埤仔鐵道線‧山毛櫸步道

       翠峰湖有「薄霧中的少女」之稱,平日雙湖湖岸蜿蜒曲折狀如雙翼展翅的蝶蛾又有「蝴蝶湖」美名,是台灣最大的高山湖泊,位於大元山和太平山之間,海拔約有1840公尺,有別於一般湖泊的生態體系,其湖水主要是由山區雨水所匯集而成,滿水(雨季或颱風豪雨過後)時,面積可達25公頃,湖深近7公尺,在枯水期湖面則會一分為二,呈葫蘆狀。由於湖的東側有頁岩滲水層,故湖水不容易蓄滿,在枯水期水位降低,差4公尺左右,湖面會露出大片水草地。

       翠峰湖的湖形特殊,湖岸四周綠草披地。沿著湖的四周群峰環峙,雲霧縹渺,山嵐迷濛,如夢如幻,景致千變萬化,宛若是置身在薄霧之中的娉婷少女,神秘的讓人想一窺它美麗多變的面貌,天氣清朗時,湖面清澈如鏡,山影樹姿倒映在水面,掩映成趣,走在山林之間林木參天羅列著,每當雲霧在湖面翻滾飄渺時就像如詩如夢般的幻境,總是讓人迷戀留連,彷如人間仙境。

       現今翠峰湖景區的山毛櫸步道是當年大元山林場埤仔山地運材鐵路的舊路基整建而成,山毛櫸步道充滿往昔林業勞工與生命拚搏的辛酸血淚史。

      翠峰湖周邊山區原始風貌

       翠峰湖和望洋山周邊山區最大的天然資源是茂密蔥蘢的森林,滿山滿谷密佈的紅檜、台灣扁柏等一級木是林務單位直營時期相中的營利目標,台灣杉(亞杉)、鐵杉、圓柏等二級木並未列入開發目標,現今聞名遐邇的山毛櫸被列為「什木」即「雜木」,被視為毫無經濟價值的雜草雜木,不值得開採。

       翠峰湖和望洋山於民國46年仍然是處女地,沒有任何開發痕跡。民國48年伐木組進入砍伐作業,遵循當時「皆伐」決策,滿山滿谷的珍貴紅檜、台灣扁柏全數砍伐。民國49年集材機進駐開始集材作業,將全部原木透過運輸送往羅東竹林。

       依據當年拍攝的航照圖,望洋山北坡已經嚴重崩塌,大元山區的員工及眷屬以「大崩山」稱之,而不知其真名(望洋山)。望洋山的名稱是否日後才命名,不得而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翠峰湖未開發之前的處女地原始地貌。  編號46-5297-079 航照圖 資料來源:工研院歷史航照影像加值實驗室

      埤仔(翠峰湖)山地運材鐵路線-下晴峰山地運材鐵路線

       臺灣各個林場集材作業所及範圍即是該山區紅檜、台灣扁柏原始森林分布區域。

       民國51年闢建埤仔山地運材鐵路,開始集材作業,陸續進入的集材機依序為九號集材機,再次為七號集材機。二號集材機於民國55年結束翠峰山地運材鐵路末端林木集材作業,移機至此。

       民國51至63年望洋山及銅山周邊山區是大元山林場最末期的林木開發。另一處是沿晴峰山地鐵路線至中興崗路尾段的三星山。

       民國51至54年員工及眷屬還未遷入埤仔(翠峰湖)畔,居住離約1公里的晴峰埤仔大聚落,約於民國55年遷入埤仔(翠峰湖)畔聚落。

       大元山林場從事直營林業約30多年,翠峰湖、望洋山、中興崗周邊山區的林業生產約13年,足見重要性。 航照圖顯示集材作業刻劃出密勝蜘網的地表痕跡,足以見證往昔翠峰湖周邊山區遍佈蒼翠茂密的紅檜、扁柏原始森林,可惜耗竭式的伐木政策和林場裁撤後以處理「殘材」的毀屍滅跡做法,造成無法彌補的災難疤痕,連一株直徑50公分的紅檜、扁柏原始林木都不復見,如今只剩小面積山毛櫸供遊客踏青觀賞。

       在木造建築時代,紅檜、扁柏是一級木,是起造屋舍的良材,成為砍伐的主要目標,台灣杉(又稱亞杉)屬二級木,質地不能當建材,只能造桌椅等家具,也不是開發對像,山毛櫸當年被視為「雜木」,沒有經濟利用價值僥倖逃過劫運保留。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民國51至63年 望洋山區集材點和集材方法。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望洋山及銅山屬山勢比較陡峭的作業區,地質也比較鬆軟容易崩塌,所以無法在作業區附近興建工寮。

       危險山區容易出事,於是在翠峰湖畔的埤仔山地運材鐵路入口處(現今山毛櫸步道入口)設置管制站,嚴禁眷屬及子女進入,造成現今望洋山及銅山周邊山區的情況是個謎團,如何作業完全摸不著頭緒,想要考查當年埤仔山地運材鐵路的情況顯得很困難,當年在這地區工作的林工都已亡故,眷屬及子女更是毫無概念。

       望洋山及銅山周邊山區工作的林工都住在翠峰湖畔,都需步行3小時才能到達作業區,每日清晨天未亮就必須出門。

       望洋山及銅山周邊山區採取大型柴油發動機搭配小型汽油集材機,這種作業方式可以縱深更遠處的山林,甚至可以橫跨溪谷。

       大元山林場有四部集材機組,包括:二號集材機、五號集材機、七號集材機、九號集材機。民國50年之後陸續遷移至翠峰湖周邊山區進行集材作業,其中五號集材機一直沿著晴峰山地運材鐵路路尾段進行集材作業,直至大元山林場和太平山林場交界的中興崗。其餘三部機組則先後在埤仔(翠峰湖)下端的望洋山及銅山進行集材作業。

       埤仔(翠峰湖)下端的望洋山及銅山集材作業約在民國52年,最早的是九號為柴油發動機,沿埤仔(翠峰湖)(翠峰湖)山地運材鐵路推進,監工為游杉期先生。民國53至56年甚至擴大編制改為雙柴油集材主機作業,在台灣林業史上僅見。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民國53至56年甚至擴大編制改為雙柴油集材主機作業,在台灣林業史上僅見。 航照圖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七號為柴油發動機,民國53年之前在晴峰山地運材鐵路太平山路聚落附近集材作業,民國53年底移至晴峰山地運材鐵路路尾段大轉彎處作業,監工為歐金水先生,民國55年才移至埤仔(翠峰湖)山地運材鐵路作業,監工為陳其六先生。

       二號仍為蒸氣集材機,大元山林場最後僅存的蒸氣集材機,沿著翠峰山地運材鐵路線深遠山區作業,監工為張金龍先生。 民國55年才改裝柴油集材機移至埤仔(翠峰湖)山地運材鐵路作業,監工改為歐金水先生。

       民國46~58年大元山林場最鼎盛時期,每年可達8萬立方公尺以上,是台灣所有林場之冠,將太平山林場(新太平山林場)遠遠拋之於後。

       民國58~62年因集材工作地點在遙遠的山區,每日上工需費時2~3小時,雖然天未亮就摸黑前往深山工作地點,集材時間大幅縮減是不爭事實,況且林相已經不似往年粗壯茂密,每年銳減為30,000立方公尺,五年約150,000立方公尺。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當時山區使用的煤油燈,夜間照明燈光微弱。

       即使是民國63年大元山林場裁撤時,整個蘭陽林區管理處總產量只剩4萬5千立方公尺,太平山僅1萬5千立方公尺,大元山比太平山林場還多5千立方公尺,仍達2萬立方公尺,太平山林場產量只是大元山林場的75%。

       大元山林場的望洋山及銅山周邊山區和南澳的和平工作站同屬和平溪流域,原本應由大元山林場負責開發,但集材過於深遠,鞭長莫及,必須另闢蹊徑,因此才有由蘇花公路和平溪入山的決策,航照圖可以推測約在民國61年底已將一部大型柴油集材機組員工移至和平工作站,望洋山及銅山周邊山區只剩二部大型柴油集材機組員工,其中一部大型柴油集材機在深山,由於往返作業區需耗時4至6小時以上,在集材機右側邊坡下方設有工寮以供住宿休息,組員應是沒有家眷的單身林工,另一部大型柴油集材機座落埤仔山地鐵路末端,負責將深山大型集材機作業堆積的原木吊掛至鐵路裝載運往羅東。

       大元山林場退休監工游杉期先生於民國62年完成大元山晴峰運材鐵路線與太平山三星運材鐵路線接軌任務,當時大元山林場集材範圍已達極限,在稍遠的距離必須另外闢路始能作業,蘭陽林區管理處選擇從宜蘭與花蓮交界的和平溪入山,此為「和平工作站」。

       「和平工作站」成立後,員工多為大元山林場遷來,需要一位能服貼人心的監工,其領導統御的能力深受肯定倚重委以此項職務。「和平工作站」與大元山林場翠峰湖邊高山處每逢無風雨的深夜可以遙望微弱的煤油燈火。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民國61年望洋山及銅山周邊山區只剩二部大型柴油集材機組員工,其中一部大型柴油集材機在深山,另一部大型柴油集材機座落埤仔山地鐵路末端,負責將深山大型集材機作業堆積的原木吊掛至鐵路裝載運往羅東。 航照圖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正在下雪的埤ㄚ線蹦蹦車鐵路。 資料來源:大元山退休員工 黃清河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木材裝載妥當的材車,運至埤仔(翠峰湖)索道下端,準備拖拉至上端晴峰鐵路線。 資料來源:大元國小校友 陳麗鳳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大元山工作站後期集材機改用柴油發動機。資料來源:大元山工作站退休退休員工‧曾任鄉民代表蔡坤煌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小型汽油集材機。 資料來源:太平山古往今來

       大元山林場直營林業於民國63年結束裁撤,山區開始進行「殘材」作業。當年「殘材」沒有界定清楚,讓有心人士萌生覬覦貪念,整座山區被蹂躪得滿目瘡痍,是台灣破壞最嚴重的林場。舉凡保留的神木、樹母(摘取種籽育苗的健壯母樹)都被盡數砍伐,挺立的白枯木、傾倒在地的枯倒木都不放過,最終慘遭「除名」,導致近半世紀不見天日。

       大元山林場自民國53年經營埤仔運材鐵道路,由於原始森林茂密,材積蘊藏豐富,伐木、集材作業達10多年, 望洋山在大元山林場裁撤後,遺留大量「殘材」。

       民國69年拍攝的編號69p043_6954 航照圖,明顯醒目的白線是現今翠峰湖山毛櫸步道,是往昔大元山林場埤仔線鐵道(下晴峰線鐵道)闢建而成。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民國63年之後 望洋山區林木以處裡「殘材」名目,外包木材商開發。  編號69p043_6954 航照圖 資料來源:林務局農航所

       現今翠峰湖山毛櫸步道距入口約3公里的位置另闢一條下切至南澳南溪溪谷的林道進行銅山的「殘材」處理。

       銅山位置偏僻,但逃不過外包木材商眼簾。

       從銅山可以往南下切至南澳南溪的南澳鄉金洋部落,向北可以開發南澳北溪小支溪的「殘材」。

       民國72年以後的長期伐木計畫也以古魯林道和平元林道為進出山區的運材山路,以古魯為進出山口。

       大元山林場以處理「殘材」的名目遭到浩劫式蹂躪,針葉一級木(扁柏、紅檜)、針葉二級木(鐵杉、亞杉)被砍伐精光,慘遭除名後,大片林木仍然無法逃過劫數,蘭陽林區管理處甚至擬定《羅林檔,檔號:65/531/l/l/13,大元山工作站長期伐木計畫(72~91年度)》和《羅林檔,檔號:65/531/1/20,大元山工作站長期伐木計畫表(72~101年度)》二項伐木計畫將所有林班最後僅剩的柳杉、扁柏、紅檜、肖楠、琉球松、二葉松、巒大杉、楓香、木荷、楠木、椎木、櫧木、什木等所有稍具價值的全被列為砍伐對象,不惜將整個山區整片山林徹底耗盡,令人扼腕。

       其中「什木」,「什木」即「雜木」,意指除以上所列諸樹種之外,只要適合開發的其他樹種均可以砍伐的目標,山毛櫸被列入「什木」之中。

       山毛櫸步道在《72~91年度大元山工作站長期伐木計畫》於民國84、85、86、87、88、89年列入開發砍伐範圍,《72~101年度大元山工作站長期伐木計畫》於民國97年列入開發砍伐範圍。

       翠峰湖在《72~101年度大元山工作站長期伐木計畫》於民國92、95、96、101年列入開發砍伐範圍。

       民國78年7月林務局由事業機構及事業預算改制為公務機構及公務預算,正式宣佈禁伐全台天然檜木林,至此台灣林業正式結束長達76年之久的伐木養人政策。翠峰湖望洋山下方的整片山毛櫸林地因此項決策得以保存,成為名存遐邇的著名步道。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大元山工作站裁撤後,改以處理「殘材」名目進行開採,外包木材商以大型吊車作業,由10輪大卡車運載。 圖片來源:大元國小校友張平發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大元山工作站裁撤後,改以處理「殘材」名目進行開採,當年行駛在學校前面谷底南澳北溪的10輪大卡車。圖片來源:大元國小校友張平東

       望洋山及銅山周邊山區給後人留下最重要的就是山毛櫸,這片山毛櫸純林當年被視為「什木」,「什木」即「雜木」,沒有經濟利用價值而逃過劫難。

       翠峰湖山毛櫸步道即是以埤仔山地運材鐵路舊路整修而成,這是大元山林場保存最長的一段山地運材鐵路痕跡。

       大元山區終年雲霧飄渺,尤其翠峰湖地區是台灣降雨量最多的地方,每年雨量超過5000毫米,因此苔蘚植物特別茂盛,是冰河時期孑遺樹林-山毛櫸生長的最南緣,每日午後山澗雲霧裊裊昇騰,彷彿神仙的故鄉,水氣豐沛造成每年冬季都會幾場大雪。

       銅山在現今山毛櫸步道終點的觀景點下方約5公里的地方,埤仔山地運材鐵路的鋪設主要是開採望洋山及銅山的林木。

       埤仔山地運材鐵路的開發,最主要以砍伐望洋山及銅山一帶的紅檜與扁柏,當時有2號機、5號機、7號機等三部機組員工在此山區負責砍伐集材作業,山毛櫸在當時被認定為雜木,被誤以為沒有經濟價值,因此沒有遭到砍伐破壞,不過在山毛櫸林內還是可以看到當年集材時遺留的鐵纜線。

       台灣面積最大的冰河時期孑遺樹林-山毛櫸得以僥倖保留,可說是奇蹟。

      山毛櫸步道

       太平山森林遊樂區成立,翠峰湖周邊地區闢建環湖景觀步道、望洋山觀日步道、平元步道、山毛櫸步道。山毛櫸步道即是以昔日埤仔山地運材鐵路舊路整修而成,沿著山毛櫸步道行進,沿途可以發現往昔使用的水管和蹦蹦車加水閥,這是大元山林場目前保存最長的一段山地運材鐵路痕跡。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台灣山毛櫸國家步道,海拔約1800公尺,位於宜蘭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全長約4公里,末段可欣賞廣達1,100公頃的山毛櫸森林,山毛櫸又稱台灣水青岡,為冰河時期孑遺的珍貴植物,屬殼斗科落葉喬木,分布於海拔1600至1900公尺之間,多生長於稜線,由於結實率偏低、種子不易發芽,屬台灣珍稀植物,每年10月中旬至11月,其綠葉漸漸轉為耀眼的金黃,猶如一片金色的夢境森林,總吸引大批遊客前來觀賞,山毛櫸步道前2.5 公里路段大抵沿昔日運材軌道而行,沿途可觀賞板岩岩壁、翠綠苔蘚、紅檜林,以及廢棄工寮等鐵道歷史遺跡,到達3K之後方能一睹山毛櫸的風采。

       翠峰湖環湖景觀步道,海拔1840公尺,位於太平山森林遊樂區,雨季時湖面達25 公頃,為台灣最大的高山湖泊,晨昏光影變化萬千,四季風情勝景各異,這座極為靜謐的森林於今年7月18日世界聆聽日這一天,獲世界非營利組織「國際寧靜公園」,認證成為全球第一條「寂靜步道 」。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山毛櫸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當年遺留的集材設施

台灣山毛櫸步道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位置:翠峰景觀道路16.8K

       步道長度:3.8公里

       海拔高度:1,878公尺

溫馨提醒:宜蘭地區因連續多日持續降雨,山區步道易濕滑、泥濘,提醒您行走山區步道,請準備雨具、雨鞋、登山杖及保暖衣物等登山裝備。

台灣山毛櫸步道位處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翠峰山屋旁,全長3.8公里,步道往返約需3小時,末段可遠眺廣達1,100公頃的台灣山毛櫸純林,春天吐出新綠、夏日碧綠盎然、秋天黃葉耀金、冬季葉落枝枯,四季景色迥異,各具風采。

台灣山毛櫸又稱台灣水青岡,係冰河時期孑遺的珍貴植物,屬殼斗科落葉喬木,分布於海拔1,600 至1,800公尺之間,樹高可達20 公尺以上,多生長於稜線,由於結實率偏低、種子不易發芽,屬台灣珍稀植物。此步道前2.5 公里路段大抵沿昔日運材軌道而行,山徑寬敞平緩,繞行於山腰之間,輕鬆易行,沿途可觀察動物生態、板岩岩壁、翠綠苔蘚、紅檜林、柳杉林、山櫻花林,以及里程碑、工寮、轉轍器等鐵道歷史遺跡。步道自3 公里處漸次離開山腰路,起伏變大,轉折進入稜脈,3.2 公里至步道終點的路段則綿亙於稜線上,成片的山毛櫸林即在稜脈北側迎風坡,係台灣面積最大的山毛櫸純林,妝點著南澳北溪源頭的群山萬嶺。秋季時節,走入步道,眼前搖曳空中的與飄落地面的,盡是金碧輝煌的山毛櫸葉,此番華麗景況係大自然最珍稀奢華的獻禮,豈容錯過?

資料來源:台灣山毛櫸步道

       翠峰湖附近台灣面積最大的冰河時期孑遺樹林-山毛櫸於民國30年代至60年代屬大元山林場範圍,何以奇蹟般僥倖保留,究其原因:

      1、山毛櫸屬雜木

       當時蘭陽林區管理處只視紅檜與扁柏唯一級木,有優厚的經濟價值,屬必砍的樹種,無論大元山林場、舊太平山林場、新太平山林場、和平工作站均是如此。

       屬於二級木的台灣杉也不是砍伐對象,雖然逃過被林場直營時期砍伐的命運, 但最終還是無法逃過劫難,蘭陽林區管理處以處理「殘材」名目的方式,將整片具有經濟價值的林木砍伐殆盡。

      2、山毛櫸屬多枝節的樹種

       山毛櫸在當時山區被視為「kāu uei”(音譯)」的樹種, 台語 kāu 意指「多、厚」,uei或 wei  意指「枝幹」。其意是枝幹分叉又多又厚的樹種。

       當時砍伐巨木的工具是機械鏈鋸,但家庭還是使用鐵鋸。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砍伐巨木的工具是機械鏈鋸。 《圖片來源:花蓮林區管理處》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山區的家庭燃料是取之不盡的木材,使用鐵鋸鋸木頭便是小孩們的主要工作。《大元國小校友陳明來提供圖片》

       直紋的樹身沒有任何枝節比較容易鋸割。

       凡是任何樹木分叉枝幹的部位紋理都很複雜,使用鐵鋸去鋸木材很費力費時,通常都捨棄。

       山毛櫸的枝幹很多,因此木紋變化複雜美麗,很適合做家具表皮的裝飾, 也很適合做櫸木地磚,但山毛櫸並不粗大, 以當時林業機關主管的心目中並沒有豐厚的經濟價值。

       以上二則因素,讓山毛櫸沒有慘遭滅絕的命運。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山毛櫸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山毛櫸

      3、山毛櫸屬堅硬木材,不容易生火。

       紅檜與扁柏屬比較鬆軟的材質,山毛櫸則屬比較堅硬的材質, 堅硬的材質不容易鋸割。

       堅硬材質的樹種也比較不容易生火, 因此山區通常不拾取堅硬的木材作為生活的燃料。但堅硬的木材若煉為木炭,其燃燒時間比較持久,如往昔提煉為木炭的相思樹。

       相思樹、玉山杜鵑、森氏杜鵑、烏心石......., 都屬材質堅硬的樹種。

       在台灣見過材質最堅硬的樹種是「赤皮」,樹身暗紅,質地密實堅硬, 想鋸割很困難,鐵釘都無法敲進。「赤皮」在山區通常都使用在製作「木馬」,木馬需負載數噸木材,材質鬆軟的無法承受。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翠峰湖周邊集材作業烙印的痕跡。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山毛櫸

       學名:Fagus hayatae,又名台灣水青岡、台灣山毛櫸,屬殼斗科山毛櫸屬,為落葉性喬木,樹高可達20公尺,胸高直徑可達70公分,大多生長在山稜線附近,在新北市、桃園市和宜蘭縣一帶分布最多。

       由於結實率偏低,種子不易發芽,屬於公告的台灣珍稀植物。

       臺灣特有種,屬於冰河孑遺種,主要分布於北臺灣中海拔地區。分布地區為臺北縣:逐鹿山、北插天山、魯佩山、南插天山;宜蘭縣:銅山、阿玉山等。

       台灣山毛櫸,台灣特產種,屬落葉喬木,高可達20公尺,樹幹灰白,無分裂的木栓層。

       主要生長於迎風坡及崚線上,性喜冷涼潮濕排水良好的山坡地,生長地的土壤含石率高並呈酸性。每年三月底至四月中開花,九至十月果實成熟,葉卵形,一般長6公 分左右,葉緣為芒狀齒。雄花常先葉開放或與葉同時開放,成下垂的頭狀花序,雌花與葉同時或比葉後開放,常單一。殼斗常四瓣分裂,外被刺狀肉瘤,堅果三稜。

       山毛櫸這類植物早在第三紀以前即已出現,甚至可追溯到白堊紀。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歐、亞大陸和北美的溫帶地區,台灣則是山毛櫸植物群落在全球分布位置的最南界。

       台灣山毛櫸林中分為三層:最上層者為台灣山毛櫸,高約15公尺;中層為喬木及灌木,高2至5公尺;下層則為草木層。

       一般而言,山毛櫸林中樹齡約70至100年者佔多數,秋天落葉前變黃色,是台灣赫赫有名的溫帶型落葉名樹,被列入文化資產保存法中明令保護,是文資法中台灣珍貴稀有的十一種植物之一。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殼斗科果實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赤皮

      赤皮

       另一種非常堅硬的樹種─赤皮,山區許多伐木集材工具都需使用。

       木馬的材質必須質地堅硬的木料,以赤皮為主。「赤皮」質地堅硬不浮於水面,連鐵釘都難敲入,通常製作木馬或斧、開山刀、拄櫓(以人力移動或調整原木的工具)、鋤、.......的把柄。

       英文名:Red Bark Oak

       學名:Cyclobalanopsis gilva 科別:殼斗科

       分布:分布於台灣中部以北地區,散生或群生於闊葉林內,是台灣櫧櫟類代表樹種之一。

       生長與木材性質:

       常綠大喬木,直徑可達3m,樹高達30m,樹幹通直,枝下高頗高。

       邊心材可區別但無較分明之界線,邊材淡紅色, 心材暗褐色,生長輪不明顯,略呈波狀輻射狀散孔材,管孔少,初生木質線明顯,次生木質線較細微,木理略通直,木肌致密,徑切面可見粗大木質線所形成之虎斑紋。

       乾燥緩慢,處理不當易反翹、潰陷及嚴重乾裂,材端應塗防裂漆。

       刨削及其他加工困難,藥劑注入困難,經軟化後可切削呈裝飾薄板。

       耐腐力弱。


Back to top

本網站專屬藝術家 陳東元 ‧ 所有網頁自行製作並架設網站

藝術家 陳東元為台灣水彩黃金時期領頭羊 ‧ 後專司雄偉遼闊油畫創作 ‧ 晚年全心重建童年經歷的林業史

藝術家 陳東元 專屬 E-mail 郵件信箱 》 taiwanland.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