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願想為童年就讀學校找回已經失去多年的記憶,編輯雲的故鄉《宜蘭縣大同鄉大元國小遲延 50 年的畢業紀念專刊》,當初完全沒有把握,這是已經消失近40年的檔案資料,試圖重新整理將會何等困難,想不到游家五姊妹首先響應並提供家裡珍藏的所有老舊照片,此舉影響山區四公里聚落左鄰右舍,陸續湧現一股旋風,席捲整個大元山區,文章及老舊照片紛紛寄到,讓起初全無信心竟然可以短短約半年多便將所有編輯工作完成,付梓印刷,在校長 李有權88歲誕辰時呈獻做為壽禮,感謝她老人家當年對莘莘學子付出的愛心。
緊接五姊妹的大姊游愛珠更提出該書的印刷全由她負擔,分文不取,讓筆者萬分感動。山區竟然會出現與自己如此這般動念動心的家族。愛珠是大元國小同班同學,在印象中是弱不禁風多麼瘦小的女孩,何時變成無法想像的寬廣胸懷和雙肩頂起一番事業。
這家族的背景?子女的教育方式?心理充滿好奇。
其實,游家父母聲名早在山區就享譽全域,從小邁入適婚年齡就聽家父家母在耳畔叮嚀,將來娶妻當以游家姊妹為榜樣,要像她們這般美麗賢慧,她們教養良好,父母善行善舉人人誇讚,在善良家庭長大的絕對是好孩子。
第一次和游媽媽見面是在2008年5月17日至寒溪與中視MIT台灣誌一起拍攝專輯重返大元國小尋根《深山裡的同學會》,看到身體硬朗,健步如飛。這次返校懷舊的登山活動,姊妹中的愛珠、麗珠、月娥參與。
5月19日下切南澳北溪沿溪谷河床下山,午餐只能在河畔以隨身攜帶的乾糧隨意就食,午後途徑中間突然傾盆大雨,雖帶雨具但眾人仍舊全身濕淋淋,約傍晚5時左右安全到達寒溪,校友家屬開車等候多時,游媽媽帶著最小姊妹淑娟、惠玲送上每人一個熱騰騰的肉包和一瓶礦泉水,又濕又冷又餓的當下給了大家一股滿滿溫暖的心,大家無不由衷感謝。
游媽媽,本名游賴美玉,與夫婿游祥欽婚後赴大元山林場四公里鋸木廠任職,夫婿專司鋸木,將一車車原木在工場內加工製成一片片木板或各類不同尺寸的桁木。剛入山時分配住處在工作站聚落附近山坡上的工寮。
桁木,是建築物中的水平結構件,平行於建築物的正面,垂直於樑。屋檐的椽木,是垂直地架在檁之上的。山區的桁木用在房舍工寮、索道、橋樑的架設及維修。
游媽媽出生時就喪母,沒有母親疼愛照顧,在寄人籬下的無奈環境裡成長,深深體會無依無靠的深層感受,飽嚐飢餓受凍的苦處,因幼時經歷過困苦的日子,讓他有著「甘苦人疼惜甘苦人」的念頭,只要有什麼可以分享的都不吝拿出與大家一起共享。
校友陳金成與陳明兄弟在父親因工殤往生,家庭突遭變故,全家頓失賴以為生的經濟支柱,經濟陷入艱困,陳嬤被安排去學生宿舍煮飯,無法照顧家中孩子,且喜歡玩四色牌,經常不回家煮食,三餐都由鄰居游媽媽照顧。照顧陳家兒女,無償供食,未取分文,直至搬去四公里,兄弟至今仍然心懷感激,常向山區朋友提及。游媽媽這善舉從未向旁人提及,五位姊妹也早忘記此事,是筆者求證,她們回家詢問才知曉。
山區勞工收入微薄,家庭普遍貧困,林工所需家用補給只能透過「員工消費合作社」,購買日常用品及果菜肉類,先賒帳再從薪水扣除,被經層層的剝削,林工的薪水袋內經常只有「欠條清單」,空無分文。通常多一口嘴吃飯就多一分經濟壓力,如此善舉增添幾多負擔,但游媽媽從不計較,難怪獲得眾人的稱讚。
游媽媽生性吃苦勤勞,家裡用度不足,都賴她老人家四處到附近苗圃打零工貼補家用,有時到南澳北溪溪底苗圃工作時也會邀約鄰家順道捕撈溪哥、苦花增添飯桌上的菜色。
搬往四公里聚落依然維持「有飯一起吃,有菜一起分享」的一貫作風。
「孩子到家裡玩,肚子餓了,隨便弄幾個自己養的母雞生的雞蛋,自己種的蘿蔔曬乾後醃製的菜脯,煎些菜脯蛋,或者找豬油加醬油拌飯,孩子們就吃得很開心,自己的孩子有玩伴在旁也吃得更津津有味。」「孩子們吵鬧或哭泣,塞顆金甘糖或口哨糖這些『四秀仔』,嘴巴甜了就有笑容。」游媽媽總是如此善待左鄰右舍孩童,游媽媽彷彿四公里聚落的托兒所褓姆。
台語「四秀仔」,發音sì-siù-á ,就是「零食、零嘴」的意思。
當時山區根本沒有幼稚園或托兒所的社服機構,如遇外出工作或下羅東辦事或購物,通常都託付鄰居代為照顧。大山裡的多屬苦難家庭,相互扶持,相互慰藉,相互體諒,有苦一起承受,有難一起擔當,團結互助度過難關,現代社會很難感受此種融洽氛圍。
殊不知,當年山上雞蛋、豬油都是不容易取得的食材,雞蛋要孵小雞捨不得吃,每年過節才會有機會享用,豬油必須透過員工消費合作社從山下購買豬肉,將肥肉炸出。至於糖果更是稀罕,那是山區沒得購買,必須專程到平地羅東才買得到的。
「四公里」聚落為林場後勤單位。聚落配置有蹦蹦車機關庫,是林場裡負責水平運輸工具─機關車的維修與保養場所。還有機械加工場,在大元山林場若有機具故障需要簡易維修,可進機械加工場裡有車床等可以施工。另外還有木匠間與鋸木工廠,鋸木工廠負責林場裡大至橋樑用材,小至「工作站」與「四公里」聚落員工家裡桌椅板凳,皆在此工廠製作成形。機關車庫、鋸木工廠與機械加工場,其建築面積是聚落裡最大的,除此之外還有生活必須的建築如澡堂、員工消費合作社與22戶員工宿舍。
還有座發電廠,供電範圍為工作站和四公里兩聚落,供電時間自傍晚天黑時分至夜間9時。山區其餘地區則使用煤油燈。
負責四公里發電廠的盧四郎三個孩子就經常在游媽媽照顧下用餐。盧家孩子至今仍與游家五姊妹感情熱絡,也常去羅東探望游媽媽。
游家住處距離鋸木廠只隔鐵道,加以游爸爸豪爽好客,游媽媽個性隨和,游家住處成為鋸木廠員工時常進出,休憩聊天的好去處。
吳茂慶的父親就經常拿著番薯到游家烤著讓大夥分享。
有一次江東亮(台大醫學院教授)的父親阿漢叔不小心在工作時將大拇指切斷了,痛得哇哇叫,手握著傷口,血直流,鋸木廠距離工作站醫護所1公里以上,無法立即獲得急救,山上又沒有醫療資源除了寄放的成藥藥袋,只能跑到游家由游爸爸拿出成藥幫他止血,又去撿回那斷了的姆指。阿漢叔的手傷就這樣由游爸爸照料到痊癒為止。
大元山林場裁撤,夫婿被安排至和平工作站擔任卡車行駛的林道修路工人,當時和平工作站嚴禁眷屬入山,游媽媽只得將與夫婿在大元山區胼手胝足積攢的儲蓄在羅東近郊買了一間水泥平房,在此清苦養育五姊妹。
傳統保守的游媽媽唯一的憾事就是無法誕下子嗣傳襲香火,五姊妹非常孝順心疼雙親,相約若生有二子,第二個兒子從「游」姓,這個心願由大姊愛珠在夫婿同意下完成。
游媽媽個性獨立,行有餘力不想麻煩孩子,仍獨居在羅東郊區,守著與夫婿一起拚搏營造的簡樸房舍,在此可以沉浸恩愛甜蜜的幸福氛圍,可以回憶撫育孩子一起歡笑的祥和天倫,不求舒適只想平實生活,將家裡清掃得一塵不染,井然有序,家住羅東的月娥、惠玲得空,時時前往關注照料。
「我的命好苦,年輕時在山上辛苦工作,從來沒有做過壞事,為什麼老天爺那麼不公平,老年還要遭受病魔折磨。」這是山區老一代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游媽媽從來不會怨天尤人,安貧樂道,反而以「山上人」自豪,經常跟人聊起山居歲月的種種好人好事。心存善念,寬廣胸襟,難怪長壽少病痛。
游媽媽已高齡近百,仍然健朗,依然獨居,繼續守護篳路藍縷的家園,這裡充滿回憶和快樂,逢年過節由大姊愛珠接到台北共享天倫,五姊妹各自擁有幸福的家庭,各自努力擁有成功的事業。
游媽媽在襁褓就喪母,一生未曾受到母愛關懷,生長過程飽嘗寄人籬下的辛酸,以人性觀點來觀察,此類成長環境極易造成心生怨懟,進而憤世嫉俗,充滿仇恨,導致自卑、偏激、怨恨、極端、自私.......的個性,甚至對社會的傷害,但游媽媽卻在欠缺教育薰陶仍舊能夠啟迪心靈深處性善,以豁達的胸襟深深體會博愛及人的崇高修養,以自身的經歷深知有多少人需要對愛的渴望,以善良的心體察僻靜的角落有需要幫助的孤苦孩童,適時給予溫暖,善人善事實在令人感佩。在山區那麼艱困的惡劣環境中處處關心周遭失怙的可憐幼童,從來沒有要得到回報的念頭,若不以膚淺名利來衡量成敗,顯然這情操是偉大的,值得讓人讚美。
愛屋及烏,游媽媽不知教育理論的大道理,卻處處身教重於言教,自己的愛心影響五姊妹的心靈,難怪山區人家紛紛直誇。
樂觀積極的處世態度,高尚無私的待人修為,獨立自持的堅毅品德,她老人家是少見的完美人格。幫助別人這件事和年齡、種族、性別、身分都沒有關係,只要有心,人人皆能讓世界更美好!游媽媽故事之所以能打動人心,就是因為呈現了人性最真誠偉大的情懷。這位不擅言辭、更不愛曝光的游媽媽,以實際的行動告訴大家,即使是小人物,也有能力照亮世界。
廣告中有過這樣一句話「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個生活會更加美好。」 關愛,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關愛都可以。每天生活在這物慾橫流的日子裡,我們的心都不知什麼是感動了,愛是萬德萬能萬福的根源。愛孕育出宇宙萬物,天地萬物,無一不是從愛心而生而長。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像游媽媽長時間以愛默默的貢獻、付出、做善事,自己的物質生活並不富裕,但他仍然選擇幫助那些更需要協助的人們。在她內心覺得「行善助人,既能幫助別人,同時也讓自己快樂、滿足,這才是真正的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