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照圖提供單位: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臺灣各個林場集材作業所及範圍即是該山區紅檜、台灣扁柏原始森林分布區域。
大元山林場從事直營林業約30多年,翠峰湖、望洋山、中興崗周邊山區的林業生產約13年,足見重要性。 航照圖顯示集材作業刻劃出密勝蜘網的地表痕跡,足以見證往昔翠峰湖周邊山區遍佈蒼翠茂密的紅檜、扁柏原始森林,可惜耗竭式的伐木政策和林場裁撤後以處理「殘材」的毀屍滅跡做法,造成無法彌補的災難疤痕,連一株直徑50公分的紅檜、扁柏原始林木都不復見,如今只剩小面積山毛櫸供遊客踏青觀賞。
在木造建築時代,紅檜、扁柏是一級木,是起造屋舍的良材,成為砍伐的主要目標,台灣杉(又稱亞杉)屬二級木,質地不能當建材,只能造桌椅等家具,也不是開發對像,山毛櫸當年被視為「雜木」,沒有經濟利用價值僥倖逃過劫運保留。
民國50至54年翠峰湖周邊山區開始開發林木,還未興建工寮聚落,員工及眷屬居住於晴峰山地運材鐵路距埤仔(翠峰湖)約1公里的「晴峰埤仔大聚落」。
大元山林場考慮作業安全,工寮聚落與工作地點分隔兩處,在通常在開發林木下端約0.5至1公里的山地運材鐵路邊興建工寮聚落。
民國52完成埤仔(翠峰湖)懸吊式索道。
崛田式索道在台灣林業開發佔著非常重要的歷史位置,普遍使用於台灣各林場,幾乎全境的林場都仰賴此機構翻山嶺跨溪谷運送超過10餘公噸的原木卻不需耗費任何燃料或電力的設施,以現代節約能源的角度,不啻是偉大的發明。該設施由曰籍技師崛田蘇邇太氏精心設計改良,故以其名稱之為「崛田式」索道。
但崛田式索道只能運用在將高處發送點的運材重車往低處着點運送。
如果遇到低處需往高處運送的運材重車就必須以懸吊的方式運送。台灣山林大部分為峭壁絕谷,唯有使用機械集材機運送,方能克服地形地勢之困難。
懸吊方式的索道是以集材作業同一方式進行,蓋言之便是以大型柴油集材機將整車原木吊掛往高處運送,索道的兩端各立一株集材柱,架以單條纜線讓運材搬器滑行。
大元山林場的伐木作業於民國50年改為汽油填充的機械鏈鋸。
大元山林場全面由柴油集材機取代蒸氣集材機,山區稱為「柴油發動機」。
民國51年,大元山林場現場負責督導人改制為監工:
五號為柴油發動機,在埤仔(翠峰湖)上端集材作業,沿晴峰山地運材鐵路推進,監工為陳拾得先生。
埤仔(翠峰湖)下端集材作業約在民國52年,最早的是九號為柴油發動機,沿埤仔(翠峰湖)山地運材鐵路推進,監工為游杉期先生。民國53至56年甚至擴大編制改為雙柴油集材主機作業,在台灣林業史上僅見。
七號為柴油發動機,民國53年之前在晴峰山地運材鐵路太平山路聚落附近集材作業,民國53年底移至晴峰山地運材鐵路路尾段大轉彎處作業,監工為歐金水先生,民國55年才移至埤仔(翠峰湖)山地運材鐵路作業,監工為陳其六先生。
二號仍為蒸氣集材機,大元山林場最後僅存的僅有沿著翠峰山地運材鐵路線深遠山區作業,監工為張金龍先生。 民國55年才移至埤仔(翠峰湖)山地運材鐵路作業,監工改為歐金水先生。
民國46~58年大元山林場最鼎盛時期,每年可達8萬立方公尺,是台灣所有林場之冠,將太平山林場(新太平山林場)遠遠拋之於後。即使是民國63年大元山林場裁撤時,整個蘭陽林區管理處總產量只剩4萬5千立方公尺,太平山僅1萬5千立方公尺,大元山比太平山林場還多5千立方公尺,仍達2萬立方公尺,太平山林場產量只是大元山林場的75%。
柴油主機搭配其他小型汽油機作業:
A、直接集材:即在集材機與集材支柱距離為半徑範圍內集材,此法最大距離為600公尺。
B、中繼集材:因地形限制或距離過遠,一部集材機之力量不足時,在集材線中途增加一或二部集材機,分成數段以聯絡集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