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難行

撰文:大元國小校友 陳 祝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每逢寒暑假開學,翠峰湖周邊適齡學童在父母協助下攜帶棉被、盥洗器具、書包順著湖邊山路爬上山地運材鐵路,撘乘機關車拖拉的客車前往50多公里外的大元國小上學。 由於路途遙遠無法當日往返,只能寄住學校宿舍,隔二周才能放假三天,自小過著獨立生活。 《圖片來源:大元國小校友 陳東元 後製圖片》

住在山區,讀書也在山區,走路爬山變成日常生活必須的事情,是童年回憶裡抹不掉的夢魘。由於上學路途遙遠,得翻山越嶺,需一整天時間才能到達學校,因此學校顧慮現實採彈性放假,每兩星期放假三天,學生90%以上必須住學校宿舍。每次放假回家,既興奮又害怕,喜的是可以回去探望久別的父、母親,憂的是必須要有爬好長好長山路的心理準備,路途遙遠,每次都得饑渴交迫,到家時已經筋疲力盡,放下包袱又要幫忙母親挑水煮飯。

回家的路途,除搭運材的蹦蹦車外,就是搭索道客車,若當時沒有載材的材車下放牽拉上行的客車,就得走山路,因此每段索道都有一段山路。其中晴峰索道的山路最難忘,我在就讀大元國校期間,晴峰索道太長,是古魯索道和鞍部索道的總長度,低垂的纜線到達著點時幾乎水平,即使是放下巨大的水泥塊做成的“溜水”(音譯)幫助牽引,有時也無法將上行沒有載材的材車(山上俗稱車囝)拉上流籠頭,工作站考慮安全根本不敢牽拉載人的客車,因此回家絕對逃不掉要走這段山路。這段山路對我而言是刻骨銘心的記憶。

每年九月開學,每位同學必須將住學校宿舍所需的棉被、盥洗用具、臉盆、書本、換穿衣服、.......攜至學校宿舍,山路上拎著包袱的學生,背負或用扁擔挑著棉被的家長在山路上結隊而行,扶著岩壁攀爬迤邐蜿蜒一公里有餘,蔚為奇觀。學期結束放寒、暑假,相同場面再次出現,只是行走的方向相反。

由於上學路途遙遠,得翻山越嶺,需一整天時間才能到達學校,因此學校顧慮現實採彈性放假,每兩星期放假三天。

每次放假回家,既興奮又害怕,喜的是可以回去探望久別的父、母親,憂的是必須要有爬好長好長山路的心理準備,路途遙遠,每次都得饑渴交迫,到家時已經筋疲力盡,放下包袱又要幫忙母親挑水煮飯。

回家的路途,除搭運材的蹦蹦車及索道外,就得走山路,這些山路都是用鋤頭隨意挖出,加些石塊或木頭做成台階,克難又難走,走山路是刻骨銘心的記憶。

山路又長又陡,小時候沒有背包都是使用約4至6台尺左右的方巾將攜帶物品包起來打節,用手拎著或斜背肩膀,故名“包袱”,放假回家,最主要的事情便是將已經穿兩星期的骯髒衣服帶回去給母親洗淨,山區天寒衣服又厚又重,對六、七歲剛上小學的孩童,有時包袱重量已接近體重,高度接近身高,爬山路時常一邊走一邊哭,加以 沒有午餐,既餓又渴,只能拔路邊的野果或野草充飢,有兄、姐照顧的,小弟、小妹比較輕鬆,沒有兄、姐照料的就靠自己,還好同學感情似兄弟姐妹,高年級的同學自然會幫低年級同學拿一段距離,邊鼓勵邊拉,有時還必須用推的,硬是爬上山頂走回溫暖久違的家裡。

直到畢業後,機械工程師想到可以藉用柴油發動機幫忙,才解決問題,也才有客車。有了巨型柴油發動機的使用,有時會看到即使放下沒有載運任何重量的空車(山上俗稱車囝)照樣可以將客車拉上流籠頭。這種巨型柴油發動機第一次運用到索道的成功經驗,使得後來才敢在埤仔索道(翠峰湖索道)使用,讓數10公噸的載運木頭材車往上拉到晴峰鐵路線。

這些山路都是用鋤頭隨意挖出,加些石塊或木頭做成台階,克難又難走。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大元山林場運材路線簡圖


Back to top

本網站專屬藝術家 陳東元 ‧ 所有網頁自行製作並架設網站

藝術家 陳東元為台灣水彩黃金時期領頭羊 ‧ 後專司雄偉遼闊油畫創作 ‧ 晚年全心重建童年經歷的林業史

藝術家 陳東元 專屬 E-mail 郵件信箱 》 taiwanland.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