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木現象 Second Generation Cypress Trees
檜木森林中不同於一般樹木外型的有趣現象:不少檜木的根部下常常會有一個空洞或樹洞。 檜木小苗常常生長在倒木、樹幹基部或有苔蘚的石頭上,小苗逐漸長大,根部會沿著倒木或石頭兩側生長延伸到地面,一段時間後,小樹苗長成大樹,地面的倒木(一代木)腐爛就形成了一個空洞,此時的生長在一代木上的檜木(二代木)就像是叉開腳站著。而二代木上生長的則稱為三代木,因此形成「三代同堂」的景象。
紅檜的天然更新較複雜,一般只發現闊葉林中的老紅檜或枯死木,卻不見苗木,因而宣稱紅檜正滅絕,事實上並非如此。
同一山坡上,紅檜族群常位居下坡段及溪谷,其地陽光量更形不足,且紅檜種苗需光量較高。然而,台灣地體不斷上升,河流不斷下切,有助於紅檜的更新。
紅檜之所以長存,實與台灣高山植物之由基質斷續性形成合宜生育地如出一轍,整體而言,高山島的台灣係由地體變動之或遲或速所締造的狀況,決定基本模式,復由各物種族群的諸項生態幅度,含對各環境因子的「線性計劃(數學意義)」、族群基因之龐多變異、機緣等等的整合效應所導致,惟近一世紀以來,幾近於改由人為開發或破壞所掌控。
「紅檜優勢社會」的樣區中,第二層喬木組成如昆欄樹、台灣江某、玉山灰木、高地新木薑子、大武八角、長葉木薑子、大枝掛繡球、肢節蕨、小膜蓋蕨、擬水龍骨、書帶蕨等;第三層以玉山糯米條、華八仙、厚葉柃木、玉山灰木、玉山木薑子、桑葉懸鉤子等略佔優勢;草本層以台灣瘤足蕨佔全面優勢,其餘之量較多者如柄囊蕨、玉山鬼督郵、小冷飯藤(註:有別於冷飯藤之亞型,分類學上尚未見處理),厚葉柃木、華八仙(凹澗)、稀子蕨、三裂葉赤車使者等等。
天然檜木更新以溪谷、溪澗地體變動,創造破空而發生,此外,形成檜木之後的孔隙更新亦甚活躍,因而造成許多三代木現象。
阿里山以及全台灣紅檜林內盛行所謂三代木,也就是靠枯死木倒塌後,破空,而苗木發生在倒木上,重覆而形成祖父母、父母親、兒女同現一地的跨騎現象。進一步說明三代木,指示著第一代紅檜老死後主幹橫陳地表,由於苔蘚層覆蓋樹幹表層而保濕,檜木第二代種苗易於成活(且因第一代木倒塌後,其上方的天空裸露,提供新拓殖所需較充裕的陽光,功同裸地,復可佔據空間,壓制其他闊葉木入侵)於第一代枯幹上,終至長成圖中左右兩株(已被砍伐掉樹幹)大喬木,左邊那株顯然先長成,右側較小的那株,其根系則在其上。從第二代幹基部分萌發新種苗(現今存活者)則謂第三代;三代木之第一代的老枝幹所佔據的圓筒體空間,顯示原先老枯幹遠比目前的根洞還要大。
除了地體變動的演替型更新、三代木或孔隙更新之外,紅檜林在火災之後,亦可大面積新。 換句話說,台灣百餘條溪流在中、高海拔的活躍區,既是台灣最大降雨帶,也是檜木林的原鄉,生物與環境相輔相成。不幸的是百年伐木,重挫台灣維生系統的中樞神經帶,造成今日及後世崩山壞水,永無止境的災難源。
茂密的原始森林,高聳的紅檜每年都有數萬毬果從樹冠落至地表,然底下的灌木和叢生植物密佈,毬果想找到生長空間根本沒有機會,難求的時機是高大的喬木傾倒斷裂壓垮木和叢生植物,等到樹身腐爛變成養分,落下的毬果才得到足夠的水分、陽光和養分,在同株傾倒木獲得生機的紅檜苗,日後必需經過「物競天擇」的嚴厲自然考驗,逐步拼吞侵占其他喬木,將其消滅,經百千年之後才能傲立眾林之上。
巨木成形,根株底下頹倒的一代木逐漸腐爛變成二代木吸收的養分,日久,一代木完全消失,而二代木叉開根株聳立山嶺上。
筆者童年生長的翠峰湖山區是台灣雨量最豐沛的地區,每年超過5,000毫米,近午時分更是雲霧瀰漫,終年潮濕的環境造就多樣苔蘚植物的理想成長環境,每株喬木都披著深厚的苔蘚植物,當紅檜毬果落在苔蘚植物上,立即獲得足夠的水分、陽光和養分這些生長茁壯的環境。因此,在翠峰湖山區只要稍加留意即可發現二代木或三代木。
筆者童年在翠峰湖山區見到的並不是現今低矮的二代木或三代木,而是高聳數公尺的二代木或三代木,晴峰嶺有株三代木,每株都是千年以上的神木,更稀奇的是三代木的樹齡相差僅百年,而且枝葉茂密,生機盎然。
可惜,大元山林場採取「皆伐」的伐木決策,紅檜和台灣扁柏無論巨細、樹齡皆列為砍伐目標。大元山林場裁撤後,更以處理「殘材」名目,將造型完美的根株深掘鋸取。
現今,想在大元山林場山區尋覓這些千年巨靈遺留的痕跡都非常困難,遑論這株何等珍稀,讓人嘖嘖稱奇,每株都是千年以上的神木的三代木。
下面地圖是筆者訪談耆老後,再依航照圖顯現的痕跡畫出的翠峰湖周邊山區集材作業纜線。
大元山林場從事直營林業近30年,翠峰湖周邊山區的林業生產長達13年,約佔1/2弱,足見重要性。航照圖顯示集材作業刻劃出密勝蜘網的地表痕跡,足以見證往昔翠峰湖周邊山區遍佈蒼翠茂密的紅檜、扁柏原始森林,可惜耗竭式的伐木政策和林場裁撤後以處理「殘材」的毀屍滅跡做法,造成無法彌補的災難疤痕,現今遍尋一株直徑50公分的紅檜、扁柏原始林木都不復見,只剩小面積山毛櫸供遊客踏青觀賞。
在木造建築時代,紅檜、扁柏是一級木,是起造屋舍的良材,成為砍伐的主要目標,台灣杉(又稱亞杉)屬二級木,質地不能當建材,只能造桌椅等家具,也不是開發對像,山毛櫸當年被視為「雜木」,沒有經濟利用價值僥倖逃過劫運保留。
可惜台灣杉(又稱亞杉)在大元山林場裁撤後,以整理「殘材」為名目大肆砍伐,整片大元山林場被砍得精光。
2019年四月至日本賞櫻,隨心赴北海道旅遊,函館有一名勝─五稜郭。
五稜郭遍植櫻花與松樹,每年櫻花盛開,美不勝收,蔚為奇景,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是賞櫻時節。堡壘內有一株櫻樹,是很奇特的二代木,是平生僅見。
通常二代木都是一代木傾倒後,毬果落在腐木或苔蘚上,發芽生長成樹。
但此櫻花二代木卻是在一代木的樹身中發芽生長,將母樹擠壓並吸收全部養分,最終枯死。
極有可能一代木樹身龜裂,種子落於縫隙裡,得到足夠成長的豐潤雨水和落葉的養分,終將一代母樹逼成絕境。
觀賞影片:
五稜郭,在計劃興建城池時已經使用五稜郭作為名稱,但是在建造期間又曾經稱為龜田役所土壘或龜田御役所土壘。城池位處的地方本來是濕地,植有大量細柱柳,因此又稱為柳野城。
箱館開港時,原本建於函館山山麓的箱館奉行所搬遷至五稜郭。然而,在慶應2年(1866年),江戶幕府在城池建成後僅兩年,隨著江戶開城而滅亡,五稜郭由箱館府接管一段短時間後,在箱館戰爭中遭到舊幕府軍佔領,並且成為其根據地。進入明治時代後,城內除了一棟建築物外其餘全數被拆除,並且改建為大日本帝國陸軍的練兵場。其後在1914年改建為五稜郭公園,並且對外開放,自此成為函館市民的休憩地方和代表函館的旅遊景點之一。
日本盛名的三大櫻之「山高神代櫻」也是二代木櫻花。
觀賞影片:
Sakura 日本三大櫻 ( 三春瀧櫻 / 根尾谷淡墨櫻 / 山高神代櫻 )
Sakura 實相寺の山高神代櫻 さくらさくら Cherry Blossoms
神代櫻(じんだいざくら)又稱山高神代櫻(やまたかじんだいざくら),樹齡2000年,位於日本山梨縣北杜市武川町山高「實相寺」內。
大正11年(1922)被評選為日本國家指定天然紀念物,1990年獲選為「新日本一百棵名樹」。與岐阜縣本巢市「淡墨櫻」及福島縣三春町「三春瀧櫻」,並列為日本三大名櫻。神代櫻名字的由來,是神話日本武尊(ヤマトタケルノミコト)東征回來時親手種下,因而名為神代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