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國小早期的老師

 

大元國小早期的老師,來自大陸各省,除鄉音不同外,生活習慣及飲食也大有差異。其中以孫在琹及張慕陶兩位老師最讓人印象深刻。通常每個人都喜歡吃新鮮的肉類,他們卻不一樣,喜歡將豬肉或雞隻懸掛在戶外,讓鮮肉變質生蛆,如此這般長出的蛆,據說口感佳,被美稱為「肉筍」或「肉芽」。等到肉上爬滿蛆,再用棍棒敲打下來,然後或炒或炸,他們都說這種肉蛆越嚼越香,是人間美味。俗話「嚼蛆」一語,大概即由來此而來。張慕陶老師從大陸逃到香港,在調景嶺當難民,然後輾轉來到台灣,吃盡了苦頭,不知是否因此特別珍惜食物,尤其當時在大元山上沒有冰箱,家禽也常常因瘟疫而一一死去,如此可是食物處理的另一方法,又不糟塌食物。

張慕陶老師

張慕陶老師在大元國小最讓學生印象深刻的除了吃肉蛆,就是被蛇咬一事。于家駿老師46年底入伍服兵役,他代于家駿老師的兵役缺,七月中旬于家駿老師入伍訓練完畢,分發到空軍通信聯隊服務,有半個月的假期,剛好趁著暑假這個時間,回到大元山,一方面探望校長及在校同仁,同時趁此機會休假避暑。據于老師〈失落的回憶〉一文談到他和張慕陶老師:「有天夜晚搬出學生椅子在教室外喝茶聊天,聽他講述如何從大陸逃到香港,在調景嶺當難民,又如何能夠輾轉來到台灣的經過,話匣子打開,至子夜時分,結束了談話,回教室就寢(當時住在教室)。蠟燭剛熄滅沒多久,張老師起身外出去上廁所。他叮囑張老師:『教室外面土坡,地上都是芒草,出去,要小心蛇』。時間不到一分鐘,就聽到張老師大叫:『于老師,我被蛇咬到了』,這時張老師已經跑回教室來了,趕緊點著蠟燭,照著他腳的位置看了一下,腳上確實有兩個紅點,但因天黑看不清是被哪種蛇咬到,趕快找人幫忙,當時也顧不得其他了,就跑去找李校長。高喊:『校長不得了,張老師被蛇咬到腳了』校長聽到後,趕緊披件衣服前來查看,在這山上半夜三更找誰?該怎麼辦?颱風前幾天剛過,下山的路又不通,於是先用繃帶止壓血管,用碘酒塗抹,等天亮,再想辦法。天一亮,馬上找附近年紀大的人請教,有無偏方可以治療蛇毒,有位長者(黃淑靜的媽媽)說:『可用皇帝草(俗稱鬼叉子,種子細長,黑色有倒叉的)找來搗碎和米酒敷,可消毒止痛。』就這樣反覆的換藥多次,當時紅腫,先變紫,後來變黑,非常可怕。受傷的腳用布條吊的高高的,減少痛苦。運氣不錯,就這樣治療一個星期後,腳逐漸消腫脫皮,慢慢痊癒恢復健康。」在山上真是死活存亡,聽天由命,把命運交給老天爺,凡事隨意而安了。張慕陶老師後來調離了大元國小,於民國五十五年病逝世於北濱國小。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張慕陶老師與學生合影。《大元國小于家駿老師提供圖片》

孫在琹老師

孫在琹老師是林場補助學校的兩位老師之一,他身材胖胖的,一年四季都穿著旗袍,冬天也只外罩個毛衣,下雪天才會穿上大衣,她似乎不怕冷,不知是否和她飲食習慣有關﹖她喜歡吃母雞孵蛋在孵化的過程,幼雞仔已經成形,長了毛,但尚未破殼的毛雞蛋,也叫喜蛋、旺雞蛋。孫老師將毛雞蛋穿在竹籤上燒烤,或是將毛雞蛋蒸、煮或油炸後,沾著椒鹽吃,不知是為了「美味」或者「獵奇」﹖據她說十分滋補,有美容效果,卻並不是很多人能接受。她住在事務所同排的林工宿舍,靠近食堂,買新鮮食物比一般人方便,但她卻喜歡吃發酵食品,偏愛各類鹹菜、火腿、醃肉等,尤其是口味層次濃厚的發酵食品,也許是和她的籍貫有關。徽菜有「鹽重好色,輕度腐敗」的特點。她常自製毛豆腐,也做火腿。毛豆腐其實就是豆腐通過人工發酵法,使豆腐表面生長出一層白色茸毛。由於豆腐通過發酵後使其中植物蛋白轉化成多種胺基酸,故經烹飪後味特鮮。相傳,朱元璋一次兵敗徽州,逃至休寧一帶,腹中飢餓難熬,命隨從四處尋找食物,一隨從從草堆中搜尋出逃難百姓藏在此處的幾塊豆腐,但已發酵長毛,因別無它物,隨從只得將此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熟給朱元璋吃。不料豆腐味道十分鮮美,朱元璋吃了非常高興。轉敗為勝後,下令隨軍廚師製作毛豆腐犒賞三軍,毛豆腐遂在徽州流傳下來。孫老師自製的毛豆腐只有趙阿姨欣賞,她們兩人「逐臭」相同,常在打牌時交換心得。孫老師常在暑假時做毛豆腐,她說毛豆腐發酵環境溫度為15℃-25℃,暑假時溫度適宜,她將切好的豆腐塊平整放在竹條上,每塊之間留有間隙,經過3-5天后,豆腐表面長出均勻細密的絨毛,即已乳化成熟;製作毛豆腐的關鍵在於用自製的發酵酸水來點鹵,而趙阿姨自製黴莧菜梗時的發酵鹵水大概也是異曲同工吧﹖

自古有「金華火腿在東陽,東陽火腿在徽州」的老話。徽商到了浙江金華,之後才有了浙江的金華火腿。孫老師也自製火腿,整條帶有爪的豬腿,掛在屋簷下吹風,有時上面生滿了蛆,就用棍棒敲打下來,然後或炒或炸。如果做成了火腿,她就用鋸子鋸成一長條塊分送人品嚐。她最愛做徽州的一道名菜「刀板香」,就是切一大塊火腿或者鹹肉與筍片同燉,幾個小時後,將火腿或鹹肉取出切片。用火腿或鹹肉和竹筍同燉,不需要放任何調料,火腿或鹹肉的鹹香浸潤在筍片的清爽裡,兩者合二為一的味道,很鮮美,這道菜學校的老師則皆能接受,而且還讚美。在山上孫老師自稱美食家,她會做、愛做,愛吃更能吃,所以才能一直保有「體胖心廣」。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孫在琹老師是深受早期校友愛戴的慈母恩師,關懷學生無微不至。《大元國小校友莊秀雲提供圖片》

韓盛鑾老師

韓盛鑾老師祖籍山東,講話很幽默,心算很快,當時他自覺得全天下最聰明的人就是他。平時總愛說笑,愛開玩笑的韓老師,在54年的那場森林大火,校長和韓老師呂老師三人拿急救箱共同去災區協助救災,因火勢太大,無法撲滅,所闢的防火道,無法阻擋大火燒過來,大家往翠峰湖撤退,逃到翠峰湖畔後眾人席地而坐,驚魂未定,餘悸猶存,韓老師仍不改愛說笑本色,聽到呂老師小聲的問校長「爲什麼要逃到翠峰湖畔?」不忘取笑呂老師「傻瓜!山上都是樹木,容易引火,萬一大火燒過來,我們都要躲到湖裡,妳別忘了把頭伸出來呼吸喔」。一場大火,燒出了林場救火的設備不足,只能眼看著大火一直燒下去。此時大家雙手合十祈求老天爺幫忙,竟然奇蹟似的下起了大雨,解除了這場大火。

韓盛鑾老師擅長做麵食,每日營養午餐的饅頭都是他教導製作的,尤其挽起衣袖,一盆發麵,幾下子就揉成光滑的麵糰。有時同學在旁邊圍觀,他會揪一糰麵,捏一隻小豬或是小老鼠、兔子、青蛙等小動物,維妙維肖。他也會做麵條,一隻長長的擀麵杖,幾下子就擀成一大片圓的薄麵皮,然後摺疊起來,再用菜刀切成一公分寬度,看他連續的一刀刀切下去,寬度幾乎一樣,有時還舉起菜刀「把耍」幾下,大家看得目瞪口呆。他擀餃子皮更是一絕,將和好的麵糰搓成直徑2公分的圓柱形長條,再把柱條揪成約2公分左右的小麵糰,幾乎揪出的小麵糰大小一致。把小麵糰用手壓扁,再把三個壓扁的小麵團疊起來,一邊用左手手指捏著,右手持擀麵杖順時鐘方向旋轉的方式,擀成直徑約7公分,中心部分稍厚些的餃子皮,他一個人擀皮,可以供三個人同時包餡還綽綽有餘。他常笑說:「改明兒我去賣餃子。」但他始終沒離開學校去賣餃子,想必太喜歡大元國小這個大家庭了。山上每遇下大雨或颱風,造成山崩,把橋沖壞了,就搭一座臨時的吊橋,只有一條繩索繫著,而且橋面還傾斜著,這時候每天放學,韓盛鑾老師就會率領年輕的男老師一起護送我們過橋,有些調皮的男同學還會故意在橋上用力的搖晃著,引起女同學一陣恐慌尖叫,當然事後這些調皮搗蛋者免不了被韓老師斥責體罰。他的體罰方式讓學生最為印象深刻。韓老師喜歡要學生彎身,屁股翹起,雙手握住桌面,然後高高舉起籐條,用力“嗖”的一聲打下,被打同學的屁股上無不留下數道青紫色的瘀血痕跡,有時同學會在屁股墊上書本、衛生紙或毛巾衣物等,被打時可以減少些疼痛。不過要是被發現,那情況可想而知。如果用米答尺、籐條打手心,同學們可不笨,已養成察言觀色的本領,知道下堂課可能會挨揍,一傳十的在寒冬下雪天,將雙手緊貼在寒徹骨的玻璃窗上,讓雙手凍得麻痺,可以減輕被打時疼痛。而王楷基老師每次打學生都是將學生的手掌向後抝到極限,然後取廢棄木椅的木板條,掂起腳尖,用力打下,每位被打的同學無不哭喪著臉,紅著眼眶卻不敢掉淚,只能將紅腫的雙手緊緊握住或揉搓以減少疼痛。有時大半天手板赭紅暖熱仍疼痛,這時會到廚房偷折一塊老薑,加點塩,不時的拿出來搓一下手心,減緩疼痛,再把老薑放回抽屜,以備不時之需。在大元國小就讀的學生,或多或少都領賞了千奇百怪的體罰方式,有用椅子橫板條、戒尺、籐條、竹掃帚條打手心或屁股,有用鉛筆夾在指縫間轉動鉛筆,用手掌打耳光、扭臉頰,彈耳朵,刮鼻子,跑操場,交互蹲跳,青蛙跳,罰跪,罰站等,家長從不有二話,見到老師還告訴老師:「孩子不聽話,請老師狠狠的揍,嚴格管教。」而當年被體罰的種種,也成為今日大家最津津樂道的回憶。

韓老師的飲食嗜好也很特別,喜歡吃青蛙,每當夏天四處蛙鳴,他就說:「再叫就把你祭我的五臟腑」,果然他抓來青蛙,就「一蛙兩吃」,辣炒青蛙腿與蒜頭青蛙湯。吃後更頻頻說:「青蛙腿,真是人間美味,比其他的肉類都要好吃、清甜。」不知是討厭蛙聲或是蛙肉真的是味美﹖他也吃蝸牛,告訴我們法國菜有以蝸牛做菜餚而且成世界著名名菜:「歐洲人愛吃蝸牛,尤其在法國,蝸牛更是精緻法式料理的重要食材,在當地稱之為「田螺」。吃蝸牛的習慣,相傳是起源於羅馬帝國時代,當時軍隊行軍打仗,需要大量營養以補充體力,而蝸牛肉的蛋白質含量幾乎與牛肉相當,脂肪含量卻僅為牛肉的七分之一,因此成為最佳營養補充品。當時的士兵會隨身帶個小竹簍,裡面養殖蝸牛,需要時便烤煮以食用,而餘下的蝸牛蛋孵化後繼續長成“食材”,如此周而復始,提供士兵營養需求。」同時教我們蝸牛觸鬚的作用,他說:「蝸牛外型最明顯的是頭部兩對觸鬚,較長的一對是眼睛及感應神經,因蝸牛是大近視,視力距離僅約二十公分,需要感應神經來協助接收周遭環境的細微變化,以及溫、濕度、風向等;短的一對觸鬚是鼻子,用來分辨食物及同伴等。」因為蝸牛爬行的慢,很容易抓到,他抓到蝸牛烹調前都會先禁食兩天,並不時澆水,讓牠排出所有殘餘物,接著切除其消化系統,然後鍋裡先放一些水,等水滾開了就把蝸牛肉川燙一下,大概半分鐘就撈起。接著鍋中放一點油,把蔥、薑、蒜頭爆香,就放入川燙過的蝸牛肉,然後放鹽巴、醬油、醋拌炒均勻,馬上關火起鍋,據韓老師說口感媲美鮑魚。在山上,這些天然的食材取之不盡,真是上天對山的子民的厚愛,補充了我們的蛋白質的營養。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韓盛鑾老師與陳月霞女士結婚照。 《大元國小于家駿老師提供圖片》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全體教師合影,右二為韓盛鑾老師。 《大元國小于家駿老師提供圖片》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韓盛鑾老師上課情景。 《大元國小老師韓盛鑾夫人陳月霞師母提供圖片》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韓盛鑾老師與學生在學生宿舍─兒童新村前合影,右側木造房舍是學生宿舍的餐廳。 《大元國小程遠瑞校長提供圖片》

顏錫忠老師

顏錫忠老師是位原住民,身材矮壯,五官的輪廓深,尤其眼睛深邃,皮膚黝黑。他告訴我們有兩處特徵可以區別漢人或是原住民:「腳的小拇指指甲有一條小裂痕,手腕靠手肘處幾公分處,將皮膚向兩側微拉會出現橫向細紋則是原住民。」當時很多學生紛紛脫下鞋子挽起衣袖來印證他的說法。他兒子也在她任教的一年級班上。有一次在學校裡把兒子打到在地上翻滾,大家看得都嚇呆了。他用的是「殺雞儆猴」以立威,他認為嚴厲的教導可使更認真反思反省。希望透過嚴厲式教育,教導出循規蹈矩,安份守己的孩子。愛是嚴的基礎,嚴是愛的所在表現。嚴並非是冷酷無情,對學生提出過分生硬的要求,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禍害。這是老輩傳下來教育兒女的,正是所謂的「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是不是顏錫忠老師真的認為「棒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

顏老師長於體育運動,當時學校操場長不到50公尺,寬未及15公尺,僅止鏟平,滿是石片砂礫又無護欄,無法從事球類及田徑運動,顏老師上體育課時,最常要我們做的就是在沙坑前立定跳遠,或是吊單雙槓,不就是爬竿比賽,他會左右手分別抓著左右爬竿,雙腳騰空,迅速就能抵達桿頂,看得我們瞠目結舌。沙坑前立定跳遠,更是一躍就能到沙坑的二分之一。吊單雙槓,他的雙腿像是裝了彈簧似的。經師生合力搬石平地又增添了護籬後的操場,這時可以在操場上體育課。沙坑處的跳高架、單槓、爬竿、鞦韆才都充分被利用,不再單調的看顏老師的個人表演,這時顏老師就教大家排球及躲避球,在我們心中顏老師是運動全能。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全體教師合影,右一為顏錫忠老師。 《大元國小于家駿老師提供圖片》

陳兆震、楊鳳嬌兩位老師

陳兆震、楊鳳嬌兩位老師是民國45至47年左右,義務替大元山的員工補習;這是早期政府遷臺,在臺灣地區所推展的大規模成人失學民眾的識字教育活動。他們所教導的學生不同,陳兆震老師是替早期事務所的員工教國語,地點在事務所附近;而楊鳳嬌老師是教低層勞工識字,所謂民眾補習班,台語叫『暗ㄛ』,地點在四公里(校友張平發家的隔壁)由於白天要工作,都是利用晚上時間,無酬奉獻。課本是省政府教育廳編印,免費提供。內容以中國及台灣的介紹,及國民的責任,反共抗俄……等。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民眾補習班課本

所以楊鳳嬌老師不用擔任住校生晚自習課的指導。

楊鳳嬌老師,皮膚白皙,面貌姣好,只要他和汪老師站在一起,同學都會竊竊私語,擠眉弄眼,直到程錦崙老師來校任教後,同學又轉移了目光,因為楊老師常常和程老師竊竊私語,而且程老師也是英俊瀟灑,和楊老師極登對,他們也如學生所願結為夫婦。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大元國小在寒溪國小大元分班時師生合照,最後面一排右邊第二位是陳兆震老師,左邊第四位是程遠瑞老師,後來又回大元國小擔任最後一任校長。《大元國小校友黃慧敏提供圖片》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民國四十六年入學第八屆畢業校友二年級忠班合影,左邊站立的是楊鳳嬌老師。 《大元國小校友陳明來提供圖片》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全體教師合影,左一為汪傑老師,左三為楊鳳嬌老師 《大元國小汪傑老師提供圖片》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民國四十四年入學第六屆畢業校友,後排站立依序為胡清晰、于家駿、楊鑑煌、楊鳳嬌、程錦崙等老師。 《大元國小于家駿老師提供圖片》

孫藤香老師

孫藤香老師是台南人,剛分發到學校時,前幾個月一個人常常啜泣,但幾個月後,愛上這地方,還和許德友老師談戀愛,當時許德友老師是外省人,是山東流亡學生,跟隨他們校長逃亡來臺,就學員林實驗中學附設師範部畢業,年齡和孫老師也差不多,倆人的志趣相投,但孫老師的父母反對孫老師和許老師交往,在當時尤其台南古城,把女兒嫁給外省人覺得是不光榮的,李校長知道倆人相愛而父母反對,利用假日多次遠赴南臺灣,奔波女方家裏媒妁說項:「他們倆人都是很優秀的老師,結為連理,您不是把女兒嫁出去,而是迎接一位品才兼備的兒子回來,同時倆人可以請調返回家鄉服務。目前許老師剛做事,談不上有什麼經濟基礎,但養家決不成問題,請調返回家鄉服務,那對您和太座除了有女兒侍奉,又多了一個兒子孝順二老,為家庭帶來快樂和幸福,這真是難得的金玉良緣,切莫錯過。我們衡量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人品和他的未來,她們倆人一起為家庭努力,將來的發展是不可限量的。」不僅諭知以利,更明言他們已經達到法定自主權的年齡:「現在做父母的把孩子養育成人,培植他們能獨立為人,這就是盡了父母應盡的責任,以後他們要怎麼做,由他們自己去選擇。他們有自己的人生觀,自己的理想和所要追求的幸福,做父母的也只能從旁提供他們一些人生經驗做參考,既沒責任也沒有絕對權命令他們怎麼做,何況他們已經達到法定自主權的年齡,父母要尊重他們的選擇,這是潮流,希望您們能為孩子的成長畫下了盡責完美的人生句點,為孩子的人生留下美好的回憶和永懷的溫馨親恩。」終於不負校長南北奔波的苦心,促成了這對佳偶良緣,這也是校長在大元國小充當月老所媒成四對老師的良緣之一。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許德友老師與孫藤香老師結婚照。 《大元國小于家駿老師提供圖片》


Back to top

本網站專屬藝術家 陳東元 ‧ 所有網頁自行製作並架設網站

藝術家 陳東元為台灣水彩黃金時期領頭羊 ‧ 後專司雄偉遼闊油畫創作 ‧ 晚年全心重建童年經歷的林業史

藝術家 陳東元 專屬 E-mail 郵件信箱 》 taiwanland.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