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工是活著已先埋,深山裡的林工則是死了還沒埋」,礦工有賴清德、吳念真、小野、侯孝賢.......諸多名人出現,得以讓世人知曉悲情。但深山裡的林工礙於甲種入山證的管制以及無人出現撰述或名人加以宣導,至今仍然撲朔迷離,一般社會人士非常陌生充滿誤解,種種無法得知真實情況。深知自己若不將童年深山裡發生的林工生活環境及工作狀態加以描述,台灣超過120年林業開發史永遠無法呈現真相,花甲垂暮之年責任驅使,希望世人能夠知曉台灣曾經有段非常艱辛的歲月是靠林業支撐經濟困局,這些在深山裡的林工奉獻卑微生命造就日後經濟奇蹟,用血淚搏命的辛酸能夠得到歷史的讚聲,得到本應獲得的尊敬。
無論第二次世界大戰晚期日本節節敗退,經濟陷入無比困頓,殖民地台灣的龐大山林自然資源成為日軍覬覦的對象,大肆砍伐台灣森林提供戰爭前線軍需。阿里山林場、八仙山林場、太平山林場是日據時期的三大林場。國民政府撤退至台灣,經濟凋敝,百廢待舉,台灣森林資源又成為執政者振興產業的首選,成就往後「台灣錢淹腳目」的經濟奇蹟。
以下內容源於:李根政 台灣山林的悲歌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 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 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恩皆伐的作業;1956 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 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 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 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 年到1975 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恩積超過1 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 年的1 萬6 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 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 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
未開發之前,台灣是個受到眷顧的處女寶地,面積不大卻有高聳的山脈,涵蓋寒、溫、熱帶多樣複雜的物種,無論動植物都讓人驚嘆,尤其茂密的森林珍稀的紅檜、台灣扁柏、肖楠.......等針葉林密佈更是地球僅見,這片山林守護台灣讓全世界稱羨,卻也因此慘遭剝膚錘髓,刳脂剔膏的命運。
廣袤蔥郁的森林,是台灣被稱為美麗寶島的原因。
在十五世紀的時候葡萄牙人開始藉由船往東方世界探險,就發現到台灣這塊島嶼,上面叢林遍佈,他覺得很美,簡直是個幽境,就把發現到的這個地方稱之為....福爾摩沙,而葡萄牙語"formosa"就是福爾摩沙,意指美麗寶島。
但台灣卻是個命運多災多難的島嶼,尤其是森林被砍伐殆盡最為悽慘。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 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 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以下內容源於:農業100年精華-百年林業承先啟後 台灣的森林經營,阿里山為嗃矢;太平山在日人手中經營了 31 年,我政府為之永續生產了 37 年;八仙山則始於 1914 年終於 1964 年。三大林場奠定了國家發展的基礎,隨後各林區的林產事業次第開展資源利用,挹注國庫。 ( 一 ) 阿里山林場 1903 年日政府訂定阿里山森林開發的各項計畫,首要工作為造鐵路,以嘉義北門為起始站,最後登上阿里山、以沼平為終點,海拔落差為 2,185 公尺,鋪設軌道 71.9 公里、穿越 55 座隧道、行經 114 座橋梁,在獨立山繞道三圈、在屏遮那 Z 行 4 次,工程艱險。森林鐵路乃台灣重要的文化資產,為我國申請世界遺產的重要項目。 1912 年起,日人在阿里山伐木 33 年,面積約為 9,773 公頃,伐採立木蓄積約為 3,469,930 立方公尺,造材材積約為 2,066,105 立方公尺,主要為柳杉、扁柏、紅檜等。至 1945 年,阿里山事業區的天然貴重木材,已採伐殆盡,光復後出材量更逐年遞減; 1 963 年,伐木停止,以其日出、雲海、晚霞、神木、鐵路的景緻為珍貴五奇,轉型為知名之森林遊樂區。 ( 二 ) 八仙山林場 以其高度近約八千台尺 ( 2,424 公尺 ) ,乃取諧音而命名為「八仙山」;發展初期運用大甲溪,以水運輸方式運送木材,但受限於水流於豐枯期差異甚大,遂改以鐵道、平地軌道、山地軌道、架空索道為之,其複雜的伐木運材系統,是為台灣伐木事業的一大特色,惟直營作業結束後,索道及森林鐵路拆除,但在八仙山森林遊樂區仍可見鐵路或轉運作業道之遺跡,緬懷而發思幽古之情。 ( 三 ) 太平山林場 1915 年,日人為期國運昌隆,並讚美這極富希望的山頭,改以「太平」命名。初期伐木、集材、運材等作業,都由人力運作, 1921 年以土場做為起點興建運材鐵道,完成土場至羅東之鐵道 ( 一般稱為平地鐵道 ) ,取代原來溪運的方式;現今太平山著名之蹦蹦車則是改建自森林鐵道之茂興線,總計日據時期太平山事業地之軌道運輸系統共 68.01 公里。 太平山的檜木以台灣扁柏居多,材質優良,號稱五百年不腐不朽,現今日本神社或廟宇的梁柱大多來自台灣檜木。 1945 年後,政府沿襲日治時期的生產方式,至 1979 年為止。 三大林場,以林木採伐為主要事業,帶動周邊相關產業之發展,嘉義市、羅東鎮及台中市豐原區,均因木材而興盛。尤值一提者,為林業人員子弟之教育,林場內均設有國民小學,阿里山更設有國中,其他必要之生活設施,亦算充足。 |
以下內容源於:日治時期的台灣三大林場:太平山林場、阿里山林場、八仙山林場 1872年日本尚未佔領台灣時,樺山資紀(後來的第一任台灣總督)就曾主張派遣「台灣蕃地探險隊」,確認台灣的各項資源豐富程度。當時日本正值明治維新後,台灣的多項稀有資源正好符合日本工業化的需要,因此對台灣極感興趣,未及甲午戰爭,就曾以「教化蕃人」為名侵台,藉口保護籓屬國,發動了知名的「牡丹社事件」,這也是日本明治維新後的第一次對外軍事動員。 1895年日本政府在日簽訂馬關條約正式取得台灣後,即成立「理蕃本署」,藉著管理原住民的名義,遂行管控林業資源的事實。台灣最早的林學研究與林政發展最早也是始於日治初期,台灣是當時日本的統治版圖中唯一的熱帶林業地域,因此在日本人佔領台灣後馬上展開一系列的林學研究。除了針對林業物種的科學研究之外,當時日本來台的林學家,也對台灣漢人對樹木的概念有著人類學式的考究。 1896年,日本在今天的台北植物園處成立了「台北苗圃」,這是台灣近代林政與森林調查機關的開始,之後台灣總督府又陸續招聘許多林業專家來台灣進行林野調查,1911年更成立了「林業試驗場」,主要負責台灣林業經營及森林資源的專門調查研究工作。 在台灣林業的開採方面,1906年民營的「田組」開始主導開採阿里山林場,但是2年後因財務因素由台灣總督府予以收回。當時日本政府於台灣的林業機經過多次變革,營林所即主管日治時期的台灣3大林場:太平山林場、阿里山林場及八仙山林場,當時台灣3大林場的伐木面積高達18,000公頃,台灣當時民營伐木事業也都被日籍木材商所完全壟斷。當時主要伐木的種類以高山針葉林為主,例如檜木、扁柏等。 阿里山林場歷史沿革 1896年,日本人齊音作率隊探勘新高山(玉山)時,無意間發現阿里山林木茂美,後經多年勘察,明治37年(1904年)台灣總督府提出「阿里山官營計畫」,1906年開始著手阿里山林場的開發。 當年日本人發現阿里山林場,深入評估調查後,驚嘆此處實為一無盡藏的美林。其中,又以台灣紅檜最為珍貴,每株紅檜的產生時間均超過千年,質地佳、不腐燜、還有其他品種檜木比不上的香。於是日治期間,台灣總督府開始有計畫地進行阿里山林場資源的擷取,當時各個伐木的環節都有詳細的計畫與分工,阿里山林場的木材產量雖多,卻不濫伐,並且還會留下樹根,以及種下新的種子。搭配諸多配套作法,日本人將珍貴的千年木材一一運下,進行各種建設與運用。隨之開通的阿里山鐵路,也成為日治時期台灣林業發展下獨有的運輸特色,包括蒸氣火車頭、之字型移動方式等。此外,阿里山林場上游的砍伐、中下游的切割、加工及販賣,造就了嘉義市的百業興盛。 八仙山林場歷史沿革 日治時期日本開始針對台灣豐富的林木進行調查,準備針對台灣珍貴的林木進行砍伐。日本人對八仙山林區的注意,最早是在理番過程中發現的。八仙山是因為高度約8000台尺,所以取其諧音稱之為八仙山,本區域為海拔1,300~2,000公尺的間林地,適宜林木的生長,因此擁有極豐富的樹種及蓄積,是台灣中部地區,最佳的林區生態景觀地點。 台灣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在1910年進行五年理番計畫時,發現八仙山林區資源豐,值得以官方的力量進行開發。最初八仙山林區屬於阿里山作業所管轄,1914年台灣總督府殖產局派遺阿里山作業所技師綱島正吉前往八仙山做基本調查,綱島正吉相當熟悉阿里山林場的狀況,調查完後曾對八仙山與阿里山的林業資源做一個比較。認為八仙山林木雖然較阿里山少,但其木質卻勝於阿里山,加上緊鄰大安溪與大甲溪,運輸的便利性相當,如果官方經營八仙山,其利益大於阿里山。正因八仙山值得開發,1915年八仙山事業區正式脫離阿里山作業所,轉而直屬營林局。 1916年八仙山出張所成立,此為阿里山林場、八仙山林場、太平山林場三大林場經營之始,隸屬於營林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改成八仙山林場,屬於林務局所管轄。八仙山事業區為日治時期台灣三大官營林業之一,日治期間所運出的木材雖不如阿里山林場與太平山林場多,知名度也不如前兩處響亮。但八仙山事業區在發展上,還是對中部台灣的森林資源開發,以及理番計劃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八仙山林場的資源已大不如前,林場也陸續轉換成以休閒取向為主的森林樂區。 太平山林場歷史沿革 太平山的林業資源是1906年日本警察進行番地巡邏時所發現(最初發現之地為棲蘭山一帶)番地的管理與台灣山林資源的開發有著密切之關連。當時番地情勢尚未穩定,當時以強悍著稱的泰雅族溪頭群與南澳群居住於此,日本殖民政府雖然知道此處擁有極豐富的資源,但卻無法進行大規模的調查與開採。1914年台灣總督府理番事業告一段落,北部地區的原住民也多半己歸順日本,營林局認為此時可以著手進行下一步的後續開發作業,便派遺中里正與矢田英輔兩位學者前往調查,最後兩人寫給營林局當局的報告書中提到:「宜蘭濁水溪兩岸堪稱本島森林資源的精華所在,極富開採價值,為增加國力,該流域之開發是刻不容緩的急務」。最初太平山林區由阿里山作業所負責,1915年才轉由營林局負責管理。營林局最初在嘉羅山區從事伐木,開啟太平山受人矚目的林業發展。 總計: 在日本佔領台灣時期,即是自1912年至1945年期間的34年間,官營林場(阿里山林場、八仙山林場、太平山林場)的總立木伐木量為6,630,142立方公尺,其中阿里山林場的伐木量為3,469,930立方公尺,超過總量的50%。太平山林場由於開採時間較晩(1915年才開始),伐木量為1,150,379立方公尺。但是也由於還維持相當的林業資源,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民政府來台,太平山林場仍舊維持相當的採伐量,1946年至1982年間,每年的平均採木量為39,956立方公尺,甚至較日本治理時期的年均量37,109立方公尺為高,是台灣三大林場中唯一砍伐量不減反增者,不過因產出逐漸減少、環保復育也納入考量,1982年起太平山林場改為發展森林遊樂觀光事業為主。1989年,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正式對外開放。 |
日本統治台灣約50年,與台灣龐大豐碩的林木產業有綿密關係,但長時期鮮少提及以致資料無人追蹤,現今在台灣想蒐集相關資訊顯得相當困難。但日本明治神宮矗立全球最大的鳥居卻可以尋得端倪。
日本明治神宮1920年矗立全球最大的鳥居,木材就是開採自台灣阿里山上的檜木。經歷40年餘後,1966年一次落雷擊中北側大木柱,為維持「明神」的完美無瑕,移往埼玉縣大宮的冰川神社。
東京明治神宮現今鳥居是昭和50年(民國64年)向台灣振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所採購,是日本目前現存最大的木製鳥居。
東京明治神宮寄贈人川島會長向台灣振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購買,而不是林務局或丹大林場。
台灣振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就是當時丹大林場開發的得標廠商。
1971年4月17日,從山上試運16×2公尺的長材抵達五里亭(合流坪)貯木場成功後,再將這批神木分別運下山,且送往明治神宮。
丹大山的原木運抵明治神宮之後,再三挑選、析作之後,於1975年12月23日落成,完全仿照第一代眠月巨木形制重建,旨在標榜全國第一的雄風。
以下內容源於:陳玉峯 明治神宮前的大鳥居 3萬6千多天之前,阿里山區眠月線鐵路的伐木場上,數十名工人、工程師絞盡腦汁、用盡辦法,包括修改鐵道、隧道的乾坤大挪移等等,花了幾個月的時程,好不容易才將兩根通直壯碩的巨檜,運到了嘉義北門站。 這兩株巨檜從種子落地生根,吐納於阿里山區的日子,合計超過了一百多萬天。它們的軀幹,經過無數人蟻,小心翼翼的搬運,轉搭縱貫鐵路,北上到了基隆碼頭,再由軍方接手,藉由軍艦拖曳,浮游於太平洋,遠渡東瀛。 到了日本東京,輾轉運到了明治神宮製作,且經歷儀式加冕,1920年終於矗立八面威風,成為全球最大的鳥居。 而經歷40年餘後,1966年一次落雷擊中北側大木柱,為維持「明神」的完美無瑕,眠月巨木柱經修葺後,移往埼玉縣大宮的冰川神社,延續挺立雄姿,神宮當局則派員再度尋覓「世界第一」的大鳥居原木。 他們再度來到了台灣丹大山,相中11株通直的扁柏,以當時價格的多倍,向台灣民間業者振昌興業公司洽購,且在祭拜儀式之後伐採。 為運出這11根長度16-24公尺的巨幹,由台灣人吳順治先生設計母子卡車,先於1971年4月17日,從山上試運16×2公尺的長材抵達五里亭(合流坪)貯木場成功後,再將這批神木分別運下山,且送往明神。 丹大山的原木運抵明神之後,再三挑選、析作之後,於1975年12月23日落成,完全仿照第一代眠月巨木形制重建,旨在標榜全國第一的雄風。 以下圖片提供及解說:陳東元 東京明治神宮大鳥居 |
以下內容源於:李根政 台灣山林的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 材積約4,456 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10公尺、載重15 立方公尺的運材車來計算,車車相連全長可達三萬公里,足足可以繞行台灣數十圈。 |
國民黨當政時期,台灣森林砍伐量是日本殖民期間的近7倍!
日本殖民期間與國民黨當政時期砍伐開發的時間約略相等,日本殖民期間以阿里山林場、八仙山林場林場、舊太平山林場為主。國民黨當政時期則以的林務局所轄以大元山林場、新太平山林場、和平工作站、木瓜山林場、林田山林場、嵐山林場.....等為主;另一是國軍退除役官兵委員會所轄宜蘭森林開發處的棲蘭山。
造成國民黨當政時期台灣森林砍伐量是日本殖民期間的近7倍的主要原因是伐木機具及運輸機具的改良。
伐木作業,日本殖民期間使用的是人工的鐵鋸,國民黨當政時期早期伐木作業以人力鐵鋸砍伐,民國50年以後改使用以汽油填充的機械鏈鋸。鋸倒一株直徑2公尺的神木,使用鐵鋸需2-3天,汽油添充的機械鏈鋸只需1小時。
運材機具機械化,讓運輸能量達到頂峰。日本殖民期間除阿里山林場使用蒸氣小火車運送,其他使用的是以人力材車放送、索道、再以溪水漂流運送木材。國民黨當政時期則以卡車或小火車、索道、機關車運送木材,大元山林場、新太平山林場、木瓜山林場、林田山林場、嵐山林場.......等都是使用此等機具運材。
台灣林業早期暨晚期作業情況比較圖片 |
|
台灣早期林業以人力為主 | 台灣晚期林業以機械為主 |
日本早期以鐵鋸伐木。《圖片來源:テーマ「白黒」カラー写真が無い時代》 |
|
早期以人力集材使用的絞盤 《圖片來源:台灣記憶》 |
|
日本早期以木馬放送原木。《圖片來源: 參加木馬比賽》 |
檜木過去遍布在台灣中海拔「霧林帶」之中,靜宜大學楊國禎教授形容,檜木林帶在過去如同一層「金鐘罩」一般,將台灣脆弱的大地牢牢地抓住,既能保護地質,也能涵養水源,使台灣在大雨時不至於土石流,在乾旱時也能讓溪流依舊源源不絕。可惜在經過五、六十年代的大量砍伐之後,如今僅剩下棲蘭森林的黃檜原始純林,其他地區僅有零星的檜木分布。
筆者生長在深山林場,對周遭常見的紅檜、台灣扁柏印象深刻,年紀漸長走遍各山區尋找枝幹最美的神木,發現只有阿里山足以比美。
大元山林場在九號坑(溪)有一株超過二千的神木,樹圍比阿里山神木粗二倍有餘而且枝葉茂密,生意盎然,晴峰嶺有一“三代木”,三株紅檜皆有千年以上而且都存活且枝葉都很健壯,可算自然界生態奇蹟。可惜民國40年代採「皆伐」政策都遭到砍伐沒有留下任何影像資料。
大元山林場是臺灣林業砍伐破壞最徹底的林區,童年所見每株神木都是直挺挺的,不像司馬庫斯、明池森林遊樂區、拉拉山、新竹尖石鄉鎮西堡、南山神木.......等神木那樣扭曲變形,那樣“不成材”, 所以命運也最淒慘,由於株株神木都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成材”樹木,招致棵棵“必砍”的命運,當時對紅檜及扁柏等的摧殘, 整座山赤裸裸的只能以“滿目瘡痍”來形容。
林業結束時以處理「殘材」為名目默許木材承包商將刻意保留的千年以上神木及整片原始台灣杉森林盡數砍伐,視若無睹的行徑令人心寒,引起諸多揣測,議論紛紛。
「殘材」的定義過於籠統,沒有界定清楚,加以執法者過於寬鬆,讓廠商認為只要大元山林場開採剩餘的林木都是屬於「殘材」,都可以進行砍伐,於是得標者猶如掠奪者,舉凡保留的神木、樹母都被盡數砍伐,挺立的白枯木、傾倒在地的枯倒木都不放過、砍伐後殘留的根株(樹根)更以挖土機刨走當奇木販售。
當時連承包拆除索道、機關車、鐵道、房舍各項運材設施以及闢建平元林道兩項工程的廠商也加入掠奪,行徑猖狂囂張藉機盜砍珍貴林木,形同目無法紀的山老鼠,道盡當年台灣林業開發的齷齪官商關係,大元山林場的慘狀是一根運材鐵道枕木都沒有留下。
醜陋的揭發,遮掩罪行最有效的手段便是讓大元山林場在文獻及記憶消失,不留蛛絲馬跡讓後世無從探究追蹤,大元山林場的歷史紀錄全被湮滅。最痛心疾首的是當年生產材積遠勝花蓮林區的木瓜山林場、林田山林場數倍的大元山林場,竟然沒有任何官方資料可以查詢,令人扼腕。
木瓜山林場、林田山林場卻名聞遐邇,文物保存齊全,歷史詳盡記載。民國六十三年大元山林場裁撤,林務局及蘭陽林區管理處更將原本屬於大元山林場的翠峰湖劃歸新太平山林場,成立太平山森林遊樂區,大元山林場遭致毀屍滅跡的命運,現在許多生長在宜蘭地區能夠知道大元山的過去已經寥寥無幾,僅只存於花甲年紀以上老人的記憶裡。
台灣光復後山林由台灣省林產管理局接收,其中太平山林場下轄原本舊太平山分場和新太平山分場。
大元山也在台灣光復後由台灣省林產管理局太平山林場接收,成為大元山分場。
太魯閣山區亦由太平山林場接收,成為太魯閣分場。
此時太平山林場指的是涵蓋範圍包括加羅山(眠腦山區)、南湖大山山系及三星山山系、大元山山系、太魯閣山區等四處山區,而不是僅僅只有新太平山分場而已。
太平山林場的辦公處在羅東竹林,而不是在山區的事務所。
周楨於1957年,《台灣銀行季刊第九卷第二期》報導〈台灣之太平山林場〉第124~125頁提及大元山早期史料。
在組織系統圖表上可以看出,大元山分場和新太平山分場位階相同,工作站事務所的編制完全一致,兩分場同屬於辦公處位於羅東竹林的太平山林場。
1938年移讓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經營,1945年冬,臺溝光復後,幾經改隸,由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指定,初自監理處,而接收委員會,而臺拓清理委員會,而農林處林務局;1946年8月,改屬臺灣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林產管理委員會第一組,將羅束出張所改名太平山林場。1947年6月長官公署改稱省政府,1949年12月改屬林產管理局大平山林場,並接收林產管理委員會第三組大元山太魯閣二砍伐區及第二、三組所屬羅束製材廠,改組三分場:即太平山分場、大元山分場、太魯閣分場,而太魯閣分場於1948年初獨立為林場,1951年成立棲蘭山辦事處,次年因水源涵養關係停辦。 太平山分場事業地原在加羅山,稱舊太平山,因歷年伐採業已告罄,1937年起屬於濁水溪上游對岸之新太平山,位於茂興線上。 大元山分場,原為南邦株式會社,在1942年開始經營,次年從事砍伐,規模極小,年產500~600立方公尺。光復後,屬林務局林產管理委員會第三組。1947年7月,併入本場,改稱分場,建設三段單線索道及大元線山地軌道三公里,1950年興建翠峰索道,為堀田式雙線,原三段單線索道,亦改建二段堀田式索道,軌道改為762公厘之寬軌鐵道,以便行駛機車,1951年9月完成。 |
1960年(民國49年)配合林務局改制,羅東山林管理所與太平山林場合併成為蘭陽林區管理處,下轄三處辦公事務所:大元山工作站、加羅山工作站(舊太平山)、太平山工作站(新太平山)。
蘭陽林區管理處的名稱呈現之時,原來涵蓋大範圍的太平山林場至此走入歷史,不復存在。
大元山工作站負責範圍為大元山林場,加羅山工作站負責範圍為舊太平山林場、太平山工作站負責範圍為新太平山林場。
1960年(民國49年)蘭陽林區管理處成立,大元山林場、舊太平山林場、新太平山林場三處林場位階相同。
1974年(民國63年)大元山林場裁撤,員工移至和平工作站。
1989年成立太平山森林遊樂區,涵蓋範圍:大元山區(大元山林場)、加羅山區(舊太平山林場)、太平山區(新太平山林場),負責單位羅東林區管理處理應將三處分別詳細介紹以免認知混淆,還原大元山林場應有的歷史地位。
蘭陽林區管理處於1999年7月1日,因台灣省虛級化,隨林務局改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而更名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
2023年8月1日,因林務局升格為林業署,更名為「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
甲種入山證 《圖片來源:原住民族文獻》以下內容源於:【當年不能做的事!】你不能隨便去山區 中國國民黨在戰後與中國共產黨展開內戰,並於1948年9月起的遼西會戰、徐蚌會戰、平津會戰等三大戰役全面潰敗。蔣介石總統緊急在1948年12月10日發布全國戒嚴令,但未及於台灣省、新疆省、西康省、青海省、西藏地方;立法院也迅速在1949年1月修正「戒嚴法」。但隨著國民黨節節敗退,台灣也在1949年5月20日起,全面實施戒嚴。 「戒嚴法」明訂,「在戒嚴地域內,民間之食糧、物品及資源可供軍用者,得施行檢查或調查登記,必要時並得禁止其運出,其必須徵收者,應給予相當價額。」政府也據此,對全台灣的山地進行管制,以避免「共匪」深入山區,結合原住民或山區居民發展叛亂組織。 國防部也在1952年制定「台灣省戒嚴期間山地管制辦法」,再於1965年另定「戒嚴期間台灣省區山地管制辦法」;一度將全台30個山地鄉全域納入管制,在管制最盛的1950年代,前往阿里山、太平山或中橫沿線,都需要入山證。 需要辦理入山證的山地管制區,分為山地管制區、山地管制遊覽區。進入山地管制區需要申辦甲種入山證,除了公教人員、學生得向政府機關、學校、公營事業申請證明,一般民眾則向立案的社會、文教、登山團體申請證明,才能據此申辦甲種入山證。進入山地管制遊覽區,則需持身分證申辦乙種入山證。 也就是說,若當時的學生要攀登高山,必須加入校內的登山社,並取得訓導處的許可;一般人則需加入各地的山岳協會,才能向台灣省警務處申辦入山證。甚至曾規定,30歲以下的申請人需要家長同意,照相機、望遠鏡也一度是禁入山區的管制品。 據資深山友回憶,當年的政府除了在核發入山證時處處刁難;甚至還為了保防,安排「山間諜」混入登山隊,打聽山友底細,但只出現幾次就銷聲匿跡了。 而隨著高山公路的開通、旅遊風氣的普及,部分緊鄰公路的山地管制區在1980年代後鬆綁為山地管制遊覽區,山地管制遊覽區則解禁為開放區。 |
「甲種入山證」,若提不出正當理由根本無法進山,社會人士以致無法接近,深山裡種種情事,至今外人甚少知曉。更造成地方公務員或民意代表無法進入山區關切深山林工處境並提供協助服務。
回顧過往,台灣砍伐森林最繁旺的時期正好是經濟最低迷階段,以苦難的年代形容恰如其分。
苦難的年代,有一群命運悲悽的不幸人,住在一處處森林砍伐滿目瘡痍的深山裡,面臨山崩地塌、土石流氾濫的挑戰,艱困地支撐台灣的經濟,但是歷史似乎永遠忘記他們過往的貢獻,甚至極盡所能抹滅種種痕跡。
筆者的父親在日據時期曾在阿里山工作,地點是眠月線的深山,眠月線最著名的景點是石猴,不過石猴的頭部在921大地震時震垮了。
父親生前時常談起,阿里山沼平當年有「小嘉義」的美稱,市景繁榮,人聲鼎沸,各類做生意買賣均可入山,甚至有藝妓的活動和澡堂之類的設施。
日本治理阿里山就是生意競爭互蒙其利,只要有利可圖不要滋事,生意可以比價競爭,可以選擇所需所喜,挑選滿意才付費。林場員工可以就近購買生活必需品,不需下山遠赴嘉義市街。
阿里山林業結束後,約民國39年從彰化遠赴大元山林場工作直至退休。
在大元山林場所面對的是全然不同的採購運銷制度。
國民黨早期治理台灣並沒有長留的計畫,一切行政都在奉行「反共抗俄」的政策,「反攻大陸,光復大陸國土」是學校醒目的標語,是軍隊每日呼口號的內容。行之於林業,亦復如此。
當年政府撤退台灣,工商業凋敝、百廢待舉,財源艱困短絀,森林是僅存可以開發的自然資源,整個經濟都靠林業支撐,台灣光復至民國六十年代,蘭陽林區管理處冷酷無情,極盡所能剝削苛待林工。
蘭陽林區管理處的做法就是「肥水不落外人田」,員工需要的糧食和生活必需品全部自己承攬賺取,為了杜絕阿里山那般讓做生意做買賣進入山區,於是成立合作社,統籌採購運銷制度,形成一條鞭的經營模式,壟斷獨占員工受盡剝削壓榨。
《詳情請瀏覽:大元山林場員工消費合作社經營方式》
台灣光復至民國六十年代,蘭陽林區管理處冷酷無情,極盡所能剝削苛待林工,不僅工資極低還利用採購運銷制度抽取高額利潤,購買日常用品及果菜肉類先賒帳再從薪水扣除,山區食物取得比平地困難且昂貴許多,使工人再度承受不合理剝削,永遠是被壓榨的受害者,永無翻身之日,許多林工的薪水袋內經常空無分文而是欠條清單,加以威脅恫嚇的手段催款孔急,賣女下海還債時有耳聞,更有懸樑走上絕路,大元山翠峰湖山區是台灣最貧窮的人間煉獄,生活水準遠比在山腳的寒溪泰雅原住民部落還差。
山區工作的低層林場員工及其眷屬貧困狀況讓人無法想像,居住的簡陋工寮用鐵皮隨便搭建,夏天似烤爐,冬天成冰箱 ,遇到颱風來襲,屋頂極易掀掉,鐵皮到處亂飛,工寮依工作地點遷移,通常每年需遷一次,砍伐集材地點每搬遷一次,海拔也越高,天氣越寒冷,這些工寮都是暫時住處,是台灣僅見的遊牧民族,居無定所,沒有住址、門牌號碼。加以在山巔工作,從未有官員或民意代表前往探詢關切,從未得到社會眷顧重視,只有聽天由命、自生自滅。
民國30至60年代,台灣省林務局所轄蘭陽林區管理處(後更名為羅東林區管理處,現更名為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營收達難以想像的天文數額,地方縣政府和鎮公所雖然無法分享款項利益,但位置所在卻造成周邊產業的蓬勃發展,其中以沿鐵道延伸的木材產業和後街的色情行業最顯著。宜蘭縣羅東鎮曾是台灣第一大木材市場,民國40年代,全鎮有四十多家大小酒家及茶室,做為木材商交際所,東雲閣酒家的設備,酒女均超過羅東會館,坊間甚至盛傳蘭陽林區管理處高官與色情行業結親的傳聞。自從民國60年代晚期原木砍伐結束,只剩處理「殘材」的小額營收,雖然營利相差很大,但仍有令人咋舌的龐大款項,民國78年7月林務局由事業機構改制為公務機構,正式宣佈禁伐全台天然檜木林,至此台灣林業正式結束長達76年之久的伐木養人政策。木材商機逐漸萎縮,東雲閣在民國89年(2000年)停業,改為羅東農會南門分部,羅東至民國90年代酒家只剩兩家,聊為點綴而已。羅東鎮是台灣腹地最小的鄉鎮,無法發展農工產業,因林業成為宜蘭最熱鬧繁華的城市,也因林業結束隨之蕭條,只剩「夜市」支撐全鎮產業。
宜蘭縣羅東鎮的興衰正是台灣林業發展最佳的見證。
以下內容源於:李根政 台灣山林的悲歌 國民政府除了大規模的伐木外,各種錯誤的林業政策更加深山林的災難。 1965 年林業單位開始進行所謂的「林相變更」、「林相改良」。其立論為:台灣的天然闊葉林是無用的「雜木林」、「劣勢林」,一定要將其改造為人工林,才有經濟效益,這項計劃到1990 年仍在進行,至今這個可怕的思維仍是林業單位「伐木派」的主流思考,不斷的透過各種計劃,試圖砍伐天然林。 林業單位將天然闊葉林改造為人工林的模式,生態學家陳玉峰,將之比喻為:「先將山上的野生動物撲殺,然後再將人工飼養的雞、鴨、牛、羊趕上山。」可謂對林相變更、改良一針見血的批判。 這些遭砍伐的闊葉林到那裡去了?1968 年,政府配合將原始闊葉林,全面砍伐,改植單一人工林的「林相變更」作業,核淮中華紙漿公司在花蓮吉安設立,1970 年開始以台灣產的闊葉材進行生產,年產7 萬噸木漿,在此之前,台灣早期的紙漿原料主要是蔗渣。 台灣珍貴的闊葉原始林,就這樣被當成無用的雜木林拿去做成紙槳了! 漫長的伐木期間,台灣並非沒有諤諤之士發表保護森林之議論,試圖影響政策,如大陸來台有識之士,時任農復會主委的蔣夢麟,數次為文論及:「唯有保森林、保水土,方能保本島、保子孫。」然而在國治治台初期,林產收入相對可觀,我們可以從1952 年至1954 年,林產收入竟佔公有事業總盈餘之三至四成可看出其重要性。 伐木的高峰期,國土保安根本不敵國策:「獎勵林產品對外貿易及勞務輸出,以爭取外匯收入。」那時,很少人為「森林」說話,僅有限的文獻紀錄這一頁滄桑史,例如李剛先生的著作「悲泣的森林」,再來就是人間雜誌與賴春標先生了。 1988 年,長期關心、紀錄山林砍伐的賴春標先生,在人間雜誌發表「丹大林區砍伐現場報告」等文章揭開森林運動的序幕,全台超過100 名大學教授連署發布「1988 年搶救森林宣言」,然後由綠色和平工作室及人間雜誌發起「救救我們的森林」遊行活動,林俊義教授率領「森林上街頭」遊行請願群,當年3 月24 日以綠色和平工作室及台灣環保聯盟為主導的保育團體,聯合社會各界護林人士數百人,正式走向台北街頭,為台灣森林請命;1989年3月12日植樹節再度結盟千人走向街頭遊行。這波森林運動促成了林務局在當年7 月由事業機構及事業預算改制為公務機構及公務預算,正式宣佈禁伐全台天然檜木林,至此台灣林業正式結束長達76 年之久的伐木養人政策。 1983 年起退輔會森林開發處開始以「檜木林相老化」、「根盤甚淺,枯死木及風倒木、缺頂木高達39%」、「檜木林下層雜草叢生,幾無檜木幼樹存在,在自然演替過程中有將逐漸自然消滅之勢」、「天然生檜木林,枯立倒木為數頗多,容易引起森林火災、影響水庫安全」等理由,進行檜木林的枯立倒木整理作業,將原始檜木林改造為單一人工林,退輔會則聲稱此一作業方式為「保育」。同時,台灣林業學界也支持這樣的作法,他們聲稱「枯立倒木整理保育作業對於幼苗與次生林之生長確實有其良好成效…可由此達成天然更新效果,建立健壯天然檜木林相,增進水土保持之功能。」事實上,退輔會和森林學界幾乎是利益共生的結構。 然而,檜木林存在台灣至少百萬年,沒有人為干預下從未滅絕,歷來嚴謹的學術研究也一再指出檜木的天然更新良好。 民國70 年伐木的全盛時期,為了大規模砍伐深山林區的檜木林,炸山挖壁、推土石入河谷,大開林道達3,682 公里,所到之處山崖崩落,水土破壞,森林消失!而隨後建造的中橫、新中橫等高山道路,工程所到之處,一樣崩塌處處,山坡地滿目瘡痍。完工之後,一遇大雨,路基流失,政府必需花費無數經費進行整修,而山坡上的土石,則往下流竄,威脅下游居民的安全。 1959 年台灣發生八七水災,造成1,123 人死亡失蹤,恩對災難,政府開始一方恩投下鉅資辦理治山防洪的工程,另一方恩卻不斷提高伐木量。截至1996 年止,為了阻擋河道的土石崩塌,林業單位在河道上蓋了近一座又一座的攔沙壩,共計4,849 座攔沙壩,試圖攔阻土石的流竄。然而,由於攔沙壩很快淤積,不得不再往上游蓋,最後,只要來一次大颱風,壩體承受不住,攔沙壩便全數潰決,是謂「零存整付」。而歷年來耗費百億以上的整治經費也隨之泡湯....... 400 年來,由於漢人的墾殖,台灣西部平原的疏林草原為耕地所取代,加上獵捕的壓力,1967 年台灣最後一隻梅花鹿在野外滅絕;中低海拔闊葉林的砍伐殆盡,迫使該林帶生物鏈最高的獵食者─台灣雲豹也消失了,1983 年獵人的陷阱中的一隻幼豹是最後的絕響,從此再也沒有人目睹這種神祕的動物;然而,這僅是指標性的明星物種,永遠不會有人知道的是1912至1991 年間恐怖的全台山林皆伐中,究竟有多少物種消失了,伐木事業毀滅了千千萬萬生靈的本尊及其棲所。 事實上,台灣山林的問題極需恩對歷史糾葛下複雜的人地關係,以及紊亂、重疊、互相傾軋矛盾的山林治理機關與政策,絕非短期可以竟其功,如果當局真的有心,應把重點放國家體制與政策的總檢討上,由行政院整合基層、民間、各領域專家學者之意見,進行精確的土地、產業調查,釐訂至少30 年之國土復育方案,由各政黨簽署備忘錄,承諾國家預算之支持,以及不論誰執政都持續推動,否則,以台灣惡質的政治生態,很難抵擋各種既得利益的反撲或隨著政黨輪替而虎頭蛇尾,消失無蹤。 而其基本原則,民間建議第一要務是保護僅存的天然林,次為進行林地分類,將林地區分為保育地和經濟地兩大系統,讓保育地完全不受人為干擾,自然演替恢復為天然林,經濟地則以嚴謹的規劃從事林業、農業、旅遊、聚落等利用。 而人民呢?請認知這一頁森林悲歌,看清歷史的真相,判別政策、政治人物的格局與政績,同時別忘了每個人對於斯土的責任。 台灣的環保風氣,向以都會型、休閒式的蔚為主流,反公害運動則只剩零星開展,而反棲地破壞的開發案,則結合著棲地保護、文化保存、族群生存等命題進行著跨領域的合作抗爭,但這些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平地的環境問題較受關注,「山林」向為環境運動失落的一角。 而對於全球森林的保育,我們必需清楚的讓國人知道,每個人認知基礎、消費行為與行動,都會影響著全球原始森林的存亡。因為台灣99%的木材都仰賴進口,做為地球村的一份子,我們至少要關注日常消費的大量木材裝潢、傢俱、紙張等森林製品,是否讓我們成為屠殺原始森林、迫害生靈的凶手。 |
台灣十大神木排行榜 | ||||||||
排名 | 名稱 | 樹種 | 樹齡 | 樹高 | 樹胸圍 | 管理單位 | 林班地 | 別 稱 |
1 | 大安溪神木 | 紅檜 | 2500 | 55 | 25 | 農委會林務局 | 大安溪75林班 | 台灣巨無霸神木 |
2 | 新中橫神木 | 紅檜 | 2000 | 40 | 22.5 | 台大實驗林管理處 | 阿里山219林班 | |
3 | 眠月神木 | 紅檜 | 3500 | 48 | 21.6 | 農委會林務局 | 阿里山45林班 | |
4 | 司馬庫斯神木 | 紅檜 | 2500 | 35 | 20.5 | 農委會林務局 | 大溪89林班 | 巨人神木 |
5 | 達觀18號神木 | 紅檜 | 1900 | 42 | 18.8 | 農委會林務局 | 大溪33林班 | 浴火鳳凰神木 |
6 | 唐穗山神木 | 紅檜 | 未測定 | 50 | 17.4 | 農委會林務局 | 大溪61林班 | 嘎拉賀神木 |
7 | 檜山二號神木 | 紅檜 | 2000 | 34 | 17.2 | 農委會林務局 | 竹東26林班 | 擎天神木 |
8 | 檜山一號神木 | 紅檜 | 2000 | 47.1 | 16.3 | 農委會林務局 | 竹東26林班 | 樹爺爺神木 |
9 | 萬年樟公神木 | 樟樹 | 1500 | 43.6 | 16.2 | 台大實驗林管理局 | 阿里山222林班 | 樟樹王神木 |
10 | 達觀21號神木 | 紅檜 | 2700 | 55 | 14 | 農委會林務局 | 大溪33林班 | 凌雲神木 |
附註:樹齡以年計.為約數.樹高.樹胸圍:公尺為單位 |
台灣十大神木排行板
第一名 大安溪神木 紅檜 樹齡2500年
「大安溪神木」位於苗栗縣泰安鄉梅園村,大雪山溪谷旁,230林道,樹種為紅檜,86年林務局已登記列入巨木,樹高55公尺,樹圍25公尺,樹幹4公尺以上分叉成多枝碩大無比,非常茂盛壯觀,為台灣第一大神木名符其實。
第二名 鹿林神木 紅檜 樹齡2700年
「新中橫神木」位於新中橫南投信義鄉阿里山公路,樹種為紅檜,又稱為「鹿林神木、石山神木」,其樹齡過去推測有2700年,但其推測方式有爭論,所以至今其年齡尚無法確定,為官方排名第二位的超級大神木。
樹高43公尺,樹圍20.0公尺的鹿林神木生長在陡峭的山崖下方,與路面的高度落差是少有40公尺,人們在山崖上只能瞧見神木頂端茂盛的翠綠樹葉,很少人會去仔細注意那是否為一棵高齡巨木所有,過去幾乎沒有人發現。直到有人們用攀附繩索的方式垂降到山崖下,才發現了這棵紅檜巨木。
第三名 眠月神木 紅檜 樹齡4100年
「眠月神木」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亦屬紅檜樹,樹高50公尺,樹圍23公尺,樹齡已高,中央部分已經腐朽空洞。
「眠月神木」之名,來自美麗的傳說。據傳係一日本籍探勘專家因夜宿神木下,月光照映迴樹影極富詩情畫意的美感索取名。午夜夢迴,美麗的明月夜裡,巨木身影映照地面,伴著月姑娘的倩影,靜臥在月光、樹影之間,充滿詩情畫意,因而命名「眠月」。眠月神木位於溪阿縱走的路線上,交通不便,不易登臨。原名極富浪漫特色,只是樹齡較高,樹幹中空,腐蝕嚴重,顯得老邁而孤寂。樹梢僅餘兩側維持綠意,有著殘餘生機的無奈感,加以四周別無一般常見的神木群相襯托,更是顯得落寞、寂寥。
第四名 司馬庫斯神木 紅檜 樹齡2500年
「司馬庫斯神木」位於新竹尖石鄉秀巒村,又名「黑色部落、天堂的部落」當地以紅檜巨木林區聞名全台,來到紅檜巨木林區,可看到有號稱「神木大老爺、大老爺神木、巨人神木」的巨木林。位於深山原始森林區的神木群,仍是司馬庫斯鄰長曾振川上山採尋靈芝而發現,一千多株紅檜巨木林立,濃蔭蔽天,踞傲壯觀。其中最大的一棵,樹高35公尺,樹圍20.5公尺,需二十二人手牽手合抱才圍的住,主幹又分出兩根大枝幹,猶如牛臂,其最大的特色為「人」字的樹型,樹齡大約2500年,原住民稱為「YaYa巨木,YaYa是媽媽的意思」,因神木群的發現吸引了許多人潮,也成為檜木的故鄉。
第五名 達觀18號神木 紅檜 樹齡1900年
「達觀18號神木」位於桃園縣巴陵鄉達觀山自然保護區,原名「連體攣生神木」,有人稱「浴火鳳凰神木」,最新的神木名稱為「納桑麻谷神木」,泰雅名為(nasang ma gu)語意為:我們的家。
本樹本屬達觀18號神木,原名「連體攣生」神木,樹高42公尺,樹圍18.8公尺。係經科學鑑定,證實其原為兩株連體攣生的巨木。碩大的身軀,明顯曾遭森林火災的嚴重燒灼,樹梢多處折斷。同命連體攣生,一株已經僅餘三分之一存活的部分,綠意猶存,獨向長天,顯得十分孤寂,十分可惜。巨木之生死命運,在此神木身上,可以一覽無遺,充分見證。
第六名 嘎拉賀神木 紅檜 樹齡????年
唐橞山神木群,位於桃園縣復興鄉嘎拉賀部落,神木編號為37號又稱為「唐橞山神木、婆婆神木」,據原住民估計,當地超過百棵神木在此,其中包含著名的「婆婆神木」,樹高50公尺以上,樹圍超過16公尺的巨大神木。
第七名 檜山2號神木 紅檜 樹齡2000年
「檜山2號神木」位於新竹縣五峰鄉觀霧森林遊樂區雪霸國家公園內,觀霧2號神木原名擎天神木,又稱為「檜山2號神木、觀霧2號神木」,樹高34公尺,樹圍17.2公尺,為兩株紅檜木合抱而生,樹型與其他紅檜神木明顯不同,其樹身短小壯碩,而根部大小枝條盤根牢固,顯得老當益壯、生機盎然。神木樹梢茂盛開展,樹型優雅美麗,是觀霧檜山區最具代表性的神木。
第八名 檜山1號神木 紅檜 樹齡2000年
「檜山1號神木」位於新竹縣五峰鄉觀霧森林遊樂區雪霸國家公園內,樹高47.1公尺,樹圍16.3公尺,本神木原名觀霧1號神木,有人稱「檜山1號神木、樹爺爺神木、傲世獨立神木」。原測樹齡達4600年高壽,經科學重測,鑑定為約2000年。本株巨木傲然聳立於觀霧森林步道旁,素有「樹爺爺」的美稱。繞樹步行一圈,但見全株根莖幹結構完美,生機蓬勃,茂盛挺立。無論從任何角度欣賞,都可感受其仰望雲天,傲世獨立模樣,令人由衷讚嘆大自然造物之美。
第九名 萬年樟公神木 樟樹 樹齡1500年
「萬年樟公神木」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神木村,樹高43.6公尺,樹圍16.2公尺,本神木為台灣現有十大神木中,唯一的樟樹樹種,又稱「和社神木」。是目前台灣地區已公佈最大、最高、最古老的大樟樹。這棵神木所在的村落,也因為這棵大樟樹神木而得名為「神木村」。其樹冠甚寬,庇蔭廣闊,深受當地村民的敬重,認為樹齡3000年,並尊稱為「萬年神木樟樹公」。樟樹樹皮獨特,「以其樹表多文章也」,故名樟樹。這棵樹皮斑駁的古木,昂然聳立,傲視群倫,面對著土石流著稱的神木村,有其獨特的地緣意義。日據時期之前當地村民就已經開始將大樟樹神木當神一樣的膜拜,到了日據時期期間,雖然伐樟樹煉樟腦油的風氣興盛,官方和民間依舊照拜不誤,甚至還在神木前設立神社供奉。因此,「和社神木」也成為第一棵受人膜拜敬重的神木,也是十大神木中,唯一設置香案的巨木。
第十名 達觀21號神木 紅檜 樹齡27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