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峰湖附近台灣面積最大的冰河時期孑遺樹林─山毛櫸於民國30~60年代屬大元山林場範圍,何以奇蹟僥倖保留,究其原因:
1、山毛櫸屬雜木
當時蘭陽林區管理處只視紅檜與扁柏唯一級木,有優厚的經濟價值,屬必砍的樹種,無論大元山林場、舊太平山林場、新太平山林場、和平工作站均是如此。
屬於二級木的台灣杉也不是砍伐對象,雖然逃過被林場直營時期砍伐的命運, 但最終還是無法逃過劫難,蘭陽林區管理處以處理「殘材」名目的方式,將整片具有經濟價值的林木砍伐殆盡。
2、山毛櫸屬多枝節的樹種
山毛櫸在當時山區被視為“搞ㄍㄠˇ威ㄨㄟ”(音譯), 台語“搞ㄍㄠˇ”是「多、厚」的意思,“威ㄨㄟ”是「枝幹」的意思。其意是枝幹分叉又多又厚的樹種。
當時砍伐巨木的工具是機械鏈鋸,但家庭還是使用鐵鋸。
直紋的樹身沒有任何枝節比較容易鋸割。
凡是任何樹木分叉枝幹的部位紋理都很複雜,使用鐵鋸去鋸木材很費力費時,通常都捨棄。
山毛櫸的枝幹很多,因此木紋變化複雜美麗,很適合做家具表皮的裝飾, 也很適合做櫸木地磚,但山毛櫸並不粗大, 以當時林業機關主管的心目中並沒有豐厚的經濟價值。
以上二則因素,讓山毛櫸沒有慘遭滅絕的命運。
3、山毛櫸屬堅硬木材,不容易生火。
紅檜與扁柏屬比較鬆軟的材質,山毛櫸則屬比較堅硬的材質, 堅硬的材質不容易鋸割。
堅硬材質的樹種也比較不容易生火, 因此山區通常不拾取堅硬的木材作為生活的燃料。但堅硬的木材若煉為木炭,其燃燒時間比較持久,如往昔提煉為木炭的相思樹。
相思樹、玉山杜鵑、森氏杜鵑、烏心石......., 都屬材質堅硬的樹種。
在台灣見過材質最堅硬的樹種是「赤皮」,樹身暗紅,質地密實堅硬, 想鋸割很困難,鐵釘都無法敲進。「赤皮」在山區通常都使用在製作「木馬」,木馬需負載數噸木材,材質鬆軟的無法承受。
山毛櫸
學名:Fagus hayatae,又名台灣水青岡、台灣山毛櫸,屬殼斗科山毛櫸屬,為落葉性喬木,樹高可達20公尺,胸高直徑可達70公分,大多生長在山稜線附近,在新北市、桃園市和宜蘭縣一帶分布最多。
由於結實率偏低,種子不易發芽,屬於公告的台灣珍稀植物。
臺灣特有種,屬於冰河孑遺種,主要分布於北臺灣中海拔地區。分布地區為臺北縣:逐鹿山、北插天山、魯佩山、南插天山;宜蘭縣:銅山、阿玉山等。
台灣山毛櫸,台灣特產種,屬落葉喬木,高可達20公尺,樹幹灰白,無分裂的木栓層。
主要生長於迎風坡及崚線上,性喜冷涼潮濕排水良好的山坡地,生長地的土壤含石率高並呈酸性。每年三月底至四月中開花,九至十月果實成熟,葉卵形,一般長6公 分左右,葉緣為芒狀齒。雄花常先葉開放或與葉同時開放,成下垂的頭狀花序,雌花與葉同時或比葉後開放,常單一。殼斗常四瓣分裂,外被刺狀肉瘤,堅果三稜。
山毛櫸這類植物早在第三紀以前即已出現,甚至可追溯到白堊紀。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歐、亞大陸和北美的溫帶地區,台灣則是山毛櫸植物群落在全球分布位置的最南界。
台灣山毛櫸林中分為三層:最上層者為台灣山毛櫸,高約15公尺;中層為喬木及灌木,高2至5公尺;下層則為草木層。
一般而言,山毛櫸林中樹齡約70至100年者佔多數,秋天落葉前變黃色,是台灣赫赫有名的溫帶型落葉名樹,被列入文化資產保存法中明令保護,是文資法中台灣珍貴稀有的十一種植物之一。
赤皮
另一種非常堅硬的樹種─赤皮,山區許多伐木集材工具都需使用。
木馬的材質必須質地堅硬的木料,以赤皮為主。「赤皮」質地堅硬不浮於水面,連鐵釘都難敲入,通常製作木馬或斧、開山刀、拄櫓(以人力移動或調整原木的工具)、鋤、.......的把柄。
英文名:Red Bark Oak
學名:Cyclobalanopsis gilva 科別:殼斗科
分布:分布於台灣中部以北地區,散生或群生於闊葉林內,是台灣櫧櫟類代表樹種之一。
生長與木材性質:
常綠大喬木,直徑可達3m,樹高達30m,樹幹通直,枝下高頗高。
邊心材可區別但無較分明之界線,邊材淡紅色, 心材暗褐色,生長輪不明顯,略呈波狀輻射狀散孔材,管孔少,初生木質線明顯,次生木質線較細微,木理略通直,木肌致密,徑切面可見粗大木質線所形成之虎斑紋。
乾燥緩慢,處理不當易反翹、潰陷及嚴重乾裂,材端應塗防裂漆。
刨削及其他加工困難,藥劑注入困難,經軟化後可切削呈裝飾薄板。
耐腐力弱。
4、入口設管制站,嚴禁眷屬及子女進入 。
埤仔線及銅山線都屬山勢比較陡峭的作業區,地質也比較鬆軟容易崩塌,所以無法在作業區附近興建工寮 ,既無住家便沒有鋸斷山毛櫸當做柴火的因素存在。
危險山區容易出事,於是在埤仔線入口處設置管制站(約在現今翠峰湖山屋下方的停車場 附近),嚴禁眷屬及子女進入。
在埤仔線及銅山線工作的林工都需步行2至3小時才能到達作業區,每日清晨天未亮就必須出門。
設置管制站,眷屬及子女無法進入也使得現今要考查當年埤仔線及銅山線的情況顯得很困難, 當年在這地區工作的林工都已亡故,眷屬及子女更是毫無概念。