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陳東元在為大元國小編輯專刊時,竟神奇地發生了聯繫上令校友最為懷念的王老師家人。東元說寫道:「愛的力量真是神奇,是無所不在,大元國小師生一起營造的“愛的校園”,竟然能夠在廢校近40年後,依然延續著,從去年動念想為大元國小編輯專刊開始,一連串發生的事情讓我覺得既振奮且感覺不可思議,這項工作任何人都覺得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以“愛”為基礎的工作,進行得非常順利,師生踴躍投稿,拿出珍貴的老舊照片共襄盛舉,這本專刊終於如願完成,全校師生齊聚一堂為校長慶祝88歲生日,連電視臺也為這事拍專輯播出,引起社會熱烈迴響,甚至最不可能發生的也出現奇跡,冥冥之中,王楷基老師也感覺得到可以讓遠方的家人藉此得到訊息。」也在此時海峽對岸傳來王老師的孫女婿無意在網路上發現大元國小的部落格後的來函:「這真的太點巧合了,60周年一個甲子啊,所有的一切陰陽曆法都重合了,岳父父子也再一次“重逢”了,但遺憾的是一個在天堂,一個在人間,這或許是大元國小諸位團結一致,眾志成城的心靈感應吧。」王老師的長孫也撰文:「似乎命運早有安排,使我們能奇跡般地在茫茫人海中從陳東元先生的部落格中找到爺爺的生活點滴;或許爺爺在天有靈,他深深的思鄉之情感化了學生,也感應了我們,讓我們在60年後相遇在一起。」這簡直就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已經不能說是巧合了。讓人更相信是天意,冥冥之中早已安排好了!但我更相信是王老師當年愛心的傳遞和延續,以及大元國小校友的精誠所致,金石為開的心靈感召。身為王老師獨人子的他「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在自己有意識的年齡段中見過自己的親生父親,也不知道父親的身影是什麼樣子,更談不上對父親的有關印象和記憶了。」現在終於圓了他一個宿願,知道了自己父親的音容笑貌和一些往事,雖然是一個殘酷的夙願。
王楷基老師籍貫是山東嶧縣。王老師來台前已成家,依據王老師現居大陸棗莊的孫女婿來函所言:「岳父是1948年10月11日(農曆九月十三)出生,20天后,岳父在襁褓裏的時候,他們爺倆見了一面,約是1948年11月2日去的臺灣。」。王老師生下長子王廣信後投身軍旅,約是1948年11月2日後隨軍隊輾轉來台,安排至彰化員林實驗中學師範科就學,1961年畢業後分發至大元國小任教,而與我們結了師生之緣,直至1969年考取國中教師資格離開,分派至台東縣都蘭國中。
據王老師孫女婿所云:「解放後,岳父的家庭被化為地主成分,奶奶和岳父被逐出家門,當時只給他們娘倆兩雙筷子和兩個碗,所有的家產都被收繳,家作為學校,用於國家辦學校。」可知王老師係大地主家庭,經土地改革,三反五反,割資本主義的尾巴,人民公社化運動,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受到的煎熬可想而知。母子倆相依為命,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的衝擊更厲害,被剝奪了上中學的權利,小學六年級畢業不准上初中了。他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在自己有意識的年齡段中見過自己的親生父親,也不知道父親的身影是什麼樣子,更談不上對父親的有關印象和記憶了。」所以王老師在山東除了健在的90餘高齡的師母、60逾齡的唯一兒子王廣信,並有2個孫子,3個孫女及外孫女。
印象中的王老師身材魁梧,留有一頭灰白的平頭,常著ㄧ襲中山裝,腳穿平底黑布功夫鞋,散發出一股溫文儒雅的書生氣質。沉默寡言,不茍言笑,很少談及自己的事,曾對好友說過一句:「他為父不慈,為子不孝」為愧為人子,未能每日晨昏定省,慚為人父,未盡一日養育之責,總是眉頭深鎖,眉宇間深藏許多不為人知的心事。
他生活非常儉樸,所有行囊只有一床棉被,一箱衣物,一綑書籍,很少下山。擔任科任老師,負責社會學科兼宿舍管理,最主要職務是照顧學校宿舍學生,因此沒有安排導師職務。王老師教學認真,學養豐富,工於書法。沒課時就利用保健室的小桌勤練小楷。民國五十幾年物窮民困,山上尤其物資缺乏,因紙張有限,他除了利用舊報紙書寫,也在宣紙上書寫,總是寫上ㄧ遍等乾了又重複再寫一遍,直到一張白紙變成黑紙才肯罷休,目睹他惜物愛物,身為學生的我們也不敢浪費。當他發現高年級的有些學生書法還有進步的空間,便要他們晚上留校,義務教他們寫書法,並自掏腰包買〈九成宮習字帖〉鼓勵學生,並告訴學生:「寫字有一種“連心”的作用。寫書法可以產生高度的專心,專心可以產生強大的力量。」又說:「所謂人正字才正,通過寫字,就可以看出他的為人。」在指導書寫時告訴學生:「學習正楷書法應由易而難,由簡而繁,循序漸進。書法是一種藝術,學習的步驟與繪畫一樣。楷書的書寫,在於熟悉筆畫特色、字體結構。臨摹字帖的時候,筆畫、結構是清楚定型在靜止狀態的,通過不斷的反覆練習,就可以逐漸掌握筆畫形狀和結構特色,拿捏到正確寫字的速度,體會用毛筆寫字的“定靜”功夫。對學習寫書法來說,〈九成宮〉的技法雖然高明,但卻沒有刻意、造作的方法,對以後向行草發展,不會造成障礙。」
所有寫書法的人,大概會有相同的經驗,面對古老而斑駁不清的字帖,常常有不知如何下手的感覺。古代的許多經典書法大都是石刻碑版,很少有字體完全清晰的版本。再者,石刻碑版經過各種摹寫、刻、拓、裱褙的誤差,和實際的書寫也有極大差異,如何把碑刻還原為書寫字體,往往成為學習書法最大的障礙。至今日才懂得〈九成宮〉是楷書的最高典範,具有承先啟後的意義。〈九成宮〉繼承了魏晉以來的書法發展,開啟了顏真卿、柳公權的風格,學習〈九成宮〉,可以同時了解、掌握魏晉南北朝的書法,也可以延伸到顏、柳的技法。
因為王楷基老師寫的一手好書法,學校每次發獎品,都是用舊報紙包著新簿本或鉛筆,然後王老師用小楷在上面工整的寫著得獎人的姓名。得獎的學生把報紙上寫著的自己名字保留下來,用薄紙覆其上來臨摹。
王楷基老師非常疼愛學生,每當他飼養的小白兔生小兔子時,他會將自己的棉襖放在藤椅上給小白兔當墊子,讓放學回家的學生排成一排,看一下並可用手撫摸這可愛的小動物。然而王老師也有他嚴肅的一面,當學生一旦犯錯,基於愛之深責之切,偶而會以課椅板條,在寒冷的冬天讓犯錯學生去「領賞」,領賞後,大半天手板赭紅暖熱而疼痛。這時會到廚房偷折一塊老薑,加點塩,不時的拿出來搓一下手心,減緩疼痛,再放回抽屜,以備不時之需,王老師就裝著視而不見,甚至從被體罰過的同學身邊走過,伸出手摸摸他的頭,溫柔地看著他說:「你不是最聰明的,卻是最有靈氣的,只要你肯努力,相信你將來一定會有所成就的。把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老師願意成為助你成功的橋樑!」大概他也心疼挨板的同學吧﹖淺顯通俗「把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的話,極富有哲理,讓學生懂得犯錯並不可恥,知錯能改,從小事做起,打好基礎的重要性,避免學生產生好高騖遠的心態。
當時,山上交通實在不便,學校實施兩星期放一次假,雙數週的星期五早上,王老師便會送我們到工作站事務所下方乘蹦蹦車。當王老師送走興高采烈搭車回家的我們後,總見王老師帶著落寞的眼神,孤單的背影往宿舍走去。第三天下午返校,又可看到王老師總是第一個到校迎接我們的老師。
住宿學生的伙食很差,ㄧ天三餐,常不得溫飽,而面有菜色。學校為了克服困難,實施生產勞動教育,闢地種菜。王老師負責照顧此菜園,因此每天利用飯後或收假時,住晴峰先返校的住宿生,會被派去“扛糞”,年紀小挑不動ㄧ擔糞,只得兩人一組,一前一後,挖出糞池大糞,盛進木桶,再抬下斜坡的菜園去施肥。因身高不一,地形崎嶇,ㄧ上ㄧ下,往往濺得滿身糞水。有時偷懶貪玩不想挑糞施肥,王老師也不責罵,就說:「聰明的人,今天做明天的事;懶惰的人,今天做昨天的事;糊塗的人,把昨天的事也推給明天。願你們做一個聰明的孩子!願你們做一個時間的主人!廢鐵之所以能成為有用的鋼材,是因為它經得起痛苦的磨練。」我們聽後也不再敢偷懶。
因多數家長擔心孩子離家住宿,生活不便,總會給點小額零用錢讓學生返校帶在身上。但在學校規定下,平時不得擅自出校園,所以都將錢寄放在王老師身上,等要花錢時再向王老師拿。王老師從口袋拿錢給我們的同時,也會順道拿出小記事本來與我們對帳,告訴我們,你拿了多少錢,現在還餘有多少錢,每筆帳都是一清二楚。住宿生,每個晚上在和王老師道最後一聲“老師晚安”就寢後,王老師就在寢室外的走道,若有所思地來回踱方步,安撫著怕黑想家的我們,只要聽到王老師來回的腳步聲,怕黑、想家的我們就能倍感安全,然後沉沉地睡去。王楷基老師擔任學生宿舍管理老師最久,直到1969離開大元國小為止。王老師是以校為家,貢獻畢身心力給予我們,學生在懷念他的文中說:「他把這一份愛心全給了這群山中的孩子!他把對家人的思念,移情到每位學童的身上,將每個學生當成自己孩子般照顧,一臉的和藹可親,但總是眉頭深鎖,講話、動作不溫不火,是位斯文的好先生,冬天總是穿著由家鄉帶來的黑色棉襖,眼神不時的遙望遠方,同學們都知道,老師又在想念家鄉的親人了,記得黑棉襖經歲月的摧殘,破舊不堪時,老師還是捨不得丟,一直保留在身邊。」其實,到今日我們也才知道王老師大陸那邊有父母、妻子和兒子,走的時候兒子才20天,他怎能不思念家人而眉頭深鎖內心翻騰辗轉難眠呀!他的鄉愁誰能理解﹖又向誰訴呢?又有誰能喚醒他生命深處那永恆的情結﹖
李有權校長、韓盛鸞老師、王楷基老師、于家駿老師,祖籍都是山東,因此常一起閒聊山東故鄉事,自于家駿老師成家,李校長榮調後,王老師只剩韓老師可以較常談心。有天下午,兩位老師在學校裡說話聲音很大,可能是王老師心情低落,談及回鄉無望,而有輕生念頭,韓老師力勸,不覺之間,言語不免激烈。晚間,住校生全部就寢,室長陳秀卿發覺王楷基老師不像往常在走廊總會來回走動很長一段時間,等我們入睡。也沒在他寢室床上,覺得情況有異,於是找了幾位同學去宿舍四周找老師,在宿舍左邊外側的廁所旁找到老師,當時王老師穿著整齊,外著一件風衣,彎著腰兩手緊抱著肚子,她們邊拉邊扶著老師回宿舍,老師顫抖的很厲害,過沒多久,聽到王老師發出不尋常的呻吟聲音,她們趕緊再跑去看,才發現老師的肚子插著一把刀,於是和幾位同學趕緊跑去找韓老師求救。韓老師馬上叫醒宿舍下方校友黃慧敏的父親黃清河先生,他立刻飛奔至四公里機關庫叫醒蹦蹦車司機,並連繫暗霧及古魯兩索道備妥客車廂,同時透過警察派出所無線電聯繫車輛至古魯接運。那晚四公里以下山區人員,全部為搶救王楷基老師進入緊急狀態,大夥連夜將王老師送到羅東博愛醫院急救。送他連夜開蹦蹦車到鞍部搭流籠的是校友張平發。由於搶救及時,王老師終能生命無虞。
1971年王老師調台東都蘭國中後還是割不斷思親鄉愁,再度輕生而亡,給人無限的緬懷與沉痛。其外孫婿來函謂:「岳祖父是在1971年除夕,這個萬家團圓的日子裏,由於十分想念家人,在都蘭國中割喉逝世,逝世後土葬在台東,2002年,台東開發,要求遷墳,後多方聯繫經臺灣親人將遺骨火化後,目前仍然寄存在台東市第三人民公墓納骨塔2樓6116號。」並說:「奶奶還健在,已經是90歲高齡,在我奶奶百年之後,會親自到臺灣取回先祖父的遺骨。」很欣慰王師母仍健在。身在異鄉的遊子,都有「葉落歸根」的願望,希望回到出生的地方,希望歸葬在出生的地方,希望自己的靈魂永遠安息在那裡。耳邊響起王力宏的歌聲〈落葉歸根〉:
舉頭望無盡灰雲
那季節叫做寂寞
背包塞滿了家用
路就這樣開始走
日不見太陽的暖
夜不見月光的藍
不得不選擇寒冷的開始
留下只擁有遺憾
王老師您將不再「日不見太陽的暖,夜不見月光的藍,留下只擁有遺憾」您的長孫女王豔秋在〈深切緬懷我漂落逝世在臺灣的爺爺〉一文:「奶奶總是問:怎麼回事,當年和你爺爺一起去臺灣的人都回來探親了,你爺爺怎麼還不回來?當母親就告訴了奶奶爺爺已經過世!記得當時奶奶痛哭了好幾天,三十多年,一切希望和痛苦的等待瞬間化為烏有,奶奶很長時間都情緒低落,後來還大病了一場。」可知師母念念的是老師的來歸。可是造化弄人,「奶奶終其一生,一直在盼啊、等啊,等來的是一張5寸的黑白免冠照片和一個過世的音訊,她老人家的內心是多麼地悲傷、多麼地痛楚……」長孫王紹剛〈魂依天涯 情系子孫〉一文:「第一次聽到“爺爺”是奶奶告訴我的。剛記事時,記得奶奶起得很早,拾掇家務,每當雞叫,就醒了,那時天還不亮。幾次問奶奶,怎麼不睡了,奶奶不語,我也不懂為什麼。後來問多了,告訴我解放前爺爺去了臺灣,已經30多年,現在也不知道是什麼境況。我問奶奶臺灣遠嗎,怎麼不回來。遠,隔著海,回不來。那時,我朦朦朧朧得意識到,奶奶醒得早是因為我那遠在臺灣素未蒙面而又音訊全無的爺爺。那是我第一次從奶奶那裏知道我有個 “爺爺” 在臺灣。從那以後,我們醒來總是談論爺爺。有一次,奶奶突然問我,你想你爺爺嗎?我答道——不想。你爺爺能回來嗎?我說:遠,隔著海,回不來。隨即,奶奶沉默了,慢慢地轉過身,輕輕地啜泣聲,使我意識到奶奶沒有睡著,流淚了。我不知所措,也不知道說些什麼,只是怯怯地躺著,那時睡意全無,知道說出了奶奶不喜歡聽的。之後,每當奶奶再問同樣的問題,我總是乾脆利索的回答:想,能回來,真能回來,明年——不——明天就回來。那時的奶奶很高興,我也很高興。因為我不想因我那遠在臺灣的爺爺再讓奶奶偷偷落淚。」多麼的孝順又善體人意啊。
兩岸三通,客居台灣的遊子紛紛返鄉探親,王師母每每自言自語:「即使沒有聯繫,別人都已回來,也總應寫封信吧﹖」雖然兒孫已聽出奶奶的話中話,但是仍「不能讓奶奶知道爺爺去世的消息,擔心奶奶接受不了這個對她而言非常殘酷的事實,承受不住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因為,誰也不願讓奶奶的期盼在頃刻間化為烏有,誰也不願看到奶奶承載著希望的堅強在頃刻間變得支離破碎。自此,我和妹妹,從不在奶奶和父親面前提及爺爺,也從不和別人談及,誰也不願輕易觸動那根牽動心緒的弦,只默默地在心裏悼念著,緬懷著。」讀來令人心慟。當其長孫述及:「照片是我大祖父王泉基先生第一次回大陸時捎來的。父親非常珍惜,20年來一直放在書本的加頁中,鎖在抽屜裏,小心地珍藏著。我想,當時父親曾想鎖住的也許是對爺爺的思念,曾想珍藏的也許是對爺爺的記憶。現在回想起當時父親見到照片時的情景,仍記憶猶新,歷歷在目,仿佛昨日。父親一動不動地站著,雙手捧著爺爺照片,顫抖著,端詳良久,潸然淚下。淚水模糊了父親的眼睛,也模糊了父親對爺爺的期盼,只是眼睛始終沒有離開那張照片,像要把他深深地烙在心裏。那是父親第一次從照片中見到了自己的父親,已去世了17年的父親。就是那張舊照片使父親幾十年對爺爺不停地思念和期盼,一瞬間化為哀悼和懷念。也許我永遠無法真正體會到父親當時的心情,只是深深感歎于父子相見時那催人淚下的淒哀,誰曾想到父親曾日思夜想來的竟是一張已經泛黃的舊照片,曾默默期盼和等待來的竟是一種人已遠去的枉然。……爺爺的照片雖已發黃,但彌足珍貴,它收藏著我們的一份記憶,一份情思,也見證了封塵已久的歷史冰凍在兩岸三通後慢慢地消融。」
王楷基老師以無限的愛心負責照顧六、七歲就得離開父母親獨力照顧自己,樣樣都得自己來的住宿生,這份工作沒有津貼,夜晚得等我們全部入睡,清晨又得先於我們起床,緊繃著隨時會有情況發生的精神,王老師一生奉獻教育,悉心照顧大元國小的住宿生,至今令每位大元國小的學生永遠的感激與懷念。在同學的懷念文中說:「記憶中的王老師身材挺拔,沉默寡言(如今才知內心被濃濃的思鄉情懷包圍,啃噬著),對學生管教嚴格卻不失慈愛,更寫的一手好書法,也教高年級的我們,如何幫同學處理一些簡單傷口的包紮護理,……更欣慰老師的後代歷經苦難,還能有著卓越成就,心中亦感到敬佩,希望您們能到此一遊,把酒言歡之餘,將每個人心中對王老師的印象,一一講給令岳父聽,也稍慰他未能承歡王老師膝下之憾,畢竟,這是我們霸佔了王老師以往時光所能回報的萬分之一。」深深表露對王老師的感念及欲回報之情。
「我能夠體會到王楷基老師當年的寂寞和孤單,許多人來台後娶妻生子,但是王老師卻一直是單身,他真的是希望能夠返鄉和妻子相聚,他在大元國小時已經自殺過一次,沒想到離開後還是再走上絕路,如果他能再忍耐幾年,就能在開放探親時回家團圓了,想起來真是令人遺憾。王老師在大元國小時,每晚住在宿舍裡負責照顧住宿生,平時在學校養小白兔,有空不是看書就是寫毛筆字,我最愛看他寫字了,他寫的字真是漂亮。很高興知道師母還健在,我也希望您們能到台灣來觀光,看看王老師當年大元國小的所在地--宜蘭。」在在表達對王老師的孺慕思念。
王老師雖未能生前返家團圓,其子孫也沒想到苦苦支撐和期盼來的卻是一個天地兩隔、親人故去的憾恨和無奈,但老師的英靈已經返鄉,也感受到子孫們的綿綿思念,子孝孫賢,枝繁葉茂,勤儉持家,家業盛自1993年,開始養殖梅花鹿,至今辦起了企業——山東廣信鹿產品有限公司,事業有成,如其孫女所言:「相信爺爺在天有靈,一定會含憾而笑的。」。也正符應「宗功祖德源流遠,子孝孫賢萬世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