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傑老師在大元國小服務了三年,教的都是六年級。第一年教的是第二屆有高連金這一班,只有九位同學,第二年教的是第三屆有劉春堂這一班,有二十位同學,第三年教的第四屆這一班人數漸漸多了,有二十五位同學。因為學生人數少,師生之間的互動就很密切,對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學習能力都能瞭若指掌。
汪老師是河南省人,所以上課時他常誇稱河南文化遺產豐富,口若懸河面露驕傲的說:「在中國,中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中原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是我國古代文明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是中國古都數量最多最密集的地區,從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後有夏、商、西周(成周洛邑)、東周、西漢(初期)、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含武周)、五代、北宋和金等20多個朝代在河南定都。中國八大古都,河南省就有洛陽、開封、安陽、鄭州四個,佔中國八大古都的一半。」他很注意學生的錯別字,對中國文字的起源又誇起河南:「黃帝時代的倉頡造字就是在河南創造的。河南安陽發現的甲骨文,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所以一看到我們寫錯字,就會說:「沒倉頡的本事就不要亂造字」。更重視學生的作文,平地學校的作文是每兩週作一篇,而我們是每一週就要做一篇,增加一倍,用這個方法來增進我們的作文能力。每當學習到成語,一定會追根究源,印象最深的一次講到“逐鹿中原”、“問鼎中原”。先解釋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接著說:「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徵。夏、商、周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楚莊王帶兵到雒邑附近,問周大臣王孫滿周鼎之大小、輕重,莊王問鼎的目的就是想取代周天子統治天下的權利。」除了說明“問鼎中原”的典故。更說:「我國歷史自古中原地區一直是政治角逐之地,而有“逐鹿中原”的成語。有幾個和鹿有關的成語,逐鹿天下,群雄逐鹿,鹿死誰手。為什麼不是馬、狼,而是鹿﹖」我們無一人能作答,汪老師就說:「中國古代王公貴族打獵,鹿是最常見的捕殺對象,象徵著一定的利益得失。後用來代表政權或國家,逐鹿也就引申為群雄並起,爭奪天下。也因為自古中原地區發生了無數的重大政治事件和軍事活動,因而積累了大量的政治智慧和政治經驗,形成了非常豐富的政治軍事文化,也產生了眾多的英雄豪傑,比如有:姜子牙、陳勝、范蠡、張儀、蘇秦、吳起、張良、花木蘭、諸葛亮、岳飛等等。」
汪老師的國語課講到成語必和和歷史連接,尤其是歷史人物故事,是我們最喜歡聽的。汪老師的數學課就沒這麼有趣了,因為常要被抽點在黑板上當眾演算,每位同學都很緊張,就怕被抽到上台,我們這班雖有有二十五位同學,但每次四位上台,一星期總是會輪到一次。記得有一次,縣教育科(那個時候稱做「科」,不是稱「局」)的袁以乾科長率督學到學校來視導的時候,來到我們班上抽查,他出了一題數學題,叫出一位同學到黑板前演算,班上的同學都很緊張,因為袁科長叫出來那位同學的數學成績並不是很好,怕他緊張,算不出來,但出乎大家的意料,他竟然很快的就算出來了,而且答案完全正確,得到了袁科長的讚許,這全歸功於平日隨時上台的演練吧﹖
中國八大菜系中豫菜就是出自河南,但營養午餐就從不見汪老師顯身手。常聽他說得一口好菜,大概山上物資貧乏,他無用武之地吧﹖汪老師身材高挑,衣著在全校老師中最為講究,只要下山出差,或學校有督學外賓來訪必會穿西裝。夏天時常會穿一雙白皮鞋,同學都會盯著看,因為當時所有老師都是黑皮鞋,不然就是黑功夫鞋。學校另位楊鳳嬌老師,皮膚白皙,面貌姣好,只要他和汪老師站在一起,同學都會竊竊私語,擠眉弄眼,大概因為畫面美吧﹖
有次帶領幾位同學參加縣的國語文競賽有演講、注音、硬筆字、朗讀等比賽,就告訴其他班同學,回去時問父母,徵得父母同意,他一起帶領想到羅東遊玩的同學。等參加比賽的同學比賽結束後,大家一起從比賽場地步行到羅東公園。走在街上,大家都非常興奮,看到有人手上握著一根圓筒狀的塞在嘴裡含著,問了老師才知是吃冰棒,好生奇怪,在山上只有下雪天才有自製冰品吃,天氣這麼熱,又沒下雪,怎麼有冰棒吃﹖看著有人騎著有兩輪向前滾動從身邊經過,詢問後才知道是腳踏車。看著有人坐在三輪車上更覺新鮮,偶有汽車貼著身邊按喇叭時,同學還嚇得避得老遠。看到兩層以上水泥建築,兩眼直盯著,看得目瞪口呆,心想不知怎麼上到二樓﹖這大概是除了到溪底苗圃遠足外最令我們至今難忘的。記得大家到了羅東公園,老師找來照相館老闆幫大家在拱橋上留下了大合照,有些同學還是第一次照相。照完相,老師要我們自由活動,一個小時後集合,但大家不敢離開汪老師的身邊,最主要的是處處新奇,事事必問,更怕的是沒有一個人有手錶,不知道一小時有多久,擔心走遠了找不到集合地點。
汪傑老師在大元國小服務雖只有三年,但教的都是六年級,所以這三班六年級的畢業校友,都留下了對老師滿滿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