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仔毛( 狹葉泥炭苔)茂密造成翠峰湖周邊山區自然獨特現象

       「草仔毛」是大元山區翠峰湖住民對「狹葉泥炭苔」的稱呼。

       狹葉泥炭苔(Sphagnum cuspidatum),狹葉泥炭苔是一種喜水的苔蘚,外觀柔軟、羽毛狀。它細長、半透明的綠色莖和內彎、精緻的葉子使其能夠在沼澤和濕地潮濕、酸性的條件下茁壯成長。這些葉子可以吸收大量的水,有助於形成泥炭狹葉泥炭苔 ,這對碳儲存和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

       翠峰湖周邊山區每年超過5,000毫米,是台灣雨量最豐沛的地區,近午時分更是雲霧瀰漫,終年潮濕的環境造就狹葉泥炭苔等多樣苔蘚植物的理想成長環境,隨處都可以見到繁茂的景象,有些地域還超過50公分以上。

       如此特殊景觀造成翠峰湖周邊僅見的特有自然現象。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狹葉泥炭苔 《圖片來源:大元國小校友 陳東元》

      「草仔毛」茂密造成二、三代木繁多且多存活的自然現象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大元山林場翠峰湖環湖步道隨處可見二代木景象。

       翠峰湖山區是台灣雨量最豐沛的地區,每年超過5,000毫米,近午時分更是雲霧瀰漫,終年潮濕的環境造就狹葉泥炭苔等多樣苔蘚植物的理想成長環境,每株喬木都披著深厚的狹葉泥炭苔,當紅檜毬果落在狹葉泥炭苔上,立即獲得足夠的水分、陽光和養分這些生長茁壯的環境。

       紅檜毬果落在狹葉泥炭苔上馬上獲得生機,不需一代木腐朽便獲得足夠養分能夠發芽生根甚至茁壯,根系順著狹葉泥炭苔扎根在泥土上,造成二代木和一代木都存活的現象,甚至還有一代木、二代木、三代木都生氣蓬勃的奇觀。

       當時在原始林帶作業的伐木工稱還有三代同堂都超過千年且枝葉茂盛,可以稱得上是地球生態的瑰寶,是自然界少見的現象,可惜當年採取「皆伐」的政策,無論紅檜、台灣扁柏等林木的年齡、粗細一律砍伐毫無保留,造成目前無法看到超過50公分以上的樹木,二代木、三代木都存活如此罕見的景觀無法遺留讓台灣後代子孫目睹,學識界也無法做深入研究。

       不過,在翠峰湖周邊山區仍有許多二代木殘留遺跡,環湖步道和山毛櫸步道只要稍加留意即可發現二代木或三代木。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翠峰湖環湖步道的二代木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翠峰湖山毛櫸步道的二代木

       檜木森林中不同於一般樹木外型的有趣現象:不少檜木的根部下常常會有一個空洞或樹洞。 檜木小苗常常生長在倒木、樹幹基部或有苔蘚的石頭上,小苗逐漸長大,根部會沿著倒木或石頭兩側生長延伸到地面,一段時間後,小樹苗長成大樹,地面的倒木(一代木)腐爛就形成了一個空洞,此時的生長在一代木上的檜木(二代木)就像是叉開腳站著。而二代木上生長的則稱為三代木,因此形成「三代同堂」的景象。

       紅檜的天然更新較複雜,一般只發現闊葉林中的老紅檜或枯死木,卻不見苗木,因而宣稱紅檜正滅絕,事實上並非如此。

       同一山坡上,紅檜族群常位居下坡段及溪谷,其地陽光量更形不足,且紅檜種苗需光量較高。然而,台灣地體不斷上升,河流不斷下切,有助於紅檜的更新。

       天然檜木更新以溪谷、溪澗地體變動,創造破空而發生,此外,形成檜木之後的孔隙更新亦甚活躍,因而造成許多三代木現象。

       所謂三代木,也就是靠枯死木倒塌後,破空,而苗木發生在倒木上,重覆而形成祖父母、父母親、兒女同現一地的跨騎現象。

       除了地體變動的演替型更新、三代木或孔隙更新之外,紅檜林在火災之後,亦可大面積更新。 換句話說,台灣百餘條溪流在中、高海拔的活躍區,既是台灣最大降雨帶,也是檜木林的原鄉,生物與環境相輔相成。不幸的是當年進行百年伐木政策,重挫台灣維生系統的中樞神經帶,造成今日及後世崩山壞水,永無止境的災難源。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阿里山二代木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阿里山三代木

       茂密的原始森林,高聳的紅檜每年都有數萬毬果從樹冠落至地表,然底下的灌木和叢生植物密佈,毬果想找到生長空間根本沒有機會,難求的時機是高大的喬木傾倒斷裂壓垮木和叢生植物,等到樹身腐爛變成養分,落下的毬果才得到足夠的水分、陽光和養分,在同株傾倒木獲得生機的紅檜苗,日後必需經過「物競天擇」的嚴厲自然考驗,逐步拼吞侵占其他喬木,將其消滅,經百千年之後才能傲立眾林之上。

       巨木成形,根株底下頹倒的一代木逐漸腐爛變成二代木吸收的養分,日久,一代木完全消失,而二代木叉開根株聳立山嶺上。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發芽一年的小樹苗。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一年的小樹苗在腐木掙扎成長腐木提供生長的養分。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發芽二年的小樹苗。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在腐木掙扎成長的三年小樹苗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小樹苗在茂密植被的孔隙中渴望陽光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百千年後的巨木。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台灣唯一保留超過千年的巨木純林。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台灣唯一保留超過千年的巨木純林。

       筆者童年生長的翠峰湖山區是台灣雨量最豐沛的地區,每年超過5,000毫米,近午時分更是雲霧瀰漫,終年潮濕的環境造就多樣苔蘚植物的理想成長環境,每株喬木都披著深厚的苔蘚植物,當紅檜毬果落在苔蘚植物上,立即獲得足夠的水分、陽光和養分這些生長茁壯的環境。因此,在翠峰湖山區只要稍加留意即可發現二代木或三代木。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樹幹密佈多樣苔蘚植物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樹幹密佈多樣苔蘚植物

       筆者童年在翠峰湖山區見到的並不是現今低矮的二代木或三代木,而是高聳數公尺的二代木或三代木,晴峰嶺有株三代木,每株都是千年以上的神木,更稀奇的是三代木的樹齡相差僅百年,而且枝葉茂密,生機盎然。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童年所見多是此般根株數公尺高的二代木或三代木。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高聳數公尺的根株。

       可惜,大元山林場採取「皆伐」的伐木決策,紅檜和台灣扁柏無論巨細、樹齡皆列為砍伐目標。大元山林場裁撤後,更以處理「殘材」名目,將造型完美的根株深掘鋸取。

       現今,想在大元山林場山區尋覓這些千年巨靈遺留的痕跡都非常困難,遑論這株何等珍稀,讓人嘖嘖稱奇,每株都是千年以上的神木的三代木。

       下面地圖是筆者訪談耆老後,再依航照圖顯現的痕跡畫出的翠峰湖周邊山區集材作業纜線。

       大元山林場從事直營林業近30年,翠峰湖周邊山區的林業生產長達13年,約佔1/2弱,足見重要性。航照圖顯示集材作業刻劃出密勝蜘網的地表痕跡,足以見證往昔翠峰湖周邊山區遍佈蒼翠茂密的紅檜、扁柏原始森林,可惜耗竭式的伐木政策和林場裁撤後以處理「殘材」的毀屍滅跡做法,造成無法彌補的災難疤痕,現今遍尋一株直徑50公分的紅檜、扁柏原始林木都不復見,只剩小面積山毛櫸供遊客踏青觀賞。

       在木造建築時代,紅檜、扁柏是一級木,是起造屋舍的良材,成為砍伐的主要目標,台灣杉(又稱亞杉)屬二級木,質地不能當建材,只能造桌椅等家具,也不是開發對像,山毛櫸當年被視為「雜木」,沒有經濟利用價值僥倖逃過劫運保留。

       可惜台灣杉(又稱亞杉)在大元山林場裁撤後,以整理「殘材」為名目大肆砍伐,整片大元山林場被砍得精光。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翠峰湖周邊集材作業烙印的痕跡。  航照圖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草仔毛」孕育一葉蘭的茂盛現象

       翠峰湖每年雨量超過5000毫米,是台灣最潮濕的山區,適合各類苔蘚、蕨類、地衣.......的生長,尤以狹葉泥炭苔最為茂盛,只要陽光能照射到的狹葉泥炭苔生長的地方就成為一葉蘭群落適合的環境。

       往昔翠峰湖周邊山區在五月時分,遍山遍野便會出現那搖曳生姿的一葉蘭群落,山壁上整片的一葉蘭,就像一整群粉紅色的小蝴蝶,在雲霧中自由地飛翔。

       臺灣一葉蘭因花型清新美麗、優雅動人,深受臺灣園藝家及國外愛蘭人士喜愛。她的學名源於希臘神話中的女神Pleione,意指一葉蘭的花朵如女神般美麗。

       早期有被濫採的危機,翠峰湖周邊山區也招致同樣命運,現今甚難找到蹤影。

       臺灣一葉蘭在 1909 年於阿里山首度被收集,1911 年正式記錄發表,為臺灣最著名的野生蘭花之一。其多出現在臺灣中海拔山區盛行雲霧帶之常綠闊葉林、檜木林間,附生於樹林邊陲或裸露的垂直岩壁表面,並有大量苔蘚植物、落新婦、異葉紅珠等植物伴生。因為喜歡冷冽潮溼之環境,所以在山嵐飄渺、雲霧瀰漫的阿里山森林鐵路眠月線兩側,有大規模的一葉蘭群落出現。一葉蘭生長發育都需要充足的陽光照射,但因屬演替初期的植物種類,一旦有其他強勢植物入侵佔據,一葉蘭族群很容易銳減、甚至消失絕跡。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在翠峰湖捉到的青蛙,放在鋁製大臉盆內,後方花盆栽種的是當年遍山遍野的翠峰湖山區特產蘭花─一葉蘭。 《大元國小校友陳明來提供圖片》

台灣一葉蘭

台灣一葉蘭學名Pleione formosana)(臺灣話Tâi-uân it-hio̍h-lân),又名台灣獨蒜蘭台灣慈姑蘭山慈姑,是樹蘭亞科一葉蘭屬下的一個。是生存於中高海拔地區的台灣原生種,於阿里山溪頭地區有相當數量的野生族群分布,也是知名的觀賞植物。花期主要為兩季,入之後以球莖冬眠。只發一,故名一葉蘭

生物資源

台灣一葉蘭(Pleione formosana Hayata),為蘭科一葉蘭屬之宿根落葉性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生於本島海拔700~2,500m 間的闊葉林或檜木林邊緣的陡峭岩壁上,尤其喜生於2,000m上下的盛行雲霧帶。其植物體由一個球莖及一枚葉子構成,花朵豔麗。新植物體之形成,可經由有性生殖,產生種子萌芽,即實生苗;也可由球莖上之芽再度發育為新植物體,為無性生植。其對生育環境的要求極為嚴苛,由於它們著生的棲地大部分缺乏土壤,除降雨時可短暫得到水分外,其餘大部分時間須依賴空氣中的水氣,維持生活所需,因此相對溫度對它們的影響極大此外,台灣一葉蘭對生育地的庇蔭率亦有一定的要求,生長在遮蔭低於25%的較開闊環境,葉子會有灼燒枯黃的現象,假球莖也易腐爛;如遮蔭大於75%,缺乏陽光照射,假球莖雖能常生長,但開花率常偏低。一般而言,在遮蔭50%環境下之生長和開花最為正常。由此可知,台灣一葉蘭的野生族群為何常見於林緣裸露的陡岩表面與苔蘚、地衣混生,而甚少見於鬱閉、透光差的森林內的原因。

台灣一葉蘭屬 岩生演替序列的初期植物種類,一旦其他植物入侵則族群數量即相對減少,或甚而絕跡。亦即台灣一葉蘭之生長發育需要充足的陽光,為陽性植物,因此經常生長在垂直的岩壁上,生育地如無適當的清理與整治,則一葉蘭將為其他的植物所取代。

台灣一葉蘭生育地屬本省盛行雲霧帶中之檜木林及櫟林型,喬木以扁柏、紅檜、鐵杉、森氏櫟、台灣雲葉樹為主,林下灌草叢以玉山箭竹、杜鵑類高山越橘為主。本區稀有的植物,除台灣一葉蘭外,尚有阿里山千層塔、台灣擦樹、華參、阿里山十大功勞、威氏粗榧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盛產於晴峰及翠峰湖山區,遍山遍野,撥開箭竹叢隨處可見。在民間50年期間造成世界聞名,蘭壇震撼,各地蘭商爭先恐後進入收購,當時工人貪婪心態,不知珍惜,為賺取小利,在山區四處採摘,也造成一葉蘭浩劫,差點在台灣絕跡。太平山和阿里山兩處的一葉蘭就是林務局後來知道生態後果嚴重,進行補救栽植。目前在翠峰湖附近山區搜尋,尚未發現蹤跡。 《利澤國中生物教師陳建志提供圖片》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台灣一葉蘭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Back to top

本網站專屬藝術家 陳東元 ‧ 所有網頁自行製作並架設網站

藝術家 陳東元為台灣水彩黃金時期領頭羊 ‧ 後專司雄偉遼闊油畫創作 ‧ 晚年全心重建童年經歷的林業史

藝術家 陳東元 專屬 E-mail 郵件信箱 》 taiwanland.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