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破壁無可逃—大元分校

 

大元分校係因應大元山林業開發的員工子女就學而設校,民國四十一年大元林場分場長蔡佑之,極力向台灣省林產管理局及太平山林場爭取設校,經管理局及場長同意下,設立了蘭陽林區管理處的第三所子弟學校(其他兩所為太平國小和土場國小)。台灣的林業分三大林場,五大林區,於民國30年至60年代,太平山、阿里山、八仙山,號稱為台灣三大林場,蘭陽林區、木瓜林區、東勢林區、阿里山林區 、大雪山林區為五大林區。大元山林業於日據時代由南邦株式會社林業公司經營,台灣光復後由台灣省林產管理局太平山林場接收,成為大元山分場,係省林務局羅東鎮太平山林管處大元工作站之林班地區。山區古木參天,蒼翠蓊鬱,交通卻極為不便,山上工人純以伐木造林為業。其時伐木、集材、運材作業自四公里蹦蹦車鐵路1號坑至7號坑都是完全使用人力。森林砍伐至翠峰線8號坑,當時作業方式是架設由三至五根原木緊密接合成凹型溝的木滑道,稱木流籠,砍伐後的原木,順著凹型溝的木滑道而下,7號坑是原木改裝運鐵路材車的地點,以人力方式約需五至六人,將原木裝上材車,裝運好原木的材車,約達7~10餘台車左右,才一起出發,運至四公里,再交給另一組人員,放送至鞍部索道發送點,然後用索道,將砍伐之原木運至山腳下集木區—古魯。原木抵達古魯後,傾倒到集材場,再以橇桿(拄櫓)及繩索,用人力再分裝上卡車運送到羅東。卡車運往羅東後分輸各地,或船運出口。鼎盛時期,每日數十部卡車,絡繹於途。大元、太平兩山之原木集散於羅東鎮,帶動了羅東地區之繁榮,而獨占蘭陽經濟之鰲頭。但是前往大元山之客車,每日上下午僅有定時班車各一班,配合上山之定時纜車,運送上山下山之居民。由羅東林管處乘林場定時客運專車,經寒溪至大元的古魯,再乘索道纜車至中間,換乘另一纜車至鞍部,再改乘小鐵道蹦蹦車,此車顧名思義,絕非平穩如火車,約二十餘分鐘可抵大元工作站,下車後拾級而下,約二分鐘抵達學校,故從羅東一早出發,一切順利過午始可抵達。

大元分校地處海拔千餘公尺的山上,大元分校校舍簡陋,學校的教室全為林管處提供,只有木造教室一排,共計五間,門窗玻璃無一完整,屋頂鐵皮及牆壁均已年久失修,教室內四壁精光,黑板剝落斑駁,教學用具僅有風琴一臺,其餘尚稱可以者唯有課桌椅。木造教室首間為辦公室,室內除辦公桌椅外,別無它物。教室前為一狹長一眼望到底長不到50公尺,寬未及15公尺,僅止鏟平,滿是砂礫的操場,無護欄,一失足則必翻落山澗深壑,學生升旗典禮及朝會均因之從簡。僅有的一個可供玩耍的小沙坑,卻不宜體育課活動。另於教室盡頭,用木材搭建的簡易廁所兩排,一排為男用,另一排為女用,全校學生三班八十餘人,大多住校,以一六、二五、三四年級編班,採複式教學。教師共有四名,其中兩名為林務局補助人員,一名兼學生宿舍之管理,全校除李有權校長及一位有眷老師外,餘為代課老師。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大元國小在寒溪國小大元分班時師生合照,最後面一排右邊第一位是孫在琹老師,左邊第四位是程遠瑞老師,後來又回大元國小擔任最後一任校長。《大元國小校友黃慧敏提供圖片》

距學校數十公尺的半山坡上,另有林場提供的學生宿舍一棟,亦為木造,比教室還簡陋克難,逢雨必漏,有風則門窗砰砰作響,屋內為大通舖,中間隔有小間為管理老師的房間,盡頭設有長桌數張,為學生三餐之用(宿舍剛開始時沒有餐廳,只有在宿舍臨窗面,以木板貼著牆面搭起的長木板條為飯桌,後在左手盡頭設有長桌數張,為學生三餐之用。)緊鄰即為搭建出的小廚房,設有兩鍋的大灶一座,由林場資助兩名林工女眷,為寄宿生打理三餐,該棟宿舍雖然破舊仍不失集餐、宿、炊事多功能的建物。門外有一接山泉水的蓄水木槽,用水來自山泉流水,燒飯取用山上木柴(由住宿生繳交)。學校的兩位代課老師均為單身,一位兼管理員,同住學生宿舍,另一位寄宿大元工作站之招待所,而另一位合格有家眷老師住大元工作站之員工宿舍。山地學校,原本先天條件就無法與平地學校相提並論,更何況是山地學校之分校,即便是一紙一筆之需,皆受限取之於校本部(寒溪國小),差旅費用更是免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確實對分校之發展限制阻礙很大,學生均為清寒辛勞的林工子弟,地方上之財源更可想而知,在人力物力極度匱乏的情況下,如何推動工作,實現理想,這是對李校長的大考驗。雖然李校長為了堅持理想,矢志奉獻山地教育,培育偏遠地區兒童,但也曾輾轉反側,不能成眠,孤燈下幾番煎熬而自問:「是否太過自信?是否失之深慮?能否經得起考驗,能否…一大堆的?號浮現。」儘管她為了堅持理想,矢志奉獻山地教育,但是命運的枷鎖實在難逃,惟在其〈刊心刻骨的大元歲月〉中仍堅定著:「畢竟人必須生活在希望之中,希望是生活的動力,是生命的泉源,空間的事物無時不在變化,時間的長流永不休止,人生雖然極其短暫,但是經過生死之間掙扎與奮鬥的,必能領悟如何以生命去充實安排那無限的空間,如何以生存去持續開展那永不休止的時間以掙脫命運枷鎖之桎梏。譬如登山,雖有時下,但以全部看,仍是向上走,不以苦為苦,則視苦若甘;反之不以甘為甘,則視甘為苦,假如我不願意為現時所束縛,又不願意逃避現實,只有保持過去耐苦的體力和吃苦的精神,應付現實、改造現實、征服現實、克服這崎嶇險阻的困境,或可減輕或脫逃枷鎖的桎梏。」而自我惕勵。

校長認為教育乃樹人之百年大計,為建國之根本。而教育之推行,則有賴教師作育英才,蔚為國用,使歷史文化得以薪傳,國家民族之命脈屹立不搖,源遠流長。更以「良師興國」自期許。「今日活活潑潑的好兒童,必為他日堂堂正正的大國民」這正是她奉行不渝的一貫治校理念,人定勝天更是她一向堅持不移的治事信念,自助人助則是她所執著的行事定律。

李有權校長首先就是爭取獨立設校,但在百事闕如的情況下,如何改變環境,充實設備,增加學生,確實逹到六班人數,使各項均能符合獨立設校標準而取得獨立,確實舉步維艱。儘管難以預期,但她始終深信「事無絕對,人定勝天,相信自助人助,」因此訂出近、中、遠三個階段。在學校的做法上,首在建立制度,提振老師工作精神和興趣,務使人盡其才,事盡其心,使人感受到校風不同以往。鼓勵師生和熱心之家長,以克難方式共同消除髒亂,並加強校園安全措施與美化,使校園煥然一新,整齊、清潔、安全又美化,學生也因而快速增多,住校學生高逹百餘人。學生生活常規之訓練,培養有禮貌、守秩序、愛乾淨、講公德活潑健康的好學生,使家長放心,地方肯定,以這些有形的表現,在短時間內樹立起學校之風格,普受學生家長暨地方人士之重視與支持。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學校在民國45年升格獨立典禮全體師生合影,李有權校長坐在第二排右邊第二,那時還擔任分校主任,第三排右邊第一位站著是孫在琹老師。《大元國小校友莊秀雲‧張平東提供圖片》

接著成立獨立設校促進委員會,聘請學生家長暨地方熱心人士,協助分校爭取各方支援,充實教學設備,力求符合設校標準。並積極提高師資,加強教學,使我們的學習及能力逹到平地學生之水準,進而提高升學率。也改變了學生家長暨地方人士對學校之觀感而能關心學生之教育,予以支持,並樂於協助與學校配合。

李校長在推展上優先進行的是爭取羅東林管處為其林工子弟重建新的宿舍及學生餐廳、廚房,也有了就近學校的教師宿舍,可以加強照顧寄宿的我們。我們可以不再受風雨之苦,霜雪之虐,而得以安心學習,住宿生也不再有陰雨愁搬遷,風大而瑟縮的無奈。校長接著加強廚房設備,增購午餐標準用具等,以達到營養午餐設備之標準。因而向教育廳衛生教育委員會爭取到聯合國撥給兒童之營養午餐,免費長期供應,改善了全校師生的膳食營養,減輕了家長之經濟負擔。並舉行母姊會、健康與飲食之營養與衛生疾病之關係展覽會、教學觀摩會等,以情境教室提升教學成效,激發學習興趣與效能。她常告訴老師:「兒童之塑性如水,就方則方,遇圓則圓,故兒童之養成教育非常重要,有如萬丈高樓,功在奠基之牢固。」所以加強兒童之養成教育,著手學習環境的改造,有硬體設施與軟體設施所合成的氣氛與感受,人置身其中有潛移默化之作用。所謂軟體設施是指教師與學生間所構成的一種教育氣氛及人際關係,硬體設施則為配合軟體部分所需的物質條件和設施。西方學者杜威曾說:「要想改變一個人,必須先改變其環境,環境改變了,人也就被改變了。」我國古人亦有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等說法,李校長認為境教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所扮演之角色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校園處處抬頭可見四維固有道德作為校訓,中西道德精華相融合的八德與民族精神的標語,青年守則更是懸掛廊柱,其他標語、標示、揭示牌、圖表、模型等幾乎教室操場隨處可見。「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以集體訓練方式培養學生敬業樂群之坦蕩胸懷與互助合作的公益美德,利用各種學藝競賽活動,培養學生崇尚榮譽及求真求實的競勝心,發揮群策群力之教育功能。師生搬石砌邊坡,擴建整修狹長陡峭一眼望到底的操場,加大寬度,增設護欄,改善了我們活動空間,解除師生提心吊膽,深怕失足翻落深谷之恐懼,也使得體能課可正常進行。

師生利用拾獲毀於颱風之屋頂鐵皮,製作各種動物模型,用油漆加以彩繪,並標示名牌加以介紹,依校園環境山坡的走勢予以佈置,增加了我們有關的各類動物知識。利用假日深入叢林溪谷採集大元山之特產樹蘭及蛇木樹幹,製成各式各樣之蘭花盆景美化校園。舉凡有形之外在布置,樸實不失美觀,工整不掩自然,且發揮了耳濡目染之教育功能。鼓勵師生克難搜集和製作圖片、影像、模型實物、標語等,所有的製作,均為師生蒐集舊材廢料集思廣益,共同設計,化腐朽為神奇,從中啟發了我們,接受挑戰,突破現實,使校園煥然一新,我們更感受親手參與校園建設的成就與榮耀。一年四季皆有不同活動,因地制宜的克難教學,這是平地學校所沒有的。學校美化環境比賽也曾因此特色獲全縣優等獎,令師生無比振奮。

除了有形之環境建設外,集體訓練和個別輔導之柔性默化功夫兼籌並進,以發揮相輔相成之教育功能。期勉教師「學無止境,教無定法。」「不謀全域者,不足謀一域。」即不知整體教材者,不能教好一節課,督促教師列出學生的重要特點,教師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針對性的教學,如學生的特點、能力、興趣和需求等,構思教學活動,選用教學資源。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對教學過程的各環節、各要素,預先進行計劃、合理的安排,制定出整體教學運行方案。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旣確定實現教學目標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最合適,更關注學生個體的學習,也把握了學生集體的學習狀況,優化了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質量。

因山上學生家庭皆不富裕,每以競賽獎品如筆、書、蠟筆、筆記本等學用品,充實我們學用之所需。時至今日還有畢業校友保有當年所獲獎之鋼筆,除了紀錄當年在校的成績,更珍惜在校的回憶。可見教育點滴之作為,對學生皆有深刻之影響。

在大元國小還有一項教育特色,即為培養我們從小養成自動自發之民主自治精神,為地方自治播種,故成立兒童自治鄉,以各班級為村里單位,以學年度為改選鄉長、村長之任期及競選活動。各村設有村訓,代表各村之團體精神。生活公約為各村全體遵行之自治規範,並設有會議程序,訓練我們開會應有的知識和投開票必備的常識。並設有公告欄,培養我們隨時關心鄉內大事,地方消息,兼具訓練其繕寫通告、通知單、便條等課外知識。

成立小小記者團,培養我們對外採訪應對的能力與禮貌,以及如何關心社會,服務大眾為目的,更藉以了解個人對國家社會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設有校訊揭示板,隨時公佈記者團所採訪地方重大消息,養成我們隨時留意消息關心地方。而每日一語及少年法律常識記要,更有助我們學習成語及認識與生活有關的簡單法律知識。凡此,注重升學的平地都市學校,想必少有如此的教學特色吧﹖

間隔教室成為圖書室,向各處募集圖書以充實圖書室,培養我們閱讀好習慣,以啟發心志,靈活思維,擴展知識視野,織夢未來。如此集體訓練與措施,培養我們有開闊之胸懷,靈活之思維,活潑健康樂觀進取的人生。但是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則必自私自利,焉能與人為善?甚至成害群之馬,小者毀身,大者禍國,所以在大處著眼的同時,更注意小處著手,我們生活之細節,隨時予以正確輔導,發揮相輔相成,事半功倍的養成教育之效果。

經校長年餘奔走,領導全體師生的努力,加上大同鄉公所、林管處以及學生家長、地方熱心人士等各方支援充實設備,改善環境,終於達到獨立設校標準,於民國四十五年七月獨立升格為宜蘭縣大元國民學校,成為深山中的一所獨立小學。


Back to top

本網站專屬藝術家 陳東元 ‧ 所有網頁自行製作並架設網站

藝術家 陳東元為台灣水彩黃金時期領頭羊 ‧ 後專司雄偉遼闊油畫創作 ‧ 晚年全心重建童年經歷的林業史

藝術家 陳東元 專屬 E-mail 郵件信箱 》 taiwanland.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