,甚至八小時以上。 

       大元山的急救醫療站遠離工作地點,從工作地點的翠峰湖周邊山區送到工作站急救醫療站需2至5小時以上,所以在山區工作是非常危險的,危險程度比常見的建築工人更甚數倍。

       且翠峰湖周邊山區工作地點距離羅東平地醫院甚遠,往往需4至8小時以上的時間才能獲得急救,所以初步的簡易急救刻不容緩,拖延疏忽不得。

       筆者父親在伐木工地被木材壓斷小腿,附近連個急救箱紗布都找不到,只能自己撕下沾滿泥垢髒兮兮的褲管充當硼帶紗布止血包紥,經過半天六個多小時後才輾轉到羅東就醫。

       山區員工意外頻傳,又沒有任何值得信賴的醫療設備,只好轉向心靈的慰藉。

       在山區工作的危險,生死往往一線之隔,沒有寺廟可以祭祀,沒有教堂可以祈禱,空虛心靈何處可以找到撫慰,每天凌晨一柱清香冀求上蒼保佑平安。平常生活遇到心靈疑難,遇到無法解釋怪異現象,也必須仰賴宗教以除疑去慮,獲得心靈的慰藉。幾年一次「請媽祖」,眾神發揮神力鎮魔驅邪,請法師上山作法除妖,可以讓周遭安寧永保平安,很難想像,如果不是因為信仰的支撐,翠峰湖畔的居民是如何熬過那些艱難的歲月?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每隔幾年,大元山工作站為祈求眾神祇庇佑,讓災難事故降至最少,會有『請媽祖』活動,期間全山區停止工作,每家每戶都會準備豐富物品祭祀神明並宴請賓客。《大元國小校友陳阿月提供圖片》

 

       「請媽祖」便是最重要的活動。 

       林場為安撫員工情緒,總是會在「請媽祖」活動時,從員工家鄉拜請雲林縣北港鎮朝天宮的媽祖、南投松柏嶺受天宮的北極玄天上帝、羅東媽祖宮的媽祖、羅東協天宮關聖帝君、二郎神、哪吒太子、.......,還有台灣其他各地有名的神祇一起運用神力鎮魔收妖,但只能短暫安寧,意外事故還是不時發生。 

       在蘭陽林區大元山林場負責伐木及集材作業約七成以上還是台灣南部人,主要原因是台灣森林已開發殆盡,民國五、六十年代只剩宜蘭縣山區有林木可以砍伐利用,這些林場的許多員工遠從南部林場遷移至此。其中大元山工作站許多員工來自南投縣名間鄉以及彰化縣田中鎮、二水鄉、社頭鄉,這三地位在受天宮附近,南投松柏嶺受天宮的北極玄天上帝成為主要信仰神祇,也是「請媽祖」活動時的主要神祇。 

       大元山林場基層員工50%以上來自南投、彰化、嘉義、雲林的下港人,當地信仰以雲林縣北港鎮朝天宮的媽祖為中心,因此朝天宮的媽祖也是主要神祇。

       山區有各種「魔神仔」、「水鬼」、「魑魅」、「山神」、「湖神」的傳說,尤其翠峰湖的首件溺斃事件,是在眾目睽睽多人伸手挽救,卻無奈目視逐漸沒頂,不幸發生的過程,人力無法勝之。羅東城隍廟,又名慈德寺,城隍爺也是主要神祇,「城隍廟謝范將軍意會」的陣頭也上山遶境。

       大元山工作站裁撤後,許多員工及大元國小校友回鄉,赤水村及田中鎮、二水鄉是僅次於羅東的員工及大元國小校友聚集地。 

       「請媽祖」活動,約有一星期左右,全山區放假,「請媽祖」從古魯開始,每1-2天依海拔高度的工作地點輪流祭拜。神祇停駐祭拜地點多為腹地寬廣的地點,依序為四公里聚落、翠峰鐵路線的十號聚落、晴峰鐵路線的翠峰湖聚落,其餘聚落則在神祇入山沿途擺案祭拜。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每隔幾年,大元山工作站為祈求眾神祇庇佑,讓災難事故降至最少,會有『請媽祖』活動,謝范將軍入山遶境。《大元國小校友 陳麗鳳提供圖片》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請媽祖』活動,每家每戶都會準備豐富物品祭祀神明並宴請賓客。《大元國小校友 陳明來提供圖片》

       「請媽祖」,除請台灣各地有名的神祇前來鎮妖驅邪,保佑諸事順利,一切平安外,還會演歌仔戲,熱熱鬧鬧。 

       每戶人家都準備豐盛的祭品,並大開宴席請客,這可是年度盛事,熱鬧情況盛於過農曆新年。

       觀看歌仔戲演出也是山區除收聽收音機之外少見的娛樂。 這一星期,大元山區可說是盛況空前,下山在遠地工作的子女也會回山參與盛會,每位員工忘卻工作的辛勤及危險,個個酒酣耳熱,好不熱鬧。

       喜慶氛圍從古魯開始,可以一路吃到翠峰湖山區,家家都很好客,即便不認識的陌生人都會張開手臂隨時歡迎遠來的客人一起暢快歡樂。這些媽祖的祭祀與信仰活動,是大家集合在媽祖的麾下,希望能經由媽祖指示明燈,為未來指引一條明路,成為了大元山的「年例」祭典。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請媽祖』還會演歌仔戲,熱熱鬧鬧。

 

      中元普渡

       中元節,民間信仰俗稱鬼節,大部份的人對中元節的印象就是要祭拜好兄弟。

       其實七月半原來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農作物收成,民間按例要祭祖,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

       從古時候到現代,華人傳統裡,只要是農曆七月十五日都是所謂的中元節,會有這天的節日是為了孤魂野鬼而成立,有許多沒有家人的而孤獨死亡,死後沒有人幫祂們燒香拜拜,並成為了孤魂野鬼留在人世間,非常的可憐,如果沒有錢財的祂們是無法超渡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為了讓祂們能夠順利被超渡,並邀請所有的孤魂野鬼來供祭享用。七月份華人將稱為是鬼月,並且非常多民俗鬼故事才就此延伸出,也立了許多禁忌。所以在農曆七月的中元節,大家就會準備非常多的祭品要供奉給孤魂鬼們享用,以及燒了需多金銀財寶等等,讓孤魂野鬼感受到大家尊敬祂們的心,並且讓所有的孤魂野鬼知道我們對祂們非常的尊敬及友善,希望彼此能夠和陸。

       通常在農曆七月的初一、十五及三十,閩南人會以豐盛菜肴祭無主孤魂,且在這個月中大家不會舉辦喜慶之事,舉凡是婚嫁、喬遷、壽宴等等,以免將孤魂野鬼引進家門。

       中元節是傳統民間慶祝初秋豐、答謝大地的節日,且也有鬼門開的傳說。據說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一,陰間地府會打開鬼門關,讓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回到陽間享受人們的祭拜。在這一個月內,左鄰右舍會輪流祭拜,直到七月的最後一天,才會關上鬼門,所以農曆七月又叫做「鬼月」。

       普渡分為「公普」及「私普」,公普是由地方廟宇主辦,由廟方統一進行普渡,又稱為「廟普」。而私普則是人們自己「拜門口」,日期由傳統風俗決定,費用也由各家自行承擔;在當天下午4點過後,家家戶戶會擺上普渡菜餚、水果、飲料、零食等,並在每份供品插上一枝香。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為讓災難事故降至最少,中元普渡每家每戶都會準備豐富物品祭祀,在香煙繚繞裡,祈求一切平安順利。《大元國小校友 吳基材提供圖片》

       大元山林場的集材機組作業勞工除宜蘭當地外,六成以上甚或八成來自彰化田中、社頭、二水以及南投民間四鄉鎮相鄰區塊,可能是其時生活艱苦,風聞宜蘭大元山林場大量招募林業勞工,呼朋引伴相互提攜前去, 這群遠離家鄉到深山謀求生計的勞工,山頂人一概以「下港人」統稱。

       這群攜家帶眷的「下港人」離鄉背井來到深山工作,很少有機會下山,更遑論回到故鄉祭祖,每每年中元節特別想念祖先及親人,都準備豐盛的祭品遙祭祖先並祝禱親人平安健康。

       中元節是山區僅次農曆過年的節日,每家都會透過員工消費合作社「魚菜舖」購買豐盛的家禽、魚類、豬肉以及生鮮蔬果,眷屬除宰殺平日飼養的雞、鴨外,也會製作應節的紅龜粿 、草仔粿 。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紅龜粿 《圖片來源:紅龜粿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草仔粿 《圖片來源:草仔粿--【鼠麴草版】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糕仔 《圖片來源:傳藝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中元普渡旗 《圖片來源:中元普渡旗

       員工消費合作社「魚菜舖」也會幫眷屬購買糕仔和令旗,可惜現今習俗及祭品已經產生變化,當年糕仔有各種形狀,如魚、蝦、飛禽走獸、筍、竹.......,現在糕仔再也找不到那麼多樣種類及花樣。

       大元山的急救醫療站遠離工作地點,從工作地點送到平地羅東急救醫療需四小時以上,甚至於工作時受傷便沒有任何急救藥物或繃帶,一旦不小心重傷只有聽天由命,十之八、九會死亡,枉送性命。

       加以山區有各種「魔神仔」、「水鬼」、「魑魅」、「山神」、「湖神」的傳說,尤其翠峰湖的首件溺斃事件,是在眾目睽睽多人伸手挽救,卻無奈目視逐漸沒頂,不幸發生的過程,人力無法勝之。

       每年的中元節便成為山區的重要活動,全山休假一日,讓大家心無旁鶩準備祭祀物品虔誠祭拜。

       農曆七月鬼門開,為讓災難事故降至最少,眾兄弟不要糾纏,每年中元普渡全山區停止工作,每家每戶都會準備豐富物品祭祀,在香煙繚繞裡,祈求一切平安順利。

       祭拜順序:

       地官、祖先、地基主、好兄弟

       祭拜禁忌及注意事項:

       1、切忌拜錯時間、更換祭拜順序,尤其不可日落後祭拜,以免對神鬼不敬,或招亡魂入室。

       2、保持莊重的態度,禁止嬉戲打鬧、放鞭炮,也切忌稱呼好兄弟為「鬼」,以免冒犯、驚擾好兄弟。

       3、祭拜後需儘速收拾祭祀用品,以免好兄弟逗留。

       4、祭拜期間,避免說到他人或自己的姓名,建議以綽號稱呼,避免好兄弟纏身。

       中元節是大元山區僅次農曆過年的節日,透過祭拜儀式,表達對祖先的追思和對好兄弟的關懷,祈求闔家平安。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為讓災難事故降至最少,中元普渡每家每戶都會準備豐富物品祭祀,在香煙繚繞裡,祈求一切平安順利。《大元國小校友 呂春生提供圖片》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中元普渡 《圖片來源:新新聞

      宗教節慶活動是心靈所繫

       一個人心靈沒有方向,就如一片浮萍,著不到邊,完全無法自主, 信仰,是心靈的方向。更是心靈的皈依處。宗教信仰為人生提供慰藉,具有為生活尋找支撐和意義的追求,乃維繫人們生存的力量。而此維繫大元人生存的力量,就是藉由宗教信仰、節慶活動所得到的心靈寄託,就是「盼望」。盼望平安、吉祥、好運、長壽、逢凶化吉、病得痊癒,這些盼望,無論在上列宗教信仰的祭儀或慶典上,都反映出山上人的心靈,期盼與生活處境之間的互動關係。盼望藉助信仰的力量,超越生命的有限性,克勝生存環境所帶來的諸多挑戰。


附錄:中元節與盂蘭盆節

       以下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中元節是東亞文化上在農曆七月十五的傳統節日。本來中元節所在的孟秋月是天子以新收成的五穀,進獻於宗廟的時節。佛教傳入後以此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道教則置為中元節,是地官赦罪日。由於佛道二教的影響,加上東亞巫覡宗教及民間信仰習合,中元節所在的月份成為了鬼月。民間俗稱中元節為鬼節、施孤節、七月半。

       古代在孟秋即農曆七月時,天子以新收成的五穀,進獻於宗廟,稱之為「嘗新」、「秋嘗」、「薦新」,以報答神鬼與祖先的蔭庇。後來在南北朝時,隨佛教盂蘭盆會和道教地官赦罪說法的盛行,逐漸變成超度、施食孤魂野鬼的鬼月、鬼節。

佛教徒在佛歡喜日供養眾僧,以功德迴向父母,稱為盂蘭盆法會,後來這天就有了盂蘭盆節的名稱。道教出現後,加入了道教相關內容,這天在道教又是中元地官寶誕,是地官大帝赦罪的日子,除原有的祭祖習俗外加入祈求地官大帝赦免祖先亡魂之罪,並由個人的祖先擴大至一切亡魂。道教為祖先及亡魂祈求赦罪與佛教作功德令累世父母祖先解脫的儀式目的相似,且同樣符合東亞傳統的孝道,於是佛、道的習俗結合起來。

       由於道教的地官赦罪日同時也是祭祀一切亡靈的日子,佛教法會中的施眾僧又被演變為施餓鬼儀式,後來民間就相傳那一天地府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被釋放出來,由冥間大神面燃大士管理。有子孫、後人祭祀的鬼魂回到家中神主牌去接受香火供養;無主孤魂就四處徘徊找食物。基於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惠及眾鬼的思想,人們紛紛在七月,舉行設食祭祀、誦經作法等「普渡」、「施孤」佈施活動,以普遍超渡孤魂野鬼,防止祂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這一天會有普渡的習俗,稱為中元普渡,後來民間更發展為盛大的祭典,同時結合佛教、道教思想和儀式,稱為盂蘭盛會、盂蘭勝會、中元法會、中元建醮等。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香港盂蘭節舉行的盂蘭勝會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中元普渡祭祀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農民於中元節祭田神、土地的習俗一直流傳,加上宋朝儒、釋、道三教合流,道教中元節的祭祀亡者靈魂、佛教盂蘭盆會的施餓鬼、儒家祭祀祖先等活動,加上各地巫覡宗教如中國巫覡宗教、日本神道教、朝鮮巫教、琉球神道結合,構成漢字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動。

       閩南與臺灣等地民間,相傳整個農曆七月是「鬼月」,是地府大門開放的月份,無主孤魂由冥間大神面燃大士率領,從陰間到陽間接受供養。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渡」佈施的祭祀儀式,希望「好兄弟」(亡魂)得到安撫,保佑家宅平安,俗稱爲「鬼節」。

       「普度」活動有「公普」和「私普」之分,公普又稱「聯普」,在一些地方稱為盂蘭盆會,是以地方社區、鄉里祠廟爲中心的大型祭祀活動,私普是個人和公司行號自行進行祭祀的活動,活動可長達一個月,盂蘭盆會或中元普渡就是為亡魂減輕罪業,增加冥福,希望他們早日安息的祭祀活動。特殊的日子在七月初一(開鬼門)、七月十五(地官大帝誕、普度)、七月廿九或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薩誕、關鬼門),其他七月的神誕是獨立的,並不結合在普度的祭祀活動。


Back to top

本網站專屬藝術家 陳東元 ‧ 所有網頁自行製作並架設網站

藝術家 陳東元為台灣水彩黃金時期領頭羊 ‧ 後專司雄偉遼闊油畫創作 ‧ 晚年全心重建童年經歷的林業史

藝術家 陳東元 專屬 E-mail 郵件信箱 》 taiwanland.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