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山植物生態之研究

── 章樂民 ──

資料來源:林業試驗所報告第070號

 

三、事業區之概述(Description of the Area)

1.地況(Topography)

大元山事業區,位於本省宜蘭縣境內,東北東向,約在東徑120度10分至121度44分,北緯24度20分至41度41分,向東為羅東事業區,西與太平山事業區毗鄰,南與南澳事業區為界限,向北與羅東事業區交界,事業區之山脈屬於中央山脈系統內,海拔高自300公尺至2,000公尺止,其主要者有大元山1,475公尺,三星山2,265公尺,十六份山1,821公尺,飯包尖山1,680公尺,各山脈又連接貫通,故事業區內之地勢,多屬高峻臉阻,其他無名高山亦復不少,此等山脈貫通於大元山事業區16個林班內,成一馬蹄形盆地,向北北東出口,河流主要以大南澳溪,源出於中央山脈,橫流於事業區內,向北流為大南澳北溪,向南流則為大南澳南溪,東流入海,由於溪流錯雜繁多,地形分割益形險峻,各溪流之源頭基岩露出者頗多,土地崩壞者亦復不少,如大南澳北溪141及142林班之大斷岩,至於局部崩山斷岩多於溪畔見之,一般言之傾斜度均大,惟稜線邊緣部份傾斜度常較緩和故有優美林相之形成。

植物之分佈(Distribution),遷移(Migration),聚集(Aggregation),土著(Ecesis)競爭(Competition),反作用(Reaction),安定(Stabilization)等各種現象告受立地因子直接與問接之影響,其中以氣候與土壤影響最大,此為植物學家公認之事實,過去多將植物認作生長在固定環境中之個體來研究,而缺少對植物社會與環境因子間之認識,庶不知植物社會與環境因子間,乃互為因果,二者關係至切。

2.氣候(Climate)

根據大元山測候站(設於海拔高800m),本所臨時測候站(設於海拔高1,300m),及與大元山交界同緯度之太平山測候站(設州每找高1,900m)測得民國46,47,48年三年來之平均記錄如下:

(1)溫度 (temperatures)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溫度為植物生育必需之條件,植物之種類與分佈,以及植物社會之延續,皆受溫度所支配,溫度之記載有最高溫度,最低溫度,平均溫度等,尤其最高溫度與最低溫度較為重耍,(1)由表2所示,溫度遞減率隨海拔高之上升而降低,植物社會之變化亦隨溫度而急變,植物生長,一年中大致以6,7,8三個月最為旺盛,9月以後則逐漸緩慢,故此四個月內,應為植物生長最適宜季節,以此四個月之平均值,則海拔高800m至1,300m,平均溫度為攝氏22.2度至20.7度每升高海拔100m,溫度垂直遞減率為攝氏0.37度,其所代表樹種為常綠葉樹(evengreen broad leaved tree)趨向針葉樹(Coniferous)海拔高1,300~1,900m,平均溫度為攝氏20.7度至17.1度,每升高海拔100m,溫度垂直遞減率為攝氏0.60度,其所代表樹種趨向於針葉樹純林,至於300~800m雖缺少記錄,但為常綠潤葉樹林殆無疑義。(2)由表1所示,大元山之年平均溫度亦隨海拔高而不同,海拔高800m上下為攝氏16.5度,海拔高1300m為攝氏14.8度,海拔高1900m為攝氏10度,依Engler氏對世界植物種領分佈之解析“植物分佈受溫度之影響,所表現植物各有不同,年平均溫度在攝氏15度以上,20度以下,加以多量濕度,所表現之植物社會為常綠潤葉樹林,年平均溫度在攝氏14度以下,與多量濕度,即為溫帶植物”,頗為符合,大元山終年有充足濕度,海拔高800~1,300m,潤葉樹林生長旺盛,應屬於常綠闊葉樹林帶,海拔高1,300~1,900m,應屬於溫帶針闊混交林,(3)植物能適應一大距離之溫差,即生長各有最適溫度,故其範圍較狹,反之生存所需溫度其範圍較廣,即植物能耐最高與最低溫度程度如何,端視植物種類而異,依表1圖1,2,所示大元山海拔高800~1,300m常綠闊葉樹林帶,最高溫度為八月份攝氏27.l度,最低溫度為二月份攝氏4.2度,海拔高1,300~1,900m為針闊葉樹林帶,最高溫度為八月份攝氏24.1度,最低溫度為二月份零下攝氏4.8度,故二者所需溫度顯然有甚大幅度,故闊葉樹生育時問較長所需溫度亦較高,而針葉樹每生長於寒冷地區,生長時問短,所需溫度亦低。

(2)濕度降雨量降雨日數(Relative humidity,Rainfall, and NumberofRaindays.)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濕度為決定植物蒸發最主耍因子,空氣中水分以蒸發狀態存在,植物在一地區生長全視植物蒸發所失水分,是否超過所吸收者,經常保持70~80%濕度,對植物生長有利,濕度過少則不足供植物之蒸發,濕度過剩則阻礙開花結實,並且易罹病蟲害,一般言之,針葉樹所需濕度較闊葉樹高,針闊葉混交樹林則視混交林木百分率以決定濕度之增減。由表3及圖3,4風示,大元山濕度隨海拔高度而增加,尤其9~12月份濕度普偏上升,海拔高800m常綠闊葉樹林帶,及海拔高1,300m針闊葉混交林帶,年平均濕度均在87%,海拔高1,800~2,000m針葉樹林帶,年平均濕度為94%。故天元山全年濕度甚為平均,非但濕度充足,且巳過剩,由圖15所示,林內苔蘚滿掛於樹幹上即可證明,至海拔高1,800~2,00Om針闊葉混交林帶以針葉樹占百分比較高,因濕度高故適於針葉樹生長,闊葉樹生長則不良,此顯示過剩濕度對闊葉樹乃有不良之反作用。

水分為植物生育必需之物質,植物從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土壤中水分主視降雨量而決定,一年中降雨量均勻分佈,對植物生長較有利,且降雨量與蒸發量至少需保持平衡狀態,則植物方可充分生育,對植物社會之延續關係密切,由第3表所示大元山海拔高800m常綠闊葉樹林帶,年總雨量為5,609.2m.m,月平均雨量為467.4m.m.,降雨日數全年168日,海拔高1,900m針葉樹混交林帶,年總雨量為3,869.7m.m,月平均雨量為323.0m.m,降雨日數為94日,故一年中雨量尚未見不足,年蒸發量雖缺少資料可供參老,唯根據陳正祥氏調查臺灣山地年蒸發量,大概約在1,000m.m.左右,而大元山為重濕氣候,年降雨量在,869.7~5,609.2m.m.降雨量大於蒸發量甚多,故土壤無缺水現象,植物生長不受阻礙。

(3)風,霜,雪(Wind, Frost and Snow)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山區之風速與風向,受局部地勢之影響,大元山林區地形為一馬蹄形盆地,受風之影響各有利弊,一般言之,風對植物屆顛分佈,遷移,土著,等均屬有利,大元山紅檜扁柏分佈豐富,殆亦有關係,但如終年均受風襲,林內蒸發加速,土壤乾燥易引起植物生理上之乾燥,強烈東北季風及夏季颱風,則易發生風倒現象,尤其林木生長及幼林木受害最大,如表4所示,大元山一年中,冬季東北季風開始於11月至翌年4月,平均最大風速為5.lm/s,最大風速為11月6.2m/s,極端最大風速亦為11月達9.5m/s,最小風速12月及1月為0.lm/s,夏季則為東南或西南風,惟風力遠不及冬季之東北季風強烈,夏季之季節風,開始於5月至10月,平均最大風速為3.3/s,最大風速為十月5.9m/s,但在此期間一年中受數度颱風之侵襲,其極端最大風速達18.6~41.8 m/s,為害最大,大元山有豐富之降雨量,土壤無缺水現象,植物不至於受生理上乾燥之害,至於冬季東北季風甚少有達風速15m/s以上者方可破壞林木,影響不大,但夏季颱風對林木為害最大,尤針葉樹為害最烈,闊葉樹影嚮皎小。

大元山每年均有降霜與下雪,多發生於12月至2月間,日數不多,維持時間亦短,林地內霜雪,使土壤發生凍結現象,對林木根部有害,針葉樹稚苗受害最易,唯大體上對林木影響不大。

3.地質與土壤(Geology and Soils)

構成大元山森林土壤之母岩為水成岩之粘板岩及頁岩,溪流沿岸則多第四紀洪積層山麓則常見風化極為顯著之崩壞地,粘板岩及頁岩由於地質脆弱,風化容易而成粘質壤土(Clay loam)或粘土(Clay)其分佈範圍甚廣,由海拔高300~1,900m均有,溪流洪積層乃由各種石岩風化沖積而成之沖積土,其有效成份不及粘質壤土及粘土,各種土壤均夾雜有石礫約30~60%不等,海拔高1,800~2,000m,因受氣候因子之影饗,因而生成灰壤(Podsol)即所謂定域土(Zonol Soil),唯其分觸龜圍較狹,一般言之,地勢險峻者,土層較能,傾斜度稍緩者,則土層較深,由於濕度大,多呈濕潤狀態。

代表土壤剖面之形態

(1)沖積土

環境:海拔高720m,天然闊葉樹林之第二期次生林,近河床為沖積小平臺,含石礫量約在60%以上,有效深度不及1m。

I.枯枝落葉未完全腐爛,深度約3cm,呈濕潤狀態。

II.含粗腐植質,深度約1cm,呈濕潤狀。

III.含少量腐植質,富角礫為砂質壞土,暗褐色,深度約4cm呈濕潤狀。

IV.相當於A1富角礫砂質壤土,褐色,深度約30cm

V.母岩:結晶片岩

(2)崩積土

環境:海拔高850m,傾斜度約20度,天然潤葉樹林之第二期森林含石量約在60%,並有大塊頁岩雜於土中,有效深度不及1m.過去為崩壞地。

I.枯枝落葉未完全腐爛,深度約2cm,呈撫渭伏。

II.層次不明,含少量粗腐質,深度約10cm,灰黑色,結構鬆,呈濕潤狀。

III.粘質壤土具有粘性,灰黃色,結構稍鬆,呈濕潤狀。

IV.深度約25cm,雜有角礫,黃色呈濕潤狀,結構稍緻密具有粘性。

V.心土層深度10cm,為風化未完全之母岩,大量雜在粘土中。

Vl.母岩:頁岩

(3)殘積土

環境:海拔高1,000m.近稜線,天然闊葉樹林。有效深度在lm以上。

A00 落葉枯枝未腐爛,深度約3cm。

A0-A1 層次不甚明顯,含粗腐植質,深度約6cm,暗黑色。

A2 含少量腐植質,深度約50cm,雜有細礫,結構稍鬆,略有粘狀,褐色,呈 濕潤狀。

B2 深度約40cm,雜有細礫,結構緻密具有重結性,黃色呈濕潤狀。

C 乃風化未完全之母岩,觸之呈剝落狀,深度約10cm。

D.母岩:粘板岩

(4)灰化土

環境:海拔高1500m,上腹部,上層為天然針葉樹林,下曆為玉山箭竹。

A00 未完全腐爛之枯枝落葉,深度約2cm

A0-A1 含粗腐植質,深度約5cm,結構鬆,黑色呈濕潤狀。

A2含少量腐植質,深度約12cm,略有粘性,褐色呈濕潤狀。

B:深度約9cm,紅黃色,結構稍級密具有粘性之植土,呈濕潤狀。

B:層次不明顯,具角礫,深度約8cm,紅黃色,結構甚為緻密之粘土,呈濕潤狀。

C.風化未完全之母岩,深度約4cm

D.母岩:粘板岩

(5)灰壤(Podosol)

此係受氣候因子之影嚮,而產生之土壤,即所謂定域土(Zono Soil),寒泠多濕之林地,針葉樹林之枯枝落葉分解緩慢且不完全,多量粗腐植質堆積結果而成,此類土壤多分佈於大元山高山寒冷地區,海拔高1,500~2,000m處,上層林木為針葉樹林,下層為玉山箭竹及羊齒類,其土壤斷面形態如下:

A00未腐爛之落葉枯枝深度不足1cm。

A0含粗腐植土,深度約9~15cm,結構疏鬆尤如海棉狀,黑色呈濕潤狀。

A1含多量腐植質,深度約1~7cm,結構稍疏鬆,黑色乃至褐色呈濕潤狀。

A2深度約3~15cm,灰色或灰黑色,結構緻密具有粘性,呈濕潤狀。

B 深度約1~10cm,結構緻密,透水性不良,赤褐色。

C 黃褐色,深度約5~10cm。

D.母岩:粘板岩

綜上所述,大元山之森林土壤,一般言之傾斜大,土層淺,反之傾斜度小者,土層略深,闊葉樹林林地之土壤水分均呈濕潤狀態,通透性良好,多屬酸性,針葉樹林之林地,土壤水份與前者相近唯通透稍劣,多屬強酸性。林地之土壤,其土層之深厚與物理性優良與否,較之有效養分含量多寡,尤為重要。


Back to top

本網站專屬藝術家 陳東元 ‧ 所有網頁自行製作並架設網站

藝術家 陳東元為台灣水彩黃金時期領頭羊 ‧ 後專司雄偉遼闊油畫創作 ‧ 晚年全心重建童年經歷的林業史

藝術家 陳東元 專屬 E-mail 郵件信箱 》 taiwanland.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